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不能工作以後怎麼辦?專家回答太到位了

專家一:農民年青時身強力壯,成天干重體力活,風裡來雨裡去,吃很多苦,受好多累。他們基本上靠天吃飯,經常是廣種薄收,省吃儉用好不容易有點積蓄,或供養父母,或養育子女,培養孩子上學,給兒子娶妻生子,給女兒陪嫁。再有的就支持子女在城市買房買車,創業謀生。

當他們上了年紀的時候,體弱多病,勞動能力越來越差,只能乾點輕活。他們多數成了留守老人,為了給子女減輕負擔,依然堅持種地,隨著一天天的老去,可以經營的土地面積越來越小,收成越來越少,僅夠自己餬口度日。

好多上了年紀的農村老人都生活的很清貧,孤獨。他們吃一口飯要自己做,喝一點水要自己去提,燒一點柴火要自己去背,病了要自己去看醫生……

多數農民老了就只能自己照顧好自己,慢慢的老去,慢慢的消失。

農民不能工作以後怎麼辦?專家回答太到位了

專家二:1.他們曾經為國家作過貢獻。

他們交過公糧,交過農業稅,繳過三提五統款項。現在他們老了,政府應該有所考慮,讓他們體面地生話,安度晚年。

2.數額髮多少呢?

這個農民們也不能獅子大開口,只能根據國家的經濟狀況而定,畢竟農民是個寵大的群體,發多了,國家有那麼多錢嗎?

3.國家能否從國有企業上繳利潤中,劃一部分到養老基金中,專供農民養老保險,早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就指出,讓全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想信國家會逐步完善養老體制,解決農民養老問題。

4.農民現每月領百把元的基礎養老金,物價高,實在不管用。

農民不能工作以後怎麼辦?專家回答太到位了

專家三:那是一九九五年臘月二十九,父親賣完全部籃子高興地回到家裡。他叫來三個兒子,每人一百五十元錢。這是習慣,每年都這樣,堅持了好多年。從家裡到街上有七里多路,他每天早上步行上街,晚上五點左右步行從街上步行回家,每天都這樣,風雨無阻。他街上有個朋友,在以前換油時在家住過。關係很好,和父親可算知心朋友。父親每一次在街上買了籃子都放在他家,很是方便。每一個籃子賺幾角錢,可他省吃儉用,也能攢一些錢。那年老二媳婦不講道理,為父母善養和住房問題發生了口角。她用直摔的方法把父親從高高的土臺上摔下到坡底。本身由於解放前給可惡的日本鬼子作苦力扭傷了膀子,一直沒好,有一支胳膊完全沒有力量勞作,所以很是辛苦。由於幹不了重活,才選擇了小本經商這個行業。由於老二家的橫蠻,可老三家善良。同意父母在他家居往。由於不太方便,又單獨為他和母親做了小屋。有時候老大,老二給了米油,如果不給的話,老三就一人供給。每年年底父親都給每一個兒子一百五十元錢,老三說老二家的不用給。你看她那麼不孝,你可以不給。父親說手心手背都是肉,你如果就老二不給會良心不安的。於是,不管兒女對他好壞他都一律平等,一樣對待。就這樣,一大家人也能和美,平靜,安祥。父親對子女管得很嚴,有一天他請幾個孫兒孫女吃飯。小孩們不小心把飯灑在桌子上了,父親硬是要他們把桌上,碗裡一粒粒吃乾淨。想起來太嚴勵,讓人們不敢在他面前做錯什麼的。可他也有軟弱的時候。那天孫子病了,他很早就來到醫院。又不願意打聽,就在住院部門口等了幾個小時。看見兒子出來,他那傷心的臉真叫人不敢直視。他用顫抖的手拿出五元錢交給兒子,要兒子好好地照顧孫子。年老的淚水在眼裡打轉,叫人至今難忘。吃過晚飯,天黑了,父親母親每一天很早就要上床睡覺。由於那天生意特好,明天又是大年三十,很高興。和母親一起說起了年輕的事。母親是個有智力,有能力的人,她比父親小七歲。高大,健壯,她那時在生產隊是一個非常出色的人。勤勞肯幹,很有組織能力。年年被評為勞動模範。那年由於表現突出,被評為宜昌市勞動模範。歡快的鑼鼓送來了喜報,並邀請參加宜昌地區勞模大會。臨走時,父親拿出家裡僅有的五元錢交給母親。說這是家裡唯一的錢,不到關鍵時刻不要亂花。母親答應了,踏上接送的班車走了。三天後,回來了。帶回了一個漂亮的臉盆,並印著勞動模範的字樣。父親很高興,接過臉盆。同時要母親交回五元錢,可母親說只剩二元了。父親大怒,問錢呢?母親說買臉盆和吃飯用了。父親幾乎瘋了,一個勞動模範,辛辛苦苦地去宜昌,得了一個臉盆還是用錢買的。你知道那個年代這五元錢可是一家人生存的錢啊!父親揮舞著拳頭瘋一般地朝母親打去,母親哭著向父親哀求,要父親別這樣。父親越打越憤怒,母親的頭髮,衣服全亂了,渾身是傷。退啊退,退到了廚房。父親還是不依不饒,無路可退的母親驚怒氣下隨手拿起菜刀對準父親的頭部就是一刀。頓時雙手抱頭滿臉是血,痛苦的父親抱著頭跑了出去。母親嚇壞了,丟了菜刀,哭了起來。後來經過好多人的勸說才和好。事後母親心痛地看了父親的傷口,砍偏了,不然後果難以想象。說到這裡,父親笑了笑。現在老了,沒有力氣打架了,要母親別記恨以前的事情。母親收好床被,關了門,關了燈,和父親睡覺去了。可父親太高興了,又喝了一點酒,總是睡不著,只想和母親親近。一個八十歲的人了,儘管精神很好,生活條件滿足。由於每日的奔走勤勞,落下了一個結實的身體和毅力。從小到大很少打針吃藥,在他們的人生當中幾乎是勞作還是勞作。在夫妻之間除了恩愛還是恩愛。就每天各自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從來都沒有誰希望誰來幫自己。只有在任何條件下只想通過自己的吃苦精神,來完成自己給自己規定的事情。對別人沒要求,對自己把握很嚴。在人們的心中,只要提起父母都會異口同聲地說,好人。在眾多的子女中,只要想趣父母就心酸,就會覺得思念。夜以經很深了,父親已經很累了,母親也很累了。母親對父親說想分開睡一會,沒有聽見父親回聲。於是抱著枕頭到腳頭唾了。起風了,似乎風聲很大。下雪了,似乎在房間裡都能感覺到雪花飛舞。一聲聲炸雷驚天地,以到年關怎麼還有如此驚雷呢?母親驚慌起來,她想叫醒父親,可喊了幾聲沒回聲。母親探過身去摸父親頭,額頭冰涼。她摸了摸身體,身體也是冰涼。看看睡得安祥的父親,母親知道父親已經過世。母親很淡定,她穿好衣服,慢慢地走到老三門前叫醒了老三夫妻。老三夫妻打開門一看,看見了滿地的白雪,彷彿在向人們訴說老人的不易。聽了聽呼嘯的北風,彷彿在告知老人的離去。那驚天的炸雷,彷彿又把老人的身世說起。是天在呼喚,天為之動情。是地在哀悼,好好的大地溼滑無比。使每一個深夜趕來的人們都一步一跪地前行。人走了,燈滅了,他的一言一行折射出他的光輝。在八十年的人生當中,以苦為樂,以苦吃苦,以苦傳承堅韌不拔的意志,以苦傳承勤儉好學的精神,以苦告訴人們世間的苦是換來甜的基礎。沒有上一輩的苦,就沒有新一輩的甜。要以苦為榮,要努力進取。要用自己的吃苦精神造福社會,使人人都能吃苦,使人人都能享福。這是人類發展的需要,這是立於世界之林永遠前進的動力。在艱苦努力,在困難中堀起,才能在這個世界上永世輝煌。

農民不能工作以後怎麼辦?專家回答太到位了

專家四:因我是農村人,我知道農民的不容易,我是經過設身處地感受,站在農民自己的立場上,寫下的真實擔憂。

工人在企事業單位,為國家做貢獻,公僕為了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端了一輩子鐵飯碗,農民為了人活著最基本的糧食,貢獻了自己的青春,那些年還交了那麼多的農業稅和林業稅。他們一樣地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卻有著不一樣的待遇。今天我們就從退休這件事說起。

幾乎所有的農民羨慕城裡的工人在企業上班,有著雷打不動的鐵飯碗,年輕時,在生活中身份碾壓農民,年紀大了,到符合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後,還有退休養老金,沒有重大疾病的情況下,退休後只用考慮一件事:怎樣花錢。

當然,如果你非要抬槓,這些人還可能會為子女的工作,為孩子的婚姻,他們手有積蓄,卡上有錢,用餘錢幫兒女物色好的就業崗位,用錢資助他們,而這一切,對於農民來說,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不知道廣大的農民朋友有沒有同感?請大家在評論區告訴我!

而農民,年輕時身份被嗤之以鼻,老了後,還要擔心養老。可以說,幾乎所有的農民,老了最擔心的就是生病,因為一旦生病就要進醫院,而大醫院住不起,小地方的醫院,很多是讓病人住進去,就不想讓出來,他們為了創收,才不會講究傳統美德里的醫德。農民身體感到不適,就會選擇往過扛,很多農村的老人,年齡不大就早早病逝,一個是因為年輕時農活勞累,積勞成疾,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開始感到不適並沒有及時去醫院檢查,因為他們怕花錢,怕拖累兒女本來就很艱難的生活。所以說,年齡大點的農民最怕生病,一旦生病,再狠大程度上來說,就是死路一條,特別是重大疾病。

我奶奶是40後的老農民,她經常給我講自己年輕時候的事情,她經歷瞭解放,經歷過生產隊大鍋飯,經歷過繁重的農林稅,她的一生就是一段艱苦的歲月,以前,國家沒有進口糧食,農業靠自給自足,小麥水稻產量很低,生產隊把最好的糧食交了公糧,農民自己分一些地瓜曬瓜幹作為一年的口糧,還有少許的玉米,是專門留喂小孩吃的,大人只能吃地瓜幹煮野菜,每年冬季每人每戶都要出人幹義務工,人工挖河修水庫興修水利大搞基礎建設。

如今她們老了,現在她每月只有六七十元的養老補貼,本來是按季度打款的,我們鄉不知道怎麼每次到了年底才給統一打錢,前天我去幫奶奶看卡,卡上今年還是空的。

就在昨天,村委會縣上駐村的扶貧幹部還打來電話,讓我趕緊去交每人190元的合療費用,我奶奶年齡這麼大了,我爺爺當年還是三十多年的老當員,你們眼瞎嗎?國家難道不應該調整一下嗎?

在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大都沒有多少文化,更不會上網,子女們也不瞭解他們經歷過的社會狀況,所以很少有人反映在網上,農民的天性就是能忍受,再說現在的溫飽解決了也已知足了,而人家“正式工作”的人,很多在城裡一般都是幾套房子和很多存款,退休工資好幾千花不了。

很多人已經相信,農民有一個窮命,冥冥中勸自己勸他人認命,認為生為農民,就是受苦的窮命。當村裡有個人進了城,吃國庫糧吃商品糧鐵飯碗一敲噹噹響,全村人都開始羨慕,而實際上這是一種長久處於不公狀態下,產生的一種扭曲心裡,看到農民獻慕虛榮摧眉折腰的行為,我是既同情又感到悲涼。農民,也是一種身份,是巍巍中華作為農業大國,最基本的保障和支撐,我們為什麼要看低自己。尤其是40後50後60後,這些農村老人苦了一輩子,國家真的應該照顧一下了。

舊時期,有農民交公糧,交農林稅,支起中國人的肚皮。新時期,遍地林立的高樓大廈,都是億萬農民工用血汗築起的改革成果。當你住在舒適寬敞的房間裡,有沒有想起他們?官出民,民出土。今天的一切成就,開始都是農民從土裡幹出來的。

最後我想說的是最現實的一句話,不要求跟城裡退休一樣的待遇,至少在現有60歲至80歲的農民,養老保障應該再提高一些,雖然老齡農民很多,國家還是有這個餘力的。

農民不能工作以後怎麼辦?專家回答太到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