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掌村医”抗疫记

“孤掌村医”抗疫记

封面新闻记者 谢颖

2月17日中午,趁着刚给病人输完液的间歇,吴文德用左手熟练地抓药,药方上那六味中草药,对预防新冠肺炎有良好效果。吴文德将包装好的药交给妻子,妻子带回家熬制好后,再分别送到村里的几个值班卡点上。

今年49岁的吴文德,是四川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天宫村村医,6岁时因一场事故失去了右手掌,初中毕业后拜师学医,正式行医已26年。因医术不错、个性憨直,这位“孤掌村医”在当地享有良好口碑。

20多年职业生涯中,吴文德无数次救人于危难,看过太多的生离死别,也亲历过SARS。但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他的心理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但同时,他对自己职业的认同与自豪,也是前所未有的,因为三县交界、1000多人口的天宫村,迄今为止无一疑似病例。

巴中市是一个传统劳务输出大市,每年有百万多人外出务工,该市的疫情防控战中,广袤的农村地区自然就成了主战场。“孤掌村医”吴文德,只是巴中全市3000多名村医的一个缩影。

挎着药箱常年奔波于田间地头,与最基层的老百姓打交道,脚上沾满泥土,人们曾称呼他们为“赤脚医生”,时过境迁,这个名号已成历史。这个特殊的春节、这场汹涌的疫情,唤醒了很多人的记忆:这些平时不那么起眼、甚至还有些陌生的“赤脚医生”,竟然那么可亲可爱。他们虽在“大后方”,却与身处最前线武汉的医护人员一道,共同构筑起了牢不可破的疫情防控堤。

“孤掌村医”抗疫记

吴文德在按方配置预防新冠肺炎的中药

一个“孤掌村医”的抗疫故事

监测16个重点对象

步行9.6公里 耗时一整天

起床吃过早饭,往药箱里装上治疗头疼脑热的常备药,将药箱横挎在肩上,左手拿起一把测温仪,同村干部或社长一道,前往重点监测对象的家中。从1月28日,大年初二开始,吴文德就开始了这样的工作状态。

天宫村位于巴州区、平昌县、通江县交界处,巴达高速和一条过道线从境内穿过 ,全村500多户1000多口人。早在1月28日前,镇村两级就对春节返乡人员、外来人员做了摸排,重点关注16个人员,其中4人家住武汉,其余12人途径或曾停留武汉。

体温监测、居家观察的任务,自然落到吴文德肩上。

上午、下午各一次体温检测,是最基本的要求。天宫村幅员面积较大,人口居住较为分散,上坡下坎,药箱带子勒得肩膀生疼,一行人累得气喘吁吁。一次,村支书刘大金特别留意了微信运动记录,那天他们总计走了9.6公里。

途中,有村民拦住他们,“吴医生,娃娃感冒了,弄点药嘛”,更多的则要求:“吴医生,给我量量体温,看看正常么?”有人测过一次,仍旧将信将疑,非要他再测一次。虽然已很疲倦了,吴文德还是笑着答应,一路走走停停,16个重点监测对象一圈走完,天已经擦黑。

“孤掌村医”抗疫记

吴文德入户宣传防控知识

夫唱妇随

患有眼疾的妻子熬药送“战场”

随着疫情发展,天宫村和其他地方一样,防控措施不断升级,在巴达高速公路出口、天宫村与沙嘴村交界处都设了卡点。吴文德白天巡回完成体温检测,还要轮流到卡点参与来往车辆、人员的检验检疫工作。

1月29日晚8点,吴文德第一次到成巴高速公路出口卡点值班。映着熊熊燃烧的炉火,他留下了一张自拍照,并在旁边附上文字:“一个难忘的夜晚,希望这次疫情早点过去吧”。他特地把照片打印出来,装进疫情防控的专用文件夹。

这个专用文件夹,已装进去一百多页资料,有武汉、温州返乡人员的监测记录,有各级部门的文件,甚至他还自费把与每一位监测对象的合照打印出来,装订得工工整整。“其实这个并没有做要求,他工作一直很细心,可能习惯了。”水宁寺镇一位干部说。但吴文德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记录,于自己,就是在记录一段历史。

1月30日凌晨6点,吴文德第一轮值班结束,从卡点回到家中,刚睡下,就有村民打来电话,说要弄点药。听是一个小感冒,吴文德告诉对方,自己睡三个小时,9点钟准时到村卫生室。

“当村医嘛,就象背着一个框,啥都要往里装。”吴文德说,乡亲们头疼脑热,小病大病,第一时间都会找他,虽然卫生室距离家只有半小时路程,但这么多年很少在家里吃过中午饭,午餐就是两个干饼子就着白开水。“平时固然也忙,但从未象今年这么忙过,头一天晚上就得规划、安排第二天工作,甚至要精准到每一个小时”。

近段时间,一些预防新冠肺炎的中药药方陆续发布,巴州区一部门给天宫村带来了200多包中药。中药煎熬有讲究,熬得太久或者火力过猛,都会影响药效。看着丈夫每天从早忙到晚,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的妻子很痛心,她主动在家里把药熬好,装进一只大号铝茶壶,由小女儿陪着,送给各个卡点的值班人员。很快,那200多包药用完了,吴文德把卫生室库存的中药材拿出来,熬制好后免费送出去。

“孤掌村医”抗疫记

吴文德的妻子为执勤卡点送熬制好的中药

武汉返乡者:

“感谢吴医生保护了我”

如果不是这个春节,天宫村二社厍莉(化名)至今不识吴文德。

在天宫村的各类排查资料中,31岁、家住武汉的厍莉排在第一位。1月11日,她与老公(武汉人)、10岁的孩子自驾回巴中娘家过春节。刚回来就被多双眼睛盯上了。

厍莉的娘家就住在公路边,那辆停在车棚里的湖北牌照车辆十分显眼。几乎每个人路过,都会停下多看两眼,有人拿手机拍照,有人甚至说出十分难听的风凉话。很快,厍莉发现她的车子上了抖音,被广泛传播。

“那语气、那眼神,真的让人无奈和气愤。”厍莉说,尽管她反复强调,自己的家距离武汉主城区还有一个多小时车程,回来这么久未出现任何症状,但质疑的声音仍未消除。

让厍莉走出困境的,是穿着白大褂的村医吴文德。第一次见面,吴文德就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语气很温和,安慰我们不要紧张。不要出门,但要多活动身体,一定要防止感冒。”

“你努力自证清白,别人相信么?吴医生这么多次来我家,就证明我们全家都很健康嘛。这个时候,谁能为我们洗脱‘嫌疑’呢,只有靠他了”厍莉说。有时听到风言风语,吴文德还会当面斥责对方不要乱说。

“‘各位热心’的朋友:感谢你们对我们的‘关心’,一而再再而三地举报我的车牌......我们回家已经19天了,一直在吴医生的关心下,每天监测体温,一切正常,早就过了危险期。”1月30日,厍莉将一份手书的“告示”贴在车牌上。“我写这个,一是让大家放心,二是感谢吴医生,是他保护了我们。”厍莉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一次,吴文德在路过厍莉门口时,将这份手书拍了下来,看到这些既委屈又几分戏谑的文字,吴文德说:“她的心情我能理解,一条板凳调头坐,换作我们自己会怎样呢?”

“孤掌村医”抗疫记

入户测体温

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巴中3000多名村医挺在一线

在巴中抗击疫情的战场上,吴文德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全市2445个村级卫生室和3000名左右的村医,和吴文德一样奋战在最基层。“孤掌村医”的抗疫故事,是巴中市村医群像的一个剪影。

据巴中市卫生健康委一位负责人介绍,和发达地区不一样,巴中村医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没有编制,其前身叫“赤脚医生”。尽管财政困难,巴中市竭力推行乡村卫生一体化改革,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他们的保险,给予村卫生室一定的运行经费。

巴中的疫情防控战中,农村是主战场,这些基层村医,在干好本职的同时,还要参与入户排查、居家隔离、留观、体温监测等工作,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很多卫生室只有一个人,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这次疫情是对村医群体业务水平、思想素质的考验、检阅,“如果要打分,我给他们打90分以上。”这位负责人表示。

目前,巴中市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作为“基层的基层”,这支队伍功不可没。这位负责人表示,“万丈高楼平地起,未来在乡村一体化改革中,应更加重视乡村医生这个群体,制度设计层面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给与他们更多的关怀与照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