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南寧教育園區①

第一篇:

最近一段時間,關於南寧大學城的討論越來越多,主要是五合大學城、南寧教育園區等建設問題,很多人持的是批評意見,還有一部分人。針對這個情況,結合有關資料,我就談談自己的看法,請多多指教!

歷史追溯:自南寧市建市以來,老城區內的學校的佔地面積普遍都不大(除了廣西大學),甚至有些小到和中學差不多,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學校佔地面積不夠也是阻礙學校升級的硬性條件,重新選址擴建校園成了必然。於是消息靈通的仙湖開發區、相思湖新區、吳圩聞聲而動,在政績的驅動下紛紛成立大學城,五合大學城、相思湖教育園區、明陽大學城相繼出現在南寧城郊,連不屬於南寧的扶綏、百色平果也想分一塊蛋糕。(貴州國家級貧困縣獨山縣都敢於成立大學城,後來爛尾是必然),但這些所謂大學城都沒有得到南寧市政府的批准,只是得到所屬縣或開發區的批准而己。有網友在人民網上諮詢,為何五合大學城沒有規劃地鐵和配套的相關設施?政府回覆說,五合大學城沒有獲得市一級規劃部門和市政府的批准,故沒有規劃相應配套,說後續會跟據當地發展情況考慮規劃……一看就知道是官方客套話。到了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教育改革方面提到要將大部分的大學改為應用型大學,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每一個地級市至少要有一所職業學院。於是全國各地紛紛籌劃新成立職業學院,各中專學校紛紛升級成職業學院。此時南寧市政府才開始真正重視起來,以市級省級的高度籌劃高規格高標準的教育園區。再不搞,南寧周邊將會出現十個二十個大學城,很多網友不明就裡,以為南寧市政府瞎搞一堆大學城,其實真正的只有一個,就是位於武鳴的南寧教育園區,所以其它的幾個配套都不完善,沒有多少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引進的學校多是民辦或資金有限的職業學院,後續的經營舉步維艱,據說五合的個別學校都萌生退出的打算了。

建設初期:南寧教育園區,開始時有三個選址,我記得好像是南部的大塘、西鄉塘的金陵、武鳴。經過兩年多的評估論證,諮詢過十多個擬擴建規模的學校的意見,最終開會決定放在武鳴。至於為什麼放在武鳴,一是土地因素,二是武鳴這地方的環境要好於其他兩個選址,適合建大學城(教育園區成立前己有多所大學進駐武鳴區了)。三是配合南寧將武鳴建成副中心城市,我幾年前在網上看過評估報告,當時建大學城面臨的困難不少,首先資金短缺,政府缺學校也缺,自治區政府能拿出來的資金也才200來億,武鳴的土地最便宜,裡建的國有土地不用徵收,只需徵收1/3土地即可,南寧城鄉結合部和郊區的土地要難徵收得多,五合大學城為什麼玩不下去了?有個南寧網友寫了篇文章,主要原因還是土地,五合鄉情錯綜複雜,難徵地。(武鳴區才用三年時間就徵完八成土地,郊區能做到嗎?)武鳴教育園區給大學的地價才25萬左右一畝,而其他幾個大學城是90多萬一畝,近四倍價,現在大學新建校區動不動就是上千畝幾千畝,廣西很多學校一下子籌集十幾億以上資金是很困難的,有些學校還是用PPP方式建新校區,用社會資本投資,協議若干年內收益歸投資方,之後再將新校區產權交還學校。這就是很多學校願意去武鳴的原因之一。

確定原因:為什麼南寧要將武鳴建設成為副中心城市?南寧要想成為國家戰略定位的城市,市區至少要500萬以上人口,周邊還要有幾個不小的城市烘托,南寧最理想的副中心只有賓陽和武鳴,很多網友說怎麼不是吳圩大塘六景呢?你們可知道南寧搞五象新區14年了,累計投入的資金是個天文數字了,但至今還是很冷清,在那裡開個超市或酒店還要政府補助幾百萬上千萬呢。未來十年五象才會成型。五象尚且如些艱難,何況是吳圩大塘六景,別看現在炒得很熱,建了不少的樓盤,但人流很少,別被地產商忽優了,原來的基礎是個不發達的鄉鎮,沒什麼實業,要想達到武鳴賓陽這些老城的規模和人流,以南寧現在的實力還需要二三十年的積累。

先說說賓陽,賓陽自由手工業發達,很多村民以手工業或加工業為生,賓陽人思維活躍,(賓陽貨與溫州齊名)思想開放,不亞於桂東南一帶,其民營經濟相較武鳴橫縣要發達得多,每年的社會消費額也遠高於南寧其他縣,人均PK也不怕。賓陽在八九十年代綜合實力在廣西縣級前面,可惜近二十年來沒落了。

武鳴,除了本身經濟實力,再有個廣西東盟經濟開發區(南寧市管轄),國家級的。裡建這個地方有點特珠,是全國最大的華僑農場,是國務院僑辦重點聯繫單位,六七十年代安排了1.2萬東盟歸僑,幾十年來。國務院僑辦和廣西方面一直在探索這個農場的改革,作為全國華僑農場改革的樣板,91年就成立了南寧華僑投資區,成立廣西東盟經濟區也是探索改革之一。之前裡建這個地方還是一片甘遮地,現在己是有300多家工廠,常駐9萬多人的小城了,工業產值近500個億。裡建中心城區與武鳴縣城有著近10公里的空地,把教育園區放在這個地方,是想把這兩個城區連起來,教育園區的人口加上武鳴縣城的人口和裡建,預計將有七八十萬人,城建和人口比現在的貴港北海欽州還要大,南寧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得到一箇中等規模的副中心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