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什么为去世的周培公守夜?

十点历史君


《康熙王朝》中,康熙皇帝因为周培公的去世,不仅取消了晚朝,并且向群臣宣布他要为周培公守夜。

《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是康熙能够平定“三藩之乱”的最大功臣。

凭借着一封康熙皇帝老师伍次友的推荐信,本是一介布衣的周培公为康熙所重用,特别是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前后,周培公展现了过人的胆识与卓越的才略:在群臣议事的过程中,仅仅凭借没有灯芯的蜡烛就判断出宫中太监要谋反;在情势极为艰难的环境下,又仅仅凭借着三千家奴军队就剿灭了察哈尔的叛军;随后转战西北,剿抚并用拿下了王辅臣父子;而之后又挥师南下,在与吴三桂本部的军队较量中,也是频频取胜。

但是,尽管周培公在平定“三藩之乱”中立下了不世之功,可他终究是个汉臣,也因此为康熙皇帝和朝中满洲权臣的警惕,在即将取得“平三藩”胜利的前夕,被康熙从前线召回,进而调到了东北出任盛京提督。

十年之后,康熙亲临盛京,可是此时的周培公已经在久病缠身,卧床不起,再向康熙推荐了姚启圣,并向康熙献上了自己倾注十年心血所绘的《大清皇舆全图》后,也离开了人世。而知道了周培公的去世后,康熙皇帝随即宣布取消晚朝,并且向群臣宣布他要亲自为周培公守夜。


康熙皇帝为周培公守夜,是一种忏悔,更是对于周培公的深深歉意,更是对周培公深深的敬意。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逝者守灵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孝庄和苏麻喇姑去世后,康熙常坐于这两位对他影响深远的女人的灵位前一边嗑瓜子,一边守灵;还有一次就是在周培公去世之后,康熙在周培公所绘的《皇舆全图》前常坐,为周培公守夜。如果康熙为孝庄和苏麻喇姑的守陵是为了感恩与怀念外,他为周培公的守夜则更多的是忏悔,以及对于周培公的歉意。

周培公是平定“三藩之乱”最大功臣,康熙在临近最终胜利的时候将周培公召回,并且将周培公调任做了盛京提督。尽管提督是朝廷的封疆大吏,盛京更是满清的故都,让周培公去做盛京提督明面上是莫大的荣誉,但是实际上就是把周培公调离了权力的中心,同时,也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平息舆论。但是周培公是南方人,对天寒地冻的东北本就非常的不适应,加上心中多少会有些的郁闷,年纪轻轻就把性命交代在了任上。

即便是心中有着再多的委屈,有着再多的不快,但是周培公没有请功,没有提出离开,而是继续专心致志的为国家效力,在康熙到来的时候,为了平台他举荐了姚启圣,为了让康熙洞悉天下,制作并献上了《皇舆全图》,这都说明,尽管实际上是被康熙“放逐”到了东北,但是周培公的心依然系着康熙,系着整个大清王朝。

当康熙看到周培公的《皇舆全图》的时候,也最终明白了周培公的用意,看到了周培公对于他和朝廷的忠心,而此时的他更加明白的是自己的行为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对于自己对待周培公的方式和态度,是深深的懊悔与基督的歉意,而心中满是自责的康熙,对于周培公也是更加的肃然起敬。


康熙为周培公守夜,并且是传旨让所有在外候召的大臣知道他为周培公守夜,这是在向朝臣肯定周培公的功绩,同时也是在向朝臣、在向天下检讨自己的错误。

当得知周培公去世的消息时,康熙当即宣布取消了晚朝,并且让李德全告诉所有候召的官员,他要为周培公守夜。

康熙之所以把这个消息告诉群臣,目的有两个,第一,表明自己对于周培公的重视,这是对于周培公功绩的肯定;第二,便是他在告诉朝臣,自己愧对于周培公,希望通过这样方式来作为弥补,同时更是在向天下检讨自己的错误,这个错误就是从自己开始就没有真正的做到满汉一统,公平对待,这才有了周培公的悲剧结局。

周培公为平定“三藩之乱”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仅仅是因为他是汉臣,就遭到了康熙和朝中权臣的猜忌,如果说索额图和明珠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排挤周培公的话,而自己才是真正的愧对于周培公之人,而康熙每天都在倡导着满汉平等,就连自己都没有做到,。周培公可以不顾一切的忠心报国,而康熙却以满汉有别未有区别对待,这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和笑话。

也正是因为如此,康熙将为周培公守夜的守夜的消息告诉了群臣,实际上,这就是康熙对于朝臣的检讨,是对于天下人的道歉,也是在自己内心深处反省自己没有能够正确对待周培公以及像周培公一样忠心可鉴的汉臣,同时也是告诫自己这样的错误而导致的像周培公这样的悲剧,不能再次发生了。

所以在这之后,康熙对待汉臣乃至对待所有朝臣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对待姚启圣、李光地、施琅以及陈廷敬、张廷玉等,都与之前是截然不同的,而这也算是周培公的另一项功劳吧。


雍亲王府


电视剧中的周培公与历史差距很大。清史稿中没有周培公的传,只是在图海传中提到了他。

周培公本名周昌,字培公,荆州人。评价他比较有智谋。最开始从七品官起步,后来成为大将军图海的幕僚。请注意,图海才是大将军!在平定王辅臣叛乱中。因为周昌和王辅臣手下的总兵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都是老乡,所以自告奋勇去做说客。给印了个参议道的名片,...很庆幸成功了。在图海的保荐下,授予布政使参政。后来周昌又参与山东军事工作,授予山东登莱道道台,代理布政使事务。但与同事关系不好,不团结被免职了。在噶尔丹叛乱时,又给皇帝写过建议。

一些百科介绍上,把清史稿这段与小说电视剧混在一起了,说周培公被调任盛京提督。但事实啊,根本就没有这个官职。盛京是满清的根据地,最高的军政首领是盛京将军,都是满人出任。

电视剧中,把周培公给戏剧化了,足智多谋又勇敢,参与了立太子、出任大将军,被康熙给故意安排到盛京,闲置并看管起来。最后十年时间,绘制了一份大清最全的地图。康熙帝看到这个图,非常感慨,也承认对周培公不好。但此时周培公死了,康熙帝提出为他守灵。这个过程就是小说的设计,反映出康熙对周培公的感情及一点愧疚。

康熙王朝是部优秀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但不是历史,其中人物、事件等等移花接木的太多了。对于康熙雍正老十三等也完全正面形象。历史是复杂的,不是一个平面。


几苇渡


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是”民间康熙”伍次友的两个徒弟中最优秀的那个,在全剧之中,也只有周培公是近乎完人。他的死令康熙自责愧疚,同时他也是唯一值得康熙为其停朝守夜的人。


周培公为人处事“只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他光明磊落,擅长使用阳谋推动事情的发展。他也是该剧中唯一按此路径成功的人。

周培公出身寒门,心怀天下。当他拿着老师伍次友给当朝首辅明珠明中堂的书信来到京城赶考。但是他却拿它来给卖豆花的女孩锁儿写诉状。

伍次友之所以替周培公写介绍信,是因为他非常了解自己这个学生的才华,也非常了解这个学生分秉性,他是为康熙举荐人才。但同样也是伍次友给周培公设计的一道毕业考题。


因为如果真的拿着这封举荐信去找明珠,周培公根本没有机会得到康熙的重视,就更别提为康熙效力了,从而自己实现抱负了。

因为伍次友非常了解自己这个同科,他是不会将一个比自己更厉害的角色真正介绍给康熙的。

绕开这封举荐信,周培公用了另外一个途径让康熙主动来找自己。那就是对朱国治此次京城之行有惊无险的“预测”。分毫误差,让朱国治视为奇人,向康熙要人,而这更引起了康熙的兴趣。用康熙的话说,你把周培公说得那么好,朕都舍不得给你了。康熙舍不得,就得留在身边自己用。


可是人在哪里?等不及开榜,就得自己去找,于是又引出来康熙“吃豆花”,发现了那封推荐信,于是对周培公更是刮目相待。而当康熙发现周培公,邀请其酒楼一叙,而周培公第一时间便认出了康熙。

周培公与康熙认识的整个过程,全程都是康熙主动发掘周培公,而不是周培公”曲中求”来的。

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功勋卓著,可谓凭一己之力挽救大清于危亡,功成身退,境界无人可比。


从康熙决定撤藩的那一刻起,实际上已经是祸起萧墙。但是在整个危局面前,连康熙自己都开始动摇的时候,只有一个人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平定内宫太监作乱,稳定中枢秩序;带着一帮孝庄的家奴,平定察哈尔3万叛军稳定身后局势;带着所部人马一路向南平叛,遏制吴三桂势力一面倒的局势;只身劝降王辅臣,使得彻底改变敌我局势,为平叛胜利奠定基础。可谓功勋卓著,无人可及。



而就在功成之时,迎接周培公的是一封交权回京的指令。这种不公正的待遇,连副将图海都出离愤怒了,然而周培公则坦然接受,并且反过来劝导图海。


能够达到这等境界,历史上也就郭子仪以及后世的曾国藩了。但是,郭子仪和曾国藩好歹都还是封了王和侯的。而等待周培公的,不但没有封侯,结果还被贬到盛京11年之久,并且在那边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几年。

周培公看待问题,目光之深邃;考虑问题,目光之长远,绝无仅有。为收台湾、平准噶尔奠定了视野基础。

在围困王辅臣,兵临平凉城下之时。图海欲用红衣大炮炮轰平凉城,逼王辅臣投降。周培公劝图海的那段话,可见其目光深远之一斑。


“图海兄,你现在用大炮是轰个痛快,但是但是几十年之后,这时候没有了战争,那时的人体会不到现在战争的残酷,到那时别人只知道你我屠杀了30万平凉百姓。”

当图海还在考虑过程的时候,周培公已经考虑到了结果;当图海考虑到了结果,周培公已经考虑到了影响。周培公总是高屋建瓴,先人一步。

因此当康熙把周培公贬到盛京的时候,他已经对康熙的用意十分清楚了。他知道康熙还有更大的目标,等待他的辅佐去实现。那就是平定准噶尔。


而暂时的委屈是微不足道的,如果纠结于这个委屈之中,那他就是朱文正了,而不是周培公了。所以在冰天雪地的盛京的11年里,周培公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在修《大清皇舆全图》,为康熙开拓辽阔幅员的大清江山奠定视野基础。

然而这冰天雪地的11年来,也在慢慢消耗着周培公的生命。就在周培公临近生命终点的时候,终于迎来了康熙。

眼神没有抱怨,只有遗憾,遗憾自己不能替康熙去实现那宏图伟业了;遗憾自己不能亲眼看到功成的那一天了。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为康熙献计献策。“欲平准噶尔,必先收复台湾”,一来东南乃大清财税保障;二来只有收复台湾,才能防止祸生肘腋。为此向康熙推荐了姚启圣。

对待周培公这样的臣子,康熙首先感到的是发自肺腑的钦佩;其次感到的是愧疚自责。这也最终影响到康熙对待姚启圣和伍次友的另一个学生李光地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给予了他们比周培公更多的保护。


炒米视角


与其说是为亡魂守夜,倒不如说是康熙内心惴惴不安,难以入睡,但是康熙却为这个汉人停朝一次,相信周培公听到这句话九泉之下也可以入土瞑目了。

康熙:告诉晚朝的大臣们,周培公死了,朕停朝一次,为亡灵守夜。

周培公到底做了什么让康熙惭愧直至,尽然为了他晚朝停顿一次,而且还亲自为其守夜陪伴?

其实周培公直到自己早晚会被罢官免职,只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会被发配到盛京这个雪国之地,长达十年之久,无人问津。

自康熙将鳌拜圈禁之后,实话说有点自我膨胀,按耐不知自己心中怒火,平三藩不可,当然这也是自己的老师伍次友给自己的宏愿,而且自己的国丈索尼也曾惊醒过自己,鳌拜和三藩先后除之,如今鳌拜已在牢狱中安度晚年,又得周培公如此高才博学之人。

在康熙有削藩之意之时,吴三桂虽然假意请旨归隐,但是康熙却做顺水推舟之势,同意撤藩,这一举动,激发了吴三桂自保求生,“反清复明”的怒火。

吴三桂起兵反清之时,康熙想察哈尔借兵,不料察哈尔趁机造反,矛头指向大清,在大清危急存亡之际,周培公站出来提出妙计,带领孝庄天后集结了“退役特种兵”,破察哈尔的同时稳住了王辅臣的十万大军,因为王辅臣曾是吴三桂的左膀右臂,待破察哈尔之后,康熙购置的红衣大炮,助周培公一句轰降了王辅臣,破吴三桂指日可待。

周培公之能不下于索额图和明知之辈,怎能不知自己自己的前途如何,但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平三藩后的万世之功竟然没有落到自己的头上,胜利就在眼前,康熙却通过兵部招其回朝待命,周培公不是吴三桂之辈,也是任劳任怨,旨到即行。

其实周培公早已料到自己会有几天,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是汉人,不是满人,康熙之所以这样做也是想证明满人比汉人强,不是周培公不配万世之功这个头衔,而是康熙确实也担心周培公成为第二个吴三桂,这个风险他无法承担。

周培公被罢官免职之后最终病死在了冰天雪地的盛京,或许周培公死的时候唯一心中不满的就是自己是个汉人,但是恰恰也是这一点证明了汉人不输给任何一个满人,他以死明志。

周培公宁死不做第二个吴三桂,而且死前曾向康熙推举了汉人姚启圣,但是此人却比周培公明知的多,功成名就之后主动辞官归隐,安享晚年。

以上图文,说明康熙一方面心胸狭隘,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是也说明康熙知人善用,敢打敢拼,康熙对罢官后的周培公实施了监控,说明了他的小人之心,他重用周培公说明了他的知人善用,所以康熙为周培公守夜,周培公受得起,受得起啊!

我是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周培公是康熙年间重要的大臣之一,他幼年丧父,十岁时失去自己的母亲,从此孤苦无依,后来只能当个州卒小吏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但周培公运气很好,不久后便成功依附上有权有势之人,进入京城内阁之中任职。

时势造英雄,周培公恰好遇上了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借此事件刚好能够发挥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康熙帝看清楚了吴三桂的战略意图,派遣东阁大学士黄锡衮与周培公一同调遣大军,扑灭来自王辅臣以及吴三桂的叛乱,控制政局。周培公对当时的军事局势作出了全面、详尽的分析,提出不如派遣使者前去对王辅臣进行劝和,这样就可以不费一兵一卒,解决这一难题。但当时没有合适的人选,周培公便自告奋勇,主动请缨,前去劝降。

康熙帝听完周培公的想法和计划后,十分赞成,当即决定赐给周培公丰盛奖励,并嘉封他为参议道台,御赐黄马褂。在周培公的劝降下,王辅臣最终同意降服,吴三桂在西北一方的势力也得到了剿灭与铲除,战乱的平定让周培公立下大功,而周培公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希望能够对自己的父母亲进行嘉奖、封赏。康熙帝也满足了周培公的要求,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他的父亲也被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周培公一生都关注朝廷局势,随时准备为国家的安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他最终却因公职劳累过度死于工作岗位上,实属可惜了。

那么为什么身为九五之尊的康熙帝会为周培公守夜呢?在《康熙王朝》的电视剧中,周培公被刻画得足智多谋、机智勇敢,他不仅参与了立太子一事,而且耗费十几年的心血,画出了一张详细的大清地图。康熙帝深受感动,也因对周培公的离世感到十分惋惜,才提出为周培公守夜。

但其中不乏康熙帝对于政治大局的考虑和衡量。在中原,儒教文化盛行,而康熙帝要想控制中原地区,就需要依靠这些儒生。

看重忠孝两全的儒生们十分在乎自己的颜面,而康熙帝为周培公守夜一举正是给足了他们颜面,让汉人明白了清王朝对他们的重视,让他们对清廷更加的死心塌地。这正是康熙帝的政治目的和意图。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康熙帝对于周培公的愧疚之情。周培公才能出众,本应该受到重用,位列朝堂之上。但康熙帝出于防备之心,军权始终掌握在满族人的手里,像周培公这样的汉人虽有才能,却无施展之地。周培公还被外放到荒凉之地盛京,管理军务。而盛京以满族人为主,周培公在盛京根本无法发挥施展才能。但周培公不仅没有怨言,还为康熙帝绘制了详细的国家地图。康熙帝仅凭这一件事,便应嘉奖周培公。但恰逢周培公去世,康熙帝便答应为其守夜。这一举动更多的包含着康熙帝的政治目的。

皇帝的一举一动都牵扯着整个朝廷,就连后宫家务之事皇帝都需考虑再三,更不用说涉及到了朝廷的大臣。康熙帝为周培公守夜,是对其的补偿,给予周培公的荣耀,更是对政治局势的考虑。此后的许多汉人文人都受到了照顾与体谅,得到了康熙帝的善待。


邓海春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到盛京老家巡视之际,见到了十年前为自己立下不世之功的汉臣周培公,两人在谈心之时,康熙对周培公说出了自己大清国现在所面临的局势和困难,竟意外收到周培公亲手绘制的大清国完整版地图,康熙看后感动不已,同时周培公面对康熙的困扰,又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就是南剿北抚战略,更让康熙为自己的行为而愧疚。


周培公是何许人也,死后竟让康熙为其守夜?


周培公是个满腹经纶的有志之士,在其进京之前曾在当地湘鄂会馆里面诗词歌赋艳压群雄,其巧舌如簧的辩论更是在当地小有名气,后来经皇帝的恩师伍次友推荐进京参加科举考试。

因为周培公为人正直再加上其是一介寒流,没有钱贿赂当时的监考官明珠,最后名落孙山,流落街头。也是天无绝人之路,在流落街头之时竟偶遇康熙皇帝。当时的康熙皇帝对于人才也是求贤如渴,暗中留意周培公的种种,又意外发现恩师伍次友着的推荐信竟被周培公赠人,对其心生好感。约其到茶楼交流问其此事,周培公说的一句话让康熙对其另眼相看。



周培公说到:大丈夫爱财,只能直中取,其可曲中求

也是这次会面改变了周培公的一生,但是周培公也没有让康熙失望,在《康熙王朝》中面对吴三桂的羞辱和造反,众人都无计可施,是周培公的临危不乱出谋献策并亲自领家奴(当时清朝无兵可用)西捣甘肃劝降王辅臣,成功摆平吴三桂叛乱之事。后来又领兵北取察哈尔之乱,为当时的稳定局面立下汗马功劳。


当时的朝廷是以满人为荣,周培公作为汉人立下功劳引起朝中很多大臣的嫉妒和弹劾,康熙但是对汉人也是缺乏信任,所以就鸟尽弓藏的把周培公发配到自己的老家盛京去做官。奈何能兵善战的英雄却败给了水土不服,周培公从此一病不起,在剧中周培公拖着带病之躯为康熙亲手绘制了完整版的大清国第一副地图,让康熙内疚不已,决定为其亡灵守夜。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康熙皇帝想通过这种行为,让天下所有的汉民知道自己是个一视同仁的明君。


  




爱历史的二师兄分享对历史的认知,欢迎大家的关注补充。



小八戒愚论


苍茫大地看了《头条》上的几个回答,感觉有点不太对劲儿,所以忍不住也来唠叨几句。

一、提问者问的对象是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不是历史上的。所以回答时应紧扣康熙、周培公这两个荧幕形象,说白了答题者要走进导演、编剧的内心世界,揣摩一下导演、编剧为什么要设计康熙为培公守灵这个情节;要走进角色康熙、周培公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纠缠历史上的康熙、培公咋的、咋的。

二、下面苍茫大地尝试着分析一下,望斧正。

A、周培公是康熙平叛时的台柱子,是军事奇才。

吴三桂等三藩叛乱时,察哈尔部也趁火打劫,叛乱了,京城无重兵可调,京城危急。一旦得逞,大清国将不国!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周培公奉旨担任平叛大将军,手下只有太皇太后小玉儿凭老脸召来的三千家丁,是她老人家的家奴及家奴的家奴们组成的、又横又愣的老爷兵。这班老爷们在小玉儿面前尾巴夹得紧得不要不要的,但在周培公面前开始横得要命,有的结果还真要了自己的命。你看唐玄宗的大太监高力士在扒灰老头和他儿媳妇那里像哈巴狗一样,可替醉酒的诗仙李白脱了一回靴,捧了一回臭脚,就生气得不要不要的,逮着个机会,从李白诗句里居然读出暗讽杨贵妃像赵飞燕一样、不守妇道的意思,在贵妃那里一告状,贵妃和扒灰老头一吹枕边风,翰林学士李白立马被贬出朝廷,凭高力士的文化水平和钻研深度,完全有资格出任李白研究会名誉会长一职!李白真应该向后代的胡林翼好好学学,胡林翼是湖北巡抚,军事才能远在曾国藩之上,总督柏文连给老胡拎靴的资格都没有,但他是老胡的领导!老胡在前方可以轻飘飘地找洪秀全拼刺刀,如果总督在后面使个绊子什么的,老胡立马歇菜!老胡什么人,当年蒋中正也是他和曾国藩的忠实粉丝!老胡知道,只有搞定总督大人,才能搞定天王、东王!(一写到这些名字,就像在写《西游记》!请允许我笑一分钟!)关系学是一门学问,柏文的宠妾生日,古时的妾是没多少地位可言,“妾"拆开“立"“女",就是说主人和妻子吃饭时,不管妾愿意不愿意,她得立着,现在妾的家庭形势不是小好,而是大好,副宝变正宝!副宝胜正宝!(扑克牌正鬼)总督的宠妾生日,湖北的官员最开始谁也不重视,二把手、厚黑专家胡林翼一脸微笑地去祝贺了,而且还带了厚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下湖北官场大地震了,省城大大小小的官员情愿的、不情愿的都屁颠屁颠地去了,这一下轮到小妾感动了,眼泪像掉了线的珍珠,哗啦啦流了一地!心里对老胡感激得要命,当场认了干哥哥,从此官文和胡林翼成了郎舅,宠妾很有见识,对官文说:郎君,我胡哥哥军事才能胜你十倍,他要朝东,你跟着朝东就是,你只要配合他,不就坐等升官发财嘛!官文从此对老胡言听计从,全力配合,湖北形势一天好于一天,喜得老官文几乎天天睡宠妾房间,以示奖赏!

周培公新官上任,就碰到个刺儿头爵爷,点遍三卯,这爵爷还真把自己当盘菜,老半天才醉醺醺、慢吞吞地走来,来了还要口出狂言,周大将军过于生猛,连太皇太后的面子也不给了,懒得和他啰嗦,直接把这位老哥砍掉了!人再生猛,脑袋不是韭菜,砍了就长不回来啦!全军立马服贴得像宠物狗似的。朝廷没银子犒赏,没银子兵将们就抡不动兵器,周培公开始忽悠了:我得到情报,叛军那里有座大银库,平定了叛军,我们一起去搬银子吧!在图海协助下,三下五去二,就平定了叛军。叛军没什么银库,这帮孙子从来都仗着祖上与太皇太后小玉儿的关系,胡作非为,自然抢劫了一通,周培公也睁只眼、闭只眼,反正是叛军的东西,不拿白不拿!周培公这般能干事、敢干事,让康熙欢喜让康熙忧啊!

周培公和图海马不停蹄,又奉旨去收拾首鼠两端的陕西提督王辅臣(这名字很滑稽,咋一看名字,像个大忠臣,像大汉奸汪精卫,白白精蹋了精卫这个好名字!)周培公刚柔并济,先轻飘飘地秀了一下自己高超的指挥艺术: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让老将王辅臣像被周培公耍了半天才放下的猴子一样,一时半会儿哪里找到北?随后培公招招手,让王辅臣欣赏了一下大清红衣大炮给城内专门举办的大型烟花表演晚会,最后清兵兵临城下时,影帝周培公表演一回个人秀,只身去找王辅臣,(我怀疑周润发戏演得这么好,是不是周培公的嫡系子孙,有遗传基因,这方面建议余秋雨大院长组织专家写编论文!一定会是爆文!)直接逼降王辅臣十万大兵!

B、周培公这等干才,军事才能远胜吴三桂,让他率十万大军,定会打遍天下无敌手!三桂叛乱,尚且弄得朝廷焦头烂额,康熙认为周培公这等猛汉人,理所当然属于朝廷严防死守对象,必须严加管控,以防作乱。

周培公在平定王辅臣叛乱后,就奉旨把兵权交与图海,调往盛京。

康熙把周培公调往盛京,盛京是大清最稳定的后方。周培公挂个盛京提督的名,在那儿他想翻天也掀不起小浪花。

C、作为大清帝国的掌门,康熙认为大清国的安全事大,其余事小。他不会顾及周培公这个南方人在北方适不适应及心里爽不爽的!他是大清的皇帝,不是周培公的爹或儿子!

帝王和婊子一样,绝大多数是翻脸无情的。康熙最开始对培公的处置是心安理得的,甚至是自鸣得意的,自以为问心无愧的!他是以大清国家利益的名义,来处置周培公的。国家危难之际,我病急乱投医,重用你汉人培公,你培公平定察哈尔叛乱、搞定王辅臣,足以名垂千古,你何憾之有哉?!再说,我又没像勾践对文种、朱元璋对蓝玉那样,何错之有哉?什么你周培公气候不适应,人最大的能力就是适应能力,我这个满人不也汉化了吗?

D、周培公十几年功夫画出了大清地图,足显培公的卓越才华,更彰显他对大清的忠诚,令玄烨钦佩,更令康熙惭愧。

康熙以为周培公立下大功,没有封侯拜相,至少应该心灰意冷、甚至腹诽的!(嘴巴说yes,心里说No!)他这次来召见蒙古王公,康熙估计培公心有怨气,托病不愿见面。康熙决定去亲自见一见这位和自己一样的旷世奇才!

当康熙看到奄奄一息的爱将周培公时,已是十分内疚。当周培公拿出呕心沥血绘出的大清山水地图时,这位无怨无悔、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大清的忠臣,令泪点极高的康熙大帝也忍不住热泪横流!

他一定会想:这位一心想着大清的忠臣干才,如前世王猛,军事上还胜过王猛,我怎么就不能学一学前秦皇帝符坚呢?现在攻台已摆上大清的计事日程,如我恩遇培公,打台湾还是个问题吗?

E、康熙知道培公死后,追赠侯、相对其它汉臣可能有激励意义,但对周培公已无太大意义,干脆我这个皇上为我心爱的、我愧对的臣子守一夜灵吧!以尽君臣之谊!

望斧正!:





苍茫大地顾炜斌


周培公死后康熙亲自守灵,特别又是汉臣,绝对是莫大的殊荣。从《康熙王朝》里看,康熙一生只有两次守灵,一次是为周培公,一次是为孝庄皇太后和苏麻喇姑。古代非常重视礼制,皇帝为臣子守灵没有礼制要求,但从康熙这一自发与其亲人同等对待的行为看,周培公这是前所未有、旷古难遇的高规格待遇。


周培公(1632年—1701年)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周培公的特性——“忠,能,傲”。

周培公大破察哈尔,劝降王辅臣,大败吴三桂,又举荐姚启圣,毕十年之功成大清全图。周培公忠心耿耿,为大清做出了巨大贡献。

康熙对周培公的突然去世感到惋惜,对他的忠心由衷的赞叹, 对发配周培公到盛京有所愧疚的,于是决定为他守灵。康熙此举彰显了自己的气度,表明有功必赏;也堵住了众臣之口;也趁机推行了“满汉一家”政策。守灵之后训诫群臣,以周培公为榜样,团结一心为大清做事。在为周培公守灵的那个夜晚,康熙望着大清地图,口里念叨着“皇与周天,亿兆黎民”,一幅凝重又忧伤的神情。康熙通过为亡灵守夜想明白了御臣之道,他想明白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个道理。广纳贤才,为大清开疆扩土,建功立业。喜欢我的观点请关注点赞,谢谢!


养车智多星


周培公的去世,是康熙一手造成的。如今康熙想再次启用他,却只盼来一个气息奄奄的周培公,又怎能不让他追悔莫及呢?

所以,他要为周培公守夜。



周培公,《康熙王朝》中力挽狂澜的人物,帝师伍次友的学生。他一出道便见识不凡,预测康熙不会杀死朱国治,从而被康熙赏识,并大胆起用。三藩作乱,朱三太子攻入皇宫,北方察哈尔又趁乱造反,康熙痛不欲生,几乎就要退位。当时能够稳定大局的,只有孝庄太皇太后和周培公。

由此,周培公才真正展现出自己的大才。

他先是率领一众八旗子弟,北上击溃了察哈尔叛军,接着又率军与吴三桂叛军作战,只身劝降西北王辅臣,可谓有勇有谋,浑身是胆。可就在清军即将获得全胜时,康熙却因为他是汉人,又惧其权力过大以至拥兵自重,形成下一个吴三桂,遂下令召回了他,把功劳留给了满人图海。



这还不算完,康熙把周培公召回后,又将他派往冰天雪地的盛京,任盛京提督。周培公是南方人,来到冰天雪地的东北,水土不服,加之一片忠心,却遭放逐,心中忧愤非常,遂至一病不起,奄奄一息。

待康熙平定三藩,着手解决台湾问题时,他又想到了周培公。当他来到盛京,却发现周培公已经病入膏肓。但周培公依旧支撑着病体与康熙相见,献上自己蛰伏数载绘制的地图,并为收复台湾而推荐了姚启圣。



周培公一片赤诚,令康熙感动。而且康熙也意识到,因为自己当时的错误,失去了一位辅国重臣。所以待周培公去世后,康熙决定为其守夜,并辍朝一日,以示纪念。


达摩说


康熙为周培公守夜,我想有这样几个原因:

1.康熙愧对周培公

周培公在康熙时期立下了不世之功平察哈尔、讨王辅臣、征吴三桂。因为他汉臣的身份以及他手握20万熊兵,康熙把他安置在变天雪地的边疆整整11年,这使得南方人周培公因水土不服重病不起,直至死去。康熙坦言把周培公“流放”就是为了监视他,康熙说到此处深感惭愧。而周培公却表示理解,康熙更是没有无“颜”以对了!在两人推心置腹的交谈后当晚周培公逝世!康熙痛心疾首下旨停朝一次,为周培公守夜!



2.两人既是君臣,又是朋友

康熙与周培公一见如故,《康熙王朝》讲康熙与周培公茶馆会晤交谈,康熙被周培公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以及之前把得之不易的举荐信当做状纸的性情大为赞赏;在茶馆中周培公认出了康熙,。可见,周培公天资聪颖,目光如炬,且超强的分析能力。另外,周培公是帝事伍次友所举荐,可以说他和康熙是“同门师兄弟”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3.深表哀思竨念之情


周培公的辞世使得大清王朝失去了为国为民真心奉献的臣子,同时也让康熙失去了“至亲”兄弟!康熙为周培公守夜,不仅是为了竨念,更是为了消除心中的失去“亲人”苦痛。古人都相信亲人逝世后的三天死者的灵魂会逗留在灵堂内。当然了这是封建迷信,但也是为了表达哀竨之情!现在我们知道了人死后长眠于地下年代久远被微生物分解。现在我们在每年清明节都要祭奠先人表达哀思。清明节已是我国的法定假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