在孔子看來,治國理政三要素“足食、足兵、民信之”孰輕孰重?

子貢曾經問過自己的老師從政的重點是什麼,孔子的回答很簡明,“足食,足兵,民信之”三點,也可以稱之為從政三要素,但是這三要素也是有輕重緩急之分的,在近不得已的情況下,應該先捨棄哪一項呢?《論語.顏淵篇》第七章詳細記載了子貢與孔子的這段對話,其原文是: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在孔子看來,治國理政三要素“足食、足兵、民信之”孰輕孰重?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朱熹的註釋是這樣的“言倉廩實而武備修,然後教化行,而民信於我,不離叛也。”對於“足食”“足兵”及“民信”三個概念的解釋應該是比較準確的。但是相對應的“去兵”、“去食”應該怎樣理解,特別是“去食”難道是讓老百姓餓肚子嗎?

“足食”和“去食”絕對不是指讓百姓吃飽飯或讓老百姓餓肚子。按朱熹註釋,“雖生而無以自立”,“故寧死而不失信於民,使民亦寧死而不失信於我也。”很容易讓人理解為雖然人民沒有糧食會死,但是如果人民沒有信義更嚴重,很有“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之氣概。這種理解與儒家思想的根本是有明顯衝突的,儒家所提倡的是自己修養的不斷提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可以嚴格要求自己,但不能強求別人“餓死事小,失信事大”。清朝劉寶楠的《論語正義》對“足食”的解釋應該更合理,所謂“足食”所指是國家的糧食儲備,《禮記.王制》中對於國家糧食儲備的要求是“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雖有兇旱水溢,民無菜色,然後天子食,日舉以樂。”由此可見“去食”也並不是指去民之食,而是指減少或暫停糧食儲備。


在孔子看來,治國理政三要素“足食、足兵、民信之”孰輕孰重?

“足兵”和“去兵”比較好理解,就是指軍備充足及縮減軍備。

“民信”,有學者認為“民信”的意思是指“足食、足兵”後,人民就會信服君王,這種理解在因果關係上有明顯的問題。“足兵”、“足食”及“民信”三要素應該是平等的,沒有必然的直接因果關係,之間只是存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係。錢穆先生對於“民信”的註釋為“能使其民對上有信心”,也就是說“民信”主要還是人民的信服。這種信任和信服,會建立在點點滴滴事物的處理上,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商鞅的徙木立信了。“民信”之後才逐步達到了“足兵”“足食”的水平。


在孔子看來,治國理政三要素“足食、足兵、民信之”孰輕孰重?

本章的譯文是,子貢問治理國家的要點,孔子回答道:“糧食儲備充足,軍備充足及人民的信服”子貢又問道:“如果不得已要去掉其中的一項,應該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充足這一項。”子貢接著又問:“如果不得已還要取捨,剩下的兩項中應該先舍掉哪一個呢?”孔子回答:“舍掉糧食儲備充足這一項,人生自古誰無死,(君主)失去了民眾的信任也就失去了立國之本。”


在孔子看來,治國理政三要素“足食、足兵、民信之”孰輕孰重?

朱熹對於本章的最後一句話有這樣的註釋“故寧死而不失信於民,使民亦寧死而不失信於我也。”對於君王寧死不失信於民沒有異議,但是對於“使民亦寧死而不失信於我”後世學者多不認同。《論語.子路篇》記載了孔子到衛國後,與弟子冉有的一段對語,冉有曾問過:“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的回答是“富之”,當冉有再問“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則回答“教之”。從孔子與冉有的對話可以看出,在孔子看來,治理國家首先要以讓百姓富足起來,然後才能開展後續的教化。與管仲所說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意思差不多,所以“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所說的“死”如果是針對君主而言的,才更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