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农村存在很奇怪的现象,父亲去世了,母亲不愿意到城里与子女一起居住,这是为什么?

彝州老赵


这丝毫也不奇怪呀。

身份不同,必然导致地位不同;地位不同,必然导致心境不同。而人活的就是心境。

在自己家,自己就是主人,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家孙外孙回来都得围着自己转。自己的家庭中心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而到儿女家,虽然儿女们也很孝顺,可是这里的一切完全是按儿子媳妇、女儿女婿的意愿布置安排的,自己纵有多少不便,也不好意思提出让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去改变,只有委屈自己去遵从。况且两代人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行为方式,差距还是不小的。

而且母亲们在儿女面前当了一辈子的“家长”,习惯了“领导的”角色,现在失去了这个“场″感,心中的失落感肯定也是挥之不去的。

可回到自己家里,一切的一切,完全是自己熟悉和主导的。“主人”的感觉当然是能给任何人都带来幸福感的。

多理解、多体贴母亲们吧,虽然我们上有老下有小,肩上的担子挺重,在城市打拼立足不易,但让母亲脸上多一些笑容,是不是会让我们的成就感更强烈些呢?


贺兰云海1



劳文池


大部分老年人,是不习惯,在农村一个村都是认识的人,出门聊天不寂寞,农村空气好,蔬菜新鲜。在城市里,回家把门一关,左邻右舍都不认识,出门也找不到聊天的人。我喊我妈到我家里来耍,她说不习惯,然后用不来天然气,也认不到人。


用户快乐追风


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现在社会变化太快,老人有些不适应,不适应城里的生活,不适应年轻人的饮食起居,不适应现在年轻人的教育小孩的方法,也不适应城里的环境。举个例子。现在年轻人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又没有几个有为他人想想的意识,晚上把电视声音开的震天响。老年人一般都有神经衰弱,怎么睡得好觉,可这惯坏了的一代偏偏又不能说,说了也不听,就这个问题就不好解决,和自己的儿子都说不通(一个儿子早就惯的以自我为中心了,那管你老人怎么样,你不信,你把电器声音开那么大,他睡得呼呼的),再加上媳妇和他一个样,婆媳关系很难处理,跑到城里给人当保姆加清洁工,外带看孩子!一天比呆在农村还累,关键是还落不着好,说不上有的儿子过得不好,还要给贴着钱,你说按一个正常人算,又出钱、又出力、又累,又不落好,你去干吗?

我有一个同事,还都是城里的,父母都有工作退休在家,按说这样的情况应该好相处吧,儿子两口子一月也挣一万多,在想我们这样的五线城市也算好一点的吧,有了孙子老两口就给带了,可自从带上以后,儿子两口子就再没有管过娃,星期一到星期五说上班没时间,星期天了又和同学同事聚会,旅游,等等吧,反正就是没时间带娃,孩子的各种开销一概不管,老两口带的累的发发牢骚,还不爱听,你说孩子每月花一两千块,他说你老了,要那么多钱又花不完,到头来还不是给我了,你说你累的想歇上两天,他就给你画个饼,每星期都有事,还美其名曰,等到忙完了,一定叫你好好歇一歇,结果四年过去了,还没有机会歇!!!你说现在城里的孩子都这样了,还何况农村老人,来了再加上嫌弃你脏,嫌弃你没素质,等等,老人不和他们分开。怎么活啊!!!这个现实很残酷啊!我们辛辛苦苦就把自己孩子养成了精致利己的一代,到了老了,怎么能和他们相处呢?光顾自己从不考虑父母的感受,你能和他们相处吗?


汉水之滨


世上最难处的关系就是婆媳关系,95%的婆媳关系不好,所以老人们宁愿自个在家孤独也不愿去和儿媳居住,除非儿子在城市给父母也单独有套房,而且父母必须有经济实力在城市居住消费,不需要儿女出钱养老,那样的话老人们就愿意去城市了,毕竟城市各方面都好于农村,特别是有了病方便就医,老人们何乐不为。


完美人生81654142


母亲情愿自己孤身一人,也不愿意到城里与子女一起居住。这样的情况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与子女一起居住,自然有很多方便。但是更有很多不方便。

一,城里不自在。城里的独院也好,楼房也好,生活空间都比不上农村的空间广阔,生活在广阔天地间的老太太,蜗居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便感到局束,不自在。

二,城里的消费高。在城里,动不动就花钱,虽然不是花自己的,但为儿子着想,老太太也会担心忧虑。倒不如回到自己一亩三分地里,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眼不见心不烦不是?

三,城里人情很淡漠。城里虽然消费方便,但人与人之间却非常淡漠,认识的人也顶多点个头打个招呼而已,不如农村,老姐妹们见面有说不完的话。端着碗也可以去串门拉呱。

四,老人劳作了一辈子,并不习惯天天无所事事的生活。可是要想找点儿事做,恐怕也做不好。就是想做个家务,也未必能够帮得上忙。

五,怕拖累子女。子女从农村打拼出来不容易,不愿意让自己拖累子女。

总之,老人不愿意与子女生活在城市的原因很多,但无论老人生活在哪里,只要子女孝顺,让她感到快乐,就是足够了。


萍风竹雨123


最难相处的是婆媳关系。自己在自家住的惯惯的,什么东西放哪,拿起就用,哪哪得心应手。到儿子家住不惯。东西吧都是儿媳的,哪个用着还不知人家乐意不乐意。再说上儿媳家儿媳说了算,谁承认自己一个外人的意见。上人家住自己很生疏,年青人做事有好多看不惯的地方,还不能说。儿媳有这好事那好事想着她娘家,自己心里总是不平衡。自己在自家住多省心舒心和自在啊。

儿媳刚嫁来婆婆家住时,也是这样寄人篱下的感觉,在婆婆妈手里什么都不硬气,什么事儿自己说了也不算数。婆婆公公,儿子,人家是一家人,自己老跟外人似的,婆婆那个儿子成天也是听他妈的,怎么说怎么是,自己不论对与不对,总是没有人向着自己说话。媳妇儿刚进婆婆家,总是很难的。所以结婚后婆婆公公单住,儿子儿媳妇儿单住,这样各自过各自的日子,还是好的多,彼此之间互相摩擦产生的矛盾自然也就不存在,真是眼不见心不烦。这也许就是一山不容二虎吧!


用户和言悦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看山厌,所有人看山都不会厌恶,人看的雄浑壮阔,气势突兀奇绝,看到是美是灵秀是神逸,看的心听神怡,哑然失笑,美!

人看人试一试,你能正看他十分钟,他心里泛玄,看什么看,有情况吗?斜他看十分钟,他心里生气,妈妈的,我怎么得罪你啦!偷看十分钟,他自己也起疑心,找自己的毛病。人有感性,生性多疑,长相处多相疑。

无心或有心的看如此,话出口更易惹祸,说着无心,听着有意,婆媳相看不顺眼,不为难,感觉也是为难。生活习惯,阅历,观点的碰撞,焦点见火就燃,实在处不到一块。还有子女及孙子的磕嗑绊绊,因此老人在儿子家住不惯,还是回乡下。

不愿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还有子女的伪孝伪善,嘴上说着善和孝,就是不行动,看不到。在一起生活十天半月高兴,表面文章好做,时间一长,作做的戏不好演了。

人都会说,坐而论道大谈长谈都行,实践起来不知几人可行?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王高华9999999998


老人不愿意跟子女一起做,是有原因的。老人住了大半辈子农村,早已习惯了农村的生活。在农村有熟悉的人,熟悉的气息。空气清新,交通没城里麻烦。

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周围都不熟悉。不熟悉的人,不熟悉的环境。出去还怕走丢,给儿女们找麻烦。儿女们都要上班,留下一个人。

无所事事,真不知道干什么。一两天还可以,时间一长受不了。加上观念不同,还会增加一些矛盾。还不如在农村种点地,来得自在。

想种就种,不种找找人。聊聊天,自由自在。时间也好打发,很快就是一天。这种生活谁都想过,只是为了生活。无奈而已,如果让你选择你会怎么选。




仁哥乡村纪实


我认为此类现象並不奇怪,虽然父亲去世了,剩下妈妈一个人,但是她长年累月,在农村生活习惯了。那里有好多亲戚朋友,周围又有好多邻居,平时在一起有说有笑,农村空气好,自己还可以种各种自然生态蔬菜,养鸡鸭好处多多。

万一到了城里,孩子们上班,一个人关在家里,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孤单寂寞很无聊。

儿女们的孝心她一定领情,但是作为儿女必须理解她的心情。

只要经常给妈妈打电话嘘寒问暖,利用节假日,争取时代常回去看看,妈妈呆在农村肯定会心滿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