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玉與大雲書庫

羅振玉與大雲書庫

一般來說,讀書人都喜歡買書。書買到手讀後就收藏起來。隨著年長歲久,日積月累,書籍越攢越多,收藏就具有一定規模。藏書也就成了一門學問,於是也就有了大學裡的圖書管理系。

讀書人視書籍為生命。古人有言:壯士窮死不賣劍,秀才餓死不賣書,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讀書人津津樂道的是藏書。羅振玉就是一位坐擁書城的大藏書家,他也是近代考古學家、金石學家。

罗振玉与大云书库

羅振玉(1866—1940),浙江上虞人,後移居江蘇淮安;字叔蘊,一字叔言,號雪堂,清末任學部參事,辛亥革命後攜親眷避居日本京都,潛心著述八載。曾蒐集和整理甲骨、銅器、簡版、佚事等考古資料,均有專集刊行,流傳較廣者有《殷墟書契》和《三代吉金文存》等考古專著。

1919年羅振玉回國,寓居津門。1928年移居旅順,在新市街扶桑町購建私宅。1932年春,在私宅後面購置土地,新建一座三層藏書樓,藏書面積約4500平方米,取名為“大雲書庫”,將在津門的全部藏書移此收藏,並在大連城內開設“墨緣堂”書鋪。“大雲書庫”這個名字是沿襲了他在日本和津門所建藏書樓的名字。“大雲”二字出自敦煌北朝寫本《大雲無想經》。1940年6月,羅振玉病逝於旅順,葬於水師營西溝。他在旅順居住生活了12年。謝世後,大雲書庫藏書,由家人共同嗣守。

當時大雲書庫的藏書到底有多少呢?說法不一。羅振玉曾自言大雲書庫藏書“五十萬卷”,這話含有一定的水分;據其孫羅繼祖回憶,藏書約有三十餘萬卷,這個數字比較接近實際。為什麼呢?因為從津門往旅順的書庫搬運中,曾裝了六千多麻袋。每袋的書籍厚薄以平均五十冊計算,也就是三十餘萬冊。就這皇皇三十餘萬卷私人藏書也足以讓世人瞠目,豔羨不止了。家庭藏書一萬就很不容易了,起碼要建有

150平方米的書庫,更何況是一萬冊的三十倍呢。筆者供職的一所省級示範高中學校,有二百多名教職工,學生三千多,在圖書館龐大的書庫中,為了通過上級評估,經過七拼八湊也剛剛湊夠十萬五千冊書籍,這才是羅振玉私人藏書的三分之一。

大雲書庫的三十餘萬卷藏書是由羅振玉先生自清末開始,歷時四十餘載辛苦搜討,花巨資購置積聚起來的,其中不乏稀世之寶,善本孤本佔有一定的比例。文化名人郭沫若曾給予很高的評價。他在1929年撰寫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自序中稱:“羅振玉的功勞即在為我們提供了真實的史料。”在古代典籍的收藏方面,羅振玉也是卓有成就。他堪稱為近代書籍、典籍收藏第一大家。

1945年8月15日,日軍宣佈無條件投降。8月22日蘇聯紅軍中的兩名將軍各率二百五十餘名空降兵,軍事接管了旅大地區。因蘇軍徵用房舍倉促急迫,羅家人被迫搬到一家旅館暫住,而大雲書庫藏書和文物一時無法搬走,又遭蘇軍強力搜查,被翻騰得狼藉一片,散落到樓外,遭到路人哄搶,損失慘重,有一多半書籍散失流落……

很快,羅家藏書慘遭損失的消息傳到陝北延安,驚動了中共高層,愛書如命的毛澤東十分痛心,立即指示東北局和旅大地委要採取一切措施搶救和保護羅家藏書,並要求組織力量進行歸類整理。旅大地委按照中央指示派出當時在大連休養的原遼北省教育廳長廖華,前往旅順,主持對羅家藏書尋找、保護和整理工作。

1951年,羅家藏書和典籍在毛澤東關注下,得以保護整理並獲得最終歸宿,成為大連市圖書館的珍貴館藏。

羅家藏書樓——大雲書庫的三層建築至今尚存。1955年蘇軍撤出旅大後,已由我人民解放軍接管,改為部隊的軍人招待所。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點滴拍賣天天上新3萬多古籍、

50萬高清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