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最后吕后杀韩信是否抗旨了,你怎

嘉瑞728


这种说法完全是野史杜撰。

事实上,之所以是由吕后出面杀韩信,只是因为汉高祖当时根本就不在京城长安,而韩信也到了不得不杀的时候。


当年韩信还是楚王的时候,有人向刘邦告韩信谋反,刘邦考虑到自己也打不过韩信,于是听陈平的计谋,假装到云梦泽旅游,顺带在那里大会诸侯。借此召韩信前来拜见,就此软禁了他,降封淮阴侯。

后来韩王信(和淮阴侯韩信不是同一个人)引匈奴谋反,汉高祖北击匈奴平叛,回来后将郎中陈豨封为列侯,并担任赵国相国,统领赵、代的军队守边。

陈豨原来是韩信的部将。即将到北地赴任,便来向韩信辞行。韩信拉着他的手说:“我可以和你说几句心里话吗?”陈豨答:“唯将军之命是从。”韩信于是说道:“天下精兵所在,莫过于赵代。皇上能够派你去那里,一定是对你足够信任了。如果有人和皇帝说你要叛乱,皇帝一定不会信。但再有人说同样的话,皇帝就会起疑心。要是有人三番五次这样说,那么皇帝必怒,定会亲自带兵讨伐。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我一定为你从京城起事,我们里应外合,天下可图。”陈豨知道韩信的能耐大,于是表示:“谨听教诲。”

要说刘邦能够把如此重要的差事交给陈豨,可见是对他足够信任的。可问题是,陈豨这哥们儿有一毛病,他很仰慕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魏无忌以养士著称,于是陈豨到北边做上了驻守一方的封疆大吏后,就效仿自己的偶像养起了宾客。于是就出现的这样的景象,邯郸城大小宾馆旅店,都被他的宾客给住满了。当陈豨出行的时候,他的宾客们总是乘坐千余乘马车浩浩荡荡跟在他屁股后面。

如此招摇过市,难免招人非议,于是有好事者跑到刘邦那里告状,说他广招门客,又手握重兵,恐其生变。

于是刘邦命人大肆纠察陈豨宾客们的不法事迹,这些事又常常牵涉到陈豨。陈豨害怕了,就反了。

陈豨造反,刘邦不得不再次御驾亲征,韩信则假装生病没有去。等刘邦走远了,韩信赶紧从病床上跑下来,兴冲冲找家臣谋划,准备在刘邦后园放把火。

要说“兵神”的谋略就是不一般,他打算假传诏书,赦免官府关押的罪犯奴隶,带他们攻打吕后和太子。然而消息走漏,有人把韩信的计划报告给吕后。

于是吕后和萧何定下计策,派人假装从刘邦那里来,和韩信说:”刘邦已经平定叛乱,把陈豨杀了,群臣列侯都来朝贺。“萧何又对韩信说:”你虽然病了,还是应该打起精神去庆贺一下。“

韩信是信得过萧何的,于是就进了宫,被杀死在长乐宫的钟室内。

看到这里大家都应该明白了,尽管没人知道韩信在做楚王的时候究竟有没有谋反,但在刘邦讨伐陈豨叛乱的时候,韩信确实反了,而且结合当时的形势,吕后杀他也是理所当然。


王侯录


这个所谓的“赦书”就是小说编的,原出《西汉通俗演义》,史书上从来没见过这种说法。

而之所以这些以“评书”、“话本”为底本杜撰的“西汉初年故事”喜欢这样的桥段,在于对韩信之死的惋惜,以及对张良这个智囊形象的拔高和对吕后这个女性形象的极致丑化。

在中国古代民间流传的“话本”、“评书”世界里,多数情况下,对于历史人物的描画是有典型套路的,比如对于“明君”的推崇,往往会让他成为一个比较虚化的符号,类似于《兴唐传》中的李世民。

对于“智囊”的偏爱,比如张良、诸葛亮、刘伯温,这种“能掐会算”的摇羽毛扇子的智慧象征,往往集善于一身,并有各种先验的预测性奇谋,而他们的挫折,往往被冠之以“天命”或“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对于“福将”则突出其“小聪明”及“狡黠”,对于“猛将”则突出其“高傲”及“憨傻”。

整体而言,即极致性突出角色的某一个性格特征和能力特征,以制造简单的戏剧冲突,以利于单一线索叙事。

而这之中,女性政治角色,基本上都是负面的,无论是吕后还是薛刚反唐中的武则天,都属于阴毒狡猾之辈。

而在韩信被杀的故事中,各个人物恰恰各居其位,张良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吕后的阴毒,都囊括其中。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张良根本没有记载参与了诛杀韩信的密谋,而只有萧何和吕后合谋,还是由萧何亲自骗韩信入宫朝贺,刘邦战胜陈豨。

而从《史记》的记载来看,韩信应该确实与陈豨密谋,要里应外合谋反,而吕后和萧何作为当时留守关中的决策者,属于典型的应付挑战者。

吕后“当机立断”杀死韩信,恰恰在前线战事没有结果之时,消灭了隐患,应该算是比较合格的政治选择。

而刘邦在战胜陈豨回朝听到韩信的死讯,也是且怜且喜,心情复杂,说明这个事件,并不是什么处心积虑地铲除异己,而是在网开一面后,一代名将部下仍要走向自己对立面的复杂情感。

所以,吕后无所谓抗旨,因为就不存在这么可笑的圣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