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的合纵策略是如何“说”成功的?

苏秦,战国时期纵横家,一生跌宕起伏,非常精彩。

苏秦的合纵策略是如何“说”成功的?

苏秦画像


早期求学于鬼谷子,学成后,外出游历,穷困潦倒,狼狈归故里,此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倍感惭愧,于是闭门不出,伏案钻研《阴符经》,读书欲睡,于是引锥刺其股,揣摩出合纵之法,于是再出去游说列国。

苏秦的合纵策略是如何“说”成功的?

苏秦锥刺股


接连在周国、秦国、赵国碰壁后,终于在燕国迎来了转机,在一系列运作下,终于合纵成功,掌六国相印!合纵联盟破裂后,为燕国反间齐国,最终被刺杀而亡。


当然,要是展开讲其一生,其实有很多要说的,比如衣锦荣归等等。但,今天我要分享的是苏秦游说六国的说辞,无比经典,让我们一起来看他是如何凭一张嘴将合纵说成功的。

苏秦的合纵策略是如何“说”成功的?

战国时期地图(苏秦游说时巴蜀还未被秦吞并)


说燕文公曰:"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且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整理一下这段说辞

1、燕国之所以不被人欺负,是因为南边有赵国帮忙挡住强秦

2、秦国攻打燕国,要战于千里之外,但是赵国要打燕国,随时随地

3、所以啊,重点来了,大王不担心身边的隐患,而关注千里之外的秦国,这个策略真的好错误啊

4、我愿意帮大王去游说赵国,天下合纵为一家,那么我燕国就毫无后顾之忧了


燕国作为老牌的诸侯国,偏居北方多年,身边盘踞着赵、齐两大强势诸侯国,一直毫无办法,此时苏秦抓住燕国痛点,<strong>建议与赵国合纵为一家,一来就不会被强赵欺负,二来齐国也不敢来捣乱,如此解决了燕国的腹背之患。按照苏秦的谋划,燕国就能有机会休养生息,加快发展,如果不能成功,对燕国而言, 也就损失苏秦的车马费,所以,燕国何乐而不为!


文公从之,资苏秦车马,以说赵肃侯曰:"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秦之所害亦莫如赵。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畏韩、魏之议其后也。秦之攻韩、魏也,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蚕食之,傅国都而止。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秦无韩、魏之规则祸中于赵矣。臣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秦必破矣。夫衡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秦成则其身富荣,国被秦患而不与其忧,是以衡人日夜务以秦权恐愒诸侯,以求割地。故愿大王熟计之也!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为从亲以畔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上,通质结盟,约曰:'秦攻一国,五国各出锐师,或桡秦,或救之。有不如约者,五国共伐之!'诸侯从亲以摈秦,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肃侯大说,厚待苏秦,尊宠赐赉之,以约于诸侯。

苏秦的合纵策略是如何“说”成功的?

函谷关


整理一下这段说辞:

1、崤山以东,最牛的国家就是赵国了,秦国最苦恼的也是赵国

2、但是,秦国不敢打赵国,并非怕赵国,而是怕韩国和魏国在背后捅刀子

3、秦国要是攻打韩国和魏国就容易了,他们没有山川险阻,很快就会被打败,然后俯首称臣,他们臣属秦国,赵国就危险了

4、我研究了下,天下诸侯土地是秦国的5倍大,士兵是秦国的10倍多,大家一起用力揍秦国,秦国肯定会被打残

5、那些搞连横的人都很坏,他们不顾家国,就会拿秦国吓唬大家,让大家割地求和,秦国就越来越强大,他们也就能获得荣华富贵

6、我为大王想到一个好办法,比如我们召集韩、魏、齐、楚、燕,大家一起结盟交换人质,只要秦国欺负其中一个国家,我们就大家一起打他,这样,秦国就不敢出函谷关嚣张了


这是苏秦第二次游说赵肃侯。所以,功课应该做的很足,天下大势娓娓道来。先表扬赵国强盛,再强调三晋一体的重要性,然后讲连横的坏处,再提出一个有野心的赵肃侯无法拒绝的策略:赵国当六国扛把子,大家团结一起揍秦国。当然这也是目前唯一最有效的对抗秦国的办法。所以,赵肃侯当然愿意一试,并高兴的资助了苏秦去其他国家游说。


于是苏秦说韩宣惠王曰:"韩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又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韩王从其言。


苏秦说魏王曰:"大王之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輷々殷殷,若有三军之众。臣窃量大王之国不下楚。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愿大王熟察之。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以大王之诏诏之。"魏王听之。


整理一下这段说辞:

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国家放一起说呢,主要是他们的游说套路是一样的。

1、韩/魏国兵强马壮,牛的不行

2、这么强大,割地侍秦多丢人

3、秦国是饕餮,欲求不满,你有多少土地可以割让

4、赵王说我们大家一起联合起来,明明白白的盟约,以对抗秦国,你们愿意吗


从地理位置来说,韩魏两国是最惨的(尤其是韩国,被秦、魏、楚包围,还又一个都打不过),与秦国直接接壤,一直被秦国打,又无函谷关这样的险阻可挡,相当于战争的最前线,<strong>如果有人愿意一起来合作对抗秦国,他们必然非常欢迎。


苏秦说齐王曰:"齐四塞之国,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菑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不待发于远县,而临菑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斗鸡、走狗、六博、阘鞠。临菑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挥汗成雨。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也。兵出而相当,不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之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经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喝、骄矜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夫不深料秦之无奈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宝,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齐王许之。

苏秦的合纵策略是如何“说”成功的?

泰山


整理一下这段说辞:

1、齐国拥有山川地利;国富民强,兵强马壮,拥有人和

2、与秦相隔着韩魏两国,不像韩魏接壤,非打不可,打赢了国弱会被别人欺负,打输了直接灭亡

3、秦国一来不一定打的过齐国,二来,打齐国还怕韩魏背后捅刀子

4、所以啊,秦国就是吓唬你,听说你还想向秦国称臣,那都是你下面的人不懂事


其实,游说齐国和楚国是最难的,因为齐国与秦国相隔甚远,没必要和秦国撕破脸,所以,苏秦这段说辞挺值得琢磨的。以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主要重点,强调齐国的强大和秦国并非无所不能,然后将齐国向秦国称臣的错误都推给臣子,突出齐王的英明神武,以此来打动齐国。


乃西南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六千馀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以孤秦。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诏。委社稷,奉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大王何居焉?"楚王亦许之。于是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车骑辎重拟于王者。


整理一下这段说辞:

1、惯例先吹捧,楚国牛逼,兵强马壮,这是有独霸天下的资本啊

2、秦国和楚国接壤,秦国就是头疼楚国,势不两立

3、秦强则楚弱,楚强则秦弱,我们大家以来来孤立秦国吧

4、我这边到时候让大家都听的,大家一起来孤立秦国


这段话,我觉得说的特别能打动楚国,尤其是“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楚国从春秋以来不被正统诸侯国承认,问鼎中原的野心也一直存在,如果要称霸中原,首先便是要灭掉强秦。


总结一下苏秦游说的套路,看看 能不能让我们也从中学点什么:

1、对时局的洞察,以及对各国需求/痛点的了解(简直是了如指掌),所以事前功课很重要

(1)游说对象的选择,几次碰壁之后,选择了燕国,这是很重要的一点(燕国愿意尝试)

(2)游说路径:燕国、赵国、韩国、魏国、齐国、楚国。韩、魏、齐的顺序,就是由国弱到国强的顺序,也是合纵需求意愿由强到弱的顺序,最后楚国(因为是蛮夷,当然是最后了)

2、游说的话术:

(1)惯例先吹捧,让听的人很享受,愿意继续听下去(吹捧都能在点上)

(2)强调目前存在的问题,比如燕国的百里之忧、赵国的唇亡齿寒、韩魏的灭国之祸等等

(3)抓住游说对象的需求点,比如赵王的野心、韩魏的燃眉之急

(4)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合纵连横是一家)


以上,仅个人观点分析,如有错漏,还请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