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彊土面积最大,但至今没有发现他们的皇陵,怎么回事?

君诚生活小记


原因有二:

其一:蒙古人有“密葬、薄葬”的祖制。

其二:经过对比,前朝厚葬的皇帝们大都遭到掘墓的下场。蒙古人不想重蹈覆辙。

一、密葬

据《蒙古秘史》记载,蒙古人有“密葬”祖制,讲究“墓无冢,且平如平地”,祭奠先人讲究“祭灵魂,而不祭尸骨”。所以蒙古人不在乎是否有陵墓。

另外下葬的方式很特别,过了一段时间就让人找不到了。并且下葬后,参与下葬的人要全部被杀掉。这些都让后人无法找到元朝的皇陵。


“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明 叶子奇《草木子》



二、最主要的还是怕有人掘坟盗墓


自秦始皇以来,大多数皇陵都被盗墓贼光顾,更有甚者,皇帝的遗体都被盗墓者侮辱,宋朝皇帝宋理宗就是其中一个受害者,并且这个盗墓者就是元朝本身。


元世祖时期,西藏僧人杨琏真珈被任命为江南释教都总统,负责掌管江南地带佛教事务,在元朝宰相桑哥的支持下,盗掘南宋六陵。



他们将墓中珍宝洗劫一空,却将南宋帝王的尸骨,抛弃于山间草丛之中。期间幸有绍兴人唐钰以假骨换诸位皇帝遗骨,葬于兰亭,并种植冬青以标识。但宋理宗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遗体被倒挂于树上,取走口中所含珠宝,并控出腹内水银。七日后取宋理宗头颅,制作成饮器,以奉给帝师八思巴,这就是著名的“骷髅碗”,又名“嘎巴拉碗”。直至明朝,此物被朱元璋找到,命人将宋理宗头颅重新安葬于宋陵。


多么可怕的事情,元朝的皇帝们,一定也想到了今后可怕的景象。还是密葬吧。

让人找不到,才是最安全的。


一杯清茶饮江湖


元朝时期的疆域虽然在历朝中都算大,但是因为其发源于蒙古高原,所以元朝皇帝仍然保留着死后葬回老家的习俗,并且是用蒙古族的埋葬方式。

相传成吉思汗去世之后,臣民们将其灵柩安葬在一片广无人烟的草原上,四周也没有什么地标可以识别,在深挖大坑之后,再将坟墓填平,然后再纵马压实,犹如未曾来过一般,最后再牵来母子骆驼一对,在母骆驼面前将小骆驼在坟前杀掉,然后第二年若想来再带着那头骆驼,如果骆驼悲鸣则就是安葬地了,那匹骆驼死去则再也没人能够知道准确位置。

元朝皇帝之所以遵循这个传统,除了他们蒙古族的习俗之外,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安葬方式不会引来盗墓贼的觊觎,要知道南宋的皇陵就被元朝时来自西藏的妖僧杨琏真伽全部发掘了,连宋理宗的头骨都被拿去做了法器嘎巴拉碗,直到明太祖北伐成功才得以找回重新入土为安。


飞凡看历史


先说句题外话,有人说美国人喜欢研究未来,而中国人喜欢研究过去,这就是两国间的差距!

其实不是这样,美国虽立国仅短短200年,国内无太多历史遗迹可供发掘,但这并不影响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考古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美国人国内没啥可挖的,但在包括埃及在内的中东多国,甚至是美洲其他地区,都有美国考古学家的身影,不论是古埃及遗迹还是玛雅人遗迹现场,都有美国考古学家参与发掘!

回到问题中来,不光是中国人对元代帝陵感兴趣,西方考古界对此同样无比热衷,从清末开始,西方探险家就进入中国,寻找宝藏!

这期间,他们找到了尼雅遗址,找到了黑水城,找到了敦煌,但就是没有找到他们心心念念的元代帝陵!

也幸好元代帝陵不立碑,不封土,要不然早就被西方探险家挖空了!

元代帝陵没有固定的埋葬地,都是将灵柩放在那车上,走到哪里掉落在地,就表明长生天让逝者埋葬在这里。

元代实行薄葬,并不像中原王朝的厚葬之风!下葬后,又用万马踏平,地表不留一丝痕迹!

就连蒙古皇室,也不一定能再找到下葬处!有说法认为,下葬后会在下葬处杀一头小骆驼,母骆驼便会记住这个地方,以后要祭祀,就跟着母骆驼走。

等母骆驼死后,在没有谁能找得到了!如今的成吉思汗陵,也只是衣冠冢,真正的成吉思汗埋在哪里,无人知晓!


Mr这史香


历代蒙古皇帝及大臣们的陵墓至今一座也没有被发现。尤其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安葬之处究竟在何方?蒙、美、日等国家的科学工作者寻找了许多年也未有结果。那是民众及学术界一直关注而不得其解的谜。这与当时的丧葬风俗有关。根据史料记载,早期蒙古人的坟墓是“保密”的,不管是贵族的还是平民的。尤其是关于皇帝和诸王的埋葬地没有留下任何明确的文字记载。当时的核心阶层里可能口传有关那些墓地位置的消息,但往往是误传的,甚至是专门放出来的错误消息。至于是否像在有些史料里记载的那样,殉葬了很多奴婢、牲畜和金银财宝,无从证实。但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其一,蒙古皇帝及贵族都是安葬在他们的故地,不管死在哪里。其二,遗骨都被深埋地下,恢复了其地上自然原貌,没有留下一点痕迹,更没有树立墓碑。其三,这种埋葬习俗不仅与“保密”有关,更是与蒙古人的一种古老观念相联系,那就是大地为万物之母,人死后只有回到“母亲的怀抱”并消化在那里才能得到永远的安宁。



志者远翔2


成吉思汗在攻西夏时死掉,他死的时候,密不发丧。如果西夏知道他死了就该抵抗了,西夏的皇族也因此全被杀掉。成吉思汗的遗体被运回到蒙古老家,叫起辇谷,这个地方不知道在哪儿,因为他们走了一条没人知道的路,沿途见一人杀一人,不能让你看到大汗出殡。

到了地方埋葬后,万马踏平,不起坟头,播种牧草。仪式完成后杀一头小骆驼,让母骆驼眼睁睁看着。来年祭祀的时候,赶上这头母骆驼,母骆驼走到这个地方自然很痛苦,哀号不已,大家就知道这是成吉思汗的陵,于是就举行祭祀。母骆驼一死,再也没人知道他埋在哪儿了,肯定是在外蒙古,但找不着。今天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的成陵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不是他的尸身所在地。

成吉思汗是靠着一棵大树死的。所以蒙古人把那棵树锯下来,抛成两半挖成槽搁里面,三道金箍一围就是他的棺材,陪葬金盔金甲金盘子金碗金筷子。蒙古人很环保,我来自草原,死了要做养料,不能占用草地,不修坟。每一个元朝皇帝都这么安葬,所以元朝的皇陵在哪儿根本就找不着。


天香引


最开始的时候,蒙古族也是跟着中原人为皇帝修旧奢华的陵墓,可是蒙古族是游牧民族,根本无法在同一个地点长时间居住。这就使得他们皇帝的陵墓是无法带走的,这样最初元朝皇帝死后,尝尝都会被敌人给掘坟鞭尸。

在经历过长时间的演变之后,蒙古族便形成自己独特的下葬习俗,那便是保密下葬法。等到忽必烈在定都北京之后,他们的下葬习俗便得以保存下来。于是皇帝死后,并不会修建奢华无法的地下宫殿。根据史料的记载,元朝的皇帝在去世之后,首先他们的棺材便是一根粗大的楠木,礼部的人员会将楠木劈成两半,并且根据皇帝的体型,将楠木进行挖空,最后将皇帝的遗体放置进行,并且用黄金丝紧紧的箍在一起。这就使得皇帝的棺材看起来就像一根木头,在将这一切都做完之后,也不会搞什么特殊的葬礼,反而是直接将皇帝的棺材放入皇陵中。

皇帝死后,麾下臣子遵照他的遗命,秘不发丧,也不举哀,他们秘密地把灵柩送回漠北。皇帝棺木秘密送至墓地后,下葬深埋,然后万马踏平坟地,不留任何痕迹。不建陵台、碑亭,不修神道、高墙,也没有石人、石兽。为了不泄露灵柩的去向,护送灵柩的部队将一路所遇人畜全部杀死。到目的地后,蒙古宗王、后妃、亲属、臣僚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哀悼仪式。由于吊唁的人太多:加之有些部落地处偏远,直到3个月后,还有人陆续前来哀悼。显然,无论是成吉思汗,或是元朝皇帝,都保留传统蒙古的丧葬习俗。蒙古的秘密埋葬死者的习俗,是元代皇帝陵墓至今下落不明的主要原因。

那么元朝皇帝的陵墓,到底是处于什么位置呢?史上说:“元诸帝均葬于漠北”。根据现在的地图来看,元朝皇帝的陵墓都是葬于蒙古国克鲁伦河附近的山脉中,这样一来考古专家就很难找到来自元朝的皇陵。



水濂山居士


中国古代帝王死后修建皇陵,大多数会选择好的风水,大张旗鼓的修建,但是在历史上,有一个朝代的古墓竟然集体消失了!元朝的历任皇帝,他们的古墓的至今没有找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成吉思汗陵。

明朝叶子奇《草木子》中记载:元朝皇帝驾山崩,“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箍两头、中间)”。然后,掘深沟一道埋葬,“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

元朝陵墓除蒙古族人的墓葬难以找到外,其他的还是有的,比如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花官乡的元朝墓葬群。

元朝蒙古族人的墓葬难以发现源于蒙古族的特殊传统或说是信仰。蒙古人没有肉身崇拜的传统,认为人的肉身来自于大自然,去世了也应该回归大自然。早日安葬,灵魂方可升天。蒙古人有自己独特的丧葬习俗。其特点是不同于中原汉族的厚葬久丧,而是薄葬简丧。

蒙古旧俗,人死后,如果不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就被秘密地埋葬在他们认为是合适的空地上。埋葬时,同时埋入他的一顶帐幕,使死者坐在帐幕中央,在他面前放一张桌子,桌上放一盘肉和一杯马乳。此外,还埋入一匹母马和它的小马,一匹备有马笼头和马鞍的马。另外,他们还杀一匹马,吃了它的肉以后,在马皮里面塞满了稻草,把它捆在两根或四根柱子上。因此,在另一个世界里,死者可以有一顶帐幕以供居住,有一匹母马供他以马乳,他还有可能繁殖他的马匹,并且有马匹可供乘。

至于重要的人物,他们死后则秘密地找一个空旷的地方,在那里他们把草、根和地上的一切东西移开,挖一个大坑,在这个坑的边缘,他们挖一个地下墓穴,再把尸体放入墓穴,放入如上幕帐等必要的东西。另据《蒙古秘史》记载,蒙古皇族下葬后,先用几百匹战马将墓上的地表踏平,再在上面种草植树,而后派人长期守陵,一直到地表不露任何痕迹方可离开,知情者则会遭到杀戮。

尤其成吉思汗的王陵具有代表性,传说,成吉思汗下葬时,为保密起见,曾经以上万匹战马在下葬处踏实土地,并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为了便于日后能够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下葬处,当着一峰母骆驼的面,杀死其亲生的一峰小骆驼,将鲜血洒于墓地之上。等到第二年春天绿草发芽后,墓地已经与其他地方无任何异样。

在这种情况下,后人在祭祀成吉思汗时,便牵着那峰母骆驼前往。母骆驼来到墓地后便会因想起被杀的小骆驼而哀鸣不已。祭祀者便在母骆驼哀鸣处进行隆重的祭奠。可是,等到那峰母骆驼死后,就再也没人能够找到成吉思汗的墓葬了。

元人陵墓之隐蔽性由上可见一斑,也自然难以让人发现。

南宋文人的笔记记载,成吉思汗在宁夏病逝后,其遗体被运往漠北肯特山下某处,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遗体存放在一个将大树中间掏空做成的独木棺里。独木棺下葬后,土回填,然后“万马踏平”。为了不让外人看出曾经动土的痕迹,“万马踏平”后,还要用帐篷将周围地区全部围起来,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长出,与周围的青草无异,才将帐篷撤走,这样墓葬的地点就不会泄露。



文化传承ABC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蒙古人没有肉身崇拜的传统,认为人的肉身来自于大自然,去世了也应该回归大自然。

其实一开始,蒙古大汗死了以后,葬礼也非常隆重,陵墓也很有规模。但因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特别是打起仗来,经常东奔西走。活人可以走,大汗的陵墓却搬不走。这样一来,死去的大汗多被敌人刨坟掘墓,抢光墓中财宝再戮尸扬骨,非常悲惨。

后来,蒙古人就吸取了教训,大汗死后采取保密葬法,让人找不到大汗的陵墓。

按照蒙古族的传统,成吉思汗是“密葬”,对于后人来讲,应该尊重祖先,而且蒙古族子孙也不希望成吉思汗墓被发掘。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建立元朝之后,仍然延袭“密葬”的习俗。同时,在下葬地点上,相对于唐朝、明朝、清朝等朝代的皇帝,元朝皇帝大多选择葬在人烟稀少的大草原上,这也增加了其被发现的难度。


足下三尺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到了忽必烈这辈才定都北京。蒙古人建立元朝之前叫汗国,皇帝叫大汗。

一开始,大汗死了以后,葬礼非常隆重,陵墓也很有规模。但因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特别是打起仗来,经常东奔西走。活人可以走,大汗的陵墓却搬不走。

这样一来,死去的大汗多被敌人刨坟掘墓,抢光墓中财宝再戮尸扬骨,非常悲惨。后来,蒙古人就吸取了教训,大汗死后采取保密葬法,让人找不到大汗的陵墓。

游牧民族崇尚自然,认为死后回归自然是最好的,所以皇帝死后都采用密葬的形式,一来完成了回归大自然的愿望,二来蒙古虽然占据中原,但是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游牧民族的本色,迁徙不定,为了防止迁徙之后先人陵墓不被破坏,于是都不建立陵墓。

据说元朝皇室,他的墓葬埋葬的时候是将一个,大的树木从中间剖开,然后挖空之后,将元朝皇帝的尸体处理之后,放入大叔的,中间,两数合起来做成树冠,而深埋于地下,至于是否有陪葬品,不得而知,然后,再将,坟墓风水用马蹄践踏,践踏完之后再,坟墓的上面再种上草,甚至不排除也种上树木等一些东西,到了第二年第三年的时候,甚至可能会杀死,建坟墓的人,所以这样一来,就再也不会有人知道坟墓具体埋在哪里了。

事毕在埋藏地宰杀一头小骆驼,然后一同带来的母骆驼会凄惨地嚎叫,并且会记住这个地方。来年祭祀的时候会再把这头母骆来,到了宰杀小骆驼的地方,母骆驼会流泪,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埋藏的准确地方了。

元朝皇帝这样做不得不说是非常聪明的,皇帝不留皇陵,盗墓贼就根本无从下手啊。


朝旭云海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数秦始皇为最侈,穷天下之力,倾天下之财,尽后宫之女而为之,高耸的陵冢数十里远即可看到,墓内还建筑各式宫殿,陈列各色奇珍异宝,汉、唐、宋、明、清诸帝陵也极为奢华。

唯独元朝的皇陵至今仍是一个谜,虽然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草原上的伊金霍洛有一个成吉思汗陵,但那仅是后人设的一个祭祀之地;真正掩埋遗体的陵寝究竟在何处?至今仍无法弄清。

蒙古旧俗,人死后,如果不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就被秘密地埋葬在他们认为是合适的空地上。埋葬时,同时埋入他的一顶帐幕,使死者坐在帐幕中央,在他面前放一张桌子,桌上放一盘肉和一杯马乳。此外,还埋入一匹母马和它的小马,一匹备有马笼头和马鞍的马。另外,他们还杀一匹马,吃了它的肉以后,在马皮里面塞满了稻草,把它捆在两根或四根柱子上。因此,在另一个世界里,死者可以有一顶帐幕以供居住,有一匹母马供他以马乳,他还有可能繁殖他的马匹,并且有马匹可供乘。

至于重要的人物,他们死后则秘密地找一个空旷的地方,在那里他们把草、根和地上的一切东西移开,挖一个大坑,在这个坑的边缘,他们挖一个地下墓穴,在把尸体放人墓穴时,还用活人殉葬,他们把他生前宠爱的奴隶放在尸体下面。这个奴隶在尸体下面躺着,直至他几乎快要死去,这时他们就把他拖出来,让他呼吸;然后又把他放到尸体下面去,这样他们一连三次,如果这个奴隶幸而不死,那么,他从此以后就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能够做他高兴做的任何事情,并且在他主人的帐幕里和在他的主人亲戚中成为一个重要人物。他们把死人理人墓穴时,除将他生前的帐幕丢在空地上,也把上面所说的其它各项东西一道埋进去。然后把墓穴前面的大坑填平,把草仍然覆盖在上面,恢复原来的样子,由于蒙古墓无冢,所以,以后没有人能够发现这些墓葬。

元朝皇帝的安葬是极为秘密的。据史载,诸帝皆葬于所谓漠北的起辇谷。蒙古人把这块墓地称之为“大禁地”。《蒙古黄金史纲》作不峏罕哈勒敦。波斯学者拉施特《史集》多次明言成吉思汗的大禁地在不儿罕·合勒敦山,幼子抱雷,及孙蒙哥合罕,忽必烈合罕、阿里·不哥以及其他后裔也埋葬在那里。但另处又说靠近薛灵哥河之不答温都儿有成吉思汗的大禁地,除忽必烈外,唆鲁永帖尼别姬及所有其他宗王均葬于此。

关于元朝的“大禁地”究在何处,异议甚多。如历史地理学家张相文认为,成吉思汗的葬地在鄂尔多斯的伊金霍洛;而著名蒙古史学家屠寄认为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客鲁伦河曲之西,土拉阿之东,肯特山之阳。

蒙古大汗去逝,用棺殓之,棺“用梡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大汗无论死于何地,也要运其梓宫于漠北。

为了保守秘密,不让人知道大汗的确切葬地,在前往墓地的当天,如遇有行路之人,皆尽行杀戮。

至其所葬陵地,开穴所起土成块,依次排列,棺既下,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则运置他所。送葬官三员,居五里外。葬毕,“则用万马蹴平,俟草青方解严,则已漫同平坡,无复考志遗迹”。若干年后,参加送葬的人一死,便再也无人知道葬地的确切位置了。

现位于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陵,是一个象征性的陵寝。蒙古人对大汗的葬地极为保密,但对祭议祀的仪式则是公开进行并承袭下来的。在墓家之外作八室神主,设立“室”,即“影堂”,蒙古俗尚白色,“祏室”由八个白色的帐包组成,所以又称“八白室”,内置画像,作为大汗陵寝的象征,供后人瞻仰祭扫。所藏的“银棺”及“遗物’等不过是象征寄托之物。葬地与祭祀之地的分离,主要是由于草原游牧民族频繁的流动和迁徒所造成的,特别是战争年代,所据之地随时可得可失,只能将葬地保密起来,才不致于受到破坏。但祭祀的仪式却不能因此而废,只好通过象征性的陵寝沿袭下来。并随部而行。

由于蒙古民族的安葬习俗和保密传统,要考察清楚元朝帝王葬地的确切地点便成为十分困难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地名、地貌的变化,语言翻译的局限,使元朝皇陵的地点成了一个历史之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