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九千岁",为什么不敢像自己的唐朝同行一样,直接弑君?

一直以来,"太监"这个形象,无论是在史书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上,都很少有光辉的一面,即使有少数者被认为是"贤宦",总体上形象以负面居多。特别是在唐朝和明朝,他们的所作所为,更是让他们臭名昭著,被认为是祸国之人。

虽然同样以嚣张闻名,但是两个朝代的太监,其实处境有很大的不同,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唐朝得势的太监可以废立甚至杀死皇帝,他们明朝的同行却只能依附于九五至尊,绝对不敢有不敬的想法。

明朝的

唐朝宦官可以封王拜相,明朝太监却绝对没有这个可能,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掌握军权

从古至今,有一件事是从来不变的,那就是谁掌握了军权,谁说话的声音越大。因为一切事情到了最后,还是要依靠武力。

而唐朝的太监,因为当时制度还不是那么严密,而且帝王对他们的力量缺乏预见性,所以错误地给了他们指挥禁军的权力。而禁军,正是护卫在帝王身边的一支队伍。这就让君主的性命落入了权宦的手中,从此不由自主。

明朝太监却相反,也许是因为看到历史上的教训,明朝顶多允许太监作为监军,而且有王振的例子在前,明朝对太监作为监军的限制也很大,根本不给他们掌握军权的机会。

明朝的

以大名鼎鼎的李辅国为例,因为服侍过身为太子的李亨,这位以"丑"闻名的宦官由此得到了这位未来天子的信任,更是因为李亨的懦弱得以处理军政大事。在这之后,李辅国不但掌握军权,还出任宰相,最后更是被封为郡王。可以说他的势力,是已经从内宫到了外朝。

在权倾朝野之后,李辅国冷待唐玄宗,谋害建宁王,诛杀皇后和越王,甚至被唐代宗上尊号为"尚父"。可以说,他此刻才是真正的天下至尊。

而明朝太监却绝对没有这种荣耀,纵然有代替皇帝批阅奏折的权力,被称为"内相",他们却没有一个正式的承认,不能光明正大地站到台前。可以说,他们的权势完全来自于皇帝,不可能独立存在。

明朝的

明朝制度和思想的严密,断绝了太监擅权的可能

封建社会的制度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样的,皇帝对臣子的掌控力也在逐渐增强。

在唐朝,对太监的限制还不是十分严密,还允许他们掌握军权,上朝为官;同样的,那时候虽然有忠君的思想,却还没有达到顶峰。人们的脑子还没有被程朱理学占据。

到了几百年后的明朝,吸取教训的统治者们将制度的篱笆扎得紧之又紧,已经无比完善。同时,在长久的教化下,人们对于君王的崇敬已经达到了顶峰,真心将他们视为了"天子",不敢轻言反叛。

所以在明朝,才会出现嘉靖几十年不上朝,国家还可以正常运转的事,这种情况,放到唐朝,是绝无可能的。

这种制度和思想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个朝代宦官处境的截然不同。

明朝的

说白了,明朝的太监,不过是君主手中的工具

在这天底下,君主可以说是最多疑的人了。而现实情况也由不得他们不多加猜疑。这个天下,说是他的。其实也是那些官员的,是那些官员背后的名门大族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都有自己的利益群体,很少会真的完全站在君王的立场上。这种情况下,说他们是"孤家寡人",好像也并不算无病呻吟。

这就让他们迫切地想要找到一股能够完全掌握的力量,来作为自己的底牌。明朝皇帝选中了太监这一群体,就是看重他们就在身边,而且无依无靠,只能依附自己。于是在这种思想下,皇帝给了太监种种权力,让他们和外朝臣子形成制衡,以此来保证自己皇位的稳固。

明朝大臣和太监集团的对立,表面上是因为两者清浊不同,其实是因为利益的争夺,是皇帝的统治需要。

明朝的

所以在明朝背景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太监迫害大臣和百姓,因此对他们多有唾弃。但是却很难意识到,他们固然可恶,却也不过是君主手中的工具,来为主人做一些不方便自己做的事情,真正应该负责任的,应该是他们背后的帝王。但是不敢将矛头对准真正始作俑者的文人们,只会将骂名尽数泼洒在这个群体身上,让人不禁为之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