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的“中年危機”,從何而來

冬季是腦中風的高發期。


國家衛計委的最新調查顯示:目前,我國65歲以下的腦中風患者已佔到50%,其中有近15%的人年齡在45歲以下。


中風這一眾人眼中的“老年病”為何會逼近中年人群?生活中出現哪些中風徵兆需引起警惕?


“中年危機”從何而來

人們俗稱的中風,學名叫腦卒中,主要分為出血性卒中(腦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卒中(腦梗塞)兩大類。其中缺血性卒中更為常見,大約佔到80%以上。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每6個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卒中,每6秒鐘就有1人死於卒中,每6秒鐘就有1人因為卒中而永久致殘。  

腦中風的“中年危機”,從何而來

在我國,每年新發腦卒中患者約達200萬人,75%的患者會死亡或遺留不同程度的殘疾。目前,腦卒中的發病率正以每年近9%的速度快速上升,並已超越冠心病、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成為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頭號殺手”。  

主任告訴我們,眼下正值寒冬,隨著氣溫的走低,進入了傳統的卒中高發期。他發現中年卒中患者的比例正在增加,有些人甚至正當壯年,平時自覺身體不錯,卻突然發病。  

對此,他分析說,氣溫降低,特別是室內外溫差大,會使人體的血管收縮、血粘度增高、血壓上升,這是影響中風發作的外界因素。就內在因素而言,年齡本是導致中風的主要因素,55歲以後每過10年,腦卒中的危險性就會增加1倍,但近年來隨著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動脈硬化等與中風息息相關的慢性疾病呈現低齡化,中年人突發腦血管病的風險也就相應地上升。此外,腦中風的“中年危機”還與工作壓力過大、缺乏運動等因素有關。

腦中風的“中年危機”,從何而來

中風“青睞”六類人

主任提醒,患有以下慢性疾病的中年人要格外警惕中風突發。不難發現,這些疾病大都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關。  

高血壓有研究顯示:收縮壓每升高10mmHg,腦卒中發病的相對危險增加49%。  

糖尿病 糖尿病會使腦卒中的患病風險增加2至3倍。需引起注意的是,有的人空腹血糖雖然正常,但餐後血糖卻升高,同樣對腦血管不利。  

高脂血症 血脂是一個籠統的概念,主要包括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腦血管的損傷最大。  

肥胖 肥胖人群易患心腦血管病已有不少研究證據。這與肥胖導致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是分不開的。  

房顫 房顫患者每年發生腦卒中的危險性為3%至5%。  

腦供血動脈狹窄 狹窄絕大部分是由血管壁上的斑塊引起,這些斑塊主要給人帶來兩方面的不良影響:一是影響大腦血供,二是斑塊一旦破裂,其碎片會脫落,隨血流堵塞遠端的腦血管導致腦梗死。

腦中風的“中年危機”,從何而來

  此外,長期吸菸、酗酒的中年人也是中風的高危人群。研究證實,吸菸者發生腦梗死的風險是不吸菸者的數倍,而酒精則可能通過多種機制導致卒中。醫生建議男性每日飲酒的酒精含量不應超過20到30克,女性則不應超過15到20克。

急救要抓緊黃金4.5小時

統計發現,在我國的腦卒中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病人及時到醫院就診,僅有1%的人在有效的時間內得到了治療。  

為什麼大多數中風患者都錯失了最佳救治時間?  

劉學源主任說,中風發作後的4.5小時是醫學上所說的“急救黃金時間窗”,只有在這個時間窗內做到分秒必爭,才可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留下殘疾甚至是死亡。  

腦中風的“中年危機”,從何而來

那麼家屬怎樣才能在第一時間內發現腦卒中,並在急救黃金時間窗內將患者送往醫院呢?學會如何最快地識別出中風症狀,顯得尤為重要。  

為此,國外一些醫院及公共場合是這樣普及中風症狀及應對方法的,他們用4個英語單詞的開頭字母簡便明瞭地做了總結:  

F(Face)面癱:左右臉不對稱,笑的時候嘴歪了;

A(Arm)手臂下垂:一側手臂沒力氣,舉不起來了;

S(Speech)講話:大舌頭了,講話不清楚;

T(Telephone 和 Time)抓緊時間打電話,送到醫院急診。腦梗死患者能否在4.5小時內獲得溶栓治療,結果將大不一樣。  

除此之外,中風往往還有如下徵兆:

1,一半身體突然發麻、乏力。比如手拿不住東西,腳軟沒力氣。

2,兩眼發黑持續一段時間。

3,失去平衡,走不穩。

4,喝水或吃東西突然嗆得厲害。

5,一隻眼睛看不見,重影或看不全。

6,從來沒有經歷過的劇烈頭痛,伴噁心、嘔吐。  

這些症狀哪怕過了一陣自動消失了,患者也應該儘快到醫院接受相關檢查。因為它們有可能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表現,也就是俗稱的“小中風”,如不及時治療,中風可能隨之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