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疫情,對蝙蝠有了新認識!它竟佔領了生命科學的制高點

這一次,藉助新冠病毒的肆虐,蝙蝠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人類再也不敢輕視這個長相醜陋的傢伙。

這次疫情,對蝙蝠有了新認識!它竟佔領了生命科學的制高點

而就從醫學、基因剪輯、癌症攻克、人工智能等各個方面來說,人類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渺小,也許,人類的科技水平也只不過就是蝙蝠的水平。

蝙蝠有何能耐?何以佔領了生命科學的制高點?

蝙蝠是什麼?

蝙蝠(學名:Vespertilio superans Thomas),屬翼手目動物,是脊索動物門、哺乳綱下的一類動物,屬於哺乳動物,目前有大約1300多種。

除極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島嶼外,分佈遍於全世界,在熱帶和亞熱帶蝙蝠最多,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休息,夜間覓食,[1]是唯一一類演化出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 蝙蝠的吻部像齧齒類或狐狸,外耳向前突出,很大,而且活動非常靈活;頸短,胸及肩部寬大,胸肉發達,而髖及腿部細長;除翼膜外,全身覆蓋著毛,背部呈濃淡不同的灰色、棕黃色、褐色或黑色,而腹側顏色較淺。每年繁殖一次,每次產1-2個幼崽。

全世界一共有哺乳動物約5500種,蝙蝠是哺乳動物中唯一會飛的。

除極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島嶼外,蝙蝠的分佈遍於全世界。

已知最早的蝙蝠化石是有5000萬年曆史的食指伊神蝠,它們比人類的歷史,久遠太多太多了。

這次疫情,對蝙蝠有了新認識!它竟佔領了生命科學的制高點

壽命最長能達40年,通常4-5年。

除了狐蝠和果蝠完全食素外,大多數蝙蝠以昆蟲為食,在昆蟲繁殖的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甚至可能有助於控制害蟲。某些蝙蝠亦食果實、花粉、花蜜;熱帶美洲的吸血蝙蝠以哺乳動物及大型鳥類甚至人的血液為食。這些蝙蝠有時會傳播狂犬病。蝙蝠呈世界性分佈。在熱帶地區,蝙蝠的數量極為豐富,它們會在人們的房屋和公共建築物內集成大群。

白天窩洞裡,夜裡出行,群體性出行,一次可達上百萬只。

蝙蝠NB什麼?

蝙蝠身體具有的能力,是人類再進化萬年也達不到的,只能藉助於高科技的基因革命和人工智能來彌補,即使是如此,未來100年,想超越蝙蝠,也是一件極其難的事情。

如何理解蝙蝠的NB呢?

我們都看過很多科幻電影,就是未來戰士,被裝配了高科技設備和特異功能的特種部隊,紅外、飛翔、探測、雷達、傷口快速修復等,這些在蝙蝠看來,太小兒科了,老子早就都有了。

這次疫情,對蝙蝠有了新認識!它竟佔領了生命科學的制高點

1、DNA損傷自修復機制。

2、24小時免疫應答。

3、有人類夢寐以求的基因修復功能,避免癌症。

4、持續發高燒能力,可高達56℃(由-7.5-48.5℃),抑制病毒複製。

5、雷達定位功能。

6、比皮膚快10倍的薄膜修復。

7、骨爪結構可以空中180度漂移。

8、翼毛上有傳感細胞可以計算風阻。

9、腦中有氧化鐵可用地磁導航。

10、吸血後快速利尿以防飛不動。

11、心跳從10-800/分鐘隨便動,可以假死冬眠。

12、鼻葉下的熱受體相當於一個紅外成像儀,可以探測到動物身上血流量最大的血管,下嘴準。

13、蝙蝠的干擾素24小時應答,隨時合成抵抗病毒和癌細胞。

14、老子會飛,你能雜滴。

這一身裝備,雷達,紅外,導航,傳感器,自修復……簡直是NB的未來戰士和特種部隊。

這次疫情,對蝙蝠有了新認識!它竟佔領了生命科學的制高點

每個特性,都TM是高科技。

於是,人類通過模仿蝙蝠的回聲定位系統發明了雷達。某些國家研製的隱形飛機,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蝙蝠的拷貝。

因為這些強大的基因、免疫、抗病毒能力,所有蝙蝠成了諸多病毒在進化過程中的宿主,可以共同在體內生存,互不影響。

於是,人類開始研究蝙蝠的基因,學習如何增加免疫、如何治療癌症。

人只要感染上狂犬病毒,100%死亡,但蝙蝠常年帶著,毛事沒有。

目前發現,蝙蝠攜帶了超過80多種致命病毒,可能遠遠不止。

尼帕、亨德拉、埃博拉、馬爾堡、SARS、MERS、狂犬病等,以及這次的NCP新型冠狀病毒,都能在蝙蝠身體內找到。而這只是目前我們發現的,我們沒有發現的,還有很多很多。

這次疫情,對蝙蝠有了新認識!它竟佔領了生命科學的制高點

目前在中國武漢肆虐的新型冠狀病毒(官方名稱NCP),病毒宿主也是來自於蝙蝠,由蝙蝠傳染給某個中間宿主(蛇、穿山甲、野味等),再傳染給人類。目前感染超過7萬人,死亡超過1400人。

這些已知致命病毒長期存在於蝙蝠體內,毛事兒沒事,大家和平共處,相安無事,未知病毒估計更多,更致命。

科學家發現,蝙蝠的免疫細胞永遠都是維持在活躍的狀態,幫助它能免於疾病,這項重大發現有益於日後研發出對抗病毒等致命疾病的疫苗。

人類的細胞遇到陌生的有機生物體,如細菌、病毒就會啟動先天性免疫系統.蝙蝠不像人類只在受到感染時,免疫系統才會啟動並做出回應,蝙蝠的免疫系統可是一年 365 天全年無休的啟動,來抵抗疾病侵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