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韵墨章中寻找一丝清凉

心 像


世界是同一个世界,但每个人看到的图像却是千差万别。你看到了什么?你选择看到什么?这个心灵图像或许正隐寓着我们对各自人生的预设。


西方有一种文艺理论叫接受美学,大概是说你已经形成的知识结构,会构成一种期待视野,当遇到新的信息时,心理架构中已有的图像要素会与之发生碰撞、配对,然后才是接纳、引入,从而重构为日渐丰满的图式结构。也就是说,你看到了什么,取决于你心里已经潜藏着什么。以更为人熟知的佛洛依德心理学去理解,亦即深潜于冰川下的真像,决定了你生命上层建筑的性质和方向。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关于这种心灵构建的思考早就存在,亦即孟子与荀子的原始人性说,文明的发展即是超越原始人性的过程,无论性善性恶,人格信仰一定是得于后天的精神构建,所以,自古我们就形成了华夏民族的心理共识——性本向善!


才拙学浅之笔,无意涉论宗教。然而,以一个学画之人的感受:书画是最接近心灵的一种图像表达,因为,作为传统精英文化形式的末梢,中国书画一并涵容了哲学的“真”,文学的“善”和图像的“美”。古人对中国画的文化定位是“诗之余”,它在传统文脉上呈现的渊源,是从诸子哲学,到诗词歌赋,再到笔墨丹青,所以自古文人信奉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一碟淡墨、数色丹青、几支管素,便可营造出勾花斫叶的富艳华美和点染烟云的潇疏淡泊,亦如风华少年的楚楚可怜和繁华落尽的朴厚绵长,令人怦然心动,忽而又潸然成泣。有人说中国艺术是老年的艺术,诚然,这既是艺术的成长规律,也是人生的成长规律,亲身经历了“为赋新词强作愁”的焦虑,用心体验过昔人“只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以期心灵的图像日渐明晰:用最敏感的灵魂去碰触;最坚强的意志去迎击;最宽厚的胸怀去涵容;最消散的姿态去疏解。凭借艺术的智慧,生命的节奏便会日渐吻合心灵的图像。


所以,构建原始心灵图式,就是创造自己的世界,而描绘真善美的心灵图像,无关乎职业。

在水韵墨章中寻找一丝清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