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古代必须重农抑商,放掉经商?

疯颠吾痴


从秦确立封建统治开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就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与封建制度匹配的就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对当时的上层建筑(统治阶层)来说,只能发展小农经济。他们也明白,如果放任商业发展,那么有了一定资本积累的商人就会谋求权力,这对于古代统治者是致命的。

从政治角度来说,统治者要想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稳固好君主专制。君主的权力必须无限大,其他社会上任何人的权力必须无限小。因此要排除异己,要排除任何可能影响统治的因素,而商业发展恰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因此统治者要抑制商业发展。

从时代的局限性来说,从秦确立重农抑商的国策以来,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基本沿袭这个传统,并没有大的制度创新,而反过来这个制度也极大的伤害了经济发展,内外的革命动力不足,因此世世代代重农抑商世世代代君主专制。


君意图南


放掉经商并没有,重农抑商才是真。

以中国的地理环境与体量,古代中国必须重农抑商。

战国时期,秦国重农,齐国重商,谁胜谁负,一目了然,成为后世治国的指南。

中国北边是蒙古高原,西部是沙漠戈壁与青藏高原,西南是原始森林,南面与东面是大海,古代航海不发达,明朝以前航海九死一生,如何贸易?又跟谁贸易?

中国的体量太大,经常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美洲与大洋洲都是未开化的野人,没有什么可贸易的。日本朝鲜东南亚,皆地贫民瘠,属于半开化,难以大规模贸易交换,外贸封锁,反而可以阻止他们向我们学习。

欧洲与非洲又太过遥远,印度虽然体量大,且文明程度高,但明以前去印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古代对外贸易行不通,国内贸易也受到抑制。因为商人见多识广、精打细算、头脑灵活且四处乱跑,不容易被愚弄和控制,还喜欢囤积居奇,扰乱市场与社会秩序,喜欢造遥生事甚至起义,是统治者最讨厌的群体,抑商也就在所难免。

中国人口众多,难以通过外贸来解决吃饭问题,所以中国人的饭碗必须通过中国人自己耕种出来,全体耕种尚不得温饱,一遇灾荒便饿殍遍地,若都跑去经商,将会导致更多人饿死。百姓变流民,流民变流寇,是统治者最担心的事,因此,重农抑商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

综上,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和物质基础无法支撑起整个国家的农副业损耗,商业如果过于发达,将会加据贫富差距与土地集中,会导致民变四起,因此中国古代必须要重农抑商。但是,从大航海时代开启之后,这种情况逐渐改变。



当代曹植


我说说个人观点。

1. 士农工商的传统思想,商人是排在最后面的,封建时期的人历来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所以看不起商人的观念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地主阶级的需要,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都是地主阶级,他们有很多的土地,然后让农民去耕种,如果农民都跑去经商了,那他们的土地谁来耕种。

3. 赚钱的生意少,大部分比如盐、矿石之类都是国家经营的,老百姓没有参与的机会。

4. 方便管理人民,农民耕种只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活动,方便管理。

以上是笔者个人观点。


神秘的西夏


放弃商业倒不至于,抑制商业倒是真的

商业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没有商业的发展国家也就很难再发展下去

那么为何古代却要抑制商业的发展呢?

抑商的思想重战国晚期开始的

那时的商人势力是非常大的,大商人吕不韦就曾利用自己的金钱运作把异人扶持到了秦国的王位之上。等异人成王后,吕不韦也成为了秦国的相。

商人能够左右一个国的王位,可见商人的能量有多大。这与封建时期君权至上是不符的,更是违背了法家处处为君主着想的宗旨。

于是在秦国“商鞅变法”中为了维护君主的地位和促进国家的生参就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思想。毕竟那时诸侯众多,商人为了获得利益不得不到出乱跑造成了人口流动。古代战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口,如果都去当商人了就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了。

而且重农和抑商要分开来理解。

之所以重农是因为古代农业的生参是古代主要的收入关系到了国家的兴亡。而且农民没什么文化便于统治者管理,农民的地就是那一块,离开地农民就无法生存人口不会流动。

抑商是因为前面讲到的防止商人做大成为豪强,威胁国家的安全,而且商人到处流动不利于国家收税,容易逃税。

归根结底是古代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古代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基础主要靠农业来维持。历代的统治者都把农业当成了立国之本,所以都打压商业的发展去鼓励农业的发展。


瑜公子说历史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借题诉下心中所想,自大清王朝“溥仪皇帝”宣布退位那一刻开始,封建社会彻底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泱泱华夏天翻地覆的变化,无数的烈士用宝贵的生命换来我们今日的繁花似锦,百姓安康,商人与戏子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翻身的机会,

时间来到大秦帝国“秦孝公”刚继位时,此时秦国的实力在诸强之中并排不上名次,然而“商鞅”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公元前359年,“秦孝公”采取“商鞅”的意见,决定秦国进行大改革,一道《垦草令》的实施,不但决定了秦国完成华夏第一次大一统,也给后世封建王朝的政治方向打造了雏形,

《垦草令》中有两点较为重要,

1:县制,此举被后世改进为“郡县制”,直到上个世纪,我们也生活“”县城里,其主作用是“中央集权”,显然这点与我等普罗大众关系不大!那么关系民生的第二点,就与我们有了直接的关系了,

2:社会等级制:古人的社会地位与我们现今社会是截然不同的,现今谁钱多,谁好看就被人追捧的情况,在古人那里是行不通的,

“士,农,工,商”是古代社会的地位标准,商人地位垫底,戏子更是排不上号,为什么会这样?只因古代人口较少,没有机械化操作,赖以生存的粮食,全部依靠农民劳动力所得,且还要看天气的脸色,古代战乱较多,历朝历代都将粮食作为重中之重,反观商人所为,盈利多为私产,虽是社会必不可少的职业,但却并不被重视,而戏子更是王公贵族们的玩物,更加摆不上台面,

但现今社会截然相反,虽然国家依然重视农业,但农耕技术成熟,机械取代人力,大大节约了劳动力,百姓们丰衣足食,生活条件是一个比一个好,业余爱好变的多了起来,网络的发展也让人民知道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对于那些事业有成的商人们崇拜有加,艺人这个行业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舆论方向。


奔腾Li


农业是古代社会的基础,古代没有高科技,没有杂交水稻,粮食亩产量很低,战国前期亩产粟205.8斤,唐代-------亩产334斤,清代最高,清代-------亩产367斤,现在是亩产900度公斤,是古代的7倍,古代还有很多自然灾害,吃饱饭是古代社会首要考虑的问题。吃饱了肚子,才想度赚钱,这时候商业就出现了。而且古代人挑选职业,首选是致仕,也就是从政。仕学农工商,商人是古代社会最被看不起的职业。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法家,在战国晚期,各国商人的势力非常大,大到可以干预诸侯国的政治。比如,大商人吕不韦经过一番运作,把秦始皇的父亲异人扶上秦国的王位,等到儿子即位成为国君,也当上秦国宰相。商人可以左右政局,这就会威胁到君主的利益啊。处处为绝对君主利益着想的法家,当然会把商人视为头号敌人。商鞅提出要收重税,他的变法措施中的重要一条,就是要抑制商人的势力坐大。而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呢,更是非常敌视商人,说社会上有危害国家安全的五大蛀虫,其中一个就是商人。

 

儒家并不歧视商人,而法家是真的提防商人。儒家的经济政策跟道家比较相似,是自然无为,轻徭薄赋,与民生息,对百姓厚道一点,让小农经济自发发展。而法家的商业政策可以说是八个字:国家主导,与民争利。在法家看来,为了保持政权的稳定,权力必须全部集中于国家。

因此,在中国古代王朝学会利用国家政策,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节的机制之前,“重农抑商”都被奉为基本国策。





米爸Derek


古代为什么推行重农抑商,放弃经商。我认为是这样的:

人类最初的商品交换,就是针对初级农产品的交换,没有农业做基础,大家饭都吃不饱,哪里来的东西和力气换呢?所以重农抑商是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为什么推行重农抑商?一、商人圆滑,一切以赚钱为根本,故而商业不可控,获利之孔在下不在上,容易造就许多富可敌国的商人,破坏统治的稳定性。二、古代生产力低下,作为历来注重自给自足的中央大国,粮食安全不可忽视。一旦劳动力被大量吸引到商业,国家的粮食安全就会受到巨大的威胁。三、重农抑商其实脱胎于商鞅的改革措施,由于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统治者对粮食这个战略物质必然十分重视,这又进一步加剧了重农抑商的趋势。四、古人认为商人重利忘义,这种思想与传统的儒家文化相悖,历代统治者势必大力打压。五、控制人口的流动。古代管理技术不发达,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让所有人都老老实实待着不动,不要到处流窜勾连。这种特性是农业的特色,而是商业的致命伤。六、前面说过,商人重利而圆滑,所以都不太好管理,农民老实巴交的比较听话。二战日本最开始的几个师团战斗力都比较强,但是其中有个第四师团,人员都是来自大阪,职业差不多都是小商人,十分油滑,战斗力那是搞笑的很。

综上所述,古代生产力低下,导致粮食就不够吃,或者勉强够吃。不把重心放在农业上放在哪里?吃不饱饭不就反了么!所以重农抑商才是根本



米格


秦以前历经原始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社会以及奴奴隶社会,历学家比较一致的看法,封建经济形态(即封建社会制度),从秦统一六国开始开起了封建社会的元年。在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史书上讲,到了明代鼎盛时期,江南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个萌芽一直没有成气候。归根结底,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一旦承平日久,农业经济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土地兼并,一但出现大量土地兼并,失地农民便必然形成游民群体,社会不安定因素便出现。当这种不安定因素形成气候的时候,离改朝换代也就不远啦。整个封建社会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的。我从来不赞成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提法,归根结底,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自耕自足农业经济,自耕自足的农业经济,也有商品交换,不然历朝历代发行货币就没有意义,当然商品交换和以物易物一直是同时并存的,中国商品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不是重农抑商的结果,如果说是重农轻商或许有一定意义,如果大地主阶级把大量货币,象英国那样去圈地发展养殖业养羊,用羊毛织布,再用布匹换成货币,再用货币圈地、构置机器,进一步发展纺织业,雇用失地农民去当纺织工,这样发展商品经济,也就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这只是一种假设,或许明朝鼎盛时期,南方的丝织业具有类似英国纺织业的初级形态,只是又被明末的战乱所扼杀。


李同民


政策简介

在我国漫漫两千年封建历史长河中,“重农抑商”政策总是与历史相随相伴的。它产生于封建制度产生巩固的春秋战国,发展于封建制度兴盛的秦汉,之后便被后面的朝代继承,中古时代的中国是和波斯,缅甸,印度,埃及相似的东方专制封建农业帝国,与欧美迥异。历代封建王朝都强调“以农为本”。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产生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把工商业当成“末业”来加以抑制。其实,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重农抑商”的根本原因还是中国“封闭式大陆”的独特地理环境。“中华民族的主体从远古开始便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大约在6000年前左右已逐渐摆脱狩猎和采集经济,进入以种植经济为主的原始农业经济。先民劳动、生息、繁衍的这块大陆,东临大海,西北是戈壁,西南则是极其险峻的青藏高原。在迈入文明门槛的前夕,在交通极不方便的条件下,这里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天地,与印度次大陆类似。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对于外部世界还知之甚少。在这样的环境中主要从事原始农业经济,这是认识中国由氏族社会发展成国家的基点。”(摘自王立民主编《中国法制史》)显然,这与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地中海地区”的地理环境迥异。



小索阿南


在古代,最初的商业就是劳动产品、劳动力这二者的交换 没有农业做基础,大家饭都吃不饱,哪里来的东西和力气换呢?重农抑商是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就如同现在为什么我们身处商业社会一样。因为可以拿出来交换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时间、信息等等,有形的 无形的,交换的价值尺度也越来越多元。

秦朝时期,秦始皇为了重视农业,颁布特定法律,规定下雨后,要书面记录并报告雨量大小,收益面积,等情况,并且规定粮食成熟后入仓,储藏,以及每亩的播种量等一系列规则,同时对徭役方面也有规定,每户只得征调两个劳动力服役,刘邦建立汉朝后,这一政策没有多少变化,另外规定商人不得穿华丽的衣裳,不能坐车,不得拥有兵器,不得做官,还要交很重的税,等等对商人进行了一系列限制。

唐朝时期虽然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对于商业相对比较宽松,但是还是执行的重农抑商的政策,在唐朝,商人一样不能骑马入仕,不仅如此,在唐朝中后期,国库逐渐空虚,朝廷就会要商人贡献钱粮,肃宗皇帝时期,税收已经超过2成,引起商人的极大不满,控诉朝廷,最终落得个被杖杀的下场。

纵观这些政策,当权统治者无不在对商人们进行打击,其原因不外乎处于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目的,人们自古就说无商不奸,商业的鼎盛发展,人们就会快速积累财富,增长知识,要知道,在中国古代,底层劳苦大众的识字率是相当低的,就算到了清朝末年,19世纪末期,在西方列强的影响下,中国的识字率不过才2层,更何况在古代,当权者们害怕民众通过经商来提高整体的知识水平,这将极不利于皇权的愚民统治。

当权者们通过打压丑化商人,将商人贬低为贱民,使得那些劳苦大众望而生畏,一心只想着种地当兵这些被称之为正统的出路,其他的行业都被称之为“三教九流”,人民要想靠种地来积累财富,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这样就有了长治久安的局面,皇权统治者想要的正是这样的,完全凭着自己一张嘴,想说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在古代,经商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就是一种耻辱,是会被移出族谱的,有些人就算经商成功了,还是会去谋求另一个身份改行,就是所谓的“镀金”,这种政策的执行必然会将古代社会带入无限的循环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