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長平之戰趙孝成王扮演的至關重要的角色


導讀:古代戰爭的勝負,因天時、地利、人和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在同等的條件下,戰爭的決策者的能力就顯得格外的重要了,往往能決定幾十萬人的生死。長平之戰,趙孝成王的決策就是一個值得深思的例子。


淺析長平之戰趙孝成王扮演的至關重要的角色

長平之戰


  • 先來看看長平之戰的起因

這場戰事發生在公元前260年前後,事件的主要原因就是上黨郡的歸屬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也可以說是韓國的上黨郡太守馮亭借刀殺人,也可以說是馮亭的借刀殺人給了秦國出兵趙國的理由。不管從哪個方面說,秦國想要東出和趙國這一仗是避免不了的。

秦昭襄王逐鹿中原的野心從未熄滅,但真的付諸行動則是從公元前268年起,先攻魏,後攻韓。直到公元前261年的時候秦國把野王(今天河南沁陽)給拿了下來,這可急壞了韓王,也正是這場戰事成了秦趙長平之戰的導火索。為何呢?原來國土面積就不大的韓國被一刀截為了兩段,首尾不能相顧。面對發起瘋來的秦國,韓國上下怕的不得了,韓王和諸大臣急的趕緊獻上上黨郡以求得秦國的原諒。真的是為了命什麼都可以丟啊!而且為了命此時的智力都為零了。還好有一個人智力還一直在線,就是上黨郡的太守馮亭,為了轉移秦軍的矛頭,轉頭把上黨郡獻給了趙國。

淺析長平之戰趙孝成王扮演的至關重要的角色

韓國割讓上黨郡示意圖


三晉之中屬趙國國力強盛,有能力和秦國一拼。馮亭的這招讓一直在旁邊看笑話的趙國拉入了泥潭之中,本來趙國可以不接受上黨郡,避免和秦國起正面衝突,不知道是不是當時的趙孝成王太年輕了,還是太貪心了,或者是太想證明自己的實力了。就接受了馮亭的獻城。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其守馮亭與民謀曰:"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因使人報趙。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計之。平陽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禍大於所得。"平原君曰:"無故得一郡,受之便。"趙受之,因封馮亭為華陽君。

  • 上黨郡太守馮亭成功的讓秦國的矛頭指向了趙國,拉開秦趙長平之戰的序幕。

剛去接收上黨郡的趙國官員還沒等上黨郡在趙國手裡暖熱,秦國由王齕率領的大軍就攻下了上黨郡,由此來看,趙孝成王還是有點年輕啊!朝中的大臣也是智商不在線。在接下上黨郡的同時,就要準備好秦國的報復,但事實是秦國的軍隊已經開始攻打趙國的時候才讓老將廉頗去迎戰。趙國的後知後覺註定了在這場戰爭中要吃虧,如果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主政趙國,比如趙孝成王的祖父趙武靈王,或許趙國不會輸的這麼慘。

淺析長平之戰趙孝成王扮演的至關重要的角色

胡服騎射圖畫


趙國雖然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使國家戰力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面對秦將王齕的進攻還是節節敗退,二樟城和光狼城相繼被秦軍攻克,築造的西營壘也沒能擋住秦之鐵蹄,廉頗無奈只能退至丹河以東據守,再也不敢和秦軍對戰,趙孝成王對廉頗的做法頗不以為然,甚至責怪廉頗畏戰不決。面對對峙局面軍費和糧食的消耗,趙孝成王有點招架不住。此時的趙孝成王已經開始有些急躁了,作為一個君主從這裡就能看出和老辣的秦昭襄王任人與信任的同。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四月,齕因攻趙。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為讓。

  • 秦將王齕和趙將廉頗對陣丹江,使長平之戰進入對峙。

對於此時的境況,趙孝成王問計於樓昌和虞卿,樓昌主張議和,虞卿則主張派人去楚國和魏國活動,使秦國畏懼各國合縱,這樣才能和議成功。但是趙孝成王卻採納了樓昌的主張,堅決反對的虞卿告訴趙孝成王,這樣做秦國必然會熱情招待趙使,散佈秦趙和議成功的假消息,其他諸侯國得知誰還會來救趙呢?或許是趙孝成王太年輕了,想的太簡單了,認為趙國先提出和議,同樣不想耗費軍費、糧食的秦國會同意。趙孝成王的一廂情願成了趙國註定失敗的一個原因。

淺析長平之戰趙孝成王扮演的至關重要的角色

秦昭襄王劇照


面對趙國提出來的議和,秦昭襄王的想法和趙孝成王的想法卻截然不同。那麼秦昭襄王又是什麼想法呢?

公元前260年,六十三歲的秦昭襄王執掌秦國已有近五十年,作為秦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君王,其政治經驗顯然不是初出茅廬的趙孝成王所能比擬的。與趙國一樣,已經持續半年之久的長平之戰,對於秦國而言,各方面的投入與開銷同樣是一個天文數字,但在秦昭襄王看來,這恰恰是絕不能在此時與趙國何談的主要原因,秦國在長平所投入的成本,已經遠遠超出了上黨郡本身的價值,王齕手下的幾十萬秦軍,就像射出去的箭一樣,已經有去無回,必須畢其功於一役,消滅趙軍主力,否則就是失敗。

面對久拖不決的戰事,秦昭襄王同樣希望儘快結束僵持局面,只不過,他所想的解決方法並不是議和,而是如何速戰速決地徹底打贏這場戰役,在這位比自己年長近四十歲的秦王面前,趙孝成王確實太過稚嫩。秦昭襄王能能用范雎這麼一個外人,說明這時候的秦昭襄王依然具有這種識人善任的這種特徵,這個人老辣或者說殘忍,但畢竟他有一些值得稱道的地方,特別是在用人和任人方面,這是他比趙孝成王明顯高出一個檔次的地方。

一場聲勢浩大卻毫無實際內容可供記載的外交會見,秦趙之間的和議,在秦國熱烈歡迎趙使進咸陽宮這種奢華的場面上,給了趙使很好的待遇,但是這場外交會見卻在無形中摧毀了趙國爭取外援的可能。秦昭襄王,贏得了一次漂亮的外交勝利。但僅僅孤立趙國,並不足以改變長平戰場的僵持局面,面對廉頗堅守不出的戰略,王齕統領的秦軍始終無法真正的突破趙軍的防線,局面如此,計將安出?如果說先前孤立趙國的機會是由趙孝成王自己送上門來的,那麼這一次,秦昭襄王需要自己創造一個機會,一個能徹底打破長平之戰僵持局面的機會。

淺析長平之戰趙孝成王扮演的至關重要的角色

趙孝成王劇照


  • 秦趙無援的情況下,長平之戰因趙孝成王中秦之反間計出現轉折。

在咸陽宮昏暗的燈火下,秦昭襄王找來丞相范雎,經過兩人的密謀終於尋思一計——反間計。范雎讓人帶著重金前去趙國施行反間計,並散佈謠言:"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這種計謀可能也就只有趙孝成王能相信,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聽到這個謠言的時候,趙孝成王立馬就把趙括找來問,自我良好的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得知消息的藺相如和趙括的母親就向趙孝成王諫阻過,反對讓一直趙括代替廉頗為帥。說藺相如不瞭解趙括,難道趙括的母親也不瞭解自己的兒子嗎?但是偏偏趙孝成王就相信了,這就是趙國註定會失敗的另一個原因。

淺析長平之戰趙孝成王扮演的至關重要的角色

秦趙長平之戰示意圖

趙括接過指揮大軍的權力後,更換駐軍將領,改變軍中制度,更是把廉頗的作戰方針給改變了,由被動防守變成了主動出擊。還被矇在鼓裡的趙括以為與他對陣的還是王齕,殊不知在趙孝成王中計的同時,秦國已經秘密的完成了換帥的過程,以白起更換王齕統領秦國大軍。

剛上任的趙括堅決按照趙孝成王的意思執行,採取主動出擊的方針,殊不知趙括此時攻擊的主帥是白起。白起只用了一計——誘敵深入、分割包圍,就把趙括的大軍圍的水洩不通了,同時派大軍還截斷了趙括的糧道。得知這個消息,秦昭襄王竟然親自上陣,截斷了所有能支援趙括的諸國軍隊和糧運。此時的趙括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面對秦軍的包圍,不知道趙括作何感想,想要突圍,奈何被圍的水洩不通。對於這個自以為是的趙括來說,我想此時心裡應該是五味雜陳吧。在得知趙括被圍的同時,趙孝成王會不會對自己當初的決定深深的懊悔,這個稚嫩的趙孝成王最終是敗在了老辣狠毒的秦昭襄王的手裡。

淺析長平之戰趙孝成王扮演的至關重要的角色

趙括劇照


  • 長平之戰趙孝成王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秦軍細作",被秦國牽著鼻子走,最終葬送了趙國幾十萬大軍。

趙括的大軍在長平被圍四十六天後,軍隊的士兵或餓死,或相互殘殺為食,為了活命趙括組織了幾次大的突圍,但是秦軍如鐵桶般的圍困,讓趙國的士兵絕望了,如果不是主將還在,估計早就投降了。但是作為主將的趙括不能坐以待斃,率領最後的主力準備全力突圍,結果可想而知,突圍失敗,最後被秦軍亂箭射死。剩下的將士一看沒有了主將,再加上飢寒交迫,就全部投降了。白起一看這麼多人,哪來那麼多糧食供給,最後這位戰神以"趙人反覆無常,如不殺恐怕再生事端"為由,坑殺了趙國全部的降卒,只留下了240個年齡較小的放回了趙國。此舉震驚了整個六國,更為震驚的是趙國,從此趙國再無力單獨對抗秦國。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秦趙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可以看出秦昭襄王用人的不拘一格與任人的用人不疑,趙孝成王就是輸在這兩點上。反間計用趙括,說明了趙孝成王用人不看能力,只是憑藉別人的評價與自薦;任人上,對廉頗頗為不滿,最後換掉與秦軍對峙的廉頗,致使趙軍在趙括的領導下慘敗,說明趙孝成王對臣下的不信任。可以說是趙孝成王一手挖的深坑埋葬了趙國四十萬軍卒。

總結:秦趙長平之戰最終以秦國勝利,趙國慘敗而告終,從側面能看出秦國統一天下靠的不僅是鐵蹄錚錚,更是歷代君王用人與任人的能力與胸懷,這些是其他幾個諸侯國不具備的。從秦國長遠的目標來看,秦趙之間必然有一場大的戰爭,但是勝利的天平早在商鞅變法成功後就已經開始傾斜於秦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