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大爆4億,刷新遊改記錄,《刺蝟索尼克》成好萊塢“金礦”?

2月,《刺蝟索尼克》在全球院線掀起一股速度旋風,為開春影市注入第一劑強心針。

北美大爆4億,刷新遊改記錄,《刺蝟索尼克》成好萊塢“金礦”?

《刺蝟索尼克》預告海報

從14號開始,《刺蝟索尼克》登陸北美4167家影院,首週末以近6千萬美元無懸念登頂,還超越去年《大偵探皮卡丘》的5436萬美元,創下游戲改編電影的最佳開畫數字;再加上週一的“總統紀念日”假期,《刺蝟索尼克》前四天便進賬7千萬美元,相當於2月初《猛禽小隊和哈莉·奎茵》同期的兩倍,位列歷年來2月首映成績前十強。

另外,《刺蝟索尼克》還在40個國家和地區同步公映,全球總票房則累計至1.1億美元,超過8500萬美元的投拍成本。不過,《刺蝟索尼克》已撤出2月28日的檔期,後續信息尚不確定。

與此同時,《刺蝟索尼克》還維持相當出色的口碑:在爛番茄網站上,《刺蝟索尼克》的新鮮度為64%,爆米花指數更是達到94%,顯示觀眾對其娛樂性頗為滿意,預計將提升《刺蝟索尼克》的續航能力。

北美大爆4億,刷新遊改記錄,《刺蝟索尼克》成好萊塢“金礦”?

《刺蝟索尼克》口碑亮眼

從玩家手中的主機熒屏疾馳到世界各地的大銀幕,《刺蝟索尼克》成功跑通了“影遊聯動”的道路,再度印證知名遊戲媒介轉換的潛力。


一、索尼克前史:世嘉推“音速”刺蝟,全球熱賣8億份


《刺蝟索尼克》改編自世嘉公司風靡全球的電子遊戲,後者推出至今已近30年時間。

1991年,世嘉為了對抗當時的16位遊戲巨頭任天堂,決定推出一款以競速為主的遊戲。當時作為世嘉員工的中裕司和兩位同事大島直人以及安田廣和開始了新遊戲的策劃。最後經過再三權衡,中裕司決定以大島直人的刺蝟作為新遊戲的主角,併為他起名為Sonic,即音速。當年電玩展上,中裕司推出了這個遊戲的體驗版,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感大獲成功。同年6月23日,世嘉MegaDrive主機上的Sonic the Hedgehog(刺蝟索尼克)遊戲在北美正式發行。此作一上市就廣受好評,銷量大增。此後6月23日也被作為索尼克的生日。

北美大爆4億,刷新遊改記錄,《刺蝟索尼克》成好萊塢“金礦”?

索尼克 世嘉公司發行的遊戲系列

緊接著1992年11月21日,世嘉推出了MD平臺上的第二款索尼克遊戲Sonic the Hedgehog 2。遊戲新增了雙尾狐狸塔爾斯這個人物,也因此出現了雙人模式。另外,世嘉還在8位平臺及其他主機上陸續開發了遊戲。其中1996在世嘉土星上發佈的Sonic 3D被認為是最早的索尼克3D遊戲(不過按照當時的技術也只能算得上2.5D)。

1998年,在經過精心策劃後,世嘉發佈了DC主機上的新遊戲Sonic Adventure(索尼克大冒險)。遊戲幾乎推翻了以前全部的人物設計,並首次以全3D方式進行,但是大部分經典元素還得以保留。同時Sonic也在一些遊戲中客串,例如《任天堂名明星大亂鬥》與《世嘉明星網球》。

2008年秋,世嘉與著名公司BioWare合作的首款Sonic RPG遊戲《索尼克歷代記:黑暗兄弟會》,改變了Sonic系列以動作冒險為主的遊戲模式。而在次世代與PS2主機上發行的Sonic Unleashed,也首次把動作格鬥模式和競速混合起來。

截至2018年10月,《刺蝟索尼克》系列累計銷售量已達8億,成為有史以來最為暢銷的遊戲之一。正因此,《刺蝟索尼克》才被好萊塢製片廠看中,延續真人與CG動畫相結合的製作模式,繼《大偵探皮卡丘》後掌機遊戲映像化再添新功。


二、高風險的“遊戲”:大製作常陷虧損,小成本博利潤率


雖然近年來遊戲改編電影層出不窮,但取得商業成功的作品卻屈指可數。

作為電影創意來源的一個分支,遊戲改編最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問世的《超級馬里奧兄弟》:該片以任天堂的經典同名遊戲作為藍本,但除了借鑑馬里奧管道工等部分概念外,基本上為原創情節;而2092萬美元的北美票房(日本等其他地區數據不可考)尚不及製作成本的一半,顯示了其低迷口碑的不利影響。另有一說1989年由環球出品的《小魔法師》(又名《小鬼蹺家》)亦是遊戲改編,但未找到更多佐證。

隨後一大波熱門遊戲改頭換面登上大銀幕:從《雙龍奇兵》到《街頭霸王》,再到隔年上馬續集的《格鬥之王1&2》和曾發佈中文海報的《激戰星河》,短短5年間多部作品接連上映,但其中呈現虧損的比例卻在持續上升。另一邊廂,藉由掌機遊戲大熱的《精靈寶可夢》率先製作TV動畫版進行預熱,隨後推出的首部劇場版《超夢的逆襲》分別在日本和北美拿下75.4億日元和8574萬美元,可謂一炮打響。

北美大爆4億,刷新遊改記錄,《刺蝟索尼克》成好萊塢“金礦”?

遊戲改編電影票房排名

進入新千年後,由安吉麗娜·朱莉和米拉·喬沃維奇主演的《古墓麗影》和《生化危機》再度引領了遊戲改編電影的熱潮,後者更發展為延綿6部的長壽系列,堪稱同類型的典範。但在耗資2億美元打造的《波斯王子:時之刃》折戟後,高成本遊戲改編電影一度沉寂,其間《極品飛車》和《憤怒的小鳥》均在中等成本上實現收支平衡。

相比於原先侷限於動作冒險或益智手遊等單機類型,2016年公映的《魔獸》成為第一部根據MMORPG(Massive 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 Game,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遊戲改編成的電影。即便曾創下全球同時在線人數破千萬的業界記錄,但遊戲的輝煌未能轉化成電影的勝績,最終《魔獸》北美僅收於4736萬美元,不及1.6億美元投資的零頭。

不過,《魔獸》在國內席捲近15億元人民幣,佔全球票房的比重達48%,彰顯了中國玩家群體的強大購買力。相似的情況也發生在《生化危機:終章》上,後者單在中國院線就橫掃逾11億元,相當於本土收成的6倍以上。

北美大爆4億,刷新遊改記錄,《刺蝟索尼克》成好萊塢“金礦”?

《魔獸》中國海報

此番《刺蝟索尼克》不僅在《大偵探皮卡丘》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更進一步拓寬經典遊戲改編的路徑,未來《超級馬里奧》電影無疑令人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