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的“無為而治”是消極還是積極?為什麼不是非要“無為而治”呢?

老孫遁世無悶


老子我們都知道他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創作了影響深遠的《道德經》,《道德經》的發行量是世界上僅次於《聖經》的,他的思想主張是無為,這一觀點成了後來道家的核心思想,也為後世道家的學人所推廣。

那麼老子所說的無為,是不是就是真的什麼都不要去做了?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我個人的看法,認為是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去做?而是合乎自然的規律,讓自然去運行在天地之間是有一定的規律的事物的發展和變化,都是遵循的規律而來的,老子所說的無為,就是講人不要過多的干預自然的規律,讓事物的發展順其自然!但老子說了無為而無不為,在尊重自然,讓自然充分去發展的前提下,人還是需要在一旁去把控風險的,這就好比說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按照市場的經濟規律來的,但是一旦市場經濟出現問題的時候,如果不以人力來加以干預的話,必然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在中國的歷史上,無為而治的思想,在一個朝代的初期,具有他鮮明的表現,如漢朝時期的文景之治,就是使用無為之治,從而使國家財富和人力得以迅速的恢復。

老子的無為因為老子知道,任何的事物,只要在外力的干預之下,必然會消耗內在的能量,從而使事物不能按其本來的規律發展,這是老子思想與眾不同的一面,他細微精緻,小中見大,從一個點可以看到一個面,這是它積極的一面!但我們也知道按自然的規律去發展,可能大自然一萬年也不可能產生出飛機和高鐵,所以老子的無為思想,他有他社會的現實意義,但是他也有他消極的一方面。我們要從兩個方面去分析和判斷,這也是老子告訴我們的,這個世界上的事情一定是要從二分法去看 !

我們知道,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過,所以孔子的學說當中其實是由老子的影響和影子的, 在中國社會中更多的還是推崇與儒家的學說,儒家的立身之法,人生在世,還是要不斷地去進取去追求,當然,儒家也說了這種進取和追求,不是為違背天道和倫理的是在合乎道的基礎之下去做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又如像後世的大儒張載所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青花有語


我認為“無為而治”是一種積極的治國理念。為什麼呢?

第一,無為而治,絕不能簡單地理解成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管。第二,無為而治是一種治理理念,是給統治者提出的要求,而不是鼓勵老百姓“無為”。

以上提出的兩點,也是後世對“無為而治”思想產生的兩大誤區。理解了這兩點,消除誤區,也就不會認為“無為而治”是消極的了。

“無為”不是不做事

這裡的“為”,應當理解為“干預、干涉、控制”。這裡的“無”,也並非完全不要,而應該理解為“減少、降低、有節制的”

整合起來看,無為,就是減少控制和干預,進行有節制的管理。

這個道理,適用於生活的各個方面。

以教育為例。現代先進的教育理念,正是提倡無為,不壓制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思維,大人只要進行有限度的管理就可以了。倘若對孩子控制太嚴,則弊大於利。

以經濟為例。健康的經濟模式,就是以市場經濟為主,以行政管理為輔。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早就說明了這個道理。倘若控制得太嚴,則市場沒有活力,缺乏競爭,就會成為一潭死水。

可見,無為的思想,至今仍然是一個金道理。

“無為”是治理理念,而不是生活態度

常常有好吃懶做、不勞而獲者,以“無為而治”作為擋箭牌。實際上他們跟“無為而治”沒有一點關係。

先秦諸子百家提出的各種思想,主要是為統治者服務的,是告訴人們如何治國。所以才說是無為而“治”,核心在“治”。

這種無為,是針對法家的嚴刑峻法,以及儒家的繁文縟節,而提出的。老子認為,這些都是在折騰老百姓,是強行改變人的天性、限制人的自由,非常不好。

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是經歷過時間檢驗而逐漸形成的,不去過多幹涉,則人民自然可以安居樂業。

無為而“無不為”

道家思想的奇妙,就在於它沒有絕對。有陰就有陽,有善就有惡,有福就有禍。事物存在兩個方面,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無為而治的思想,當然也包含著兩個方面。有“無為”,就有“無不為”。要正確認識無為而治,就必須完整地看到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

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道”,也就是自然的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不管是“無為”還是“無不為”,前提都是要遵循客觀規律。

無為,就是要順應規律,不人為地去強求和改變;無不為,就是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只要是符合客觀規律的,那就沒有什麼事情不能做。

這樣理解,是不是很像我們今天的馬克思主義?沒錯,這就是古老的辯證法,是老祖宗的智慧結晶。

這種思想,放在今天,不管是治理國家,還是管理一個部門、一個企業,都是適用的。

作為領導者,更是要懂得無為而治。把握大的方向,順應客觀規律,而不要過多地干涉底層員工。這樣一個組織就能健康發展。

綜上,老子提出的“無為而治”,不但不是消極的,而且是一種永不過時的積極思想,值得每個人去學習。


黑色大炮


“無為”是老子哲學的精髓,“無為”是道的體現。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器,無之以為用。

”用三十根輻條造一個車輪,當中空(無)的地方,才有車子的作用。泥土燒成的器皿,當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窗戶建造房屋,當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的器具,用的是空間。

“輻”就是支撐車輪的車條,車輪當中有一個孔,圓孔是空的,才能通過車軸,有車軸才能轉動,起到車子的作用。碗、碟等器皿要有空的地方,才能裝東西。房屋的作用在空間。這是說:“無”並不是“真空”或“虛無主義”,而有其重要作用。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天地當中好象一個大的風箱(橐龠),當中是空的,但抽動起來,可以發出無窮無盡的風力。這也說明“無”的作用,所有“無為,無不為”的“無”,都要從這一角度來理解。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是永久存在(常)的,“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是老子哲學的一個專有名詞,不能照字面直譯作“沒有作為”,或誤解為“無所謂”。 老子主張行道,認為事物的發生與發展都有其客觀性與規律性。

人們對待自然(客觀現實),以至處理政治,必須依照自然發展規律(道)辦事,而不加以任何人為的措施。這頗有“客觀存在,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意味。“為”是指“人為”的事,“無為”不是一動也不動,什麼也不幹,而是不作違反自然的事。

老子還體會到:天地萬物,包括人民生活在內,有其自然發展規律,而不能加以任何人為的限制。可是當時的統治者都不是這樣想,他們以天下為己有,以人民為砧上肉,予取予攜,作威作福,這是違反自然的。

因此,“無為”不是消極的,而是有其積極意義的。老子以“無為”對一切違反自然的事兒作鬥爭。 老子提出“無為”,用意在推翻當時的政治制度。但他不便明言,只用“無為”二字,以至引起了無數的猜測,就字面上作了各種不同的解說。

  “無不為”在“無為”的條件下,沒有什麼不可為的事,一切都會自然進化。老子看到一切客觀事物如:日月四時自然運行,草木鳥獸自然生長,紅花綠葉不需要加以人為的渲染,鳥飛獸走各具本領,不待人教。

俗語說:“天上一隻鳥,地下一條蟲,”一切都不需要加以人為的措施,有其自然的安排。所以說:“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慾,無慾以靜,天下將自定。

”侯王們如果能夠遵守它(道),萬物都會自然進化,在進化的過程中,如果發生變異(欲),就本著客觀規律(無名之樸?道的本質),去克服它。 道本身是沒有變異的,沒有變異就可以安定(靜)下來。

那麼,天下就太平了。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塵夢閣主


消極也是相對而言的,無為而治放在周朝末年動盪不安的年代,應該是現在看起來的消極思想。道德經講的也是一個辯證關係,凡事都是有相對應的。在戰亂的年代裡,很多的有為不過是給社會帶來了更大的不安,給普通百姓帶來災難。站在老百姓的立場,能無所作為安穩度日已是奢望。放在現代,無為而治就難免有些消極了,不過也不違背道德經的思想。道德經核心思想還是講要順應自然,這本身不屬於無為。


南陽陳昇號


無為而治,是最健康的一種象。舉例,就像我們的心臟,它的跳動是無為的,什麼是無為呢?就是不用人去使心臟跳動而去造作什麼!一但心臟有病了,那就需要人去有為了,或治療,或放支架,或作手術等等之一切之有為,其目的是使心臟更好的無為下去!再例,人以有為去修煉,一招一式,生怕動作不標準,但時日久了,功成名就了,那原來的有為的一招一式,則不需要了,為什麼,因為已經無為了。所以無為代表的是健康!是成功!是超脫!是最高之境界!


泥水勞人1


問題的邏輯起點就是錯誤的。“無為而治”是一種方法論,不是態度,所以不能用“積極”還是“消極”去討論。

無為而治,是講對於事務處理不能先入為主的自作主張,也就是不能肆意妄為。無為就是“致虛守靜”,在這個階段是觀察和明辨,根據分析判斷和客觀現實條件,以及事物發展的趨勢、客觀規律性,融合攸關方的關切點,再辯證性的果斷處理問題。

一分為二的看問題,好處是容易區分,壞處則是“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現實中經常會聽到說;“你這樣太悲觀了”、“你也太積極了吧”?

其實哪裡是什麼消極、積極,平常心不好嗎?不是朋友就一定是敵人嗎?我們都說“人生有幾個真正的朋友”,難道除了這幾個之外,其他的都是我們的敵人?舉世皆敵啊!這氣魄,太大了!

好了,既解釋了“無為而治”,又說了積極、消極的問題。個人見解,言辭欠妥之處多多包涵!


久住青山Lee


老子的“無為而治”歷來都有飽學之士做過具體的闡發:順應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要過多的去幹預它,小到居家執事,大到治國安邦,都很適用。

如西漢時期,就有“蕭規曹隨”的說法,漢初三傑之一的宰相蕭何創立了當時的規章制度,在其死後,曹參接著做了宰相,仍然照著蕭何制定的制度行事,不作任何改變。每日都是飲酒作樂,不怎麼具體管理政務,一天兩天尚可,時間長了有些下屬就看不下去了,紛紛去勸說,但是去一次曹參就拉著別人喝一次,而且不醉不放還,慢慢的,後來別人也就不去了,只到有一天他的兒子實在忍不住了,勸說了幾句,不料曹參二話沒說上去就打……

後來漢惠帝知道了此事非常生氣,在朝堂上當面斥責曹參。曹參卻說:“斗膽問陛下,陛下的文韜武略比得上漢高祖嗎?”惠帝答:“我怎麼敢和先帝相比!”曹參接著又問:“陛下你看我與蕭何相比較哪一個能力更強?”惠帝說:“在我看來,你好像有點不如蕭何。”曹參笑著說:“陛下所言極是,當年高祖與蕭丞相平天下時制定的律法已經很完善了,而且行之有效,現在的陛下只需垂衣拱手,無為而治,我們這般朝臣安守職位,遵循原來的制度不改變,按部就班的走下去,不是很好嗎?”惠帝及滿朝文武聽罷均心悅誠服,不再言語了。

“無為而治”卻並非絕對的放任不管,任憑事態往壞處發展!


楚襄蠻


積極的。無為而治是一種方法論,意思是處理問題或做事要符合事物內在的客觀規律。比如,在戰後的修養生息期間,人口凋敝、生產力遭嚴重破壞,此時國家釆取無為而治,使經濟得以恢復。而戰時法治、太平盛世大一統治理等。總之,就是順應自然和社會規律而治。


六季如歌


我是一名國學愛好者,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老子的“無為而治”是積極的。首先,我們要知道《道德經》是一本處世哲學,並非單純是宗教經典。這裡面所說的無為而治並不是說什麼也不做,而是講不做多餘的事。什麼是多餘的事?比如說,雞本來是吃蟲子的,你非要喂別的,到了你準備吃它的時候,這隻雞可能已經皮包骨或者乾脆就死了。同樣的道理照搬到行事上也是一樣的。

無為而治,是叫你尊重規律,事情該是什麼樣的發展就叫他怎麼發展。這其中,你只需要在某個關鍵的節點上出手一次就可以了。出手一次,足以改變定局,所以無為而治。

以上是筆者個人拙見,並非代表誰。


玄山小道


全面的理解無為而治,則需要先從認識老子的個體精神體量級為起手。即老子口中的無為是超越積極與消極概念之上的,聖賢合一。其無為是構建在本體論、系統論高度基礎之上的,即無為之法並不去掐斷事物內部的衍化變化,順勢而為,因勢利導,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