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小家别样红———记新县抗疫斗争中的谭骥、王琼夫妇


本报记者王明杰 通讯员吴向东 谢东玲

因为志同道合,谭骥和王琼走到了一起。

谭骥和王琼在新县卫健系统共同走过了近十个春秋,并喜结连理,有了爱的结晶。两个孩子嗷嗷待哺,也是他们的希望和欢乐所在。

一场疫情,把他俩送上了战场,他们义不容辞地成为抗疫一线的尖兵。

刚刚30岁的王琼,已担任新县人民医院院感办副主任这个十分重要的职务。一旦发生疫情,如何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感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到病区选址、布局流程改造、小到口罩怎么戴,标示线怎么贴等都属于感控工作的范畴,任何一个环节考虑不周、任何一个细节执行不到位都可能会产生严重的交叉感染后果。

自1月22日开始,作为感控技术指导的她,每日频繁奔波于县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县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医学留观点等处,深入一线、分析现状、规划布局流程、指导工人施工,从收治患者前布局流程的规划、院内感染防控与个人防护培训、病区物品的准备、起草各种注意事项、病人转运流程的安排到病人入住后监督医务人员做好防护、指导、病区环境表面消毒、医疗废物及污水的处理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精心的安排指导。特别是近期对县内收到的各种捐赠物品,比如口罩、防护服和各种消毒剂、消毒液都需要及时进行判别是否符合标准,使用是否安全等都需要她的一双慧眼。

新县防控用品紧张,那里急需培训指导,她都是呼之即来,争分夺秒,时时刻刻都在与疫情赛跑。从疫情开始到现在,她不敢有一丝松懈。已经记不清培训了多少次,熬了多少个夜。

1月31日19:00,接到紧急通知,县里原有的留观病床数已经不能满足疑似病人的增长速度,需要立即从县城周边选址,改建留观病房。她立即对城乡结合部的医疗机构、民兵训练营等处进行现场查看、逐一排查。与上级专家商议后,连夜向提出将县内还未启用的新中医院进行简单改造为新县版“小汤山”,定点救治医院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感染病例的建议,在得到领导的同意后,立即赶往定点救治医院。在水电不通、路没修好情况下,她克服种种困难,拿手电筒照明,用脚步丈量了整个大楼的每一个角落,经过反复现场查看,终于规划布局流程。这时才发现天已经亮了。她顾不上休息,又继续指导工人施工、筹备各种物资,经过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的不懈努力,终于顺利将一批批的患者转入定点救治医院。

王琼的丈夫谭骥是新县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自疫情开始,便被抽调到县疫情防控指挥部,数据统计、搬运物资、接听热线电话碰到什么就干什么,特殊时期除了要及时报告协调解决突发事件外,交通管制、强制隔离在保护健康的同时,也为群众带来生活不便和心理不适。办公室的电话声全天24小时此起彼伏,耐心倾听、细心解释、详细记录、及时汇报、合理建议,周而复始,从不厌烦。他常说“好多人都是憋得太久了,耐心听他们说一说、哭一哭、发泄一下就好了。”经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连上厕所都顾不上。

为了缓解群众的紧张情绪、避免恐慌,给群众科学的指导及引导,他又多次加班在山水红城健康新县微信公众号上推送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基本信息、抗疫期间营养膳食指导(漫画版)、常见消毒用品中毒表现及处理原则等健康科普知识。

不同的战场,相同的使命,近一个月来,夫妻两人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远在南阳的岳父突发脑梗塞住院,也只是匆匆打个电话问候一句,便又再次投身工作。家中的孩子经常念叨着“我六天没有见到妈妈了、我四天没有见到爸爸了”、“我不想妈妈了,我想她也不会回来抱我,等这个病毒过去了再想”。受疫情影响,孩子们都在家里停课不停学,参加线上教学。年迈的奶奶在家照看两个年幼的孩子。因不会使用钉钉软件上传视频作业,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进度,王琼只好抽空借用同事的手机通过录制视频通话的方式赶在18:00之前匆匆完成孩子当天的作业任务。

“你们救死扶伤,我俩保驾护航!”为了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王琼、谭骥在各自岗位做好每一位医务人员的坚强后盾!虽然不是花前月下,但这一对小夫妻在火热的抗疫斗争中不断成长,在“疫”线并肩作战,这个家庭就像映日荷花,是那么火红,那么娇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