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让太教授:“苯教”和“本教”哪个好用?

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才让太教授

才让太教授:“苯教”和“本教”哪个好用?

对于青藏高原的本土宗教文化传统苯教的名称,在汉文叙述中曾经有很多写法:锛教、笨教、黑教、本教、苯教等,其中第一个即“锛教”,首先被著名的人类学家马长寿先生从民国时期开始使用,但这个用法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响应;第二个即“笨教”,是一部分用汉文写作的藏族学者从二十世纪末开始使用,也因为明显带有感情色彩而很快被放弃;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我国的藏学研究事业迅速开始发展起来,学术界主要用“本教”来叙述青藏高原的本土宗教传统,同时也有少数人使用“苯教”;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宗教概念进行描述和讨论时语境的更加复杂化,和“本教”的“本”因为有较多不同的含义,在比较复杂的文字描述中容易产生歧义,学术界逐渐放弃使用“本教”,转而使用“苯教”,如今,代表中国藏学最高学术水平的学术杂志《中国藏学》,和有关大专院校的学报等学术刊物,以及国家的主流媒体都统一使用“苯教”这个用法。

但是,因为“本”字带有本来的意思,而苯教又是青藏高原的本土宗教,一部分懂汉文的苯教僧人还是比较喜欢使用“本教”来描述自己的宗教传统。所以,现在出现了学术界和公共媒体使用“苯教”,而一部分苯教僧人仍然使用“本教”的局面。

才让太教授:“苯教”和“本教”哪个好用?

苯教的“苯”(锛、笨、本)字是藏文Bon字音译,任何字或词在音译成其他文字时没有什么含义,因而,不管使用哪个字都无可厚非,并没有实质性的错误,但使用的方便程度还是有所不同。本人最初的学术论文均使用“本教”,就是因为考虑到“本”字具有本土的含义这个因素,但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发现,用“本”字来构词成为一个宗教文化传统的名称还是有许多不便之处,因而不能不改为“苯”字,并在一篇学术论文的注释中做过说明。

一般来说,选一个字来构词,成为任何具有悠久历史的宗教文化传统的名称,需要具备几个条件,1. 简单易懂,2. 不容易产生歧义,3. 便于构词。

让我们考察一下“本”和“苯”两个字各具备哪些条件。

第一个条件,“本”和“苯”字都简单易懂,显然均具备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条件,“本”字的含义具有这个(此)、本来、原本等意思,并且表达“这个”(此)含义的使用频率非常高,而用一个如此常用的字作为一个宗教文化传统的名称就非常容易产生歧义,比如,“本教”就可以理解为“这个教”(此教)的意思,但是,随着语境的不同,“本教”含义的指向可能有所不同,

比如,在讲述佛教时说“本教”,指的可能是佛教,因为它可以理解为“这个教”,在讲述基督教的时候说“本教”,可能理解为基督教,在讲述伊斯兰教的时候说“本教”,可能理解为伊斯兰教等。

在“本教”可能被理解为“这个教”的基础上,以此类推,本教文化、本教文献、本教大师、本教历史等等,都可能理解为这个教的文化,这个教的文献,这个教的大师,这个教的历史等,在这样的表述中,“本”到底表示什么概念,容易导致读者的困惑,不利于表达一个清楚的概念。“本佛”,既可以理解为苯教和佛教,也同样可以理解为“这个佛”,因为“本”字具有“这个”的含义。在很多语境中还可以理解为其他含义,成为一个概念模糊的词汇,容易给读者留下一个不知所云的印象。

才让太教授:“苯教”和“本教”哪个好用?

但“苯”就没有这个问题。“苯” 是个草本植物,《說文》:叢草也;《張衡·西京賦》:苯䔿蓬茸;《左思·魏都賦》:嘉穎合穗以䔿䔿;《韓愈詩》:草木森苯䔿。“苯”字的上述含义不仅在现代汉语,即便就是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也很低。在现代汉语的化学词汇中,“苯”指一种有机化合物,那是英文单词benzene的音译,平时极少使用,其内容与汉字的本意也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苯”字在现代汉语的日常用语中使用频率非常低。这个字不仅其含义没有不妥之处,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用,不容易因为这个字的其他含义而产生歧义。

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约定俗成后,一看见这个字就可以想到苯教,使用了二十多年以后,现在已经趋向于具有这样的功能。比如,在任何地方一看到“佛”字,人们就会想到佛教,想到释迦牟尼,这样的翻译效果非常有利于佛教的发展和传播,还不会误解为其他内容。构成新词后也不容易产生歧义:佛僧、佛书、佛学等。苯教也需要一个这样的字和这样的概念,才有利于苯教的传播和发展,研究和讨论。“本”字永远不会具有这样的效果,因为“本”这个字太常用,人们看到这个字首先会想到原本、本来、本土、本草、本体、本分、根本等概念。汉字的读者绝大多数是汉族人,他们都知道上述概念和含义,但绝大多数汉族读者并不了解藏文化,极少有人知道还有一个在藏区都是非主流的宗教传统的名称也使用这个字。他们自幼学习“本”字的时候,原本、本来、本土、本草、本体、本分、根本等概念早已先入为主,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深深的烙印,除了一些专门接触过苯教的人以外,不容易转换为一个新的概念,甚至容易产生歧义。

才让太教授:“苯教”和“本教”哪个好用?

第三个条件,对于一个宗教和文化传统来说,仅仅有一个合适的名称远远不够,这个名称还要与其他词汇构成更多的新词形成全新的文化概念。“本教”在构成新词的时候概念不清,比如,“佛学”这个词早就成为一个研究佛教的学科,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规范。现在苯教研究也发展起来了,建立苯教研究的学科体系也势在必行,与佛学和伊斯兰学等相对应,研究苯教的学科体系怎么称呼,就得构建一个新词来表达这个新的概念,如果叫“本学”就非常容易被理解为“这个学科”、“本来的学科”等概念,不管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宗教叙述中,“本学”这个词永远也无法独立地成为一个学科名称。

如果用“苯学”,虽然现在距离形成一个学科的概念尚未成熟,但具有形成一个学科概念的潜质,因为“苯”这个字不常用,没有产生歧义的可能性。另外,在一个冗长的散文句中,可以为“本教”这个词加一些注释或说明性文字来描述,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在有些特定的语境中,常常会遇到只能用一个字来表示一个宗教的时候,比如,“本佛关系”,即可理解为苯教和佛教的关系,也可理解为“这个佛的关系”,概念不清。又比如,“本僧即佛僧”,即可理解为本教僧人就是佛教僧人,也可以理解为这个僧人就是佛教僧人。概念重叠,指向模糊。但是,如果,用“苯”字,“苯僧”和“佛僧”完全可以成为两个清晰的概念,两者的概念没有重叠之处,不会产生歧义。所以,在构成新词的时候,“苯”字比起“本”字,更加好用,不容易产生歧义,不会导致概念不清,语义模糊。不仅有利于苯教自身的传承和发展,更有利于苯教研究作为一个新学科的发展。“苯”字,因为没有其他常用的含义和概念不会导致误解,并且在学术界已经形成基本统一的概念,在独立使用时完全可以表示苯教的含义。

在文字表述中,一个不容易产生歧义的名称对于一个宗教和文化传统极其重要,尤其现在苯教已经成为一个知名度逐渐攀升的宗教文化传统,在学术界拥有一个大家都接受的、统一的名称,有利于这个文化传统的继承、传播和发展,也有利于未来作为一个新兴学科逐渐成熟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