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第一个起义领袖方国珍,为何能得以善终?

sgill-理


元至正八年(公元1346年),盐枭方国珍聚众海上起事,是元末群雄中第一个扯旗造反之人,到西吴元年(1366年)投降朱元璋,称霸浙东二十年。

浙江台州黄岩临海,人多地少,无田可耕的农民只好冒险下海,靠海吃饭,有打鱼晒盐的,有走私贩私的,有漂洋过海异域求生的,多数人的营生都和海洋有关,在陆上讨生活的反而不多。

史载,方国珍兄弟四个,其他三人为 :国璋、国瑛、国珉,方家世世代代从事海上营生,靠贩卖私盐为生。方国珍是黄岩有名的土豪,身材高大,仪表威猛,膂力过人,健步如飞。

至正初年,浙东沿海海盗猖獗,劫掠商民,袭击官船,气焰嚣张。

有一股海盗抢了运官粮的漕船,杀了监押官,地方官迫于压力,千方百计缉捕盗寇,扰动很大。

有仇家向官府告发方氏兄弟私通海盗,抢劫皇粮,与贼坐地分赃,方国珍一怒之下,杀了仇家,带领全家与邻里恶少年逃入茫茫大海中,聚集了数千人,四处劫掠。

元廷发兵围剿,方国珍挫败官军,俘杀将官。之后,他接受朝廷招安,被封为定海尉。不久璇而复叛,屡破元军,俘虏元朝大将,动静越闹越大,随后再次接受招安得做高官。如此时降时叛,反反复复好几次,每反复一次,就晋升一次官职。

方国珍出身盐枭,生性狡黠,机警善变,但运气一直不错。

到至正十七年,他屡叛屡降不知几番,却官运亨通,一直做到元浙东行省参知政事兼海道运粮万户。他率部讨伐盘踞东吴的张士诚,七战七捷,逼迫张士诚降元。

他以庆元(浙江西南,闽浙交界处) 为根据地,下辖温州、台州,基本上浙东沿海一带都是他家地盘,拥有水军战船千艘,控制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兄弟子侄全都做了元朝官员,他本无雄心壮志,早已心满意足,只想守住这份基业,永保家族富贵。

朱元璋攻取婺州(浙江金华)后,和方国珍毗邻而望。方氏地盘逼仄,兵力弱小,而且强邻环伺,个个虎视眈眈,北有张士诚,南有陈有定,他和这两家都交过手,关系不太融洽,见元璋兵多将广,气势正盛,害怕被其吞并,于是派使臣向元璋送上厚礼,表示愿意接受龙凤官诰,还口头答应愿意献出三郡,唯一不肯尊奉龙凤政权的年号。

朱元璋多次派人去庆元呵责国珍,国珍推脱道:“当初答应献三郡,是为保地方百姓免遭兵燹之灾,请您多发兵马来守,我定交还城池......” 。

“......若我遽(仓猝)奉正朔(指奉龙凤年号),张士诚 、陈有定必来攻,若援军不能及时赶到,情况就危险了。不如仍旧以至正(元朝年号)为名,张、陈就找不到借口攻伐。如果非要我奉龙凤年号,您必须多派人马前来助守,待大军一到,我立刻就将三郡交给您。我情愿领兄弟子侄到应天(今南京)听命,做不做官无所谓,以报元朝恩德 ”。

朱元璋是何等精细之人,岂能听不出国珍弦外之音?他冷笑道:“也好,且将三郡放在那里。等我攻取平江(今苏州,张士诚老巢),那是他再要奉正朔(指龙凤政权)也就晚了” 。

方国珍依旧打着商人的算盘:一面向西吴(朱元璋称吴王)纳贡,一面为元朝转运粮草,脚踩两只船,审时度势,左右摇摆。

朱元璋率领西吴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东吴(不是三国东吴,元末张士诚称吴王,与朱元璋一东一西),很快攻克杭州,方国珍这才感到恐惧,于是派人北联元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南通陈有定,打算与其结为犄角之势,共同抵御西吴的进攻。他算盘打得很精,还盘算万一南北两头的盟友都靠不住,或不是元璋对手,自己麾下还有近千艘大海船,到时见情势不对,大可以满载金银财宝,携家投奔怒海,找一个域外之国安身立命,何愁下半辈子没有荣华富贵?

打定主意后,他一面观望局势,一面搜集珍宝,打点行装,整饬船只,随时准备逃奔大海。

1366年9月,元璋麾下猛将朱亮祖率军攻占台州、温州,汤和率军直捣庆元,方国珍无力抵御,乘船逃入海中,逃到盘屿时又被廖永忠指挥的水军追上并击败。

方国珍走投无路,只好跪地哀求投降。朱元璋从发动进攻到大获全胜,前后只用了三个多月。

这一年,小明王韩林儿已被西吴大将廖永忠溺死在瓜步江中,龙凤年号也被废黜,大元也在苟延残喘,至正年号更不能用。朱元璋见东吴已被围困万千重,张士诚已是瓮中之鳖,便下令改这年为吴元年。

方国珍投降西吴后,元璋揶揄他道:“你来的岂不是太晚了吗”?话虽如此,但却没有亏待他,一直好好赡养着,直到明朝建立。

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朱元璋封方国珍为广西行省左丞,只享俸禄不必赴任,留居京师(今南京)。方氏余部被收编为船户,打散编入各卫所。洪武七年(1374)5月8日,一代枭雄方国珍病逝,葬于南京城东二十里之玉山。朱元璋亲自为其主持祭祀,大学士宋濂为其篡写《神道碑》。元末大乱,方国珍率先扯旗举事,一生屡降屡叛,反复无常,最后又乞降元璋,竟奇迹般得以善终,也算是福大命大了。《明史》如此评价他:“长身黑面,体白如瓠,力逐奔马......国珍首乱,反覆无信,然竟获良死” 。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方国珍的聪明之处。

朱元璋曾经有三大敌人: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

其中陈友谅实力最强,比朱元璋还厉害;

张士诚实力大体和朱元璋旗鼓相当。

而方国珍的实力最弱。他本来是浙江的私盐贩子。

私盐走私在当时可是杀头的大罪,一般只有亡命徒才敢去做。

方国珍其实就是一股黑社会分子的头目。

后来见私盐赚不到太多钱方国珍干脆下海做了海盗,集中了几千人。

但方国珍根基不好,实力不强,仅仅盘踞浙南而已,手下兵力也不多,属于土皇帝,地头蛇。

相反,陈友谅的实力是方国珍的十倍,张士诚也比方国珍强得多。

然而,陈和朱元璋决战时被打死,张士诚兵败被朱元璋俘虏后斩杀。陈张死后,家族基本都被诛灭。

有意思的是,方国珍却是善终。

洪武七年(1374年),也就是朱元璋称帝7年后,方国珍病死,终年56岁。在当年,这个死亡年龄不算小了。

方国珍死后,被朱元璋赏赐葬于南京城东20里玉山。朱元璋亲自设祭,命翰林学士宋濂作《故资善大夫广西等行中书省左丞方公神道碑铭》为祭。

那么,方国珍为什么会有善终呢?

因为他聪明。

1362年,方国珍和蒙古人以及福建陈友定结盟,一通对付朱元璋。

5年后,扫平强跌朱元璋出动大军攻打方国珍。

仅仅1个月的时间,朱军攻占黄岩、温州,并在曹娥江击溃方水军,方国珍退守舟山,

这种情况下,方国珍没有顽抗,2个月后交出了地盘和军队,投降了。

因为主动交出地盘和军队,朱元璋虽恼怒,当年指责方国珍反复无常,是小人。

即便如此,朱元璋仍然任命他高官,无权但享受很高的待遇。

这就是识时务的好处,打的赢就打,打不赢投降就是了,反正地盘都是抢来的。


萨沙


方国珍之所以得以善终,其实主要有两点:

1、方国珍不同于陈友谅和张士诚,他威胁小并且是主动乞降的;

方国珍可以说是元末农民起义运动的首义,他在1348年(至正八年)就聚众数千人,反抗元朝,不断劫夺海运漕粮,比韩山童和刘福通所领导的红巾军起义,还要早三年。

尽管方国珍是首义,但他的势力却并没有发展到十分大,只是占据着浙东庆元、温台等地区,始终都不是争夺天下的有力竞争者。他不像陈友谅和张士诚那样,都曾称王称帝。因此,方国珍对朱元璋所造成的威胁并不大,朱元璋自然也就没必要非得杀掉他不可。

虽然,方国珍一向反复无常,开始时一面讨好朱元璋,一面又接受元朝加封官职;之后又开始转而对抗朱元璋,与北方元朝的扩廓帖木儿和南方福建的陈友定联通。

但等到朱元璋转而对方国珍出手时,那时的朱元璋已经相继荡平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两股主要的汉族势力,大明王朝也建立起来了。加之,面对朱元璋的征讨,方国珍抵抗没多久,就主动乞降了,这与张士诚宁死不降的态度不同。因此,朱元璋也没必要对方国珍下狠手,甚至还有点同情战败的方国珍。

2、方国珍得以善终,还有一点就是他死得早。

方国珍归降后,被朱元璋授为广西行省左丞,只享食禄而不上任。实际上,方国珍之后就是顶着一个有名无实的官,在朱元璋的严密监视下活着。而且,没几年就离世了。公元1374年5月,方国珍病死,朱元璋亲自设祭,并命翰林学士宋濂撰《神道碑铭》为祭,那一年是洪武七年。

方国珍死时,朱元璋尚没有开始对功臣勋贵们展开大肆杀戮。之后,朱元璋所掀起的“空印案”、“胡蓝之狱”等,针对功臣勋贵们的大规模屠戮清洗行动,方国珍都很幸运的没遇上。

所以,方国珍能够得以善终,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他死得早。而假如他再晚死十年八年,恐怕也是难以躲过朱元璋的屠刀的。



这些历史要读


方国珍得以善终的原因在于:他的死恰逢其时,方国珍死的时候,朱元璋因为天下未稳,还没有顾着大开杀戒呢。

(1)朱元璋是从1375年开始逐渐对功臣进行屠戮,1380年以后才第一次集中屠戮功臣,而方国珍1374年就病死了。

1375年三月(1375年4月),廖永忠因为僭用龙凤等事宜被朱元璋赐死,死时53岁。廖永忠和廖永安兄弟乃是“巢湖水军”势力的领袖,属于第二批次投降朱元璋的势力,属于朱元璋的亲信。

他做的最秘密的行动就是淹死“小明王”(1366年),小明王一死,朱元璋就可以公开的没有任何道德限制的“自立为王”了。

淹死“小明王”后,表面受到惩罚,但实际上一直被重用。对朱元璋如此重要的亲信,因为“簪越”就被赐死了。由此,人们将廖永忠的死,视作朱元璋对功臣有目的做法的开始。

方国珍在1368年十一月彻底投降明朝后,仍然活了五六年,1374年病逝,显然没有赶上。1375年是“孤立事件”、1375年的“空印案”(一说为1382年)则属于集体试探行为、1380年的“胡惟庸案”则是大规模正式屠戮地开始。因此,方国珍死得真是时候。

廖永忠

(2)怎么一个病,为啥得病不知道,只能靠小说家的筹划了,学历史的人没有证据只能当做其正常死亡

另外,方国珍投降后两个多月就来到南京被“监视居住”,一直到死几乎都在朱元璋地控制之下。他的势力早已经被剪除了,他的心理其实一直处在煎熬中。

朱元璋实行“禁海政策”,大规模反元时期的“反元海上部队”被朱元璋遣返。然而,在海上生活的人忍受不了“禁海”。

由此,“海上部队”造反的情况非常多。而在这些部队中,作为“海上反元领袖”的方国珍几乎天天都得到自己的原有下属造反的消息。最有名的就是舟山群岛的兰山起义。

您想,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四面八方都是朱元璋的人,天天接到自己的原有部队造反消息后,这些人会对方国珍什么态度。

由此,可想而知,方国珍的心理受了怎样地煎熬。要知道,朱元璋手下大老粗居多。


坐古谈今


在元末风起云涌的起义者中,方国珍的名字不如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等人那么如雷贯耳,但是他却独享一个记录:元末第一个掀起反元大旗的领袖。

方国珍起义后,割据浙东二十余年,游走在各方势力之中,最后得以善终,关键要素有两个。

第一是懂得生存:在反叛与招安之间率做文章,

方国珍,浙江人,他的家族世代以贩盐为生。

当时浙东的确百姓民不聊生,民间有句歌谣暗中流传:“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元至正八年(1348年),方国珍的某个同乡实在活不下去了,入海为匪,朝廷没能平定,方国珍便认识到“天下乱自此始”。赶巧他的一个仇家告他通匪,他便杀死仇家,和兄弟逃亡海上,召集数千人开始打劫元朝的海运皇粮,正式开始了反元之路。

接下来,他与元朝周旋,时叛时附,把造反和招安玩的很溜。

至正九年,朝廷派三万水军揖捕方国珍,兵败。方国珍请命于朝廷,被授为定海尉。

至正十年,方国珍再次反元,攻打温州。

至正十一年,元朝征讨失利再次招降他。

至正十二年,他重新反叛。

至正十四年,方国珍再次接受朝廷招安。

在一次次反叛与招抚之中,方国珍的势力越来越大,官至行省参政,据有庆元、温州、台州之地。

方国珍可谓谙熟懂得生存法则的,由此有个称号:“海精”

不过方国珍的行为在史学家看来便是:反复无信。其实在乱世,反复无常也只是是为了生存。

第二是他格局偏小,缺乏王霸志向——也可以理解为识时务。

再一次次反复之间,也使得方国珍太在于生存,目光有些短浅,只想着浙东这一亩三分地,缺乏争夺天下的志向。

这也可以认为是识时务。

至正十五年,除了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外,方国珍拥有“千百之舟、数十万之众”,算得上一方霸主,有争夺天下的资本。

他身边的谋士劝他主动出击,成就霸业。

但方国珍却认为“朝廷虽无道,犹可以延岁月;豪杰虽并起,智均力敌”,“保境安民,以俟真人之出,斯吾志也”。

从事后马后炮的角度来看,方国珍的选择是正确的,很识时务。

在朱元璋和张士诚以及和元政府相互争斗之际,方国珍采取观望的态度,立足割据浙东。当朱元璋做大后,他主动遣使纳款降服。

但是朱元璋非要让他纳土归降,对他纳款降服的做法朱元璋也认为是“阴持两端”。

最后朱元璋大军出动,方国珍众叛亲离,逃亡海上不久便不得不奉书乞降。

朱元璋也难得大度一回,接受他的乞降,让他进京,一直到洪武七年在京病逝。

“国珍首乱,反覆无信,然竟获良死。”这是《明史》中对方国珍的评价,对于第一个起来造反的人,方国珍最后却得好死,连修史者都有些惊讶。

其实,“海精”的绰号就能解释他的为何能善终了。


微史春秋


谁告诉您放国珍是“元朝第一个起义领袖”的?

陈吊眼、许夫人这些残宋未亡时就已经起兵的起义领袖,才是“元朝第一个起义领袖”,如果我们把条件放宽到蒙古进入中原,那么还得加上李璮和武仙。方国珍仅仅是元末一干起事者中起事最早的。元朝中叶还有蔡五九等一干起事者,他上哪里去争这个最早?

但这个“最早”其实是“水汪汪”的:他在元顺帝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因为被人诬告逃入松门岛避祸,并在随后进行过几次武装拒捕——但这种“起义”是否应该被纳入元末起义范畴,实在是大有疑问的,因为当时这样做的人恐怕比比皆是,只是他熬到天下起义并也成为其中一分子而已。

大家都知道元末大起义中绝大多数义军属于红巾军系统,而红巾军系统的共同纽带是白莲教,这个宗教的历史可一直追溯到南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第一次以白莲、红巾为号的反元起义,是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的河南息州白莲教赵丑厮、郭菩萨起义。

尽管元末大起义中红巾系统的宗主——韩林儿龙凤起义,是至正十一年爆发的,比方国珍晚了三年,但起义爆发时红巾已遍及天下,这显然需要很多年的组织和筹划;不仅如此,后来成为红巾起义重要人物的彭莹玉,第一次确凿证据下组织起义,是在至元四年(1338年,这是元顺帝的后至元,江西袁州),比方国珍跑到岛上去“起义”,早了整整十年。

方国珍之所以能够善终,是因为他造反就半心半意,反元时动辄受招安,先后接受过元朝海道运粮万户、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太尉兼江浙行省左丞相、福建及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等官职,而从未自称过任何职衔,也未接受过红巾军或其它起义政权的官职,归附朱元璋虽然三心二意,但最终还是赶在朱元璋称帝前一年(1367年)纳土。

此后他循规蹈矩低调做人,顶着资善大夫广西等行中书省左丞的虚衔寿终正寝,不但比张士诚、陈友谅等“不得好死”者强得多,也比投降的明昇、陈理强(这两位都被赶到半岛某国去了),之所以如此,原因有几条。

首先,他从未“僭号”即称帝王,这样的人就比较容易安置,不会担太多嫌疑;

其次,他虽然动辄当墙头草,但并没有顽强抵抗明军进攻,而是先撒腿就跑,然后找了个文学家写信求饶,对他的处理,当然要比对“僭号称帝”且曾顽强抵抗、战败才投降的明昇、陈理缓和些;

第三,他投降时元大都还未攻下,明夏等起义政权和陈友定等地方实力派也未平定,朱元璋还要做做宽大的样子以招抚各地——事实上这时候除了被打死的张士诚等,包括陈理在内“表现更恶劣”的投降者,也仍然被善待;

第四,他不属于白莲教系统,没有太广阔的社会关系,对明朝威胁不大;

第五,他死得及时。方国珍死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而公认的“建国后杀功臣”始于杀廖永忠,恰在其死后第二年,至于几乎把明初朝堂株连一空的“四大案”,最早的胡惟庸案也要到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才爆发,当然,很多死在“四大案”爆发前的功臣宿将,其家族也被秋后算账,但这主要因为他们之间存在复杂的朋党、乡党或姻亲关系,而方国珍从归附明朝开始就是个被功臣宿将和方方面面鄙视、排斥的“死狗”,“社会关系”一干二净,因此反倒因祸得福,没有受到太多株连。

顺便说,方国珍本人固然被“宽大”,他的旧部却被打入“疍民”、“惰户”另册,终明朝一世都不得做官、科举,甚至不能务农、不能上岸定居,所谓“宽大”,不过如此。


李厚何


浙江人造反,在历史上有两个姓方的,一个是北方末年的方腊,一个是元朝末年的方国珍。

方国珍是元朝末年群雄起义的第一人,比刘福通都早几 年,霸占了浙东。

方国珍原来是一个私盐贩子,读书不多没文化,志向不大,只想在乱世之中当独霸一方的诸侯,从来就没有称王,为了利益反复无常,叛元降元都是家常便饭。

朱元璋派大军攻克浙东。逃亡海上的方国珍,识时务者为俊杰,最终投降朱元璋,得以善终。

1,方国珍志向不大,当个诸侯就心满意足。

方国珍是元末农民起义的老资格,俗话说枪打出头鸟,但方国珍八面玲珑,反复接受元朝的招安,活到了至正十一年(1351年),这一年红巾军起义大爆发。

方国珍盘踞在浙东,控制了庆元、温州、台州,拥有强大的海军,最后在元朝的招安下,当上了江浙行省左丞相。

方国珍有小聪明,从来没有称王。

朱元璋看到方国珍没有太大野心,所以饶他寿终。

<strong>

方国珍手下有个谋士章子善,给了一个称霸天下的策划:

依靠方国珍强大的海军力量,先入长江,截断元朝的漕粮,然后攻占所有的沿海省份,进而称霸天下。

胸无大痣的方国珍,婉言谢绝:

虽然元朝无道,但还能苟延残喘;天下豪杰并起,势均力敌,哪个是真命天子,我还看不出来;不如,我就在这里先苟延残喘着。

2,方国珍不会拉拢人才。

浙东从南宋开始,就是人才辈出之地。

朱元璋的重要谋士都是从方国珍的地盘上请的。

<strong>

刘伯温,浙江温州人。

宋濂,浙江金华人。

这些浙东的人才,大老粗方国珍一个都没请到,都被朱元璋哄回去了。

从这个方面将,方国珍和朱元璋的水准就一目了然。

方国珍起兵造反时,就不注重人才。

元朝浙江道宣慰使都元帅泰不华,是一个汉文水平几高的蒙古人,出生于台州,17岁江浙乡试第一,18岁进士第一。

泰不华文采高,还是元朝末年少有的清官,在文人中名声很高。

泰不华在剿方国珍时,方国珍却派人把他打死了。

如果方国珍活捉泰不华,或者软禁起来,对方国珍都是有利的。

对另一个台州大儒潘伯修,方国珍没有刘备三顾茅庐的心量,直接派大兵强迫潘伯修来当官。

潘伯修不从,方国珍恼羞成怒,就暗地里派人把他杀了。

从此,知识分子对方国珍都寒了心。

方国珍最后向朱元璋献的投降书,最打动朱元璋的是:

方国珍承认自己是个庸才,没有野心,从来没有称帝称王。方国珍对于朱元璋,自称就像孝子对于父亲的责罚,如果是轻微惩罚便接受,如果是重杖能打断腿的话就会逃走。如果杀了方国珍,岂不是连累了朱元璋的盛德。

朱元璋就没有把方国珍沉到江里。

方国珍战战兢兢地活着,不就实职,待在朱元璋身边,不敢露出半点想法,安全寿终。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元朝是金人建立的,很多前朝的中原人不满意他们的统治,总是想推翻他们的统治,在元朝末年,方国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而且根据史书记载,他是一个起义的领袖。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上的那些起义的人物多是刘福通、郭子义等人,但是方国珍的起义时间词他们要早的多。


一,方国珍本心并不想起义,却被腐败的地方官诬陷

方国珍的出生并不富裕,他一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的卖盐的小商贩,家族中的兄弟也都是做这一行的,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是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还是可以的。但是命运偏偏喜欢捉弄人,原本生活过得很好的方国珍,在正统七年的时候,被一个叫蔡乱头的贼子打乱了人生计划。当时的蔡乱头是官府悬赏捉拿的对象,而当时方国珍的仇家却污蔑他与蔡乱头通敌,万般无奈之下,方国珍只能走上逃亡这条路。


二,起义的开始

当时逃亡得不只有方国珍一人,他有很好的领导力,于是将这些人拉拢起来,培养成自己的势力。慢慢的,为了解决生计,方国珍率领这些人开始当上了海盗,抢劫过往的船只。当时的元朝政府见状立即下令派朵儿只班前来剿匪,结果以失败而告终,朵儿只班也成为了方国珍的阶下囚。万般无奈之下,朵儿只班只能像朝廷请命,任方国珍为海定卫。有了自己的势力之后,没过多久,方国珍就走上了起义这条路。


三,起义的结束

方国珍的势力虽然初见成效,但是这一时期朱元璋的势力也不容小觑。朱元璋在征讨方国珍的时候,几乎是屡战屡胜,渐渐的,方国珍的队伍开始有点吃不消了。后来,在面临失败的情况下,方国珍思考再三,决定投降,而朱元璋也是宽宏大度,对他只是警告一番,并授予他官职,只能享受俸禄而不能上任,因为自己能识时务,再加上朱元璋心胸宽广,所以这个元朝的第一起义领袖,能够在晚年的时候善始善终。


以史正衣冠


方国珍是元末群雄中不怎么突出的一位,但他的结果算起来却是很不错的,悦史君先简单说一说。

元朝延祐六年(1319年),方国珍生于台州黄岩(今浙江黄岩)一个以海上贩盐为业的家庭,方国珍长大后,成了“洋屿青,出海精”中的“海精”。

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蔡乱头带人在海上打劫财物,官府派兵追捕,方国珍的仇家告发他通寇,方国珍杀死仇家,逃亡海上聚集数千人,做起了海盗。

行省参政朵儿只班率军征讨方国珍,结果被方国珍打败并抓获,朵儿只班不得已帮方国珍请命,元朝授方国珍为定海尉,不久方国珍反元,进攻温州,成为反元第一人。

元朝任命孛罗帖木儿为行省左丞,督军征讨方国珍,但也兵败被捉,只好派大司农达识帖睦迩再次招降方国珍。

不久,方国珍再次反叛,诱杀台州路达鲁花赤泰不华,逃亡入海,后贿赂权贵,再次投降被授为徽州路治中,方国珍不接受,率军攻台州、焚太仓,元朝又以海道漕运万户之职招降方国珍。

方国珍进升为行省参政,进攻张士诚,七战七捷,张士诚投降后,方国珍才退兵。

朱元璋攻取婺州后,方国珍派使者给朱元璋送信,并送上大量金银珠宝,朱元璋先后派镇抚孙养浩、博士夏煜回复,任命方国珍为福建省平章事,但方国珍却心存疑虑。

朱元璋写信劝说方国珍,方国珍却顾念元朝衢国公、江浙行省左丞相的高位,不听。

元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手下大将胡大海被叛徒蒋英杀死,蒋英投奔方国珍没有结果,就杀死了拦截他的方国珍弟弟方国璋。

朱元璋派使者悼祭方国璋,后来方国珍的堂侄方明善与朱元璋参军胡深争夺平阳被击败,胡深进兵温州,方国珍只好请求朱元璋高抬贵手。

元朝至正二十七年,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攻克杭州,方国珍派间谍侦察朱元璋的情况,又通好元将扩廓帖木儿,朱元璋大怒,写信威胁方国珍,方国珍为逃亡海上做准备。

同年九月,朱元璋命参政朱亮祖进攻台州、温州,征南将军汤和攻打庆元,方国珍逃亡入海又被打败,只好奉表投降。

朱元璋可怜方国珍,授他为广西行省左丞,留居京师(今南京)。

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方国珍去世,明太祖朱元璋亲自设祭,还命翰林学士宋濂写了《神道碑铭》。

看到这里,方国珍其人大家应该很清楚了,他最后能善终,悦史君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方国珍对元朝、朱元璋没有直接威胁

方国珍虽然起事最早,但他一直盘踞在东南一隅,而且满足于投诚后的利益,不会威胁到大局。

第二,方国珍软手段较多

方国珍刚开始并没有准备投降,但他一直跟朱元璋示弱,又是上贡又是送人,没有激烈对抗和反复。

第三,方国珍格局小易满足

方国珍与朱元璋、陈友谅等人不同,他的目标不是要争夺天下,而是富贵安宁,这是决定他能够善终的最根本原因。

(写有趣的历史,说不尽的传奇,我是悦史君,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历史这样说


方国珍是浙江黄岩人,是我的台州老乡。方国珍兄弟五个都是在海上贩盐的,古代台州海边,这些海上讨生活的人很多,往往同时又是海贼。在明末乱世,方国珍这个海贼头子也趁机起事。\r\r但是方国珍占据的地盘,浙南温州、台州,再加上宁波,还是比较偏的,并没有很重要的战略价值,其实并不具备争天下的实力。并且方国珍也确实没有争霸天下的野心,他所作的一切,无非就是让自己过得好一点。有人曾经建议他率军沿着海路北上,方国珍却明确表示,我没有那么大的野心。\r\r但是方国珍有一种乡土气质的狡诈,通俗点说,就是很喜欢在元朝、朱元璋,还是张士诚等各方势力之间左右逢源。他一直在观望中原的局势,不轻易下注投靠。元朝给封官,他接受;他跟朱元璋则是若即若离玩套路。他向朱元璋表示头疼,而且他儿子过去做人质,但是朱元璋要封他官他就借口年老不接受,因为那样会坐实了他投靠朱元璋。朱元璋也是,也不是省油的灯,就直接写信告诉他自己想清楚,点破他儿子作人质的目的,其实是想窥探朱元璋的虚实。\r\r这么来来回回,方国珍一直拒绝彻底投靠朱元璋。但是方国珍很有分寸,这个尺度把握得很好。比如,朱元璋手下驻金华的大将胡大海,被叛变的手下杀了之后,带着人头来投靠方国珍,方国珍就果断拒绝了,还截杀了叛将。 \r\r就这样,方国珍跟朱元璋来来回回一直搞到张士诚覆灭、陈友谅覆灭,接近统一天下了,这时朱元璋大局已定,也不再跟方国珍客气了,下了最后通牒。方国珍这时居然还想抵抗下,但形势比人强,方国珍最终还是选择投降,然后被迁居到南京,最后就死在了南京。\r\r方国珍之所以能善终,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一直有名义的归顺,还有他没有争天下的野心,也就说对朱元璋的威胁不大, 不然依朱元璋的性子是绝对不放过他的。\r\r不过,朱元璋对方国珍的余部其实是不怎么放心的啦,他的很多部下,被朱元璋给迁到远离海滨的安徽凤阳——朱元璋老家去看管起来了。现在温岭还有村子叫天皇村,他们会唱那个花鼓戏。怎么回事儿呢,据说是明朝中期,在凤阳那边过了好几代之后呢,他们还是思念故土,所以唱个凤阳花鼓讨饭回来,回到祖宗故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