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泄愤,竟让人挖了徐茂公的坟,为何见到陪葬品直呼徐狡诈?

tanyou1


在现如今西安昭陵附近的徐茂公墓碑上,刻有唐高宗李治亲自撰写的这样一段文字:

“贞观之初,勣已经事朕。荏苒之间,四十余载。岁月既久,情素可知。此人奉上忠贞,事亲孝谨,热心平直,终始不渝,历事三朝,未尝有过,自古贤臣,罕有其比”。

从这段文字上可以看出,李治不仅给予徐茂公非常高的评价,还对他是发自肺腑的佩服和尊重。当然,凭徐茂公的战功,足以配得上这样的评价。同时,徐茂公对于李治而言,也是一个值得李治发自肺腑感谢的人。

因为,当年李治为摆脱长孙无忌等人的控制,想册立武则天为皇后,但却遭到长孙无忌等人的强烈反对。在这种关键时刻,徐茂公却选择站在李治这一边,他直接告诉李治,总而言之,这是你自己的家事。

徐茂公的潜台词就是陛下想做什么就大胆去做,别人有什么资格管。换句话说,不管陛下做什么,我都会全力支持。

凭借徐茂公在大唐军中的战功和威望,有他的这个表态,李治自然不用担心有人会用武力干涉他,所以他不再害怕长孙无忌,直接强硬立武则天为皇后,最终李治更是和武则天联手,将长孙无忌给彻底扳倒。



从这层意义上说,徐茂公不仅是李治的恩人,也是武则天的恩人。 后来,徐茂公又帮助李治平定高勾丽,完成了当年李世民都没能实现的愿望。所以,等到徐茂公去世后,李治和武则天都为他悲哭,他们还下令辍朝七日,册赠李勣为太尉、扬州大都督,赐谥号“贞武”,又赐给棺木,允其陪葬于昭陵。

在徐茂公下葬之日,李治和武则天又亲临未央宫故城,登上宫楼为他送葬,望着灵车痛哭。徐茂公所筑的坟墓也是依照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的先例为准,仿照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建筑,以此表彰徐茂公击败突厥、薛延陀的功劳,李治还亲自为他写下碑文。

如果徐茂公的故事到此就结束,那他的一生就是光荣和伟大的一生,而且我们现在所称呼的徐茂公,也应该叫做李勣。

但可惜的是,后来徐茂公家出了一个不安分的人,又或者说是一个忠于大唐的人,他叫做徐敬业,是徐茂公的孙子。因为徐茂公的儿子去世得早,他的这位孙子就袭爵了他的英国公爵位,并担任眉州刺史。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其子李显登基,即唐中宗。但仅仅过去一年,武则天就废掉李显的皇位,改立豫王李旦为帝,武则天实际掌握大唐的全部权力。而在这同一年,徐敬业因为犯错被降职为柳州司马,和他一同被贬的,还有徐敬猷、骆宾王等人。

当时他们都聚会于扬州,各自因失去官职心怀不满,便决定以恢复李显的帝位为借口而发动兵变,以此谋取更上一层楼的机会。于是在这一年的9月,徐敬业就正式在扬州举兵反武,他以拥护庐陵王李显为号召,短时间内就集聚了10万大军。

武则天听此消息,大为震怒,于是下诏剥夺掉李渊赐给他们徐家的李姓(当时徐敬业实际叫做李敬业),并又下令派遣李孝逸为主帅,带领30万大军征讨徐敬业。

起初,徐敬业领兵获胜,但紧急聚合的大军难以攻打持久战。不久,李孝逸就用火攻的方式大败徐敬业,而徐敬业后来在逃亡润州之时,不幸被手下将领所杀。

武则天为以儆效尤,不仅下令将徐敬业的家人全部诛杀,对于已经去世的李勣(徐茂公),武则天也不打算放过,她先是下令剥夺掉李勣的“李”姓,从此不允许再有人叫他李勣,只能叫他徐世勣。接着,武则天还不解恨,她又下令毁掉徐茂公的陵墓,还要将他挖出来弃尸荒野。

很快,徐茂公的陵墓就被毁掉狼狈不堪,他的棺材也被挖了出来,但等到士兵们打开棺材之后,却没有发现徐茂公是尸骸,只有他以前所穿的朝服一副。当武则天看到徐茂公这件朝服后,心中的的怒火顿时也烟消云散,毕竟当年徐茂公就是穿着这件朝服,支持她当皇后。

再者,武则天也找不到徐茂公的尸骸,所以也没法将他的尸骸拿来丢在荒野,总不能把这件朝服拿出来烧掉吧,这为免会让武则天显得太过心胸狭窄。在这种背景下,武则天就说徐茂公真是个狡诈的人,这件事也就此结束。后来,唐中宗李显复位,下诏恢复李勣的官爵,并重新为他起坟改葬。


我是赵帅锅


徐茂公作为唐初名将被赐李姓,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得以高寿善终,可是死后不久她的坟却被武则天让人给挖了,不挖不要紧,挖了倒是惹得武则天大怒,直呼他狡诈!

当初唐高宗李治宠爱武则天,想着立她为皇后,遭到群臣反对,当唐高宗愁闷不展时,徐茂公的回答让他喜出望外!徐茂公只说了一句“此乃陛下家事”,这功勋元老都这样说,李治就理所当然的不用听别人的,自己拿主意立武则天为皇后喽。所以从这个当面讲,徐茂公对武则天是有恩的。669年,徐茂公去世,享年76岁,谥号“贞武”(这个谥号起的很有意思),陪葬昭陵,高宗亲自登楼送葬,痛哭不已。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徐茂公不愧深谙为臣之道,懂得帝王心思,也看懂当时形式,所以顺水推舟送人情。可是他的后代们却没长他的心眼儿,辜负了他的一片苦心。

684年,武则天废唐称帝,引起天下不满,很多人反对,徐茂公的孙子徐敬业白白承袭了爵位却给祖宗和后代们带来灾难。也许感觉自己树大根深,公开起兵,请骆宾王写了著名的《讨武曌檄》,领头讨伐武则天,当然结果是反被武则天给灭了!

武则天发起威来谁都不认,铲除徐敬业后,连同徐茂公的坟也连根端了,可是挖开徐茂公的坟,却发现里面穿的常服和朝服一套,也就随葬五六匹马十个木偶,简朴的让人找不到一点把柄。而就这点东西尤其那件朝服恰恰表明了徐茂公对李唐的忠心!“死倘有知,亡著此奉见先帝”的遗言中只有先帝让武则天气愤,可是这种醋吃的太离谱了,人家总不能再多一句“和武帝”吧!就算是预见到了也不能说出来啊!对此武则天也只能鼻子里出气“老狐狸”了!本来这种迁怒就显得过分了!

好在后来李显复位恢复了徐茂公的爵位和李姓,重新安葬,享高宗庙庭。徐茂公的亡灵经过这一番折腾终于清净了!


墨梅逸清寒


武则天并没有说徐茂公狡诈。因为徐茂公死的时候,他的坟墓里埋的是什么,武则天都知道,武则天既然都知道,也就不会因为徐茂公的陪葬品而大吃一惊,怀疑他生前死后的不同了。

徐茂公,也就是李勣,可以说是隋唐时期第一流的人物,他先后辅佐过翟让,李密,李渊,李世民,李治。尤其对于唐朝来说,他是三朝老臣级别的大功臣。

对唐高祖李渊来说,他主动让李密献上了他当时占领的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这些地盘,让唐朝不费一枪一卒占领了广大的中原和长江以北地区。并且后来李勣为唐朝坚守这一地区,阻止王世充窦建德等人对唐朝的进攻。

对唐太宗李世民来说,他跟着李世民,先是平定了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等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了天下,后来又跟李靖联手,打败了突厥和薛延拓,立下了汗马功劳。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隋朝皇帝费了千辛万苦修建长城,以图抵御突厥的进攻,这是舍本求末,因为他们不懂得重用人才,我大唐有李勣和李靖这样的人才,根本就不需要长城。

对唐高宗李治来说,李勣是仍然可用的老将,他帮助唐朝平定高丽的叛乱,稳定了辽东的局势,使高丽彻底俯首称臣,大唐周朝都稳定起来了。他一直为唐朝出力到七十六岁,七十多岁还带病带兵去高丽平叛。

但是,李勣是一个懂得收敛自己的人,更懂得为身后的子孙着想。

别的人,像房玄龄,杜如晦等等,为身后的子孙谋取了富贵,可是他们的子孙不争气,没多久就把家给败了,李勣吸取了这个教训,他告诫子孙,千万别学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子孙。

因此,李勣对他的儿子说,我这些子孙,你都给我看管好,如果哪个品行不端,乱结交坏人,赶紧报告给我,我好来得及打一顿教训一下。

我有如许豚犬,将以付汝,汝可防察,有操行不伦、交游非类,急即打杀,然后奏知。

李勣活着的时候是这么要求子孙的,对于自己死后的事,也考虑了很多。

他临死对儿子李弼说,我看别人家死的时候,都埋了很多金银财宝,是给后代留点出路,咱们家不用这样。

至于自己死后怎么安葬,用什么陪葬品,他也安排好了,他对儿子说:

又见人多埋金玉,亦不须尔。惟以布装露车,载我棺柩,棺中敛以常服,惟加朝服一副,死倘有知,望著此奉见先帝。明器惟作马五六匹,下帐用幔布为顶,白纱为裙,其中著十个木人,示依古礼刍灵之义,此外一物不用。

李勣死的时候,唐高宗特赐他陪葬唐太宗的昭陵,还赐给他“东园秘器”,这东园秘器,是皇家御用或特别赐给功臣的皇家棺材,你说武则天能不知道里面都放了什么吗?还用打开棺材看,大吃一惊嘛?要知道,武则天当时已经参政,这么大一个功臣死的事,她能不参与?

李勣出葬的时候,唐高宗带着皇太子和文武百官亲自给他送葬到未央古城那里,还为李勣设祭。李勣的坟墓,唐高宗也是特别赏赐仿照卫青和霍去病设计的。坟墓的外形,堆砌出来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的形状,以表彰他抵御和攻打突厥、薛延陀的功劳。

至于李勣被武则天挖坟泄愤,这件事就得怪他儿子和他孙子了。

李勣告诫他儿子,他死后为自己管教好李家子孙,结果他儿子没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李家出了几个不肖子孙。最突出的就是徐敬业。

徐敬业因为被武则天贬官,怀恨在心,于是联合自己的兄弟,在扬州聚集了一帮人,包括大名鼎鼎的骆宾王,这些人都特别痛恨武则天,于是他们在扬州造反,打着庐陵王的名义,招兵买马,占山为王,反对武则天。

这个庐陵王,是唐高宗的第七个儿子,唐高宗时期第二个太子,第一个太子章怀太子死后,他继任太子,唐高宗死后,他继位为唐中宗,可是被摄政的武则天废除为庐陵王。后来传说他被武则天害死了,所以徐敬业打着他的旗号反对武则天。实际上他并没有死。

徐敬业后来聚集了十多万人,引起了武则天的重视,武则天派三十万大军南下,将他们剿灭。

由于武则天对徐敬业恨极了,所以,把李勣和李勣儿子们的爵位、封号全部都夺回,还打开李勣的棺材泄愤。

武则天当然知道徐茂公棺材里没什么东西,她只是学习伍子胥鞭尸泄愤而已。

说什么武则天大吃一惊,觉得李勣狡诈,不知道哪里传来的野史瞎说,有点无稽之谈。

倒是唐朝野史笔记曾记载,武则天铲平徐茂公墓以后,大雾连起三日,吓得武则天赶紧给关上了。

参考书目《旧唐书》《隋唐佳话》


西堤君


神机妙算的徐茂公对武则天有恩,死后却被武则天下令开坟斩棺,这是因为徐茂公的孙子徐敬业起兵造武则天的反,武则天为了泄愤让人挖开徐茂公的坟墓,没想到挖开之后气的大骂徐茂公老奸巨猾,武则天在徐茂公墓里看到什么这么生气?

徐茂公名世勣,字懋公。归顺唐室后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再后来李世民登基,为了避讳去掉了中间的世字,改名为李勣。

李勣和唐初的名将李靖并称,为李唐开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战功,曾立下三大功绩:一是两击薛延陀,二是大破东突厥,三是击败高句丽。唐太宗李世民在封功臣时,李勣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

李勣家本是富豪,在他17岁的时侯,看到天下大乱就近投奔了瓦岗寨的翟让,帮助翟让扩大势力,再后来蒲山公李密参于杨玄感反叛失败,跑到瓦岗山取代了翟让的位子,此后李勣帮忙出谋划策,攻下黎阳,开仓放粮,十天时间就招募到二十多万人,李密的实力大涨。

公元619年,李密跟王世充交战失败,选择归降占据关中称帝的李渊,李密原来所占的地盘都成为李勣所有,李勣却没有选择据地称王,而是也选择了归顺李唐,他没有直接把土地、人口上表献出给唐高祖李渊,而是派使者先交给李密,让李密自己献给李渊,这样功劳就是李密的,李渊知道原委后,赞叹李勣是个纯厚的良臣,下诏为李勣封赏,并赐姓李。



再后来李密反叛李唐被诛杀,李勣跟李渊上表说要去帮李密收葬,李渊同意了他的请求,李勣没有因为害怕李渊的猜疑,为旧主李密收葬的行为再次说明李勣是个忠义之士。

李勣归顺李唐后,跟随李世民平定四方,为李唐开疆拓土,深得李世民的厚爱,有一次李勣得了急病,李世民去看望他,看到验方说要用胡子烧的灰当药引,李世民当即剪下自己的胡须做药引。李世民又曾经在闲暇中设宴,把太子李治托负给李勣,可见李世民对李勣的信任。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重,害怕太子李治驾驭不了李勣,就使了一招先抑后扬的招,将李勣贬为外官,出任叠州都督。等到李治即位后,再由李治召李勣入朝,委以重任,这样李勣就蒙受了唐高宗李治的恩惠,李勣自然会对李治感恩戴德,为李治尽力。

李勣在武则天立后这件事上给了她很大帮助,唐高宗李治想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受到群臣的反对,李治很郁闷,就跑去问李勣,李勣回答道:“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李治因此下了决心立武则天为后,那些反对立武则天为后的大臣们后来都遭到了武则天的清算,而李勣因此更加得到李治和武则天的信任。

李勣颇有知人之明,对自己所喜欢的孙子李敬业曾经下过评语:“破我家者必此儿。”公元669年,李勣病逝,享年76岁,唐高宗李治为他举办丧事,辍朝七日,并赐陪葬昭陵。

后来果然如李勣预言,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先是废了唐中宗为庐陵王,立李旦为帝,又由自己临朝称制,李勣的孙子李敬业起兵造反,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了一篇著名的《讨武曌檄》号召天下,武则天为了泄愤,将怒火发泄到死去多年的李勣身上,下令削去李勣的官职封爵,还令人挖开李勣的坟墓。


武则天本想着挖开李勣的坟墓看看李勣有多少陪葬品,好安个贪婪无妄的罪名来反击李敬业,不料挖开李勣坟墓后,众人却傻了眼,李勣的陪葬品简单的不得了,只有一件朝服和十个木偶,这对于厚葬成风又位高权重的古人来说是寒酸的不得了,武则天直呼李勣老奸巨猾,李勣陪葬品只有一件朝服表明他就算死了也想着拜见先帝,他是忠臣,现在武则天来挖他的坟,让武则天显的更加卑劣,更加阴损,是极其不道德的。

武则天为了泄愤挖开李勣的坟墓,更是成就了李勣的名声,自然大为窝火,所以大骂李勣狡诈。武则天死后,唐中宗为李勣追复官爵,并重新安葬。


历史红尘


徐茂公是唐高宗李治最为信任的大臣。徐茂公去世时,高宗登未央宫城楼为其送葬,望灵车痛哭。彼时,武则天尚未称帝,徐茂公也对大唐忠心耿耿,两人之间并无仇隙,为何武则天会剥夺其官职、挖其坟墓呢?坟墓中又究竟挖出了什么,让武则天直呼其狡诈?且都听我慢慢道来。

纯厚忠义徐茂公

徐茂公本名徐世绩,字懋功,但民间大多称其字为“茂公”。徐茂公这个称呼,在隋唐演义中见得较多,而事实上在史书中都称他为李勣。徐茂公生在隋朝末年,生在富豪之家,与其父均为富而仁,时常接济穷人,那怕与他们素昧平生。

在茂公十七岁时,隋朝天下大乱,他与好友王伯当认为当时的李密是难得的英雄,遂结伴投奔李密。但我们知道,李密并非能成大事之人,后为王世充所败,就归顺了李渊。李密归顺李渊后,李密原所占有的地盘都由徐茂公管理着。徐茂公本可以凭着手中的地盘做为投奔李渊的本钱,但他认为这应该是李密的,所以也应该由李密献给李渊。于是将所辖土地、军民等一一造册送去给李密,由李密呈报给李渊。

李渊知道这件事后,极为赏识徐茂公,称他为“纯厚的臣子”。

后来,徐茂公旧主李密背叛李渊而被杀,徐茂公上表李渊请求为李密举办葬礼,为李渊所同意。徐茂公遂披麻带孝与李密的旧部下安葬李密于黎山南面,并等到丧期过后才离去。这种对旧主的忠义也得到了李渊的认同,李渊对他就更为信任,于是赐他姓李,是为李世绩。后来李世民当上皇帝后,为避讳改为李勣(音绩)。

李勣在生时经历了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均忠心耿耿,深得三位皇帝的信任和倚重,算是国之“长城”。

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何痛恨李勣,要挖其坟墓呢?

李勣对大唐王朝忠心耿耿,大唐也待他不错。前面说到,李勣去世后,高宗皇帝亲自登城楼痛哭。也就是说,李勣在武则天登上帝位前就死了,自然也不会影响到武则天登位而招致怨怒。那究竟是为何武则天要挖李勣的墓呢?这都缘于李勣那坑爹的儿子徐敬业。

徐敬业,按道理该叫李敬业,但武则天把李勣的赐姓给剥去了。所以李勣也该叫回徐世绩,自然,李敬业也就变回了徐敬业了。所谓虎父无犬子,李敬业从小就善于骑射,有才华,颇有其父亲徐茂公之风采。

公元684年,也就是光宅元年,武则天废掉了唐中宗李显,立李旦为皇帝,然后自己以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准备以此为跳板登基称帝。她的野心引起了大唐宗室及一些大臣的不满,他们急需一个人起来带头反抗。身为开国大臣后代的李敬业就承担起了这个重任。

李敬业在扬州以已经死去的太子李贤的名义倡仪天下而起兵。这李敬业还是善于为自己的起兵制造舆论氛围,让手下的文人骆宾王写下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此文慷慨激昂,历数武则天篡位的宗宗罪恶,其中“罄竹难书”就出自此文中。文章一经发布,响应者众,很快李敬业手下就发展为数十万军马。(至于骆宾王,就是写下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那个神童)

后面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李敬业后兵败为部将所杀,武则天顺利登上皇位。

虽然武则天最终获胜了,但对李敬业那是恨之入骨,下召剥去李敬业的赐姓,恢复姓徐。连带着将徐茂公都一起恨,追削去了徐茂公的爵位,还将徐茂公的坟墓挖开,将其棺材砍破。

那武则天为什么直呼徐茂公狡诈呢?

儿子谋反,老子当然不能幸免,最好是再找出老子当初不轨的证据那里更好,对于徐茂公,武则天就是这么想的。当然,徐茂公一直忠心耿耿,要找到他谋反的证据不现实,那就找看他有没有贪赃枉法。要找到这个证据,最好的就是看下他的坟墓中有没有陪葬下巨额财富。

可是等武则天派人挖开了徐茂公的坟墓,却发现,里面只有十个木偶和一些不值钱的随葬品。

而最值钱的是一套大唐的朝服。很明显,徐茂公让人在他死后的墓穴中放入朝服,就是要在阴曹地府也要以臣子之礼侍奉着大唐的皇帝。

也就是说,武则天不但没有找到丝毫徐茂公贪赃枉法的证据,反倒是更证明了徐茂公的忠心。看到这点,武则天也无话可说,只能在心里暗骂徐茂公真是狡诈啊。


挚守静笃


政治从来都是血腥的,从来没有你浓我浓温情脉脉,血腥与残酷是围绕政治斗争的唯一主线,每一名成功的政治家都是冷酷到底的人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皇武则天也不例外,她发起威来,甚至连对手已经死去的祖父都不放过,竟然把死去的老人家再挖出来,完全不顾他是当年自己能够成功上位,当上皇后的大恩人,洗刷帝国三代耻辱的名将。


遭到如此奇耻大辱的人就是徐世勣,字懋功。因为功劳赐姓李,后来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改为李勣。是名将李靖的徒弟,凌烟阁24功臣之一,战功卓著。

李勣不仅在唐朝统一中国的战争中战功彪炳,他的对外战绩更是辉煌无比。

李勣和老师李靖合作,出云中,痛击草原霸主东突厥,打的东突厥士兵抱头鼠窜,打出了唐军的威风与气势。

在颉利可汗向唐帝国求和之际,两位雄才大略的李将军他们的眼睛没有被对方释放出来的和平烟雾所迷住,反而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趁敌军松懈之际,发起了致命的突袭,活捉颉利可汗彻底瓦解了东突厥。

这一战洗刷了唐朝晋阳起兵之时向突厥称臣的耻辱,这一战洗刷了唐太宗登基之际,突厥深入国境,李世民无奈只身赴渭桥与颉利可汗谈判的耻辱,此一战让骄傲的草原狼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向汉家男儿俯首。

然而这只是传奇的一个里程碑,远不是传奇的终点!

李勣此后两次击败草原上的小霸王薛延陀,经历唐军雷霆万钧的攻击之后,自大的薛延陀人终于感受到了天可汗愤怒的可怕!整个西域再也没有人敢挑战我大唐天威。



在唐高宗时期李勣的战功达到了人生的顶点,在他的统领下,又一项历史性的耻辱,得到了洗刷!

在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唐太宗东征高李句丽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情形下,李勣不顾70余岁的高龄毅然衔命出征。

李勣攻下高句丽西部要塞新城,以此为基地,唐军在高句丽刮起了一阵旋风,转瞬之间,高句丽16座城池易手。

唐军新生代将领薛仁贵更是英勇无敌,斩首五万余,敌人闻之丧胆。

随后李勣在薛贺水再一次大败高句丽,斩首三万,高句丽举国震动,在唐军包围平壤一月之后,高句丽宣布投降,这个曾经让隋炀帝折戟,唐太宗遗恨的国家成为了历史。

李勣的战功到达了顶点,他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是少数有灭国记录的军事统帅。

可以说,在天可汗时代,李勣是大唐最锋利的长矛,是大唐周边各个国家的梦魇,他就是天可汗时代的战神。天可汗的威名是伴随着李勣的铁蹄传扬到了天山南北。

然而,这个战场上所向无敌的大将,在朝堂上确是一个明哲保身的老狐狸。

▲:1971年昭陵徐茂公墓出土的“三梁进德冠”

他从来不站队!他凭借着自己敏锐的嗅觉,成功的避开了玄武门之变,成功的避开了贞观末年诸皇子纷争,最后在唐高宗试图册立武则天为皇后的问题上征询这位硕果仅存的贞观名将的看法时,他的一句这是皇上的家事!坚定了李治的决心。

可以说,他是武则天上位的大恩人!这也确保了李勣一生的荣华富贵。

然而,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钟爱的孙子李敬业丝毫没有继承他的军事才能和圆滑的处事作风。

李敬业在武则天最炙手可热的时候跳了出来,打着恢复李唐的旗号起兵在扬州造反。

李敬业真的是心向唐朝吗?其实不然,我们可以从他起兵以后的动向就能看出他的动机并不纯正,占据扬州以后,李敬业并没有当时的首都进发,去推翻武则天,反而是因为金陵有王气折返方向进攻金陵。


同时,在唐中宗李显尚在的情况下,还弄出了一个假太子李贤,这其实已经暴露了李敬业的野心,他压根就没有想做唐朝的霍光,他想做唐朝的王莽,三国的曹操!

但李敬业的起兵没有泛起多大的涟漪,就被平定了。

打败了李敬业之后,武则天犹不解恨,她甚至让人挖开了李勣的坟墓,然而,这却让骄傲的女皇失望了。

李勣如同早有预料一般,他的陪葬物品非常的简单,除了平常的官服,和五六匹工艺品马以外,就只有十个木头人,这让武则天大呼李勣狡诈!


其实李勣并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从他在朝堂上的作为,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可能觉得丰厚的陪葬品,没有任何实质意义,钱财是用来花,用来享受的,把大量的财富埋藏在墓穴之中,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所以他没有选择厚葬,而是选择了与他国公爷身份不符的薄葬!仅此而已,绝对没有半点玄幻色彩。

但是武则天的做法并不明智,李勣是他们夫妻的大恩人,大唐的不败名将,为了一己之私怨,去把一个绝世名将的棺材打开,这真的是对这位老将的奇耻大辱。


小小嬴政


虽然这句话史料上没有记载,但是武则天把徐茂公的坟给扒了,这件事倒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我们可以试着分析一下武则天为何要说那句话呢?


一、武则天为何扒坟

徐茂公(李勣、徐世勣)是唐朝的三朝元老,经历过李渊时期和李世民时期,最后被李世民托孤交代他与长孙无忌、诸遂良一起辅助李治当好皇帝。

可是徐茂公没有尽职尽责,因为他与长孙无忌、诸遂良分道扬镳选择站在武则天阵营。当时李治想要废王立武,可是长孙无忌与诸遂良两人都不支持李治,只有徐茂公说那是李治的家事,从而让李治废除王皇后,把武则天扶正。

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更是权倾朝野,完全忽略李治的存在,相继害死太子李忠、李弘,还把李贤逼死,最后李治去世她直接立李旦为傀儡皇帝,六年后武则天登基成为女皇帝,将大唐江山改名为周。

而徐茂公呢,没有坚持到那么久就去世了,他活着的时候自诩自己一生是这样的:

我年十二三为无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快者,无不杀之;十七八为好贼,上阵乃杀人;年二十,便为天下大将,用兵以救人死。

这些足以概括徐茂公的一生,人家都说虎父无犬子,可是徐茂公就不一样,偏偏有个坑人的孙子徐敬业,这个徐敬业简直就是坑爷爷的鼻祖。

徐茂公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到这个孙子的危险,相传曾经有一次骗徐敬业到山里打猎,徐茂公就把山林放火点燃,想把徐敬业烧死,可是徐敬业在这次表现出聪明机智来,他把马杀死,自己钻到马肚子里躲过一劫。

看到徐敬业活着出来,徐茂公觉得天意如此,在劫难逃。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孙子,才让徐茂公在死的时候有了特殊要求:

惟以布装露车,载我棺柩,棺中敛以常服,惟加朝服一副,死倘有知,望著此奉见先帝。明器惟作马五六匹,下帐用幔布为顶,白纱为裙,其中著十个木人,此外一物不用。

他的这些陪葬品,其实已经冥冥之中说明很多问题。后来徐敬业果然是个二百五,武则天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徐敬业偏偏不满意要去送死,公然反抗武则天,还起兵叛乱。可是你一个地方军,很快就被武则天派军队搞定,徐敬业也在乱战中被杀。

武则天因为徐敬业造反之事不愉快,就去把徐敬业爷爷徐茂公的坟给扒了,结果一看里边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堆白骨和十几个小木人,还有一件前朝衣服。武则天不禁大骂“徐茂公真狡诈也”。



二、为何武则天要骂徐茂公狡诈

首先我们看一下徐茂公去世前叫家人给自己安排的陪葬品,其中有10个木人还有前朝朝服一套,小木人在当时多是暗指对某人的不满,从而有了“扎小人”之类的做法,比如王皇后当初被废就是因为听从武则天的怂恿说在鞋底放个符,并且弄个小人祈福就会生孩子。

结果被李世民知道,就觉得这种行为是在对自己不利,有想弄死自己的意思。所以当武则天看到小人之后,就感觉到恐惧,她觉得徐茂公在死的时候已经猜到自己会有这么一天,所以用小木人来暗示对武则天的不满。

其次,里边有前朝官服一套,为何徐茂公偏偏要弄前朝官服而不是李治时期的官服呢?徐茂公用一套衣服说明自己对李治与武则天的不满,也说明当时他支持李治废王立武的做法是错误的,同时表明自己对李世民的忠心以及愧疚,感觉自己愧对李世民的托孤。


武则天看到这些东西,瞬间所有事情都明白,自然要骂徐茂公狡诈。


结语

有人说徐茂公不可能想到自己以后会有这样的下场,其实我觉得非也,在那样的时代,还有一个那种坑人的孙子,再看看魏征死后那么久,还不是被李世民扒坟,所以徐茂公能够想到自己以后可能会被扒坟,并没有什么奇怪,换做你我,这么明显的事情也能够知道啊!



嗔痴历史观


唐高宗总章二年,86岁的徐茂公去世了。徐茂公的一生都是非常谨慎的,因此在他死之前,他就告诉自己的亲人,自己死后丧事一定要非常简单的处理。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徐茂公死后,陪葬品只有几个非常简单的木偶小人。


不过,在徐茂公的陪葬品中,有一个物件比较特别。这个物件是一件衣服,也就是这个衣服,最后徐茂公被掘坟后,让武则天看了非常不高兴。

是一件什么样的衣服呢?和徐茂公的风格一样,徐茂公在下葬的时候,仅仅带了一件常服,这也是唐朝的一种传统,但是,徐茂公除了带常服外,他还带了一件衣服,这件衣服是朝服。也就是《新唐书》中说的“殓以常服”并多了一套朝服,目的是“死倘有知,亡著此奉见先帝”。

这句话的意思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就是在天堂如果见到了李世民,就穿着朝服去见李世民,其实,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我们都会说徐茂公是一个非常忠诚的大臣,可是人家武则天不这么认为。

光宅元年九月,徐茂公的孙子徐敬业造反,他反对的是武则天,他说武则天篡夺了唐朝的天下。徐敬业想扳倒武则天,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最后徐敬业被武则天铲除,而徐茂公的坟也被武则天挖了。是谓“发冢斫棺”。

武则天看了徐茂公的衣服后说他狡诈,本人并没有查到这是哪里的记载,但是按照《新唐书》中对徐茂公葬礼的记载,武则天看了这一幕很有可能是怒火中烧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徐茂公下葬时所带的衣服,表示了对武则天的质疑与反对。根据传统,一般在任的官员,服务于当下的统治者,这样他们是可以带着朝服入葬的。

而徐茂公竟然说“死倘有知,亡著此奉见先帝”这样的话,这让武则天看来,你徐茂公这是只认唐朝的天下,不认我武则天的天下啊。

还有一点也有可能让武则天发怒,因为中国有父债子还的传统。徐茂公的孙子徐敬业造反,难免不会引起武则天对徐茂公的讨厌,这一点更加增加了武则天对徐茂公的厌恶,所以,武则天说徐茂公狡诈也就情有可原了。


朗照千江月


徐茂公,一生经历的战斗难以计数。

619年,李渊知道他的所作所为后,赞扬道:徐茂公对主人感恩图报,不争功邀赏,真是纯臣。

李渊除了对徐茂公封功晋爵之外,特别赏赐他姓李,与皇族同姓。从此,徐茂公改名为李世勣,和李世民同一辈分。徐茂公儿孙也就可以姓李了。

武则天为泄愤,命人挖掘徐茂公坟墓,打开棺材。

那么,为什么看见棺材里面的随葬品,武则天大吃一惊,连连直呼:徐茂公太狡诈!徐茂公太狡诈!

因为徐茂公用简单的陪葬品彰显自己出了自己的清廉,而通过对比突出了武则天的阴狠。

徐茂公与武则天的恩恩怨怨

可以说徐茂公并没有与武则天有多大的恩怨,而是徐茂公的孙子李敬业深深的得罪了武则天,从而牵连到了徐茂公。徐茂公是唐朝的开国功臣,擅长谋而后动,掌握天下局势,一生阅历无数,严格的说还帮助过武则天。在李治准备封武则天为皇后时,众大臣无不反对,唯独徐茂公说皇帝立后乃是家事,臣不该干预,就因此武则天才成为了皇后,为以后登基为帝又向前迈了一步。

武则天作为封建社会中唯一的一个女帝,其谋略以及手段自然是谈得上是举世无双,其从一个普通的女子,逐步走到皇位,自然要受到重重阻碍,而其一生也都是在扫除这些阻碍。这其中徐茂公的孙子徐敬业便是一个,徐敬业支持李氏,排挤武则天,充当抗议武则天掌权的主力军,这自然惹得武则天很是不欢喜。在武则天政治斗争中彻底胜利后,自然会将这个妨碍自己称帝的讨厌的人进行清算,而仅仅杀死他还不够,还要挖其祖坟,也就是徐茂公的坟墓,就这样徐茂公受到了牵连。

徐茂公的墓里有什么,为什么被说做狡诈?

其实徐茂公的墓里的陪葬品很简单,仅仅是一套官府和十个木头人,而就是这样方能彰显出自己为官清廉,心系国家,而侧面通红对比则彰显出武则天的阴狠与恶毒,这也就是武则天说徐茂公狡诈的原因。徐茂公似乎预料到了有个一天,而早早的做好了准备,似乎早已准备好自己被挖坟掘墓,然后昭告天下自己的清廉,在史书上再留下浓厚的一笔。

徐茂公是一个充满智慧,类似神算子一样的人物,似乎发生什么事都在他的意料之中,不过徐茂公确实一生为官清廉,为天下百姓谋福利,入土之后再次被打扰清净也实在有些可惜!


多尔衮爱新觉罗


答:严肃点,严肃点。什么徐茂公?徐茂公其实是演义小说里的写法,这“茂公”两字都是别字,正确的写法是“懋功”;而且,“懋功”只是他的表字,原名叫世勣。

徐世勣是个牛人,原则性非常强。

他在晚年曾不无自豪地说:“我年十二三为无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快者,无不杀之;十七八为好贼,上阵乃杀人;年二十,便为天下大将,用兵以救人死。”

十七岁那年,他和单雄信等人一起拥护翟让上瓦岗山起义。

后来李密在瓦岗山上与翟让火并,杀了翟让。

单雄信见势不好,马上跪地投降。

徐世勣不降,转身就走,后脖子中了一刀,差点丧命。

李密爱惜他是人才,释而不杀,帮他包扎了伤口,并让他去管理黎阳诺大一块地盘。

李密后来和王世充争洛阳,大败,逃入李唐阵营。

李渊向徐世勣招降。徐世勣在李密已降的前提下,同意出降,但他不愿把黎阳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上呈以换取富贵,明确向李渊说好,黎阳的人众土宇,皆属李密所有,功劳应该记在李密帐下。

李渊因此大赞:“世勣真纯臣也。”任命他为莱州总管、上柱国,封莱国公,后又加右武侯大将军,改封曹国公,并赐李姓。从此,徐懋功即改名为李世勣。 后来李密叛亡,李世勣痛哭之余,也不避嫌,上表请李渊批准自己把李密的尸首缝合,并以君臣之礼厚葬李密。

李渊再次大赞:“世勣真纯臣也。”

李世勣的好友在瓦岗军崩盘后降了王世充,与李唐为敌,终被李世民俘获。

李世勣出于义气,愿意献出自己的官爵,以换取单雄信的性命。遭到拒绝后,就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块肉,给单雄信吃下,为兄弟送行,并收养了单雄信的儿子。

李世民准备发动玄武门事变,想把李世勣拉进自己的核心圈子里。但李世勣认为这是皇家家事,不愿意插手。

李世民登位后,按照礼法,李世勣应该要避讳李世民讳的。

但李世民生性洒脱,认为只要“世”、“民”二字不连称,压根就用不着避讳。

李世民非常欣赏李世勣做人的原则性,让他做太子詹事兼左卫率,同中书门下三品,负责东宫事务。

李世民诚恳地告诉李世勣:“我知道你不会辜负我的。”

李世民驾崩后,唐高宗因为武则天曾是太宗侍女的原因,为了不失掉孝子之名,于永徽二年下令全面避“世”与“民”之讳,李世勣才不得已去掉了“世”字,成了李勣。

唐高宗想废掉王皇后、选立武昭仪武则天,又担心大臣反对,向李勣征询意见。

李勣仍坚持他的原则,认为这是皇家家事,旁人不应该插手。

就这样,武则天终于转正。

李勣的孙子李敬业自幼善于骑射,曾随祖父征战,冲锋陷阵,勇猛无比。

李勣虽爱其才干,却对其做事易冲动、爱出风头的特点极为反感,晚年颇预感地说:“这小子太爱逞强了,日后,破我家业的,一定是他。”

据载,李勣为了除去这个祸根,曾在一次围猎中,乘李敬业入林逐兽,命人四下放火烧林,想将徐敬业烧死林中。

哪知李敬业有急智,见大火滚滚滚而来,拔刀将所乘坐骑杀死,自己藏身于马腹之中,躲过了葬身火海的噩运。

李勣惊奇之余,又摇头叹息不已。

唐高宗驾崩,武则天以太后临朝称制,不久废中宗李显,另立豫王李旦为帝,其要篡夺李唐之心,路人皆知。

李敬业大为不满,在扬州起兵造反,但功败垂成,兵没身死。

武则天恼怒之下,下令夺回“李”姓,并灭其全族。

甚至开棺戮徐世勣之尸。

徐世勣墓被打开,里面陪葬品寥寥无几,非常清贫孤寒。

武则天大感意外,叹息不已。

至于“武则天骂徐世勣狡诈”之说,史不见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