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是道坎,培養底層習慣和思維,激發動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經常聽家長說,孩子一二年級時成績還不錯,基本都能考90多分甚至滿分。可是到了三年級以後,成績直線下降,平時總考七八十分,90分以上都不常見。

而且,孩子好像越大越不讓人省心,學習上的問題層出不窮,各種壞習慣、不良言行,也逐漸增加。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老師及教育專家對此的解釋是,三年級是道坎,如果家長不重視這個問題,到了四五年級,孩子的成績就容易出現滑坡。

三年級是道坎,培養底層習慣和思維,激發動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為什麼三年級是道坎?

這和孩子學習的科目內容息息相關,最根本的原因是,三年級的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的學習難度提高了,下面以具體學科為例進行說明。

  • 語文:

一二年級時,孩子的主要學習任務是掌握拼音、識字、寫字、閱讀、看圖寫話,其中對孩子來說比較難的看圖寫話,也只是簡單地運用學到的詞語、標點等寫出幾句話而已。

但是到了三年級,孩子要獨立識字、積累大量詞彙、深層理解課文及讀物內容,甚至要進行大量背誦。而成段或成篇的寫作,更是要求孩子具有很強的邏輯思維、語言組織、表達方式等能力

對比之下,我們很容易發現,三年級及以後的四五六年級,在語文科目上對孩子的要求提高了很大的層次。

三年級是道坎,培養底層習慣和思維,激發動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 數學:

一二年級時,孩子需要學習的是相對簡單的數學關係、基本的加減乘除等,解決的只是簡單的數學問題,運算步驟也只是1~2步。

但是到了三年級,孩子接觸的數學關係和計算變得複雜起來,運算步驟增加不說,還涉及到括號等的運用。與此同時,題目的理解成本增加,對孩子的邏輯思維也是很大的考驗。

三年級是道坎,培養底層習慣和思維,激發動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 英語:

一二年級時,一些地區的小學並沒有開設英語課程。即使有英語課,課上的要求也不高。與書寫相比,更多的是用遊戲和繪本的方式培養孩子的口語和聽力。與其說是學英語,或者說是老師帶著孩子“玩”英語,為以後學好英語做準備。

但是到了三年級,對孩子的要求不再是說出一些常用單詞、幾句簡單的問候語了。此時,孩子開始正規接觸英文的書寫、背誦、閱讀、語法等,而且要求也比較高。比如閱讀整篇課文,用語法進行造句等。

三年級是道坎,培養底層習慣和思維,激發動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可以想象,如果只是增加了一門功課的難度,孩子還好應對。但如果三門功課同時增加難度,孩子又沒有提前做好準備,那應付起來可就不容易了。而且有些地區的小學從三年級開始,還增加了其他課程,比如科學,也是需要參加考試的科目。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三年級的學習是我們家長一定要重視的,但是如果只重視三年級遠遠不夠。對於孩子而言,每個階段都很重要,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把握好,並取得好成績。

具體要怎麼做呢?

三年級是道坎,培養底層習慣和思維,激發動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一二年級把重心放在培養習慣上

好的學習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二年級沒有養成好習慣,即使成績不錯,到了三四年級也不免會出現滑坡的情況。

在所有學習習慣中,與學科內容相關,且需要重點培養的兩種底層習慣是——閱讀習慣和聽說習慣。

培養好閱讀習慣,孩子能獲得理解各科知識的基本功;養成聽說習慣,孩子能善於聽講和輸出自己的理解,更促進知識的吸收。

三年級是道坎,培養底層習慣和思維,激發動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培養閱讀習慣

一是讓孩子看他想看的書。有些家長在為孩子選書時,要麼選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圖書,結果導致愉快的親子閱讀變成了說教;要麼選一些老掉牙的經典故事書,導致孩子一點不感興趣,最後束之高閣。

閱讀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在一開始,最好給孩子提供他想看的書。但是閱讀不可能只看自己想接觸的內容,我們可以慢慢加入一些孩子沒有接觸過、或者興趣不大的書。

這樣既能不破壞孩子的閱讀興趣,又能增加孩子的興趣點,擴大閱讀範圍,為孩子以後的自主閱讀打好基礎。

二是重視生字的學習和理解。不論中文還是英文,孩子都是剛開始接觸,肯定會有不認識的字或單詞,這是學習的好機會,一定要抓住。

有些家長以為,只要讓孩子知道,生字詞念什麼就可以了。不,這樣遠遠不夠,還需要讓孩子明白是什麼意思、可以組成什麼樣的詞語、如何應用等。

這樣做好像很麻煩,但孩子的收穫可不僅僅是認識了幾個生字詞,還能促進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與運用。

三年級是道坎,培養底層習慣和思維,激發動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培養聽說習慣

所謂培養聽說習慣,表面上看是培養孩子的口語表達和聽力,但實際上對孩子的聽講、理解、輸出能力幫助更大。而且,這和孩子是不是已經開始學習英語了並沒有關係,低年級時強調在語文方面的應用。

具體怎麼做呢?有一個方法特別推薦,分為4個步驟,即聽——說——聽——說。

  • 聽:一開始時,可以每天固定用5分鐘的時間,讓孩子聽故事,或者看一些敘事類的電視節目。一段時間後,可以增加至10~15分鐘。
  • 說:讓孩子複述自己聽到或者看到的內容,家長只負責聽和錄音。
  • 聽:等到孩子全部複述完之後,就把錄音放出來,提醒孩子認真聽。
  • 說:聽完之後,讓孩子說說自己複述得如何?是否有改進的空間?

經過一兩個月的訓練,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有了很大的進步。這樣做,也是為了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成長。

三年級是道坎,培養底層習慣和思維,激發動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三年級重在培養思考能力

上了三年級,老師對於孩子的學習速度和效果都有了新的要求,想要又快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就需要有好的思考能力做基礎。而培養思考能力,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不急著下筆,鼓勵孩子先進行思考

上了三年級,孩子會感覺到“時間緊,任務重”的壓力,因為“快”和“好”對孩子來說是特別高的要求,所以孩子可能會陷入虎頭蛇尾、只求快不求好的誤區中。

所以,我們要鼓勵孩子先思考再下筆。

比如,孩子在做閱讀題時,可以提醒孩子思考:這段話主要講述了什麼內容?有哪些問題在原文中能找到答案?對於發散題是如何思考的?

等孩子思考清楚這些問題後,再下筆,速度和質量都會有所提升。

三年級是道坎,培養底層習慣和思維,激發動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第二,以教為學,瞭解孩子的思考過程

作為家長,我們都很關心孩子有沒有掌握所學的知識。考試雖然是一個很好的手段,但間隔時間長,無法讓我們獲得即時反饋。此時,以教為學就是代替考試,幫助瞭解孩子掌握情況及思考過程的好方法。

具體怎麼做呢?就是角色互換,家長當學生,孩子當老師,為家長講解自己學習的內容。這個過程既能幫助孩子加深理解和記憶,也能讓家長了解孩子的思維。

當然,由於孩子思維的侷限性,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思維漏洞。此時不要去評判孩子,而要想辦法和孩子一起補上。

三年級是道坎,培養底層習慣和思維,激發動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四五六年級激發孩子的內動力

如果進入小學後的前三年做好了準備,順利度過三年級這道坎,接下來三年的學習,就會變得比較順利了;如果被卡住了,出現成績退步的情況,怎麼辦?

此時,家長需要重點做的,不是給孩子補課,讓孩子補齊落下的內容,這樣做效果不明顯,還容易讓孩子產生厭學心理。是要激發孩子的內動力,因為只有內動力才能讓孩子在各種學習困難中堅持努力。

內動力雖然只有孩子自己能給予自己,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外部的幫助,讓孩子儘快獲得內動力。具體要怎麼做呢?

  • 首先,可以將學習任務分解成一個個小步驟,保證每一個步驟孩子都能順利完成,這種成功的體驗能激發孩子的成就感。
  • 其次,可以多稱讚孩子的小進步,用具體而明確的語言描述孩子進步在哪裡,並認可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做出的努力。
三年級是道坎,培養底層習慣和思維,激發動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對於沒有做好準備的家長和孩子來說,三年級是道坎。可如果孩子做好了準備呢?那三年級就成了孩子進一步成長的墊腳石。

希望在家長的幫助下,孩子能在低年級打好基礎,在三年級提升思維,在高年級成績不僅不滑坡,還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