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的“无为而治”是消极还是积极?为什么不是非要“无为而治”呢?

老孙遁世无闷


无为而治是形而上学语言,不要做日常生活理解。


曹和平


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政治观点,它来自于道家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道,无不为是德,无为是因,无不为是果,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律,无不为就是顺应规律后的结果。

无为而治是老子针对儒、墨、法三家的积极有为而提出的观点,他认为一切有为的政治都不符合自然,都违反人的天性,都与道相违。比如:一个农民能够顺应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就叫做无为,如果他拔苗助长就叫有为,无为的结果是丰收,有为的结果是颗粒无收。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是指一种政治艺术,无为就是顺应人的天性,老子认为人有追求自由和摆脱奴役的天性,所以老子反对一切奴役、管教,强迫和战争行为,因为这一切都是在剥夺人的自由和生存的权利,它显然与人性相反,是不可能持久的。

无为而治的本质是顺应人的天性,而后换来天下太平,一切违反人性的作法都不可取,因为儒家要用仁义道德来约束人的自由,并且一定要用说教来教化人心,法家则是要用暴力和严刑峻法来强迫民众,用功名利禄来驱使民众,在老子看来他们所做一切,只能让世界越来越乱。


沉醉的文人


看了已有的回答,愚者也来表述自己对“无为而治”的理解。谈这个话题前,先扯淡个无关话题。在电器设备中,有种设备叫电容器,其用途是对感性电器负载进行无功补偿,具体可以网搜,这里就不多述。于这种设备有三个概念,即视在功率、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无功功率,并不是没有做功,也不是无效之功,而是由电器设备的感性这种特有属性决定的。比如,家里常用的电风扇,若没有相应规格的电容,电风扇是转不了的,即便可以转动,也是很慢,时间也不能长。电风扇能转是根据感应电动势原理电生磁,磁生力而产生的,若没有电容装置,电机的力矩就不够。

“治”是以结果为治,“无为”对其过程本身负责,不对结果。这与电容不对风扇是否转动负责,而对感应磁场负责,其逻辑有共通处。

有为与无为都能产生治的结果,也就都有与“治”关系,有为是直接关系,无为并不是直接关系,而是“玄”关系。对于这个“玄”的解释,《道德经》有所注,估计很多人是一头雾水。愚者就借上叙“视在功率、无功功率和有功功率”来说说。这仨者之间是“勾三股四玄五的三角形”关系,也就是“勾股定理”。若把直接关系比平面关系(直接是点对点,两个点决定一个平面),则三角形就有仨个平面,把这仨“平面”和在一起,“玄”关系是一种方法。小窃对“玄”之理解,就是把不同维度认知合于同一维度的认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就是“降维打击”。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再回到“无为而治”这个话题:

其中“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把这一句与“无为而治”联系起来,劣者认为有这样一种逻辑,或许是瞎扯、歪歪。治因有为而果,有为是无为的呈现,因为“有生于无”,无是初生,“无为”就是找“初心”。其初有二,一则内在之初心;一则万物同源,这需要面向“虚无”,方有可能。这套认知,只在“有为”层面是玩不出来的,只有借“有为”面向无尽,方能达。所谓面向虚无,就是说,通过寻找与已有事物的无关链接,来扩大该事物的有用范围。


战略扒井虾


我认为“无为而治”是一种积极的治国理念。为什么呢?

第一,无为而治,绝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管。第二,无为而治是一种治理理念,是给统治者提出的要求,而不是鼓励老百姓“无为”。

以上提出的两点,也是后世对“无为而治”思想产生的两大误区。理解了这两点,消除误区,也就不会认为“无为而治”是消极的了。

“无为”不是不做事

这里的“为”,应当理解为“干预、干涉、控制”。这里的“无”,也并非完全不要,而应该理解为“减少、降低、有节制的”

整合起来看,无为,就是减少控制和干预,进行有节制的管理。

这个道理,适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教育为例。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正是提倡无为,不压制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思维,大人只要进行有限度的管理就可以了。倘若对孩子控制太严,则弊大于利。

以经济为例。健康的经济模式,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以行政管理为辅。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早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倘若控制得太严,则市场没有活力,缺乏竞争,就会成为一潭死水。

可见,无为的思想,至今仍然是一个金道理。

“无为”是治理理念,而不是生活态度

常常有好吃懒做、不劳而获者,以“无为而治”作为挡箭牌。实际上他们跟“无为而治”没有一点关系。

先秦诸子百家提出的各种思想,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是告诉人们如何治国。所以才说是无为而“治”,核心在“治”。

这种无为,是针对法家的严刑峻法,以及儒家的繁文缛节,而提出的。老子认为,这些都是在折腾老百姓,是强行改变人的天性、限制人的自由,非常不好。

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是经历过时间检验而逐渐形成的,不去过多干涉,则人民自然可以安居乐业。

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思想的奇妙,就在于它没有绝对。有阴就有阳,有善就有恶,有福就有祸。事物存在两个方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无为而治的思想,当然也包含着两个方面。有“无为”,就有“无不为”。要正确认识无为而治,就必须完整地看到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道”,也就是自然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管是“无为”还是“无不为”,前提都是要遵循客观规律。

无为,就是要顺应规律,不人为地去强求和改变;无不为,就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要是符合客观规律的,那就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做。

这样理解,是不是很像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没错,这就是古老的辩证法,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

这种思想,放在今天,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管理一个部门、一个企业,都是适用的。

作为领导者,更是要懂得无为而治。把握大的方向,顺应客观规律,而不要过多地干涉底层员工。这样一个组织就能健康发展。

综上,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不但不是消极的,而且是一种永不过时的积极思想,值得每个人去学习。


黑色大炮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首先我们先来肯定一点,就是《道德经》之中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思想,反而是一种积极。

《道德经》是中国哲学的鼻祖,也是道家思想的发源地,其中的智慧核心就是无为而治。

所谓“无为”,就是不以自己主观妄为,一切顺应自然。

《道德经》中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天下是大自然神奇造化之物,不能凭着主观意愿实为而改变,凭主观意愿施为,必定会失败。

这一句话论述的就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也是顺应自然的意义,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独特方式,不能人为的强加干涉,不管是我们对待世间万物的敬畏心,还是在与人处事之中尊重任何个人的意愿,都不能进行人为的干涉,如果强加干涉就是违背大道,会受到道的惩罚,注定要遭受失败,任何事物都是这样。

那么不以主观意识妄为,就是消极的应对吗?

并不是如此,无为而治的顺应自然,是顺应客观之后的积极应对,认知世间万物的规律之后,顺应而为之,以符合自然的睿智,来处理和对待万事,这反而是另外一种积极。

雷军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这一句话体现了顺应自然对于人生的作用,站在风口上,趁着风口才能够做成一番事业,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都需要适应大的局势而为之,才能够在一件事情上有好的结果,否则自己的努力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让自己的人生更糟糕。

就好像一个人逆风前行一样,他不但难以达到目的,反而会因为顶风而行,让自己感觉到痛苦,而无为就是顺应自然规律,找准适合自己的风口,顺着风口前行,反而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这就是顺应的力量和智慧,可以说顺应是另一种状态的积极。

最后大家要明白的一点就是:人生的好与坏,并不会依靠自己的主观思想进行,我们认为的积极或者好,未必能够成就好的结果。

而且对于人生来说:最大的愚昧,就是自己主观对于世界的认知。

自以为是的聪明,自以为自己能够控制和左右这个世界,但这却是让自己人生糟糕的根源。

刚好,我最近正在写一份专栏,叫【天道谋略,修心的艺术】,就是从抛开主观妄为的角度阐述智慧,遵循天道规律。

所以我们换一种思路,以大智若愚的睿智态度去处理人生,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国学书舍


圣人之治,无为而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从某种角度说,人只有回归简单,返璞归真,抱道守一 ,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解放。这并非老子的消极观念,而实在是他体认大道之后的真知灼见。


阿阿阿阿阿狗i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精髓,“无为”是道的体现。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器,无之以为用。

”用三十根辐条造一个车轮,当中空(无)的地方,才有车子的作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窗户建造房屋,当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的器具,用的是空间。

“辐”就是支撑车轮的车条,车轮当中有一个孔,圆孔是空的,才能通过车轴,有车轴才能转动,起到车子的作用。碗、碟等器皿要有空的地方,才能装东西。房屋的作用在空间。这是说:“无”并不是“真空”或“虚无主义”,而有其重要作用。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当中好象一个大的风箱(橐龠),当中是空的,但抽动起来,可以发出无穷无尽的风力。这也说明“无”的作用,所有“无为,无不为”的“无”,都要从这一角度来理解。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永久存在(常)的,“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一个专有名词,不能照字面直译作“没有作为”,或误解为“无所谓”。 老子主张行道,认为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其客观性与规律性。

人们对待自然(客观现实),以至处理政治,必须依照自然发展规律(道)办事,而不加以任何人为的措施。这颇有“客观存在,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意味。“为”是指“人为”的事,“无为”不是一动也不动,什么也不干,而是不作违反自然的事。

老子还体会到:天地万物,包括人民生活在内,有其自然发展规律,而不能加以任何人为的限制。可是当时的统治者都不是这样想,他们以天下为己有,以人民为砧上肉,予取予携,作威作福,这是违反自然的。

因此,“无为”不是消极的,而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老子以“无为”对一切违反自然的事儿作斗争。 老子提出“无为”,用意在推翻当时的政治制度。但他不便明言,只用“无为”二字,以至引起了无数的猜测,就字面上作了各种不同的解说。

  “无不为”在“无为”的条件下,没有什么不可为的事,一切都会自然进化。老子看到一切客观事物如:日月四时自然运行,草木鸟兽自然生长,红花绿叶不需要加以人为的渲染,鸟飞兽走各具本领,不待人教。

俗语说:“天上一只鸟,地下一条虫,”一切都不需要加以人为的措施,有其自然的安排。所以说:“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侯王们如果能够遵守它(道),万物都会自然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如果发生变异(欲),就本着客观规律(无名之朴?道的本质),去克服它。 道本身是没有变异的,没有变异就可以安定(静)下来。

那么,天下就太平了。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尘梦阁主


在古代,无为而治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的,物质发展还比较贫乏,社会上读书人占据的比率很小,人们对统治阶级的统治理念的理解是很薄弱的。而无为而治可以使得底层人们根据自己的判断而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为动作,他们能判断出小偷小摸对生存环境产生不利而抵制,知道乡亲邻里互助有利于大家一起生存等等这些自发行为而形成不用统治阶级过度干涉的镇乡统治局面。这也符合了古代皇权不下乡的局面。各个乡里都各自自发形成自己的治理局面,这对皇权阶层统治来说是有利的。当然当物质发展到一定,人们的见识提升,这种统治就不适合了。


山海之心路


消极和积极是人的看法,你看成消极他就消极怠工你看积极,他就积极。

老子讲无为是指天道。

无为叫休养生息,凡是无为时代都是大治。

无为而无不为,加一句话好理解,就是合理的有为。

现代社会就是太有为了,世界撒样?

越来越好吗?扪心自问。


月亮林地的鹌鹑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