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三国后期没有大将?

黑不是色


我字多,看我!三国早期群英荟萃,为何到了后期人才凋零?前期造的!

前言: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会存在这样一个疑惑,三国后期有些太过枯燥,远远不及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桃园结义、官渡大战这些来的精彩,就好像在前期有名的武将相继去世之后三国时代就宣告了结束一样,其实并不是如此,三国后期的斗争甚至可以比早期的斗争更加的精彩,但是为什么大家对于三国后期认同度不高呢??

三国鼎立,国家稳定

到了东汉末年,三国初,各路诸侯为了发展自己的事业和地盘而征战,到了后半段,差不多势力已相当稳定,小诸侯已分散,此时作为一个国家的首脑自然不会不管不顾地全力攻打一个地方,而是三国之间虽频繁接触,却有回旋,虽无大战争,却不缺小战。

常年征战,人口变少

三国的战争是从东汉末年就已经开始了,可以说从东汉末年直到三国鼎立以至于晋朝的建立,从始至终战火都没有停止过,唯一的区别就是早期都是大战,到了后期都是小战,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因为人口已经远远跟不上征兵的需求,战争摧毁的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无数个家庭,在人口少的情况下自然也就无法聚集大量的人马,从而三国后期都是小规模作战,鲜有大规模作战的情况。

且看三国前期那些武将是怎么出名的,关羽在十八路诸侯集结的时候温酒斩华雄,瞬间扬名,赵子龙在曹军围攻下七进七出,挽救阿斗于水火之间,周瑜赤壁之战一时风光无限,曹操以少胜多,官渡扬名等等,这些前提都是大规模的作战,这样一有功绩就会传得很快,也有很多人见证,但是到了后期都是小规模作战,所以肯定有出色的武将和谋士,但是记载的就少了。

制度的完善

群雄争霸的时候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大量的兵马和出色的谋士,兵马容易获得那么谋士呢?所以就有人礼贤下士地去寻找合格的谋士,就比如刘备三顾茅庐,还有曹操在官渡之战听到许攸拜访,光着脚就跑了出去等等,这些都是在表明他们很需要人才,并且为了可以拥有一席之地,面子算什么,站得住脚才是最可靠的。

到了三国后期呢,就很少有明主去深山请人入仕的故事了,这是为何?如果早期可以理解为想要占据一个地盘,那么后期在有地盘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去找人呢?并且三国后期已经三国鼎立各自称王,完全不像早期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都比较重视自己的面子,再加上后期三位雄主相继去世,其子嗣早已经没有了他们早期那种礼贤下士的心了,天下已经有了三分之一,所以还有什么可求呢?

于是在完善的制度下,武将需要一步一步往上升,谋士没有人介绍也就没有发挥的空间,都是怀才不遇但是却又无可奈何。

作者的原因

我们最早接触三国一定是看的关于《三国演义》为题材的书或者电视,在《三国演义》中关于三国后期的记载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很多人就认为三国后期是真的人才凋零了,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三国演义》是小说的一种形式,可以理解为加上了部分史料的小说,可以借鉴但是不能完全参考。

如果真的喜欢三国这个朝代,那么《三国志》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你就会了解到三国后期虽然因为种种原因而导致都是小规模作战,但是每次却都同样的精彩。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关注、点赞这些随手之举,就是您对文青最大的鼓励和认可,谢谢。


文青聊史


三国后期真的没有大将吗?这个说法可能是受到《三国演义》中“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思想所影响。其实我们只要翻一翻真正的《三国志》,就不难发现,三国晚期,还出现了许多名将、大将。有力挽狂澜的将领,也有文武双全的将领等等。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用小说的形式嘲讽蜀中“无大将”,实际并非是说三国中其它两国没有大将,所以很多时候,被人误以为是三国后期没有了大将。而罗贯中的写此话的真实意图。在我个人看来:是罗老先生在暗讽蜀国没有一套培养军事人才的制度,纵然有五虎大将,也无法培养出“虎父犬子”这样的二代军事将领,也就只能让属于二、三流的廖化充当大将。

那么,三国后期还有哪些大将呢?

1、“抗存则吴存,抗亡则吴亡”的陆抗

陆抗,是东吴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陆逊的次子;也是东吴奠基者孙策的外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军政二代,贵族子弟。

在孙权晚年,陆逊卷入“二宫党争”遭到打压,最终抑郁而死。刚初出茅庐的陆抗在护送父亲遗体安葬完毕后,前往建业向孙权谢恩。期间,陆抗遭到孙权严酷的询问和审查。面对孙权的“灵魂拷问”,陆抗沉着冷静的回答消解了孙权的心结。

赤乌九年(公元246年),孙权晋升陆抗为“立节中郎将”,寓意他要放下父亲的怨恨,全身心投入,效忠东吴,建立一个有节操且忠贞爱国的人。对于孙权的安排,陆抗自然深知其意,在任上是尽忠尽职的替东吴守护着西陵到荆州一代的防线,保家护国。


到孙皓即位后,陆抗被加封为镇军大将军,假节。拜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

在镇守西陵的步阐举城反叛后,陆抗又临危受命,火速出击,平定西陵之乱。此役,陆抗阻击了压晋军援军,铲除了叛乱的步氏家族,巩固了东吴西境的防线。

西陵战事过后,陆抗升任大司马、荆州牧。可以说,陆抗是东吴的一根救命稻草,也是三国晚期的一员大将和名将。如果没有陆抗的存在,三国一统的历史就将推进一二十年。

2、收复交阯的陶璜

陶璜从父亲一辈开始,就和交州有着不解的渊源。先是其父为东吴的交州刺史,后在陶璜平定交州叛乱后,升任交州刺史,成为东吴镇守南境的大将。

吴景帝时期,交州郡吏吕兴杀太守及察战,以郡归附魏国,成为与魏国不接壤的一块领土。吴宝鼎三年(公元268年),吴末帝孙皓派遣交州刺史刘俊、前部督脩则前往平定。二人出师不利,皆为晋军所斩。于是,吴末帝又派遣两路大军出战:

一路由虞汜担任监军,率威南将军薛珝、苍梧太守陶璜从荆州进军;
一路由李勖担任监军,率督军徐存从建安走海路进军。

途中李勖因道路不畅杀死导将,引兵而回。实际上,进军交战的任务就落到了陶璜等人的身上。起初陶璜先是与晋军大败而归,被薛珝责备不已。陶璜为了挽回失败的颜面,于当晚率领几百名士兵偷袭了晋军部队,大获全胜。

薛珝见陶璜大胜而归,知道是误会了陶璜,便委任陶璜兼管交州之事,担任前部督,指挥战事。获得了指挥权的陶璜,更是如鱼得水,接二连三的大捷使他收复了许多失地,就连九真郡、日南郡以回归到了东吴的版图当中。

天纪三年(公元279年),东吴岭南地区发生郭马叛乱事件。吴末帝先是以司空滕修为镇南将军、广州牧,都督广州诸军事,率兵万人前往征讨。但在进军途中遭到叛将强烈抵抗,无法前进。吴末帝又命交州牧陶璜、其弟徐陵督陶濬分兵两军支援滕修。在陶璜加入作战后,很快就平定了此次郭马的叛乱。

陆抗和陶璜是三国晚期东吴国内的两员大将,一西一南守卫东吴国土,在危难之际拯救东吴,得以让东吴延续数年。如果说他俩还不算大将的话,那么大将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孫郎谈古


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总是会被里面那些厉害的人物所折服,在前期的时候武将方面有吕布,关羽、张飞、赵云、典韦等等,每一个都有万夫不当之勇,战场上单挑让人看得非常过瘾。谋臣方面有诸葛亮、郭嘉、荀攸、荀彧、法正等等,他们富有谋略,每每料敌于先,让人佩服他们的智慧。至于霸主更是有刘备、曹操、孙权、马腾、袁绍、公孙瓒等等手握重兵。但是到了三国后期,却很少有能人出现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三国前期的人才真的是非常的多,就是在三国鼎力之后的能人也是不少,蜀汉方面有五虎将、卧龙等人,曹魏方面更是有五子良将以及冢虎,至于东吴虽然武将方面略次一点但是胜在数量多,有四英十二虎都堪称独当一面的人物,这时候的三国演义还是比较精彩的,这些厉害人物之间的比拼总是给人一种热血澎湃的感觉。但是到了三国演义的后期,五虎上将几乎都损失殆尽了,竟然有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话。其实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蜀国,就是魏国和吴国当时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厉害的人物总是感觉已经很少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小编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就是常年征战,人口损失大,人才损失也大

连年的征战,到底三国时期的人口极度下滑,在东汉末年的时候,虽然说民不聊生,但是乱世中更加磨炼人,因此这时候的人才开始涌现,出现了一大批的厉害人物。后来经历了诸侯割据时期,这时候的诸侯混战,死伤肯定不小,当然死的最多的是那些普通士兵或者普通人,但是难保这里面不能出几个人才,在他们还没有发出光亮的时候,说不定就因为天灾兵祸被饿死了或者杀死了。当然另一方面则是人口缩水之后,出现人才的几率更加小了,毕竟基数小了,肯定精英也就更加少了。

第二点就是三国政权鼎力,人才得不到太多的锻炼

其实这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人才没有不磨炼就能直接成材的。在三国前期,那一批厉害的人物几乎都参加过黄巾起义,这场战争虽然对手比较弱,多是一些杂乱的百姓组成的,但是不管怎么说也是锻炼了这些人的成长。像关羽和张飞等人,就是在讨伐黄巾的战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而在三国后期,三个国家之间基本上都属于比较稳定的政权了,因此战事不多,可能很多人会拿出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北伐中原这些说事,小编对此想说的是这些都需要比较的,虽然三国之间也有战事,但是和三国演义前期那几十路诸侯混战相比,这战争其实已经少了很多了。不经历战场的磨练,终究是无法成材的,就像马谡,最终也只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已。

第三点就是有人才,但是出不了名

三国政权建立之后,肯定就有了一套严格的官员晋升制度,因此可能是有人才但是无法被重用,因此一直默默无名。在三国演义的前期,那些诸侯们每当知道那里有猛将亦或者名士之后,总是礼贤下士的去请出山,就像诸葛亮。但是在三国政权建立之后,诸侯首先是换了一代人,早就没了父辈那种礼贤下士的品性。还有就是即使是有能力的人自荐过去,也不一定能得到重视,得到重用,因此很多人才都没埋没了。可能很多人会说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但是他发光了也得有人能看到啊,要是诸葛亮这样的人没有刘备不厌其烦的去请他,得不到重用,最终也只是埋在土里的金子而已,照样不会有这么大的名气。三国演义后期怎么没有什么厉害人物了?原因其实有三个!





新视角品生活


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总是会被里面那些厉害的人物所折服,在前期的时候武将方面有吕布,关羽、张飞、赵云、典韦等等,每一个都有万夫不当之勇,战场上单挑让人看得非常过瘾。谋臣方面有诸葛亮、郭嘉、荀攸、荀彧、法正等等,他们富有谋略,每每料敌于先,让人佩服他们的智慧。至于霸主更是有刘备、曹操、孙权、马腾、袁绍、公孙瓒等等手握重兵。但是到了三国后期,却很少有能人出现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三国前期的人才真的是非常的多,就是在三国鼎力之后的能人也是不少,蜀汉方面有五虎将、卧龙等人,曹魏方面更是有五子良将以及冢虎,至于东吴虽然武将方面略次一点但是胜在数量多,有四英十二虎都堪称独当一面的人物,这时候的三国演义还是比较精彩的,这些厉害人物之间的比拼总是给人一种热血澎湃的感觉。但是到了三国演义的后期,五虎上将几乎都损失殆尽了,竟然有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话。其实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蜀国,就是魏国和吴国当时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厉害的人物总是感觉已经很少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小编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就是常年征战,人口损失大,人才损失也大

连年的征战,到底三国时期的人口极度下滑,在东汉末年的时候,虽然说民不聊生,但是乱世中更加磨炼人,因此这时候的人才开始涌现,出现了一大批的厉害人物。后来经历了诸侯割据时期,这时候的诸侯混战,死伤肯定不小,当然死的最多的是那些普通士兵或者普通人,但是难保这里面不能出几个人才,在他们还没有发出光亮的时候,说不定就因为天灾兵祸被饿死了或者杀死了。当然另一方面则是人口缩水之后,出现人才的几率更加小了,毕竟基数小了,肯定精英也就更加少了。

第二点就是三国政权鼎力,人才得不到太多的锻炼

其实这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人才没有不磨炼就能直接成材的。在三国前期,那一批厉害的人物几乎都参加过黄巾起义,这场战争虽然对手比较弱,多是一些杂乱的百姓组成的,但是不管怎么说也是锻炼了这些人的成长。像关羽和张飞等人,就是在讨伐黄巾的战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而在三国后期,三个国家之间基本上都属于比较稳定的政权了,因此战事不多,可能很多人会拿出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北伐中原这些说事,小编对此想说的是这些都需要比较的,虽然三国之间也有战事,但是和三国演义前期那几十路诸侯混战相比,这战争其实已经少了很多了。不经历战场的磨练,终究是无法成材的,就像马谡,最终也只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已。

第三点就是有人才,但是出不了名

三国政权建立之后,肯定就有了一套严格的官员晋升制度,因此可能是有人才但是无法被重用,因此一直默默无名。在三国演义的前期,那些诸侯们每当知道那里有猛将亦或者名士之后,总是礼贤下士的去请出山,就像诸葛亮。但是在三国政权建立之后,诸侯首先是换了一代人,早就没了父辈那种礼贤下士的品性。还有就是即使是有能力的人自荐过去,也不一定能得到重视,得到重用,因此很多人才都没埋没了。可能很多人会说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但是他发光了也得有人能看到啊,要是诸葛亮这样的人没有刘备不厌其烦的去请他,得不到重用,最终也只是埋在土里的金子而已,照样不会有这么大的名气。三国演义后期怎么没有什么厉害人物了?


无所不能的ZZT


引言: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是看三国的人经常爱说的一句话。人们习惯于用这句话来感叹蜀汉后期的人才稀缺。其实不仅仅是蜀汉,对于整个三国而言,每一个国家到了后期都面临着人才稀缺这一困境。当第一批开创基业的文武人才纷纷去世之后,魏、蜀、吴三国都出现了可用之人不足的这个现象。他们的后代中,仅有很少一部分表现出了不错的实力,但与前辈相比也逊色了不少。这究竟是缺少人才了呢?还是缺少伯乐?

分析:

  • 三国后期的环境因素:

环境是孕育人才的一个根本因素,同时也是决定人才产出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来看看三国后期的环境,对人才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三国后期在经历了战乱之后人口大量减少,失去了孕育人才的基础条件。在《魏晋世语》中记载了这么一个关于程昱的事件:

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

这个记载告诉了我们一个事情,为了满足作战的需要,竟然会出现把人作为肉干的这种现象。而且这种人吃人的现象并不罕见,在蜀国和吴国也是时有发生的。我们要知道三国时代除了战乱频发之外,还出现过大规模的瘟疫、旱灾,这些都使得人口大量的减少。梁启超先生也曾经提出过:

东汉初视西汉全盛得三之一,三国视东汉全盛得七之一,唐初视隋全盛得三之一,宋初视唐全盛得四之一,清初视明全盛得三之一,此其大较也。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三国时候的人口是东汉时代的七分之一。或许这个数字会有些偏差,但人口锐减的这个事实我们是不可以否认的。人口基数是产出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人口基数减少之后,人才自然会相应的减少。

二、三国后期士族的重新崛起,减少了人才出现的途径。陈寅恪先生曾经提出过,晋朝之所以能够完成三国的统一,是因为三国后期的士族势力击败了寒门势力,登上了历史舞台。我们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很讲究出身门第的时代。其实不仅是魏国,蜀、吴两个国家到了后期也越来越重视门第出身。三国早期的大批人才涌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忽略了门第出身,而是唯才是举。事实也告诉我们,三国早期很多的优秀人才都是出自于寒门。而到了三国后期,随着士族势力的崛起,寒门自己就缺乏了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一来,自然就会导致有能力的寒门子弟无法展露自己的才能,即便有能力也被埋没了。

  • 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

历史是有其自身规律的。无论谁都不能进行逆转,三国后期的人才匮乏,自然也是历史规律发展的一个体现。

一、人才的培养与发现是需要时间的。三国的历史跨度时间并不长,总共不过六十年的时间。我们都知道,从东汉末年开始,天下一直是处于混乱的阶段的。随着战争的不断进行,对于人才,尤其是题目中所说的武将是有极大的消耗的。当老的一批纷纷凋零,而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培养新的人才,那么自然就会出现人才凋零的这种现象。人们常常会说乱世出英雄,乱世的确可以孕育出来一大批英雄。但是,英雄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三国时期,武将凋零速度快,国家来不及发现和培养新的将领,也就促成了后期武将缺乏的这个现象。

二、武将对在三国后期的重要性开始减弱。从东汉末年开始的混乱,到三国割据的形成,这一段时间里,因为要拓展各自的势力所以武将的重要性极为重要,表现的机会也相对较多。而到了三国割据形成之后,虽然依然还有战争存在。但与之前相比,已经减少了很多。天下大势已经逐渐的开始走向平稳与和平。各个国家都开始重视生产,休养生息。各个国家已经把之前对战争的偏重转移到了对外交与生产的偏重。天下百姓对于和平的渴望,以及多年战乱之后恢复生产的迫切需要,这些不容忽略了历史规律和走势,让武将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他们的重要价值。

结语:

之所以会感觉三国后期武将减少其根本的原因是,历史规律让武将开始逐渐离开历史舞台。当然也存在着人口基数减少这一重要因素。此外,我们还有不能忽略的要素。士族势力的崛起,阻碍了寒门人才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而且,三国历史跨度时间不长,根本没有来得及出现更新换代,涌现新的武将的时间。


再言春秋


一句话:在不断的战争中,职业军队成熟了。

军队成熟到一定阶段之后,主将的角色就必须从战斗人员转化为指挥官,才有助于军队发挥最大能力。

三国前期,黄巾军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黄巾军的唯一优势是人多,其他方面都是渣渣。在所有三国军事组织中,黄巾军战斗力垫底。

剿灭黄巾军过程中,地主武装大体上都是以少胜多。双方组织度都很低,主将更像是带头大哥式的人物,想要部下用命,必须身先士卒,其个人勇武对部队影响很大。所以武将战斗力、战斗意志得到极大的体现。此时三国职业军队可以说是婴儿时期。

之后是郭、李乱长安,董卓乱政。各地势力在讨伐董卓过程中割据为诸侯,他们麾下多是镇压黄巾起义后的军队,缺乏与正规军之间的战斗,习惯于大将带头冲,小弟紧随其后的战斗方式。此时将军之间的PK可以轻易影响到全军士气。从这个时候开始,三国职业军队处于成长期,战斗方式逐渐转变,主将战斗力对全军的影响不断下降。典型武将吕布在这个阶段就是不断的高开低走直至灭亡。

再之后三分天下,三家军队经过十几年艰苦战斗之后,军队成熟度远远超过诸侯混战阶段,再勇猛的主将,也得有身经百战的军队加上合理的谋略,才能打胜仗。成长期的结束阶段,关羽水淹七军,失败一方的于禁、庞德个人战斗力完全没发挥,憋屈。胜利方关羽,也没有施展过五关斩六将的单人实力,关羽只是利用成熟的军队,优秀的后勤,正确的策略,取得胜利。

再之后诸葛亮北伐、姜维北伐等直至三家归晋。战斗人员都已经是高度职业化的军队了。在本能一样的配合作战面前,再勇敢的将军,也没把握冲锋陷阵之后全身而退,运气好的,撞上孙十万能当张辽,运气不好的,对上诸葛亮就变成了张颌。

所以,越往后越没有勇冠三军的大将,也是必然的。


历史任人打扮的小娘子


关羽被吴国所杀,张飞被部下所杀,黄忠,马超,赵云都很老了。蜀国能力超群的就五虎将。最后赵云跟随诸葛亮还打了一段,但是那时候,都70,80了至少。

蜀国和魏国,吴国比,最大的弱势就在于超群的武将少,而且年纪偏大。诸葛亮又一直不断北伐,造成人员损失极大,其实这种现象在魏国,吴国中也很明显,但是由于蜀国武将基数本来就少,所以衰弱的特别快,到后期就剩下一些二流武将,比如廖化,马谡等。马谡只是喜欢读兵书,官职就是个参军,就相当于参谋,诸葛亮错误运用马谡,导致马谡失败,而诸葛亮又严于法纪,所以马谡死了,其实个人觉得马谡是参军,对作战,而且是独立作战缺乏经验,如果留着,以后可能会成大器,又不注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武将。(刚才忘记讲了,除了五虎将外,还有一员大将,就是魏延,不过魏延和诸葛亮互相不是很信任,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没有采用魏延的计谋攻取汉中,如果采用了,或许会好很多,诸葛亮挺保守的后面,最后魏延内讧被杀了,关羽,张飞,马超那些的儿子,其实并不是很出名,张苞等也早早就战死了,对比魏国,魏国还有后期司马懿,邓艾,钟会,而后期蜀国就一个姜维,而且蜀国之中很多人对蜀国外的人不是很信任,所以姜维北伐是受到一些限制的。)


阿凡mr


回答问题不要像老奶奶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因为不是谁的字多谁就正确,简洁最好,下面回答问题:其实大将还是有的,不过和前期相比少了很多,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就形容的比较贴切。但是像姜维,邓艾也都不错。最主要的原因是三国后期政治形式相对稳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定型,俗话讲,乱世出英雄,天下太平了,建功立业的机会自然也就少了,即使有才能的,因为无处施展,也被埋没了,就很难出人头地了。





東山客


我是影妹我来回答

局势趋于稳定,武将晋升困难

众所周知,和平年代士兵和军官的晋升是很困难的,没有战争让将领获得战功和火线提拔使得将领等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时候已经岁数不小了没有当年意气风发的劲头了

三国时期也是这样,早期将领都是黄巾之乱跟随各个势力起家的,将领都是经历生死一刀一刀杀出来的,在那个不稳定的环境下很多将领火线挂帅,例如张辽,关羽,太史慈等人都是在乱战中活下来的名将。

三国后期华夏大地已经由十几个割据势力变成魏蜀吴三个国家,三方国家也在进行战争,蜀汉和曹魏在关中地区,东吴和曹魏在荆州和合肥地区。战场位置稳定,三个国家人口也逐渐增多。没有三国前期那样每个地区都出大将的机会。

后期各国内部开始宫斗内耗

除了战争形势的变化,还有的就是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开始了宫斗内耗,消耗了大量人才。其中曹魏被司马家夺权,蜀汉内部宦官作乱,孙权后期因立太子杀得后宫血流成河。

魏国

三国时期世家大族权力过大人才辈出可以影响政权的更迭,曹魏内部支持皇权的世家和皇族和反对皇权的世家发生冲突,引发了魏国内乱在战争中杀死和很多世家子弟,让新一代将领还没有成长起来就死于内斗当中!特别是司马家后来上台杀害驱逐了大量臣子,

蜀汉

蜀汉内部也好不到哪去,诸葛亮做事小心翼翼事必躬亲已经错失锻炼将领的机会,老将大多去世,到后期只剩下姜维和廖化这两个有名将领,宦官黄皓扰乱朝廷,让刘禅迷信神鬼之说朝堂上乌烟瘴气让蜀汉政权无法吸收新鲜的血液更别提有出色的将领!

东吴

东吴内部随着孙权老年开始昏庸,因立太子的缘故逼死陆逊,后宫血流成河使得东吴皇权和世家大族离心离德世家大族的人才大多不肯为东吴效力,后来的东吴皇帝孙皓更是昏庸无比,不但没吸收和提拔青年将领甚至还逼反了几大世家(西陵之战)

总结

综上所述,我认为三国后期大将缺少是因为选拔将领的体制更加完善和繁琐,使得将领升迁困难无法展现自己,以及后期各个国家开始内斗严重消耗了后备人才资源使得名将更加稀少。


影妹侃历史


首先,个人觉得主要原因是汉末三国前期,群雄割据,战乱不息,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正是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给这些英雄搭建了一展身手的舞台,我们后世之人也因此得以大饱眼福。

五虎上将

到了后期三国鼎立之后,政局趋于稳定。魏文帝曹丕即位后,采取战略防守,恢复生产,与民修养。相比三国前中期的大战小战连绵不绝,后期的战争密度是下降的。

五子良将

不过后期也并非完全没有大将,诸葛亮南征北伐;司马懿克日擒孟达,平辽东;陆逊夷陵之战,石亭之战,此三人放眼整个三国,也是最顶级的统帅。

后期猛将倒是不多,五虎殒命,五子凋敝,太史慈甘宁周泰也相继辞世,执牛耳的仅余魏延,张郃二人!

但也涌现出一批猛将,吴国朱桓,魏国王双,徐质,蜀国王平等,尤其魏国文鸳单骑退雄兵,颇有赵子龙的风采!

结巴(个人觉得后三国第一帅才)

此外,还有姜维,邓艾,陈泰,羊祜,陆抗,杜预等一批极为杰出的帅才,各逞其能,争奇斗艳,不输前人。

所以,之所以会产生这个印象,一方面是时代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三国演义》将笔墨大量放在了前期,后期描写不多,人物形象不够丰富多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