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貞卜.文字考.羅振玉撰

《殷商貞卜文字考.羅振玉撰》成書於1910年,是羅振玉研究甲骨文的第一部作品,其中釋出單字近三百個,共三十二頁。其書首頁首行題書名,次行以下為羅振玉自序,其後為正文。正文分別為四篇,《考史第一》、《正名第二》、《卜法第三》、《餘說第四》。

殷商貞卜.文字考.羅振玉撰



《餘說第四》後為作者跋。有甲骨學奠基之作之譽。《契文舉例》和《殷商貞卜文字考》是甲骨學研究領域裡最早的兩部成系統的專著,代表了早期甲骨研究的成就。它們在體系、考釋方法以及對卜辭內容的評析等方面,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羅振玉語言文字學家。字叔蘊,一字叔言,號雪堂,又號貞松老人。祖籍浙江省上虞縣,客籍江蘇省淮安縣。曾於1896年在上海創辦農學社,1897年創辦《農學報》,次年創辦東文學社。1901年在上海創辦《教育世界》雜誌。1904年創辦江蘇師範學堂,後任學部二等諮議官,參事官兼京師大學堂農科督監,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被法國大學院公舉為東方通信員。他在語言文字方面的貢獻主要體現在甲骨文的收集研究、銅器銘文的編纂印行、簡牘碑刻等古文字資料的蒐羅與刊佈等方面。在甲骨文研究者中,羅振玉佔有重要地位,為“甲骨四堂”之一,是甲骨學的奠基者。

他對甲骨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

1.他蒐集、保存、印行了大批

殷商貞卜.文字考.羅振玉撰
原始資料。著有《五十日夢痕錄》《殷虛書契前編》(1913年)、《殷虛書契菁華》(1914年)、《鐵雲藏龜之餘》(1915年)、《殷虛書契後編》(1916年)等書。1933年又編著《殷虛書契續編》。同時他還編有《殷虛古器物圖錄》(1916年)及《附說》各一卷。

2.他率先正確地判定了甲骨刻辭的性質及出土處之地望。他指出卜辭屬於殷商時代,是王室遺物;斷定它作為文字學資料能代表中國文字的來源,作為史料,它比正史更可靠。同時他還指出甲骨出土地小屯即殷虛遺址,也就是殷朝國都。這對後來的甲骨學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

3. 他考釋出大量的單字。他以甲骨文字本身的特點為主要依據,參照《說文解字》,並將甲骨文與金文、古文、籀文、篆文做比較,以闡釋文字的淵源與流變情況。他還利用字形或後世文獻資料推求字的本義及其通假關係。先後於1910年在《殷商貞卜文字考》中釋出單字近三百個,於1915年在《殷虛書契考釋》中釋出單字近五百個,其中多得到學界認可。1916年,他還將未識別的卜辭中的千餘字編成《殷虛書契待問編》,供大家探討。

4.他首創了對卜辭進行分類研究的方法。《殷虛書契考釋》一書將卜辭分為卜祭、卜告、卜出入、卜田漁、卜征伐、卜禾、卜風雨等8類,為後世的甲骨分類研究開創了先例。

5.與王國維一起,確證了甲骨文中的合書的現象。在金文研究方面,他也蒐集與刊佈拉大量的資料。著有《殷文存》(二卷,1917年)、《秦金石刻辭》(三卷,1914)、《貞松堂集古遺文》(16卷,《補遺》3卷,《續編》3卷,1931~35年),收錄以前諸家著錄中未見之器銘2427件。《三代吉金文存》(20卷,1937年),收錄當時見到的已著錄和未著錄的4831件青銅器銘。集一時銅器銘文原始資料之大成,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影響。他還提出通釋古金文的設想,提出綜合比較研究的方法,指出金文在文字學上的價值。他研究石鼓文,著有《石鼓文考釋》(7卷,1916年);他蒐集整理漢晉木簡,著《流沙墜簡》(合作,1914年)、《流沙墜簡考證》(1934年)等書。此外,他還著有《幹祿字書箋證》《俗說》《集蓼編》等多部著作。他的工作內容豐富,甄別謹嚴,成績浩瀚,方法嶄新,“為我們提供出了無數的真實的史料”(郭沫若語)。

殷商貞卜.文字考.羅振玉撰

書名:殷商貞卜文字考.羅振玉撰
文件格式:PDF高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