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曾鲜衣怒马”——彩色的非洲与伊斯兰

当要求用一个颜色来描述非洲,我们常常会选择黑色;当用一个词来描述伊斯兰,我们往往会选择绿色。颜色的好恶,与客体文化和观者的态度有密切的联系,为什么会选择这两种颜色,并不重要,问题是所有颜色都无法代表任何一种文化,我们以为的那种单一,或是高度同质的文化,只要细心观察,本质都是多元的。


作为一名阿拉伯语学习者,当谈到“伊斯兰文明”这类词时,我曾不自觉会加上“阿拉伯”的前缀。尽管我深刻地知道,“阿拉伯”不等于“伊斯兰”,两者既紧密相关,又存在者巨大的鸿沟。阿拉伯世界(Arabic-speaking world)的现存文化,能代表伊斯兰么?这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问题,一时很难回答。至少我们知道,在现实中,非阿拉伯地区二十多亿穆斯林,他们的文化形态是相当丰富的。同理,非洲大陆也是如此。无论是绿色的伊斯兰,还是黑色的非洲,都无法概括其本来面目,彩色才是他们的本质。


不信,不妨来尼日利亚的卡诺参加一次杜巴节吧!


尼日利亚与伊斯兰


早在百年之前,非洲民族主义之父布莱顿(Edward Wilmot Blyden)在其重要的著作《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黑人》中阐述了自己对伊斯兰与非洲的理解:“相较于有悖于非洲传统的基督教,伊斯兰教有益于非洲社会和非洲人个性的发展,最重要的原因是伊斯兰教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最大限度地维系了非洲习俗和制度的完整性。伊斯兰在非洲因地制宜的调整,一方面显示其灵活性,另一方面也是其得以在非洲大地上存在的重要原因。”


“也曾鲜衣怒马”——彩色的非洲与伊斯兰

非洲民族主义之父布莱顿(1832-1912)

“也曾鲜衣怒马”——彩色的非洲与伊斯兰

非洲宗教分布图


实际上,西非黑人与伊斯兰的联系并不是近现代发生的,至晚在13世纪,伊斯兰教顺着非洲大陆的贸易通道(萨赫勒地区)从北非马格里布进入尼日利亚。伊斯兰进入非洲后,经过与非洲传统文化的长期碰撞与融合,逐渐实现外来宗教在地化,带有鲜明的非洲特色。


从地域分布看,北方民族普遍信奉伊斯兰教,南方居民多信仰基督教。两大宗教信仰的相对集中造成尼日利亚泾渭分明的南北宗教地图,这在文化上也形成相应的折射,北部尼日利亚文化倾向于阿拉伯国家;南部则与欧洲和北美的文化更为亲近。


如果我们更进一步探究尼日利亚宗教分布和发展史的话,会发现这种宗教格局形成于近代以后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尼日利亚居民出于政治、经济、社会的压力,被迫改宗外来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当地原著宗教应属非洲传统宗教。今天,非洲传统宗教仍然存在,但这种本土宗教早已不是主流,甚至以外来宗教本土化的方式,寓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中。

卡诺与杜巴节


“杜巴”(durbar)一词源自波斯语,意为“宫殿”。杜巴节举行的日期,按照伊斯兰教历而定,在每年斋月的后五天,因此,节日的举行也标志着斋月的结束。如同所有穆斯林的节日,杜巴节以宗教祈祷仪式开始,随后是马匹的游行,埃米尔及其随行人员的加入往往成为节日的高潮。

杜巴节是尼日利亚特有的带有伊斯兰宗教性质的节日,因此,除了宗教色彩之外,非洲要素更是节日庆典的亮点。节奏鲜明的非洲音乐自然不会缺席。除卡诺外,杜巴节也同时在卡奇纳、索科托和比达等城市举办,近年来逐渐成为旅游景点。


“也曾鲜衣怒马”——彩色的非洲与伊斯兰

尼日利亚全国地图


下面来欣赏一下人们是如何盛装庆祝杜巴节的吧。


“也曾鲜衣怒马”——彩色的非洲与伊斯兰


“也曾鲜衣怒马”——彩色的非洲与伊斯兰


“也曾鲜衣怒马”——彩色的非洲与伊斯兰

“也曾鲜衣怒马”——彩色的非洲与伊斯兰


杜巴节盛景


近年来,恐怖组织“博科圣地”(Boko Haram)不断在尼日利亚东北部发动恐怖袭击,对地区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2016年,其向“伊斯兰国”宣誓效忠之后,更是发动了270场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造成6006人无辜死去。


“也曾鲜衣怒马”——彩色的非洲与伊斯兰

“博科圣地”自2011年以来发动针对平民袭击的频率图


惟愿恐怖组织的阴影能早日散去,亲身去卡诺参加一场杜巴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