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或長期存在”,無需過度憂慮

“新冠病毒或長期存在”,無需過度憂慮

網絡圖片

日前,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表示,新冠肺炎有可能轉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樣長期在人間存在,對此我們要做好準備。

突如其來的疫情,已讓全社會付出沉重代價。王辰院士此次言論,引發憂慮當屬情理之中。但從科學角度看,卻沒必要過度憂慮。即便果真如此,經過科研努力和認識提升,我們最終會找到與它共處共生而不受其害的途徑。

從演化角度看,包括細菌、病毒、真菌、衣原體、支原體等在內的微生物,都是和人類長期為伴。其中包括許多寄生於人體的微生物,一些還是人體所需要的;而一些則如流感病毒、鼠疫桿菌等,會對人造成傷害,甚至奪人性命。這就涉及人與之如何相處的問題。

人和微生物都在演化,且在試探如何相處。微生物雖無大腦,不會思考,但在演化中也會通過“算法”得知,毒力如太強,致宿主迅速死亡,它們也會滅亡,尤其是沒有完整細胞結構、只有核酸和外殼,需依賴其他生物的細胞進行RNA和DNA複製才能存活的病毒。這裡面就包括新冠病毒。

眼前可見,比起2003年的SARS病毒來,新冠病毒此次“採用的策略”就是低毒性高傳染性。這樣才有機會感染更多的人,並長期依靠人類存活下去。這種演化趨勢,決定了新冠病毒未來很有可能將長期與人類共存,就像流感病毒一樣。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新冠病毒具有無症狀隱匿性,能躲過監控,進而持續從橫向(傳播給他人)和縱向(子代傳播)而更好地生存下去,實現與人類長期共存。

而如果新冠病毒長期存在,像流感那樣每年都要“叨擾”人類一兩次,就必然會促使人類保持警惕,堅持研發疫苗和藥物來防範。

此外,新冠病毒如與人類長相伴,人類對此的自然免疫力也會相應得到提升。

自然患病獲得的免疫力(自然免疫力)會比注射疫苗(主動免疫)和注射抗體(被動免疫)的效果更好,因為病原微生物在機體中留下的免疫印記或免疫記憶更為深刻,在未來再患同一疾病時,會更快更全面地喚醒機體免疫系統,產生更多抗體和動員更多白細胞圍攻病原體,戰勝疾病。而這也是免疫中“原發性抗原損害”的理論根據。

當然就眼下看,疫情已對社會經濟、公共衛生等層面都產生了不小影響。新冠病毒若真的長期存在,至少應該讓我們時時覆盤和回望發生在2020年初的這場疫情。不忘懷,常反思,才能避免養癰成大患,才能將其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