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朝历代不能反抗文字狱?如果不反抗是进步吗?

南楚望雲


国家的代名词是阶级和统治,只要阶级存在,反抗就不会停止。区别在于,在大一统王朝国力强盛时,国家暴力机器和管控能力非常强势,自然反抗就晓得微不足道。譬如乡贤和保甲制度,在建国初期中期足够管控全部的乡村,可是到了譬如明末,流民遍地,军户逃逸,国家机器形同虚设,自然也就无从管控。所以,反抗从来都有,只是声势大不大,看和国家力量的对比罢了。


万灯皆明


这么说吧,文字狱杀的都是读书人,不反对吧?文字狱杀的大都是当官的,不反对吧?文字狱都是王朝前期,不反对吧?

把这几个问题结合起来看,文字狱杀的都是王朝更迭时期的文官(读书人)的,他们大多数是经历两个朝代的人,甚至在前朝就有相当的影响力的人。

所以这么看的话,都是在建立新王朝后,因为一些文人掌握话语权,而对新朝统治有潜在威胁。

讲个小故事,姜子牙刚到齐国,齐国有两个名士,号称不朝天子,不友诸侯,姜子牙直接把他们杀了,为什么杀名士?姜子牙说,他们不服管,如果大家都学着这样不服管,我做诸侯有什么意义?

同样的,皇帝如果打下天下了,土地都在这些文人、豪强、士绅手里,皇帝能管理这个地方?他们掌握话语权,你怎么办?只能兴大狱,把他们都杀了,然后重新分配,在这地方重塑皇权。

所以,兴大狱是为了重塑皇权的影响力,把皇权延伸到地方。

文人非常推崇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但是如果你是皇帝,你肯定也要杀了这俩名士的。如果大家你这样,你是皇帝又怎么样?


南朝居士


我上学的时候,历史老师曾经教过“文字狱”:目的在于压制汉族人的民族独立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中央专制集权,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文化凋敝,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直到嘉庆帝亲政后改变了乾隆朝的文字狱政策,着手平反,此后古代文字狱基本结束。



乡村小年轻


哪里有压近,哪里就会有反抗,古今中外都一样。

春秋时,齐国的大臣崔杼杀死了国君。太史秉笔直书"崔抒弑其君"。崔抒大怒,杀了太史,换上太史的弟弟,结果还是这样写,又被崔杼杀害,又换太史的另一个弟弟写,还是与他的俩个哥哥写的一般不二,崔抒叹口气,放过了他。南史氏听说太史哥几个被害,便抱着书简赶过去,要继续照实书写,在半道上遇上了新太史。南史氏看到新太史写的真实记录后,才放心离去。

由于太史兄弟的舍生取义之举,和南史氏的前仆后继精神,使得那段历史得以真实的流传下来,历史真相往是用人命换来的。

秦始皇统一各国后,下令焚毁其它各国的历史记载,禁止谈论″诗"、"书",违者处死。敢″以古非今"者,灭族。并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抓捕并活埋了460名读书人。秦始皇的残暴埋下了大秦帝国二世而亡的伏笔。

西汉时的大臣杨恽,因一纸《报孙会宗书》,而被汉宣帝处以腰斩之刑,多名官员受到牵连。

曹魏时期,嵇康因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从而得罪了钟会,被告发到司马昭那里,司马昭"闻而恶之",下令将嵇康斩于东市。使得古名曲《广陵散》从此失传。

此后,历朝为了加强统治,压制不同声音,或多或少都有文字狱发生,到了清朝则发展到令人发指,神人共愤的地步。

庄廷鑨《明史》一案导致七十多人被害。名医朱方旦,因自己的中医理论不合″千古一帝"康熙的胃口,而惨死屠刀之下。戴名世写了个《南山集》,也被康熙凌迟外死,多人受到连累。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文字狱对社会的危害极大,使得假话大话空话广为流行,阿谀奉承吹牛拍马大行其道,正人君子噤若寒蝉,动辄获罪,社会风气污浊不堪,国家名誉受损,创造创新能力下降,发展停滞甚至倒退。

文字狱的危害之大,怎么描述都不为过,它破坏社会的公平公正,损害了整个社会的根本利益,动摇了国家的根基,展示了统治者内在的残暴与丑恶。

从文字獄开始的那一天,人们的反抗就从沒停止过,堵人之口的结果就是一个个封建王朝的纷纷灭亡。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不懂这个道理或是自恃蛮力而装睡的帝王,都难逃历史车轮的碾压。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社会文明,科技进步,国家富强的基本保证。逆之而动者,必将被历史所唾弃。





大河桥下流


不反抗才是落后,就像一个习惯一样,突然被颠覆了还是不适应的,改朝换代都是要经历一些新的事物,适应新的文化才能发展的更好


带你去吃喝玩乐


这是个敏感的问题。

我认为最好的解释是“当局者迷”,他们没有意识到文字狱会落到自己的头上,就如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认为自己有错一样,甚至他们认为自己的不反抗乃至支持是一种进步。

历朝的两个典型的文字狱我没来看一下。

一、秦朝的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有人认为天下太大,需要将功臣子弟分封到各地,以保证帝国的安全。文官代表李斯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因为分封,导致诸侯之间纷争不断,所以要加强中央集权,不能进行分封。而作为集权的一部分,需要将六国论政相关的书记都销毁,消灭政论的根基,从而将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执政者手中。

二、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朝是基于秦朝的制度根基而建立,所以也需要掌握话语权。但是统治者发现这种事情光自己去做还不够,中央话语权不能够及时的响应局部地区的趋势变化。所以中枢掌握这部分人的话语权,然后让这些人深入到帝国的各个角落,进而掌握整个帝国的话语权。

我们可以看出不反抗的原有主要有

1、没人认为这是文字狱

2、处于上升期的帝国高压统治

所以这个问题,可以转换成经济学上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比较问题,这个比较不敏感

计划经济优点:

1、高度有效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

2、计划容易贯彻执行

计划经济缺点:

1、束缚企业手脚,企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技术的进步

2、容易滋生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

3、信息不完整、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及时等导致宏观经济比例失调

市场经济的优点:

1、企业自动调节发展,灵活性高

2、通过竞争机制推动技术革新

市场经济的缺点:

1、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

2、注重局部利益,忽略整体利益

3、市场经济的最终是垄断

所以文字狱是否是进步?要看社会的需要,以及对应的市场与计划的比例。


往昔文笛


自西汉王朝颁布《除诽谤法诏》之后,官员都是禁止非议朝政的。

而明代废除不杀士大夫的传统之后,文字狱也就成为统治者的法宝。而满清蛮夷为让汉族士大夫放弃思想上的抵抗,举起了屠刀。

不反抗,当然不是进步!

南宋灭亡,崖山超过十万的官员、军队、士子、眷属选择殉国。而明末...

就是清末也一样,传说,隆裕太后问大清退位后可有殉国者。可别说汉族官员士绅,就是满清贵族们也没谁慷慨赴死,太监答,只街上饿死了两条老狗。


四川達州


我国历朝历代都是封建帝王统治,统治者就以文治罪来迫害知识分子,从未间断,举不胜举,而且还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来形容——文字狱。自周宣王起,就有人因借民谣讽刺朝政而被杀。这种以文治罪的文字狱事件,是统治阶级为了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的反抗,故意对作品断章取义、寻章摘句、罗织罪名而构成的冤狱。

文字狱在清朝统治者手里被发扬光大到了空前绝后的境界,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绝无仅有的。

清朝雍正时期的文字狱就非常厉害。据说有一次,查嗣庭主持江西省的科举考试,试题出的是《诗经》上的一句“维民所止”。

不料却被诬告说“维止”二字影射“去雍正二字之首”,就是说他蓄意要去掉雍正老儿的脑袋。 雍正拿试题来一看,“维止”二字看上去果然跟没了脑袋的自己一样,勃然大怒,即刻命令抓查嗣庭入狱。

结果,查嗣庭连惊带吓死在狱中,尸体被戮。其亲属或被处斩,或被流放。

作为一介书生,手无搏鸡之力,长期受封建君主思想影响,君让臣死,死不能不死等观念制约,这些文人很难反抗也不敢反抗,

不反抗不是进步表现,是懦弱及思想受制约的表现。

文字狱,是封建专治主义空前强化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树立君主和满族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它禁锢了思想,堵塞了言路,影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造成了万马齐喑的极其黑暗的政治局面。


丁向南


不知题主在哪里看的历朝历代不能反抗文字狱?

小何读史以来满篇都是反抗。

无论朝代发展属于上升期还是衰败期,政治争议永远不可能终结。

无非只是在高压政策之下,文字表达形式可能更加隐晦罢了。

明清以前,文化还算比较开明,中国鼎盛时期的两汉词赋,魏晋南北朝炳文,唐诗宋词元曲无不有反抗之文。流传至今不乏千古名言。如《窦娥冤》等更是赤裸裸对统治阶级的讽刺。

明清之后随着统治者对文化压迫的更专制,慢慢形成了小说之体。

反抗才能进步。

伏尔泰说过

:“我可以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小何才漏尖尖角


“妄议论政”大帽子盖下来,你能反抗吗?不要轻易说古人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