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真的想过一统天下吗?

沈静轩


项羽乃秦末群雄逐鹿,争霸天下乱世之风云人物也。其少时学书不成,学剑亦不器。唯有习兵法乃大喜。尝睹始皇游会稽,乃曰:“彼可取而代也”。可见其少时便怀有凌云之志。起兵吴中,提三尺剑吞并诸侯,攻城略地。与刘邦会盟鸿门,行妇人之仁,而使邦还走霸上。于是西入咸阳,诛杀子婴,焚烧宫室,已尽失民心。已而罢诸侯于戏下,各就国。然其任人唯亲,诸将皆反而投汉王,此乃自断臂膀也。

稍得富贵便衣锦还乡,乃沐猴而冠也。诛杀义帝,忘恩负义,天下共讨之,此乃四面树敌也。兵败垓下,乌江自刎,此乃优柔寡断之徒也。

项羽之所以失天下者,乃其有大志而无大智也!




埋首故纸堆


汉五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五路大军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一说今河南淮阳、鹿邑间)基本完成了对10万楚军的合围。刘邦立刻任命韩信为联军统帅,指挥大军作战。韩信命刘贾、英布军自南将楚军外围出路全部封闭,命彭越军自北封闭通路,韩信军三十万于刘邦本部军主力则合成一股,向困守垓下的十万楚军发起进攻,展开决战!

当时的情况,楚军处于绝对劣势:

一、西楚国位于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十万楚军成为绝对的孤军;

二、楚军缺粮已经几个月,士兵饥饿,军队根本没有半点补给;

三、汉军联兵约七十万,且精力饱满、粮食充足、士气旺盛,而项羽孤军十万,连续久战疲惫,决战之时已是十二月的大冬天,而楚军刚从广武前线上撤下来,未经补给,多为穿着夏秋季的装备,寒冷饥饿,士气溃散;

四、汉军分五路有秩序推进,先占楚土,再行合围,步步为营,包围圈完善,楚军难以发动突然性的反攻;

五,楚军离江东五郡距离遥远,即使冲破包围圈,也很难在汉军的追击下及时回到己方领土,可以说是“突围无效”。


一星期一本叔


个人认为项羽从未想过一统天下!

首先,项羽从起兵开始就一直打的旗号是为楚国复仇,就是说他仇恨秦国灭掉了楚国,但从未说是因为秦国暴政,也从未因为其他五国同样被灭国而有任何帮助,同样采用的策略也只是为楚国复仇,恢复楚国社稷,而并非为天下万民的生存和生活去推翻秦国政权!

其次,项羽攻破咸阳,火烧阿房宫,只是怀着复仇的种子,打败敌人,表达自己复仇成功的情绪。让天下诸侯跪迎霸王入咸阳,只是表示臣服自己的霸主地位,而并非是让别人成为自己的臣子。

其次,项羽分封诸侯,自封为霸王,各王都是平等的国家。并不受霸王的命令和节制,而自己也并不是作为君王分封诸侯,而是作为会盟首领去带领各国。也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国家应该定都的咸阳,而是回到了楚国的故地彭城定为楚国的国都!

最后,项羽攻击对自己不服从的诸侯,从来都是自己率领楚国军队去征战,而并没有调集其他诸侯的军队。所以从隶属关系上他只是楚王,而并非天下共主。最重要的是项羽灭秦后,全部废除了秦国的律令,无论好坏,这都不是一个一统天下的国君应该有的思想和眼光!

综上所述,项羽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没有想过一统天下的!(个人看法,仅供参考,如有相左,敬请斧正)。


华夏长河五千年


首先要搞清楚一个根本的问题:统一和大一统是两回事。

华夏文明自炎黄肇始,就是开始走向统一的部落联邦,到夏商周三代发展为统一的封建王国,天下只有一个王,其余全是区域自治的诸侯,这不是统一是什么?

什么是大一统?就是车裂鞅搞得那一套,是绝对归一,用外地人管理本地人是非常变态的政治逻辑,以保证天下一切权力归于拥有最高权力的那一个人,这个人可以是秦王或秦始皇或者秦二世,也可以是车裂鞅自己,还可以是芈八子,或者吕不韦,乃至赵高。

华夏的天下自炎黄到夏商周三代都是统一的,只是疆域在不断扩大。秦始皇不是统一了本就统一的天下,而是把天下大一统了。

霸王是华夏文明的天然传承者,高贵高傲天纵战神,爱情都是专一的,怎么可能去干大一统这么变态灭绝人性的事?所以灭秦后不承秦制,不称帝,分封天下,自己只做夏商周三代王室一样的天下共主,给诸侯自治权,粉碎了秦式大一统,恢复了炎黄至夏商周的华夏文明原本的统一模式,因为华夏文明本是开源的,天然具有联邦性和多样性。

华夏史观和秦汉史观,是完全不同的。


Relax放松


首先跟项羽的性格有关系,项羽的性格可以说本来就不是那种可以做帝王的人,他只适合做那种称霸一方的诸侯王,所以就算项羽那个时候占领了咸阳,他也没有主动的称帝,而是选择和其它的诸侯一起平分天下。

其次项羽是一个集优柔寡断和刚愎自用为一体的人,此外项羽对帝王之术的运用跟刘邦相可以说是差了一大截的,这种性格也致使他不知道怎么去使用自己的手下,所以到了战争的后期,导致他这边的很多有能力的人都投靠到了敌方的阵营。

就比如说一代战神韩信,韩信刚开始的时候是在项羽的手下做事的,但是项羽并没有重用韩信,对于韩信来说一两次可以容忍,但是时间一长心也就冷了,所以最后才会毅然决然的选择投靠到刘邦的麾下,这种缺点也直接表明项羽根本不适合做皇帝。

不仅如此,那个时候的项羽并不算完全的称霸天下,虽说前期项羽的势力是最强的,但是秦朝灭亡以后,还是存在很多大大小小的诸侯王,而且项羽也没有进一步产生想要吞并这些诸侯王的想法,不然也不可能放任刘邦去蜀川那边发展。

要知道这些诸侯王一日不灭他就一日不可能做皇帝,但是天下的大势肯定是分久必合的,你不做这个皇帝肯定会有人来取代你,所以刘邦在合适的时间站了出来,打败了项羽,然后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汉朝。


海洋说历史


严格说来项羽应该没有想过一统天下。在他的意识里,一统天下的郡县制不如六国复兴的分封制。作为楚国没落贵族的后裔,分封制与楚国的复兴是他的毕生夙愿。而且,项羽本身是一个形式极端的民族主义者,他对于秦人有很深的仇恨,对于其他的六国中人也有很大的蔑视感。所以,从根本上他并不希望一统天下,而是希望将这些外人全部清除出自己的政权。所以,他宁可定都于故乡彭城,也不愿意占有富庶的关中。

从民族文化上看来,项羽是楚文化圈的代表。楚文化尚巫,中原文化尚礼。他本身是很排斥其他地域的文化,他在巨鹿之战后消灭了秦军的主力部队,完全有能力一统天下。甚至公然废黜怀王,自立为帝都有可能。但是,他不仅没有统一中华,反而复兴了周代的分封制。这足见项羽从根本的思想上就不希望天下一统。

最后,项羽当时可能还要顾及怀王和楚国其他贵族的问题。按照项羽的功劳,实行分封制,封王裂土是当之无愧的。如果一统,那么皇帝只有可能是怀王。在当时,他以和平手段称帝的筹码还不足,如果要自立,就必须用非和平的手段废黜怀王。在这一过程中,难保不会成为众矢之的。像共敖等人都是楚国的元勋,项羽封王时也为共敖等人分了一杯羹。所以,实行分封制还是有必要的。


经典守望者


应该没有。要不然他就会自己坐拥关中,堵住蜀道,再着手扫平诸侯割据。而不是抢掠完关中,把烂摊子扔给败军之将章邯,自己退回彭城做了个西楚霸王。


真诚地看着你


周朝统一天下以后,实行分封制,将贵族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替周王室管理整个国家。但是这个局面一直到平王东迁之后就无法维系,因为周王室衰落了,诸侯国的国力都可以与周王室相抗衡,甚至超过了周王室,所以天下开始群雄并起。此时齐桓公首先站了出来,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号召诸侯王一起维护周王室的尊严,共同面对化外蛮夷对华夏大地的入侵。由于齐桓公实力最强,因此他成了诸侯的盟主,由齐桓公来维持一个大致和平的局面,谁敢不服就纠集诸侯共同讨伐。

此后的历任几位霸主都维持了这样一个政治格局,因此尽管华夏大地已经礼崩乐坏,但是还相对保持平衡。然而,三家分晋之后,平衡被打破,华夏大地真正变为“丛林法则”主宰的天下,谁拳头大谁说了算,终于秦始皇拳头最大,一举统一了华夏。

然而,秦朝仅仅维持了十五年的统治就分崩离析了,因此对于后继的统治者来说,选择怎样一种统治策略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于项羽来说,他就认为国家应该恢复到春秋时代,天下分封,诸侯各安属地,互不侵扰最好。齐桓公尊周王室,而他就推出一个楚怀王熊心,让他来做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而他自己就像齐桓公晋文公一样,当一个霸主就好,负责调节诸侯间的关系,做一个裁判员。

所以项羽在推翻秦朝以后,以义帝楚怀王的名义分封了十八个诸侯,将当时的华夏大地瓜分干净,然后给了自己一块最大的封地后,自任西楚霸王。霸王的霸并非是说项羽特别凶残,武力强大,这本身就是个称号,与春秋五霸的霸字一样,是盟主的意思。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分封之后,有人建议项羽应占据关中富庶之地,而项羽却予以拒绝,项羽还说出了“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样短视的话,因为他认为自己的事业已经到头了,他想要做一个诸侯盟主,如今他做到了,所以现在该是他衣锦还乡享受胜利果实的时候了。

项羽没想过,齐桓公晋文公他们并非不想一统天下,而是没办法。春秋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能够动员的战争资源不足以支撑他们的野心,他们只好退而求其次。而到了秦末,生产力水平与春秋时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支撑一场统一战争完全没问题。而且国家在经历了东周那段动荡岁月之后,老百姓也渴望过上安宁的日子。

反观秦朝的速亡,与统一没有关系,而是秦始皇好大喜功,在国家刚刚统一之后,就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各种超大规模的工程,修秦始皇陵,修上林苑,修长城,修驰道等等。整个国家在经过统一战争之后急需休养,而秦始皇却不顾一切往前冲,直接拖垮了秦朝。所以秦朝的灭亡与统一无关,而是与秦始皇本人的功利心太重有关。

因此项羽所崇尚的分封制的国家形态是逆潮流而动,他想取得成功简直天理难容。

刘邦就不一样了,他不像项羽那样是贵族出身,没有封侯的概念。他的心态跟赌徒一样,赢家通吃。输了就输得干干净净,赢了那么整个天下都是我的。他眼里没有诸侯,只有天下。因此他同意韩信东征,将诸侯各个击破,然后合击项羽,目的只有一个,都给我灭了,只有我一个老大。这个思想恰恰与国家统一的大趋势相吻合。尽管汉朝初年也分封了诸侯王,然而在他与吕后的联手之下,异姓诸侯王一个个被剿灭,再经过汉初几代皇帝的努力,连同姓诸侯王也没了脾气,天下就真正到了老刘家的手里。

所以项羽为什么没夺得天下,因为眼界有问题,所以最终只能跟虞姬在垓下洒泪而别,乌江自刎。




龙城浪子


这个问题说起来挺大,但是稍微推敲一下项羽的行为就知道,项羽不可能统一天下,因为他压根就没想要统一天下。

项羽既然不想像秦始皇一样统一天下,那他想干嘛?他想象的天下应该是什么样子呢?简单的说,他想回到春秋时代,他想当齐桓公一样的人物。

周朝统一天下以后,实行分封制,将贵族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替周王室管理整个国家。但是这个局面一直到平王东迁之后就无法维系,因为周王室衰落了,诸侯国的国力都可以与周王室相抗衡,甚至超过了周王室,所以天下开始群雄并起。此时齐桓公首先站了出来,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号召诸侯王一起维护周王室的尊严,共同面对化外蛮夷对华夏大地的入侵。由于齐桓公实力最强,因此他成了诸侯的盟主,由齐桓公来维持一个大致和平的局面,谁敢不服就纠集诸侯共同讨伐。

此后的历任几位霸主都维持了这样一个政治格局,因此尽管华夏大地已经礼崩乐坏,但是还相对保持平衡。然而,三家分晋之后,平衡被打破,华夏大地真正变为“丛林法则”主宰的天下,谁拳头大谁说了算,终于秦始皇拳头最大,一举统一了华夏。

然而,秦朝仅仅维持了十五年的统治就分崩离析了,因此对于后继的统治者来说,选择怎样一种统治策略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于项羽来说,他就认为国家应该恢复到春秋时代,天下分封,诸侯各安属地,互不侵扰最好。齐桓公尊周王室,而他就推出一个楚怀王熊心,让他来做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而他自己就像齐桓公晋文公一样,当一个霸主就好,负责调节诸侯间的关系,做一个裁判员。

所以项羽在推翻秦朝以后,以义帝楚怀王的名义分封了十八个诸侯,将当时的华夏大地瓜分干净,然后给了自己一块最大的封地后,自任西楚霸王。霸王的霸并非是说项羽特别凶残,武力强大,这本身就是个称号,与春秋五霸的霸字一样,是盟主的意思。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分封之后,有人建议项羽应占据关中富庶之地,而项羽却予以拒绝,项羽还说出了“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样短视的话,因为他认为自己的事业已经到头了,他想要做一个诸侯盟主,如今他做到了,所以现在该是他衣锦还乡享受胜利果实的时候了。

项羽没想过,齐桓公晋文公他们并非不想一统天下,而是没办法。春秋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能够动员的战争资源不足以支撑他们的野心,他们只好退而求其次。而到了秦末,生产力水平与春秋时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支撑一场统一战争完全没问题。而且国家在经历了东周那段动荡岁月之后,老百姓也渴望过上安宁的日子。

反观秦朝的速亡,与统一没有关系,而是秦始皇好大喜功,在国家刚刚统一之后,就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各种超大规模的工程,修秦始皇陵,修上林苑,修长城,修驰道等等。整个国家在经过统一战争之后急需休养,而秦始皇却不顾一切往前冲,直接拖垮了秦朝。所以秦朝的灭亡与统一无关,而是与秦始皇本人的功利心太重有关。

因此项羽所崇尚的分封制的国家形态是逆潮流而动,他想取得成功简直天理难容。

刘邦就不一样了,他不像项羽那样是贵族出身,没有封侯的概念。他的心态跟赌徒一样,赢家通吃。输了就输得干干净净,赢了那么整个天下都是我的。他眼里没有诸侯,只有天下。因此他同意韩信东征,将诸侯各个击破,然后合击项羽,目的只有一个,都给我灭了,只有我一个老大。这个思想恰恰与国家统一的大趋势相吻合。尽管汉朝初年也分封了诸侯王,然而在他与吕后的联手之下,异姓诸侯王一个个被剿灭,再经过汉初几代皇帝的努力,连同姓诸侯王也没了脾气,天下就真正到了老刘家的手里。

所以项羽为什么没夺得天下,因为眼界有问题,所以最终只能跟虞姬在垓下洒泪而别,乌江自刎。


走路都带风ll


项羽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旧秩序守护者,他所崇拜的是春秋时期的霸主,所以他分封各路诸侯,自己也是一路诸侯,只是自己带有霸主角色,是调节各诸侯矛盾的世界警察。

从上古三代,到商周时期、春秋战国,千年时间里,从来就没有过什么集权帝制,唯一出现的一个就是秦朝,还短命的不行,二世而亡,所以大部分人都是不认同帝国制的。项羽是楚国人,楚国的贵族分封制最为严重,他骨子里就不认可什么帝制,他要做的是诸国霸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