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原阳大米

质特性

原阳县盐碱地赋予了大米先天的碱性,使原阳大米煮饭时不需加碱就香味十足。所产大米独具特色,米质晶莹透亮,软筋香甜,香味纯正,适口性强。

营养价值

1992年,原阳大米经农业部稻米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检测化验表明:长宽比、垩白率、垩白度、透明度、胶稠度、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八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优质米一级标准。经国家部门化验对比,原阳大米的蛋白质、淀粉以及铜、铁、钙等微量元素含量均高于国际有名的泰国大米。其中铁的含量高出日本天价大米“一见钟情”近5倍,高出被科学家称为“生命元素”和“天然解毒剂”的硒元素的含量,更是国内、国外许多大米含量的4倍至8倍。

品种分类

原阳县先后从国内外引进优良稻种20多个,试种后从中筛选出“68-11”、“黄金晴”、“豫粳6号”等作为当家品种,在全县大面积进行推广。

黄河流域原阳大米

晶莹有嚼劲

原阳大米

产地环境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地处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北面是黄河故道,南面是黄河高滩,原阳县水稻生长区就在长60千米、宽15千米的狭长背河洼地带中。特殊的黄河沉积土,加之用富含有机化合物和微量元素的黄河水浇灌,水稻生长期内昼夜温差较大,所产大米米质晶莹透亮,软筋香甜,香味纯正,蛋白质、淀粉以及铜、铁、钙等微量元素含量均高,营养成分丰富,尤其是昔日的盐碱地还赋予了原阳大米天然的独有碱性,使原阳大米煮饭时不需加碱就香味十足,有“中国第一米”之称。

黄河流域原阳大米

原阳大米

历史


原阳大米种植历史悠久,东汉时期已成为宫廷专用大米。

原阳大米最早文字记录见于《宋史·河渠志》: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提倡放淤改土种稻,“卞漳多见其效”,熙宁六年(1073年)10月,阳武县民邢宴等三百六十四户言:“田沙碱瘠薄,乞淤灌植稻菽……以助兴修。”

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域内的明代墓葬中发现了炭化的稻谷谷粒。

原阳广泛复种水稻,仅数十年。史料记载,黄河近千年在原阳县境内决口泛滥57次,这片土地饱受洪涝和盐碱侵扰。

1968年,“原阳大米之父”乔永庆在原武公社南关大队试种水稻600亩,当年亩产达到450斤。其后,原阳县水稻种植规模迅速扩大,“万亩碱区变良田,黄水引来稻花香”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原阳县水稻种植规模得以迅速扩大。

1973年8月2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用《引来黄河水碱区稻花香》为题,深入报道。

1991年11月15日,原阳县首届“大米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

原阳大米伴随着水稻栽培的历史沿革经过五个阶段,其间,几经兴衰,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进入21世纪,为做强做大原阳大米品牌,走产业化道路,原阳县把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有机大米食品开发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加大科技投入,硬化稻区河道,继续重视水稻优质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把“黄金晴”、“太空营养米”、“68—11”、“富硒米”等特优品种作为主打品种在全县大面积推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