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出海?疫情之下銀行業臨大考,或迎這些深度轉型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裴熔熔

“忙併焦慮著”,是這場全民戰疫中,眾多銀行業人士切身的感受。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眾多行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銀行也未能倖免。

資產質量下滑、中間業務收入減少、淨息差降低……在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輸送戰疫一線和實體經濟背後,銀行業面臨著新的隱憂。

不過,危機也是雙刃劍。如何從中挖掘機遇,或將成為銀行下一步彎道超車的關鍵。

資產質量承壓

多地為銀行業“鬆綁”

春節以來,某汽車銷售集團下屬子公司陷入了兩難。受疫情影響,該公司現金流大幅減少,經營壓力加大。但屋漏偏逢連夜雨,大量的銀行承兌匯票2月份即將到期,目前尚缺少資金償還。這就意味著,若無其他資金及時匯入,這批銀行承兌匯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逾期的可能。

這是疫情影響之下,一些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態,也是鼠年銀行業的第一項大考。

“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是與人員流動較大及相關的行業,例如餐飲、文旅、房地產、交通運輸,這些行業恰恰是銀行信貸投放較大的領域。”九鼎德盛經濟研究院院長張保盈表示。

據央行公佈的《2019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2019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53.11萬億元。其中,本外幣工業中長期貸款餘額9.18萬億元,本外幣服務業中長期貸款餘額39.40萬億元,人民幣房地產貸款餘額44.41萬億元。這幾大行業在此次疫情中均是首當其衝。

“隨著疫情持續蔓延,中小微企業的違約風險加大,會直接導致銀行的不良債權增加、不良貸款率上升。”張保盈認為,銀行是最終的兜底行業,疫情初期體現的是企業經營困難,但最終會表現為銀行不良資產的增加。

某股份制銀行鄭州分行相關人士同樣坦言,由於出行管制等疫情防控因素,銀行信貸業務盡調、審查、核保、放款和存續期管理等現場工作無法開展,風險防控面臨挑戰。

據天風證券分析師廖志明測算,疫情將導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增加0.25萬億元。記者核算發現,這一數據剛好與2019年後三季度商業銀行新增不良貸款額持平。銀行不良資產質量管控承壓。

不過,政策層面陸續傳來好消息。

2月7日,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目前銀行整體的撥備覆蓋率達到了180%以上,有充足的資源來應對不良的上升。同時將適當提高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建立健全敢貸、能貸、願貸長效機制。

隨後,黑龍江、江蘇、浙江、河南等多地出臺措施,為中小微企業與銀行業“護航”。

以河南為例,2月14日,河南省金融局、人行鄭州中心支行等六部門聯合出臺“金融十條”,力挺企業穩經濟。明確提到,通過展期、續貸等方式,降低疫情對中小微企業的影響。同時加強金融服務保障,將酌情進一步放寬疫情影響期間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

行業專家普遍認為,經濟的長期向好為銀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健康肌體,雖然疫情可能導致銀行業不良率上升,但整體影響可控。目前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穩定,可較好應對疫情衝擊。

息差收窄

銀行業一季度業績或整體下滑

截至2月17日,A股21家銀行發佈了2019年業績快報,去年共實現營業收入1.30萬億元,同比增長16.03%;歸母淨利潤4001.46億元,同比增長13.21%。如今,2020年一季度已過半,A股銀行在疫情之下,業績走向已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在銀行的各項主要業務中,通過發放貸款獲取利息,是核心收入渠道之一。但受疫情影響,多方因素疊加,體現銀行盈利能力的淨息差收窄,已經是可以預見的事實。

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受停工停產影響,企業經營能力受損,會間接影響企業信貸需求;同時,在宏觀調控下,貨幣和信貸政策更加寬鬆,引導貸款利率下行,更多讓利實體企業,會直接影響銀行的信貸投放和定價。”

以央行近日設立的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為例,該貸款通過“先貸後借”的報銷方式,支持金融機構向疫情防控重點企業提供優惠利率貸款。其利率不能超過最近一次公佈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減100個基點,目前為3.15%,鼓勵金融機構以低於貸款利率上限的利率發放貸款。同時,中央財政還將按企業實際獲得的貸款利率貼息50%,確保企業實際融資成本降至1.6%以下。金融與財政正以最大限度讓利實體經濟。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2月17日,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如市場預期下調10個基點,20日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調幾無懸念。有分析人士指出,未來政策利率仍有調降空間。這將對銀行息差擴大帶來一定空間。

與此同時,隨著疫情蔓延,影院、餐飲、酒店、商場、旅遊景點、各類交通客流減少,同此相關的支付結算業務呈現幾何級減少,銀行從中獲得的收入也會實現銳減。

商務部數據顯示,去年春節短短7天小長假裡,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總額突破萬億元,比上一年春節黃金週增長8.5%;全國旅遊接待總人數4.15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139億元,同比增長8.2%;春節檔票房累計達到58億元。

今年春節,銀行的這一獲利渠道,顯然將大打折扣。

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長喻新安表示:“種種因素疊加,今年銀行業一季度的各項業績數據,將會出現整體下滑。同時市場對銀行資產質量的擔憂增加,會影響行業預期,銀行估值承壓。”

天風證券研報預測,疫情預計實質影響2020年商業銀行盈利增速近9個百分點。

不過,多位業內人士也表示,從長遠來看,疫情是暫時的。從中國經濟的韌性和迴旋餘地來看,影響很快就會過去,不會對金融業造成大的影響。對行業依然充滿期待。

“上網、出海”

銀行業迎轉型新契機

每枚硬幣都有兩面,危機中同樣蘊含著機遇。

近年來,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開始與網絡產生關聯,各家銀行逐步開啟金融科技佈局,努力在新的賽道上實現領跑。

據格隆匯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金融機構技術資金投入達2297.3億元。其中投入到以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為代表的前沿科技資金為675.2億元,佔總體投入比重為29.4%。支付業務因其受眾最廣、交易最高頻的特性,在各類業務投入中佔比最高。

此次疫情持續蔓延,為銀行加大金融科技佈局,帶來了全新契機。

“一方面,人們長時間居家隔離,線上消費、使用手機銀行的習慣將得到質的培養,這是銀行佈局金融科技的根本動力;另一方面,疫情對銀行線下網點帶來衝擊,這會使銀行對線上線下業務進行重新梳理。”張保盈認為,疫情將促使銀行加大網上銀行、無人銀行的佈局,完全用於業務服務的網點將逐步消失。人工智能銀行是銀行未來的核心爆發點。

喻新安也分析指出,網上銀行的全面普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此期間,銀行不能因循守舊,應開發操作更加便捷、安全的新產品,加快金融科技的變革。

目前,多家銀行已然“嗅到商機”。

僅以河南省內銀行為例,中原銀行創新推出“疫情防控出入登記系統”,可實現定製信息查看端口、無遺漏摸排登記等多項功能,滿足不同場景下的疫情管理需求;平頂山銀行聯合微醫集團上線健康問詢網絡通道,提供7*24小時在線免費服務,減少醫院就診交叉感染機率,減輕線下醫院負荷;建設銀行河南省分行推出700多家客戶經理“雲工作室”,不但可以回覆客戶諮詢,線上指導客戶辦理業務,還會第一時間推送客戶目前最關注的疫情相關信息……

除了向線上延伸,開展國際化佈局,也是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疫情對銀行業帶來的新啟示。

“疫情之後,銀行業應積極走出去,一方面通過向國際產業貸款,加大全球影響力;另一方面,通過總部經濟模式,將國外資金吸引過來。站在兩個市場,抓兩手資源,才能更好地規避風險,擴大業務增長點。”張保盈說。

此外,此次疫情中醫療衛生、大數據、線上教育等業態的全面爆發,或也將給銀行業的下步信貸投放佈局提供新的方向。

責編: 裴熔熔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End

上网、出海?疫情之下银行业临大考,或迎这些深度转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