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是人非事事休,那個以才學聞名,卻以悲劇終結的李清照

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李清照與趙明誠搭船上蕪湖,船經過烏江西楚霸王自刎的地方,李清照有感而發,作了一首《夏日絕句》憑弔項羽。詩曰:“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為何會突然寫這麼一首詩,大抵與烏江這個地方有關,也與自己的丈夫趙明誠先前棄城而逃有關。那時的李清照,經歷為人妻的十幾載,又剛好遇上亂世,早已退去少女時的稚嫩,對身邊的人與事都有了更深切的體會。但她不知道的是,之後她將迎接的,是更為艱難的歲月。

李清照從少女到成熟婦人,創作內容也從閨閣情思轉向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這其中轉變,其實是她經歷的一次次現實打擊所練就的。

但是,如果一直有人守護著那顆少女之心,有誰願意被現實打擊得如此落寞愁苦呢?

物是人非事事休,那個以才學聞名,卻以悲劇終結的李清照

一、恣意瀟灑

李清照的父親是李格非,不僅為進士出身,還是蘇軾的學生。而她的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

似乎是上天的有意安排,為李清照的詞人之路創造了絕佳的條件。父母俱有文識,家中藏書甚富,在文學氛圍如此濃厚的家庭之中,聰慧穎悟的李清照在少年時便才華過人。在其十六歲時,以一首詞轟動京城。

這首詞就是李清照的處女作《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

少女時期的李清照,不僅家庭氛圍好,而且生活優渥,她的詞作不時顯露出其閨中生活與少女時的多愁善感。當然,還有少女時期的春心萌動。比如那首《點絳唇·蹴罷鞦韆》就將少女初次萌動的愛情刻畫得真實而又生動。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這裡刻畫了一位栩栩如生的少女,“和羞走”後,“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怕見又想見,想見又不敢見。當李清照遇見自己的愛情時,可能便是如此神態吧。

少女時的恣意瀟灑,少年時的李清照,曾被多少人羨慕。那時誰也無法預料,李清照是否還會一如既往的幸運。


物是人非事事休,那個以才學聞名,卻以悲劇終結的李清照

二、琴瑟和諧

李清照 18 歲時,嫁給了21 歲的趙明誠。

李清照的父親當時在朝中作禮部員外郎,趙明誠的父親在朝中任吏部侍郎,所以與李清照與趙明誠,可謂是門當戶對。當時趙明誠在太學讀書,雖然一個月只能見面兩次,但二人情投意合,有著共同的愛好,婚後生活卻是十分的美滿。

可惜好景不長,婚後第二年,朝廷內部激烈的競爭使李家被牽扯進去,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最後被罷官,只能回到原籍。兩年後,李清照終被牽連,也走上離京返回鄉的道路,夫妻二人第一次嚐到了分離之苦。

那時李清照曾作詞曰:“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閒愁之深時,想到對方也正承受著同樣的別離之苦。將不忍別離卻又不得不忍受分離的心境描寫得入木三分。

直到兩年後,即崇寧五年(1106年),世事變幻,遇上大赦天下的李清照,終於返回汴京與趙明誠團聚。但不久後災難又落到了趙家頭上,趙家被罷官、被誣陷,被捕入獄,後來雖然恢復自由身,但是京師這個地方,顯然不適合他們了。

隨後李清照隨趙明誠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這一年,是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秋。

此後,李清照與趙明誠開始了平靜安寧的生活,他們互相支持,研文治學創作;他們節衣縮食,搜求金石古籍,度過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

在《金石錄後序》中,李清照對此作了詳盡敘述:“後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籤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

這樣的和美歲月一直持續到 1126 年,那一年,李清照 43 歲,她還沒有預料到接下來自己將面臨的狂風暴雨。

物是人非事事休,那個以才學聞名,卻以悲劇終結的李清照

三、顛沛流離

宋欽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隨著“靖康之變”的爆發,黎民百姓無不牽扯其中。對於李清照來說,影響是巨大的。

首先是趙明誠在赴湖州時染疾而亡。在這個亂世,李清照沒了依靠,只能獨自迎接往後的歲月,可謂艱難之極。

其次是與趙明誠花費多年整理的收藏一失再失。從青州兵變開始,留在青州的書冊被毀;而後自己帶走的文物在顛沛流離中越來越少,直至紹興元年(1131)年,又遇書畫被盜,所有圖書文物大部散失,他們多年心血幾乎全毀。

最後是遇人不淑。李清照孤獨無依之中,於紹興二年(1132年)再嫁張汝舟。卻不曾想,此人僅是覬覦她的珍貴收藏,發現並無多少財物時,便口角謾罵,拳腳相加。最終以李清照告發張汝舟,與之離婚而止。

經歷了種種磨難之後,本以為李清照會一蹶不振,但是她的意志並未消沉,詩詞創作熱情反而更趨高漲。《金石錄後序》、《打馬圖經》、《打馬賦》、《武陵春》、《題八詠樓》等等,均為晚年所作,為後世留下了諸多千古傳唱的愛國佳句。

既然身體上已無力掙扎,那麼就用自己的文字,去做最後的抗爭!這也許便是李清照晚年的心聲吧。

物是人非事事休,那個以才學聞名,卻以悲劇終結的李清照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李清照懷著對死去親人的思念和對故土難歸的失望,在孤苦、淒涼中悄然辭世,她走了,也許是一種解脫。

回顧李清照的七十多年光陰,以才學聞名,以家世榮耀,卻以悲劇終結。在她的一生中,經歷過最美好的情愛,也遭遇過最絕望的痛楚。但毫無疑問,她是一個非常強大與勇敢的女性。李清照不僅用她的筆讓後人看到了中國古代女性情感的另一面,還在古代眾多愛國作家中為女性爭得了一席之地。

借用明代楊慎對其的評價結尾:“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使在衣冠,當與秦七、黃九爭雄,不獨雄子閨閣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