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英国人在大清领土上所向披靡,却在这个小国全军覆没

1839年,是大清国钦差大臣林则徐,奉旨来到广州城查禁鸦片贸易的年代。大家读中国近代史,很容易形成一种当时英国人千方百计,积极筹备对大清开战的印象,但实际上,几乎没有发生。

1841年,英国人在大清领土上所向披靡,却在这个小国全军覆没

倒是可以这么说,大英帝国此时正在筹备入侵阿富汗。而理由,是因为当时的沙皇俄国,已经牢牢地控制了阿富汗的穆罕默德政权。换句话说,英国人是要从俄国人手里,夺取这个亚洲内陆国家,以便将其与他的印度殖民地,打成一片。

所以,在1839年4月,当大清国的林则徐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之际,英国派出一支2万1千人的部队,从印度入侵阿富汗(请注意,随后的鸦片战争,英国在海运更为方便的情况之下,仅派出了1万9千人)。

1841年,英国人在大清领土上所向披靡,却在这个小国全军覆没

相对于拥有八十万常备军的大清国而言,阿富汗此时的国力几乎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全部兵力只有1万5千人。更不消说在武器装备上远远被英军抛开一个时代,所以英军的战术很简单,第一是炸开城门,随即便攻进城内。而阿富汗军队的抵抗也一塌糊涂,在坎大哈和加兹尼的战斗中,阿富汗人死了五百人,剩余1600人则作了俘虏。随后英军挺进喀布尔,当时的阿富汗国王穆罕默德干脆弃城而逃。

但是,你要知道,攻破一个国家容易,治理一个国家却很难。战后,英军大部分士兵都返回了印度,只留下数千人驻守在阿富汗,扶持了一个傀儡政权。而为了让这些驻军士兵安心,英国还允许士兵家属随军驻守阿富汗——正是这一点,引起了阿富汗人的愤怒,他们认为自己将成为英国的永久殖民地。

于是,在1841年,英国殖民者便发出惊呼:“阿富汗全国居民都拿起武器反对我们了"。此时,阿富汗的英军有4500人,加上家属及文官随行人员1.2万人,显然无法阻止阿富汗人的反抗,所以英军迅速撤离,却在途中遭遇阿富汗人的袭击,全军覆没(其实是被阿富汗人包围),据说只有一名军医逃了出去。

1841年,英国人在大清领土上所向披靡,却在这个小国全军覆没

当然,阿富汗的这场胜利,其实仅仅是因为英军军事人员不足的缘故,随后英国便从印度殖民地调兵遣将,解救了被围困的留守部队,随后又进攻喀布尔。而面临英军的正式进攻,阿富汗人依旧打不过,一个撤字便放弃了喀布尔。应该说此时英国人也调整了策略,在营救出人质之后,他们便撤回了印度。从这个角度而言,有人说阿富汗大获全胜,赢得了这场战争。

当然一次不行,便有第二次。随后阿富汗完全投向俄国这边,英国便决心再度入侵。1878年,即左宗棠在新疆大战阿古柏之后(请注意:此时,阿古柏、阿富汗以及俄国佬,其实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英军3.5万人再度侵阿,一路之上,几乎节节胜利。阿富汗人指望俄国佬出兵援助,最终却遭沙皇抛弃。

1841年,英国人在大清领土上所向披靡,却在这个小国全军覆没

所以阿富汗国王再度降英。这个时候,阿富汗老百姓却不甘屈服。1880年,阿富汗反英武装在坎大哈附近成功地打败了英国殖民军一个旅。随即,乘胜向坎大哈进军。

当然,反英武装也没胜利,但英国人毕竟感觉这个地方难搞,所以最终退了一步,允许阿富汗内政自主,但外交得听英国的。而后,英国人便全部撤离了阿富汗。

这么讲吧,阿富汗这个地方,地形确实比较复杂,多山地,不利于近现代武装力量大规模调动,更适合山地游击战。从英国佬到苏联人,几度入侵阿富汗都难言成功,关键就在于无法搞定游击战这个东西(后来美国佬最终无法彻底清除塔利班,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1841年,英国人在大清领土上所向披靡,却在这个小国全军覆没

可是大清国这边,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战争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而这恰恰是冷兵器最不擅长的地方,早在明代,将热兵器(火绳枪)和冷兵器(倭刀)混合使用的倭寇,就在这里多次打败明军,直到戚继光和俞大猷也采用相应的武器和战术,战局才得以改变。而以大国自居的清朝,也不可能采用诱敌深入加以歼灭的策略,所以只能是一味地死守硬来,结果便是成为英国火炮的炮靶,一打一个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