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代,大熊貓真的是蚩尤的坐騎嗎?

寵樂呼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達文西:問得好,關燈!

說起來,大熊貓還真的有可能是蚩尤的坐騎。

蚩尤的坐騎有人說是食鐵獸,有人說是神獸貔貅。

不管是哪一個,都有可能是大熊貓。

我們先看看食鐵獸。

對於食鐵獸的描述,《神異經》中寫道:“南方有獸,名曰齧鐵,似熊、小頭、痺腳、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骨。”

看看,似熊、小頭、痺腳、黑白駁,這除了熊貓還有什麼?

另外,還說他喜歡吃竹子還有銅鐵。

熊貓當然吃竹子,那麼銅鐵呢?

大家也許不知道,熊貓也是吃鐵的。

四川的《北川縣誌》裡記載,1981年8月,一隻7歲雌性大熊貓剛到臥龍自然保護區,便把盛飼料的鐵盆子吃進肚子。當時把工作人員急得不行,幸好第二天從它的糞便中找到鐵塊碎片。

一種說法是,熊貓本來是肉的,改吃素以後體內缺少鐵等東西。

所以,熊貓偶爾會去舔鐵器,有時候還會咬。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把熊貓當做呆萌的可愛動物,這廝連鐵盆都能嚼碎,吃了你根本沒有問題。

再看貔貅,它是一種兇猛的瑞獸。貔貅是薩沙所在南京的象徵,中山門外就有一個巨大的貔貅。

真實的動物中,是沒有貔貅的,應該是一種動物抽象而來,很可能就是熊貓。


清代王士禎的《隴蜀餘聞》中記載:貔貅產峨嵋,自木皮殿以上,林木間有之。形類犬,黃質白章,龐贅遲鈍。見人不驚,群犬常侮之。其聲似念陀佛,非猛獸也。”

看看,貔貅在四川峨眉,是黃皮膚白色條紋,肥胖笨拙,這不是熊貓是什麼。

自然,還有其他的證據。

傳說:貔貅是古代生活在四川一帶的猛獸。當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紂時,一次行軍途中偶遇一隻貔貅,當時無人認識。姜子牙覺得它長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設法將它收服並當做自己的坐騎。帶著它打仗屢戰屢勝。

大家想想,四川有什麼大型動物中原沒看到過?除了熊貓還能是什麼?


很有可能,貔貅就是熊貓抽象而來。


那麼,蚩尤就是騎著猛獸熊貓打仗的?

當然不可能了。

應該蚩尤擅長馴獸,熊貓就是他馴養的一種大型動物。

熊貓其實很有野性的,如果長期訓練他吃肉飲血,攻擊其他動物以求生,說不定也會很兇惡。


薩沙


熊貓,古稱食鐵獸,傳說是蚩尤的坐騎!<strong>

“南方有獸,名曰齧鐵,似熊、小頭、痺腳、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骨。”——《神異經》

<strong>

但這種說法在《山海經》中並沒有任何記載, 在《山海經》之後的其他古籍中也沒有任何的“隻言片語”能夠證明“大熊貓是蚩尤的坐騎”,從尊重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只是一個謠言。

《山海經》中對熊貓的形容模糊不清,但晉朝風水學大師郭璞,在註解《山海經·中山經·崍山》這一篇時,曾用一句話詳細的描寫了大熊貓的形象與習性。



注:邛崍山—四川西部的邛崍山脈。嚴道縣—四川省雅安市中部的縣城。㹮—熊貓。

九折坂—地理名稱。

譯:在與嚴道縣毗鄰的邛崍山脈上,一處叫做“九折坂”的地方,有一種動物叫做㹮(熊貓),㹮的外形與熊相似但身上卻長著黑白相間的皮毛,㹮吃銅鐵。

後人通過郭璞的註解,給大熊貓起了一個名字,叫做食鐵獸,由此可見,熊貓在古代是一種和熊一般巨大,並且能夠食銅啃鐵的猛獸。<strong>

這倒是不誇張,據科學數據,熊貓的咬合力達1298.9磅,能夠輕鬆咬碎人體骨骼,奔跑速度最快可達每小時5—10公里,堪比北極熊,是不折不扣的戰鬥貓,

而且熊貓的誕生,可以追溯到八百萬年前,與熊貓同時代猛獸有劍齒虎、巨爪地懶、王氏水牛,這些大型哺乳動物。可見遠古時期的熊貓,在體型、咬合力、奔跑速度方面,相比現在有過之而無不及。


由此可見, 熊貓在古代的確是一種堪比獅虎的猛獸,但僅此就能說明熊貓是蚩尤的坐騎嗎?

事實上,許多中國古代典籍都提起過熊貓這種動物,但都沒有提及“熊貓是蚩尤坐騎”這一說。唯一證能明熊貓曾經參與過戰鬥的只有《史記 五帝本紀》所記載的:“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

這裡的“貔貅”,就被認為是熊貓!

“貔貅產峨嵋,自木皮殿以上,林木間有之。形類犬,黃質白章,龐贅遲鈍。見人不驚,群犬常侮之。其聲似念陀佛,非猛獸也。”——《隴蜀餘聞》


我們可以看到黃帝大戰炎帝時,馴養了各種猛獸參與了戰鬥,其中就有熊貓,但是馴養熊貓的是黃帝,對蚩尤隻字未提。

沒有史料,沒有記載,熊貓是蚩尤坐騎這一說從何而來呢?恐怕只不過是三人為虎,以訛傳訛的謠言罷了,當個玩笑就可以了,切勿當真。


白話歷史君


哈哈!這個問題真的有意思。

作為國寶,大熊貓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可謂是動物界絕對的明星大腕了,上至一國總統,下至大眾小民,無不拜倒在大熊貓的棉襖之下。



經常關注關於熊貓的觀眾可能都會聽說,蚩尤與黃帝大戰之時,蚩尤的坐騎是大熊貓,那麼這個傳言到底可信不可信呢?我的答案是可信。

要知道,雖然大熊貓看起來萌萌噠,可是它其實是標準的猛獸,你看人家萌萌噠,說不定人家看你也是萌萌噠。大家經常看到的熊貓多是動物園裡的熊貓,由於人工養殖,自然比較溫順,可是真正生活在野外的大熊貓可就不這樣了。還要注意一點,物種是在不斷進化的,在蚩尤那個年代,熊貓可不一定是今天這個萌萌噠的模樣,而很有可能是真正的猛獸形象,只是經過幾千年之後慢慢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當然,如果幾千年前熊貓就是這個樣子的話,蚩尤敗給黃帝也就不難理解了,畢竟帶著一個愛撒嬌賣萌抱大腿的萌物上戰場不敗就說不過去了。


動漫小杰傑


有很大的可能“是的”,不然,你以為大熊貓憑什麼當國寶呢?!就因為萌??too young too simple。



大熊貓,是800萬年前動物界的霸主,古書《北川縣誌》有對大熊貓的記載,它原名叫“食鐵獸”,一代戰獸。

不能因為大熊貓名字裡帶個貓字就真的把它當貓看。大熊貓屬於食肉目、熊科。


遠古時,食鐵獸也就是大熊貓,追隨蚩尤皇帝在那場驚天地泣鬼神的逐鹿大戰中大顯身手,它的攻擊力很強,簡直是食物鏈的頂端了,也就是說熊貓根本就是無敵的存在。



所以啊,大熊貓乃猛獸一隻,曾不經意間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啊,被奉為國寶單是因為萌,因為稀缺,而是它身後一個民族的起源歷史。


馬曉刀的江湖


古代典籍裡幾乎沒有大熊貓的有關記載。不管是貔貅還是貘還是食鐵獸,都跟大熊貓沒關係。只不過是後人的誤傳罷了。

這是兩件事。1.熊貓和貔貅;2.熊貓和貘及食鐵獸。

據孫前《大熊貓古名研究》考證,把大熊貓稱為貔貅,應該是一個誤會。

清代胡世安寫過一本《譯峨籟》,裡面記載了一種叫做“貔貅”的動物。

貔貅,自木皮殿以上林間有之,形類犬,黃質白章,龐贅遲鈍,見人不驚。群犬常侮之。聲訇訇似念陀佛。能援樹,食杉松顛並實,夜臥高籬上。

這個動物不好說是大熊貓,但有一部分特徵和大熊貓吻合:“體型龐大遲鈍”和“能爬樹”。還有一部分是比較像的,比如“黃質白章”(黃底白花),和“經常被狗群欺負”(在野外,豺群確實能對大熊貓的生存造成威脅,狗群我就不知道了)。而且峨眉山在四川,從地理上有存在熊貓的可能性(雖然現在的峨眉山沒有熊貓分佈)。

這麼來說,古書中的貔貅不就是大熊貓嗎?但是且慢,後面還有:

古老傳名皮裘,紀遊者易以貔貅,此獸卻不猛。兩存以備考。

就是說,當地人本來管這玩意叫“皮裘”,後來有人覺得不好聽,從古書裡翻出一個讀音接近的“貔貅”換上了。胡世安說:古書裡的貔貅是一種猛獸,可你這“皮裘”也不猛啊?算了,我寫在這,各位自己看著辦吧。

所以大熊貓跟古書上的貔貅沒啥關係,純屬以訛傳訛。

(我覺得不需要解釋為啥大熊貓會被叫做“皮裘”……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也有人認為古書中的貘指的是大熊貓。《爾雅》裡是這麼說的:

]貘,白豹。
釋曰:貘,一名白豹。《字林》雲:“似熊而白黃,出蜀郡。”一曰白豹。
郭雲:“熊,小頭庳腳,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骨。骨節強直。中實少髓,皮闢溼,或曰豹白色者別名貘。”

這個“郭”,是給爾雅做疏(一本書的註解叫“注”,“注”的註解叫“疏”)的郭璞。大家看到“黑白駁”(黑白花),就以為是熊貓了。這是由於缺乏生物知識造成的。黑白毛色的動物不止熊貓一種。下圖是馬來貘。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相比之下,肯定是貘更符合“小頭”這個描述。熊貓那個腦袋,顯然和“小”毫不搭邊……

馬來貘分佈在今天的東南亞。但中國古代有貘形狀的青銅器,殷墟附近也出土過貘的殘骨。可見在古代,中原地區是有貘這種動物存在的。

(西周貘尊,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至於食鐵獸,可能是從這段“能食銅鐵”的描述演化來的。但熊貓既然和貘沒關係,自然和食鐵獸更沒關係了。

至於蚩尤的坐騎,我還真沒查到資料。希望有見識的朋友們告知我,哪本古籍上記載了蚩尤的坐騎是啥……


北門猿


在我們眼裡,熊貓憨態可掬,喜歡吃竹子,是非常可愛的動物,或多或少的也瞭解到熊貓也吃肉,但一直認為熊貓是食草動物或者雜食動物,實際上熊貓是食肉動物。




還有個不為人知的事情,那就是熊貓也吃鐵,漢朝的東方朔在《神異經》中說:“南方有獸,名曰齧鐵。”晉朝郭璞註釋的《爾雅·釋獸》中,大熊貓是這個樣子的,“似熊、小頭、痺腳、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骨。”明代袁牧的《新齊諧初集》,熊貓更加厲害,“房縣有貘獸,好食銅鐵而不傷人,凡民間犁鋤刀斧之類,見則涎流,食之如腐。城門…上所包鐵皮,盡為所啖。”可見熊貓的形象更加厲害,就連鋤頭都吃。。

作為一個求真的歷史自媒體,我們查找了歷史資料,關於黃帝和蚩尤的大戰,有很多史料記載:

《呂氏春秋·蕩兵》記載:“兵所自來者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

《列子·黃帝》:“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

《大戴禮·五帝德》:“(黃帝)與赤帝(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行其志。”




雖然黃帝和蚩尤的大戰觸動了很多動物,包括猛獸兇禽,但是並沒有發現蚩尤的坐騎是食鐵獸的記載,蚩尤是九黎和苗族的首領,可以猜測,事由是使用過熊貓的,但是當時的熊貓並沒有像現在這樣憨態可掬,更兇猛一些,同時吃肉和吃竹子,可以用來作戰,只不過環境的變化和長期的演化,現在的熊貓變成了現在可愛的模樣,而且以竹子為主要食物。

蚩尤的坐騎是食鐵獸也就是熊貓這個說法,或許只是小說家之言,或者人云亦云吧。

歷史百家爭鳴


據說上古時期,黃帝大戰蚩尤,只見蚩尤坐下一黑白坐騎,身寬體胖。黃帝笑曰:“看你這個坐騎,你就輸了一半了,你看我的坐騎金龍,和我兄弟炎帝的坐騎麒麟,多威風!你那憨兒坐騎雖節能減排,但是空間小,舒適度低,更何況後排連腿都伸不開,不戰而敗!”


蚩尤說:“你錯了,我這神獸喚作食鐵獸,就連那些鐵製的鋤頭錘子都能吃掉!”黃帝說:“我們這個年代有鐵嗎?!拿命來!”黃帝與蚩尤大戰三百回合,蚩尤敗下陣來,從此,天下歸屬炎黃。


蚩尤的坐騎,有人說是熊貓,但是也有說是貔貅的,但真正的歷史上也沒有關於蚩尤坐騎的記載。不過在古代,熊貓是比現在的熊貓兇猛很多的,熊貓是一個很特別的物種,在古代像熊,現在像貓,不知千百年來受了什麼打擊。

在古代,熊貓經常下山,去農戶家裡,為非作歹,見啥吃啥,就連農民家的鋤頭、鐮刀,它都能撕碎吃掉。也許就是說由於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作死,不斷挑戰自己的胃,吃了太多的有害元素,傷了神經,才讓自己變得越來越笨。不過,現在的熊貓雖然很笨,但卻成了寶。


歷史密探


為了表明大熊貓是一種兇猛的動物,很多人便將食鐵獸這種聽起來就很牛的動物當做大熊貓。食鐵獸常見於四川的方誌中,先秦的文獻中幾乎看不到食鐵獸這三個字的記載。熊貓在古代有很多稱呼,網絡上流傳甚多的貔貅、貉、騶虞、羆、食鐵獸等等到底是不是指今天的熊貓,這個問題還需要專門考辨。

蚩尤到底是什麼?不管何種記載,蚩尤大致有兩種形象:怪物和人物。


《路史•蚩尤傳》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這裡的記載便將蚩尤認為是怪物,看過張藝謀導演的《長城》這部電影的小夥伴們是不是能一下子反應過來呢?蚩尤就是電影中的饕餮。如果蚩尤是饕鬄,那它是不需要坐騎的,根本就談不上大熊貓稱為蚩尤的坐騎。

黃帝和蚩尤交戰為涿鹿之戰,《史記》中的《五帝本紀》對逐鹿之戰有比較詳細記載:

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山海經》雲:“黃帝令應龍攻蚩尤。蚩尤請風伯、雨師以從,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以止雨。雨止,遂殺蚩尤。

上面的記載根本就沒有記載提到蚩尤有坐騎,將蚩尤醜化,是後人附會的。

如果蚩尤是一個人物。我更傾向於蚩尤是一個和黃帝一樣的人物,是一個部落的首領,當然是一個英雄人物,英雄人物在人們的腦海裡所需要坐騎的(古代的將軍也是,比如呂布的赤兔馬)。蚩尤的坐騎是大熊貓是後人附會的,關於黃帝與蚩尤交戰的史書記載沒有見到熊貓的身影(《列子》、《史記》、《山海經》、《逸周書》等等),黃帝在於炎帝交戰曾經派過動物大軍,“熊羆貔貅貙虎”,這裡面,“羆”和“貔貅”常被人當做熊貓的古稱,但那是黃帝與炎帝的戰爭。

還有人說,當時黃帝的坐騎是龍,蚩尤坐騎是熊貓,雙方交仗的時候,熊貓緊緊抱住蚩尤的大腿,蚩尤遂敗。動物園裡我們常看到的熊貓抱住飼養員的大腿要吃的,這個傳說其實是根據這一幕腦補的。


文史工作坊


好的。

關於蚩尤的坐騎是不是大熊貓,現在很多證據顯示就是,對沒錯,就是我們的國寶神獸大熊貓!



大熊貓是我國獨有的生物,一度因為人類的捕捉和環境的變化變得十分稀有,又因為它的體態憨萌成功成為我們的國寶,人們戲稱團團!

但是別看大熊貓在動物園裡整天就知道吃竹子,其實它也是吃肉的,而且在食肉動物界,還真沒有幾個可以乾的過大熊貓。大熊貓在古代有很多的別名——食鐵獸,貔恘、騶虞、執夷、貘(mò)、洞尕(gǎ)等。

蚩尤原是上古氏族九黎族部落聯盟的首領,十分的驍勇善戰,在中國古代,蚩尤一直是被尊為武戰神。而且傳說在那上古時代的時候,蚩尤是一開始打敗了炎帝,他當時騎乘的就是貔恘,而貔恘就是大熊貓。後來炎黃聯手,才終於打敗了驍勇善戰的蚩尤,並且在戰敗蚩尤之後,黃帝接手了他的坐騎——貔恘,並且在之後訓練了一支由這個種族組成的軍隊。後來由於跟炎帝的意見不和,可能也是一山不容二虎,在阪泉跟炎帝大戰,此戰,皇帝就讓他訓練的動物軍隊參戰,分別為熊羆貔貅貙虎。由於這些動物的衝鋒陷陣,最終也是在阪泉擊敗了炎帝。



所以說蚩尤的坐騎是大熊貓是有跡可循的,而且大熊貓也並不是表面上這麼憨態可掬,它們的破壞力是驚人的,古人把它們稱為食鐵獸就是因為它們曾經啃食過鐵盆,鐵鍬等鐵器,而且它們的胃也可以完好的消化鐵。



這樣說,大熊貓作為蚩尤的坐騎是完全有可能的。


桃花庵裡桃谷六仙


大熊貓是蚩尤坐騎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第一、古代有馴百獸的情況,民間神話裡坐騎為野獸、神獸這種情況很普遍。就我對古文化的瞭解,凡是有傳承的一般都是有歷史文化基礎的,完全憑空杜撰這件事在傳統文化幾乎不會發生。良渚遺址的那個著名刻畫也明顯是古人騎行野獸的圖案,這就說明在某個歷史時期古人是有過騎行野獸、使用野獸作戰這種事的。

後來馴化的百獸只剩下家畜,因為食肉的和挑食的都難以養殖。人類留下對自己有用的繼續飼養,放棄大多數沒有飼養價值的。這很容易理解。



第二、鐵這個字今天是專指金屬鐵,但考察我們的語言就會發現,其實鐵更多是指硬物中密度很大的一類物品。雲南話說某個東西太鐵了,就是指這個東西太硬、太緊實、密度很大。為何會有鐵樹一說,就是因為其很硬。

大熊貓吃竹子,竹子作為食物而言是很硬的,有的竹筍都很硬。把吃很硬的竹子的大熊貓比喻為食鐵是很容易理解的。在《神異經》中寫道:“南方有獸,名曰齧鐵,似熊、小頭、痺腳、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骨。”這段話明顯說的就是大熊貓,所謂食鐵首先是能啃噬硬物竹子。

第三、竹子生長地域很廣,在南方地區很普遍。這就有可能在上古大熊貓是存在於男方各地的。苗族認蚩尤為祖先也就有可能與大熊貓發生聯繫。

苗瑤是楚人的一支,楚人的狍鴞與饕餮就是一體兩面,兩者都會發出嬰兒的聲音,也說明其背後代表的群體是被沿海支拋棄的老三支系苗蠻和老大支系烏拉爾。老三被拋棄時其懷孕的七仙女妻子轉嫁給了沿海支二郎神袞,孩子出生後被放置在木盆裡漂流給對岸的苗蠻和烏拉爾。所以代表這個群體的神獸狍鴞、饕餮、窫窳都會發出嬰兒的聲音,代表老三苗蠻的哪吒三太子、三聖母兒子沉香、會三味真火的紅孩兒都只能是孩子形象了。

饕餮是無頭羊形象,一方面代表去西部牧羊的北三苗,另一方面無頭形象還有刑天,刑天明顯是負責制五刑代表三苗的皋陶,皋為白本,就是內陸支苗蠻民系自稱本人的來源。蚩尤也被割頭,與之對應的是沿海支至今有民系保留著獵頭文化,比如臺灣原住民。這個割頭文化也破解了,就是因為內陸支是公雞信仰,所以斬雞頭,殺雞是不能斬雞頭的,這是有文化和玄學色彩的。沿海支是龜為代表的男性生殖器信仰,於是閹割文化就存在於內陸支裡。歷史上漢族人對外來者閹割的情況是很多的。

饕餮按今天的網絡術語就類似於吃貨的意思,饕tao餮tie二字與齧鐵也有關聯,饕為吃,餮為硬菜。古代很多錯別字,那是因為一開始只有一個或少數幾個語音意思,後來引申出眾多含義,所以是可以代用的。比如顓頊實際上是壯婿二字,就是指青樓下接繡球的黃種壯員,後來又根據別的方向的文化發明了顓頊二字。

饕餮盛宴是指一種貪婪的慾望,一種富貴者的瘋狂佔有。但其實饕餮盛宴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妄念,就是指姜子牙想當玉皇大帝這件事,也是老三支系苗蠻祖先與老二支系應龍二郎神支系爭奪主導權帝位的事。應龍作為海神也屬於黃帝子孫,其殺蚩尤和夸父就是貳負殺窫窳這件事,由於同時殺了蚩尤和夸父,所以木盆漂流裡是雙子,指蚩尤和夸父與七仙女族群妻子們生的孩子。應龍這條黑龍該隱也因此有了鬧烏龍的說法,自己殺了自己的手足兄弟。後來的黃帝代表內陸支,所以黃帝二十五子對應《易經》第二十五卦無妄,意思就是妄念使得兄弟反目,可見《易經》也是鏡像玄學。

龍更多代表內陸支,所以是辰龍,辰與姬字一半臣與沉香都是一個源頭,語音是指內陸支古代負責稱量大象,臣是指養狗人苗蠻狗的豎眼。龍排第五代表黃帝二十五子,父黃母白數理為5。龍的第五子為睚眥必報。就是說苗蠻被拋棄後隱忍多年最後在大洪水來臨前利用帝鴻氏組織的鴻門宴成功復仇。鴻門宴就是饕餮盛宴的原型了,他們利用下了蠱毒的狗肉成功毒殺了沿海支黃白聯姻聯盟。從此狗肉再也上不了宴席。這件事在古埃及等多個文明裡都有記錄。帝鴻氏和縉雲氏今天無法分清誰是誰,就像蚩尤和夸父也無法分清誰是老大烏拉爾,誰是老三苗蠻。因為他們太密切了,就是湖南話三一如六這句話。龍第五子睚眥必報也反應了他們最終報了被拋棄、被挑斷腳筋、被奪走妻子之仇恨。饕餮的傳說也是由老實人最終變成嗜血食人,皇華子孫不輕易與人為敵,但忍無可忍就會被迫嗜血報復。鏡像玄學告訴我,上古歷史之事還會不斷變換形式重複,如果再發生失妻之事,還會重來。

饕餮與食鐵獸與蚩尤坐騎應該會在民俗裡有反應和遺留,只是目前還未發現。我相信能找到對應的東西。又比如大熊貓突然變為國寶,又重回視野。按鏡像玄學看,這也是定數,就是說遠古祖先加持的事物必然與後世子孫有關聯。蚩尤、夸父、應龍為黃種三支系,都是黃帝系,代表早期處於漁獵時代以魚鉤和蠍子為標誌的時期,正如目前可以肯定炎帝更多代表歐美白種和沿海支黃白聯姻聯盟。後來的黃帝專制內陸支,代表以牛皮鼓、拉鼓、熊有關的黃帝,大熊貓是否是有熊氏的來源還不得而知,但這是有可能的。

最後漢族出自北三苗羌人,正宗蒙古人也是,所以他們的名字帖木爾實際是鐵木的意思,就像獨孤是毒蠱的意思,蠱與姑姑源自與內陸支有關的布穀鳥杜鵑。內陸支後來的聯姻對象,今天的俄羅斯也有布穀鳥文化。俄語稱布穀鳥為姑氏嘎,就是指苗蠻系尤其是羌系北三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