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掌村醫”抗疫記

“孤掌村醫”抗疫記

封面新聞記者 謝穎

2月17日中午,趁著剛給病人輸完液的間歇,吳文德用左手熟練地抓藥,藥方上那六味中草藥,對預防新冠肺炎有良好效果。吳文德將包裝好的藥交給妻子,妻子帶回家熬製好後,再分別送到村裡的幾個值班卡點上。

今年49歲的吳文德,是四川巴中市巴州區水寧寺鎮天宮村村醫,6歲時因一場事故失去了右手掌,初中畢業後拜師學醫,正式行醫已26年。因醫術不錯、個性憨直,這位“孤掌村醫”在當地享有良好口碑。

20多年職業生涯中,吳文德無數次救人於危難,看過太多的生離死別,也親歷過SARS。但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他的心理衝擊是前所未有的,但同時,他對自己職業的認同與自豪,也是前所未有的,因為三縣交界、1000多人口的天宮村,迄今為止無一疑似病例。

巴中市是一個傳統勞務輸出大市,每年有百萬多人外出務工,該市的疫情防控戰中,廣袤的農村地區自然就成了主戰場。“孤掌村醫”吳文德,只是巴中全市3000多名村醫的一個縮影。

挎著藥箱常年奔波于田間地頭,與最基層的老百姓打交道,腳上沾滿泥土,人們曾稱呼他們為“赤腳醫生”,時過境遷,這個名號已成歷史。這個特殊的春節、這場洶湧的疫情,喚醒了很多人的記憶:這些平時不那麼起眼、甚至還有些陌生的“赤腳醫生”,竟然那麼可親可愛。他們雖在“大後方”,卻與身處最前線武漢的醫護人員一道,共同構築起了牢不可破的疫情防控堤。

“孤掌村医”抗疫记

吳文德在按方配置預防新冠肺炎的中藥

一個“孤掌村醫”的抗疫故事

監測16個重點對象

步行9.6公里 耗時一整天

起床吃過早飯,往藥箱裡裝上治療頭疼腦熱的常備藥,將藥箱橫挎在肩上,左手拿起一把測溫儀,同村幹部或社長一道,前往重點監測對象的家中。從1月28日,大年初二開始,吳文德就開始了這樣的工作狀態。

天宮村位於巴州區、平昌縣、通江縣交界處,巴達高速和一條過道線從境內穿過 ,全村500多戶1000多口人。早在1月28日前,鎮村兩級就對春節返鄉人員、外來人員做了摸排,重點關注16個人員,其中4人家住武漢,其餘12人途徑或曾停留武漢。

體溫監測、居家觀察的任務,自然落到吳文德肩上。

上午、下午各一次體溫檢測,是最基本的要求。天宮村幅員面積較大,人口居住較為分散,上坡下坎,藥箱帶子勒得肩膀生疼,一行人累得氣喘吁吁。一次,村支書劉大金特別留意了微信運動記錄,那天他們總計走了9.6公里。

途中,有村民攔住他們,“吳醫生,娃娃感冒了,弄點藥嘛”,更多的則要求:“吳醫生,給我量量體溫,看看正常麼?”有人測過一次,仍舊將信將疑,非要他再測一次。雖然已很疲倦了,吳文德還是笑著答應,一路走走停停,16個重點監測對象一圈走完,天已經擦黑。

“孤掌村医”抗疫记

吳文德入戶宣傳防控知識

夫唱婦隨

患有眼疾的妻子熬藥送“戰場”

隨著疫情發展,天宮村和其他地方一樣,防控措施不斷升級,在巴達高速公路出口、天宮村與沙嘴村交界處都設了卡點。吳文德白天巡迴完成體溫檢測,還要輪流到卡點參與來往車輛、人員的檢驗檢疫工作。

1月29日晚8點,吳文德第一次到成巴高速公路出口卡點值班。映著熊熊燃燒的爐火,他留下了一張自拍照,並在旁邊附上文字:“一個難忘的夜晚,希望這次疫情早點過去吧”。他特地把照片打印出來,裝進疫情防控的專用文件夾。

這個專用文件夾,已裝進去一百多頁資料,有武漢、溫州返鄉人員的監測記錄,有各級部門的文件,甚至他還自費把與每一位監測對象的合照打印出來,裝訂得工工整整。“其實這個並沒有做要求,他工作一直很細心,可能習慣了。”水寧寺鎮一位幹部說。但吳文德認為,這不僅僅是一份工作記錄,於自己,就是在記錄一段歷史。

1月30日凌晨6點,吳文德第一輪值班結束,從卡點回到家中,剛睡下,就有村民打來電話,說要弄點藥。聽是一個小感冒,吳文德告訴對方,自己睡三個小時,9點鐘準時到村衛生室。

“當村醫嘛,就象揹著一個框,啥都要往裡裝。”吳文德說,鄉親們頭疼腦熱,小病大病,第一時間都會找他,雖然衛生室距離家只有半小時路程,但這麼多年很少在家裡吃過中午飯,午餐就是兩個幹餅子就著白開水。“平時固然也忙,但從未象今年這麼忙過,頭一天晚上就得規劃、安排第二天工作,甚至要精準到每一個小時”。

近段時間,一些預防新冠肺炎的中藥藥方陸續發佈,巴州區一部門給天宮村帶來了200多包中藥。中藥煎熬有講究,熬得太久或者火力過猛,都會影響藥效。看著丈夫每天從早忙到晚,患有先天性白內障的妻子很痛心,她主動在家裡把藥熬好,裝進一隻大號鋁茶壺,由小女兒陪著,送給各個卡點的值班人員。很快,那200多包藥用完了,吳文德把衛生室庫存的中藥材拿出來,熬製好後免費送出去。

“孤掌村医”抗疫记

吳文德的妻子為執勤卡點送熬製好的中藥

武漢返鄉者:

“感謝吳醫生保護了我”

如果不是這個春節,天宮村二社厙莉(化名)至今不識吳文德。

在天宮村的各類排查資料中,31歲、家住武漢的厙莉排在第一位。1月11日,她與老公(武漢人)、10歲的孩子自駕回巴中孃家過春節。剛回來就被多雙眼睛盯上了。

厙莉的孃家就住在公路邊,那輛停在車棚裡的湖北牌照車輛十分顯眼。幾乎每個人路過,都會停下多看兩眼,有人拿手機拍照,有人甚至說出十分難聽的風涼話。很快,厙莉發現她的車子上了抖音,被廣泛傳播。

“那語氣、那眼神,真的讓人無奈和氣憤。”厙莉說,儘管她反覆強調,自己的家距離武漢主城區還有一個多小時車程,回來這麼久未出現任何症狀,但質疑的聲音仍未消除。

讓厙莉走出困境的,是穿著白大褂的村醫吳文德。第一次見面,吳文德就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語氣很溫和,安慰我們不要緊張。不要出門,但要多活動身體,一定要防止感冒。”

“你努力自證清白,別人相信麼?吳醫生這麼多次來我家,就證明我們全家都很健康嘛。這個時候,誰能為我們洗脫‘嫌疑’呢,只有靠他了”厙莉說。有時聽到風言風語,吳文德還會當面斥責對方不要亂說。

“‘各位熱心’的朋友:感謝你們對我們的‘關心’,一而再再而三地舉報我的車牌......我們回家已經19天了,一直在吳醫生的關心下,每天監測體溫,一切正常,早就過了危險期。”1月30日,厙莉將一份手書的“告示”貼在車牌上。“我寫這個,一是讓大家放心,二是感謝吳醫生,是他保護了我們。”厙莉告訴封面新聞記者。

一次,吳文德在路過厙莉門口時,將這份手書拍了下來,看到這些既委屈又幾分戲謔的文字,吳文德說:“她的心情我能理解,一條板凳調頭坐,換作我們自己會怎樣呢?”

“孤掌村医”抗疫记

入戶測體溫

不是一個人的戰鬥

巴中3000多名村醫挺在一線

在巴中抗擊疫情的戰場上,吳文德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全市2445個村級衛生室和3000名左右的村醫,和吳文德一樣奮戰在最基層。“孤掌村醫”的抗疫故事,是巴中市村醫群像的一個剪影。

據巴中市衛生健康委一位負責人介紹,和發達地區不一樣,巴中村醫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他們沒有編制,其前身叫“赤腳醫生”。儘管財政困難,巴中市竭力推行鄉村衛生一體化改革,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解決他們的保險,給予村衛生室一定的運行經費。

巴中的疫情防控戰中,農村是主戰場,這些基層村醫,在幹好本職的同時,還要參與入戶排查、居家隔離、留觀、體溫監測等工作,農村人口居住分散,很多衛生室只有一個人,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這次疫情是對村醫群體業務水平、思想素質的考驗、檢閱,“如果要打分,我給他們打90分以上。”這位負責人表示。

目前,巴中市疫情防控形勢不斷向好,作為“基層的基層”,這支隊伍功不可沒。這位負責人表示,“萬丈高樓平地起,未來在鄉村一體化改革中,應更加重視鄉村醫生這個群體,制度設計層面需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給與他們更多的關懷與照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