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危機中的轉機,零部件企業觸角該伸向哪裡?

編者:日前,博格華納收購德爾福科技的消息,在汽車零部件領域引起了關注,然而,放眼全球,汽車產業的整合早已不侷限於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兼併或重組,整車企業之間、整車與零部件企業之間,甚至危機意識更強的零部件公司亦在通過合縱連橫,來尋求業務上的深度重組,為未來的競爭做好準備。2020年將是車市競爭日趨激烈的一年,加之疫情的影響,經濟形勢不容樂觀,零部件企業深受波及,那麼,未來傳統零部件企業如何走,才能真正的在競爭的洪流中存活下來,並佔有一席之地呢?

探尋危機中的轉機,零部件企業觸角該伸向哪裡?

一、緊跟形勢,電動化是大勢所趨

隨著各國政府對於排放等級的施壓,電動化成了汽車行業發展的突破點之一,越來越多的汽車製造商選擇更清潔的動力產品並開始生產電動汽車,處於下游的汽車零部件製造商也不得不積極擁抱這一趨勢。

說起博格華納,在我們的印象中本身就是一個零部件巨頭,但其優勢只侷限於在傳統內燃機時代,在新能源汽車的大潮前,博格華納卻逐漸趨於弱勢,從傳統零部件製造商轉型到新能源動力總成供應商,無疑是博格華納最優的發展路線。然而,博格華納前期的技術積累、人才積累等等都處於弱勢,如果自身從零開始探索積累,不僅耗時較長,而且難以得到客戶認可,因此收購成為了一條捷徑。

探尋危機中的轉機,零部件企業觸角該伸向哪裡?

早在2015年,博格華納便開啟了收購整合之路,截止2019年新能源領域佈局已基本完成,此次收購德爾福科技,博格華納將進一步增強其在電動汽車市場的地位。博格華納表示,這一交易將帶來諸多優勢,一方面將有助於擴大該公司在電氣電子產品方面的產品組合、能力及規模,另一方面有助於鞏固其在電氣推動系統領域的領先地位,並增強其在內燃機、商用車及售後市場業務方面的地位。

未來,雙方合併後的公司將推出覆蓋內燃機、混合動力和汽車電動系統的更全面的產品組合。由此可見,博格華納已邁出了從單個零部件供應商向系統總成供應商進行轉變的關鍵一步。

探尋危機中的轉機,零部件企業觸角該伸向哪裡?

其實,不僅國際巨頭零部件企業在加速電動化產業佈局,在國內,電動化也是汽車零部件廠商的必然轉型之路。比如,國內的傳統柴油機制造商濰柴動力表示,在濰柴2020-2030戰略中,濰柴計劃投資500億元建設新能源動力產業園,打造涵蓋整車、整機、動力總成系統、電池、電機的新能源動力產業鏈。2018年5月,濰柴動力與全球領先的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供應商英國Ceres Power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計劃2020年前在濰坊成立合資公司,在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領域展開全面合作;2018年8月,濰柴動力與全球氫燃料電池領軍企業Ballard簽署《氫燃料電池技術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協議內容包括濰柴動力擬投資1.63億美元認購Ballard19.9%的股份,成為其最大的股東。除濰柴之外,2019年5月,玉柴在北京舉行新能源動力戰略與產品發佈會,以動力行業領軍者的姿態全面吹響了新能源化的號角。2019年10月,雲內動力5.51億收購深圳藍海華騰逾18%股份,加速佈局電控技術市場……

2020年,將是國六實施的關鍵一年,也是中國汽車市場的升級轉折年,更是整車、發動機、零部件企業電動化技術路線市場競爭加劇的重要年份,電動化趨勢不可擋,企業只有練內功、強技術,順勢而為才能在競爭的洪流中生存下來,並脫穎而出。

二、跨界合作、抱團取暖共度寒冬

2019年全球車市銷售繼續下滑,並創造了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汽車行業遭遇的最大程度跌幅。在車市寒冬的大環境下,一直被看好的中國汽車市場也全面遇冷,與此同時,汽車行業正處於有史以來最大的轉型之中,在向新四化方向發展的過程中,傳統主流車企也經歷著最大的陣痛。一方面,在轉型過程中,企業不得不加大新技術研發,資金投入必然加大;另一方面,汽車銷量下滑,競爭加劇,汽車產業利潤縮減。在內憂外患的雙重阻力下,處於頂端的車企必然受到重創,節衣縮食是必然的選擇,因此下游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也受到波及,相對於車企的競爭而言,零部件企業的競爭更是愈演愈烈,尤其是傳統零部件市場受傷最深,因此,零部件企業之間優勢互補,抱團取暖成為趨勢。

此次,博格華納併購德爾福科技,在汽車產業鏈條中引起了軒然大波,但是,這已經不是國際零部件巨頭抱團取暖的首例。2019年,全球領先的技術集團及乘用車、商用車和工業技術移動系統供應商採埃孚斥資70億美元收購全球領先的變速制動系統、技術和服務供應商威伯科,開啟了零部件巨頭抱團取暖的關鍵一步,這樣一來,兩家公司合併後,不僅將成為一家領先的全球性商用車技術集成系統供應商,提升市場競爭力,也將加速自動駕駛在商用車領域真正的實現落地。

探尋危機中的轉機,零部件企業觸角該伸向哪裡?

隨著汽車行業新四化進程的推進,傳統零部件企業轉型已勢在必行,而要轉型發展,企業就難免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因為無論產品研發,還是平臺搭建,亦或是產能的佈局等等,都需要巨大的投入,這就要求加強成本管控,提升運營效率,節省開支,基於此,一些企業開始裁員,但這不是最優的解決方案,零部件企業告別單打獨鬥的方式,抱團取暖才是企業規避風險的絕佳方案。從另一個角度考慮,抱團也可以統籌雙方各自的技術優勢,為涉足新領域助力。

既然抱團取暖是零部件企業共渡難關的絕佳方案,筆者認為,抱團不僅僅侷限於零部件企業之間,應打破思維,跨界合作也是一種新的出路,比如零部件企業和整車企業、零部件企業和科技公司、零部件企業和維修企業、零部件企業和新服務平臺……總之,優勢互補,共同提升市場競爭力是目前企業應該重點關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