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長篇小說,我只想聊聊這部

2019年長篇小說,我只想聊聊這部 | 2019原創文學盤點與私人推薦

2019,炬火與微光 | 聚焦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第1期邀約十六位身處第一線,視野開闊、眼光獨到的作家、編輯、評論家與媒體人,分享各自對2019年文學現場的個人觀察和閱讀印象,推薦心目中值得關注的佳作。其中既有對光焰四射之現象級作品的不同解讀,也有對前沿、潛層與偏僻處閃爍之螢火的耐心辨認。或許無法盡數涵蓋一年來最重要的作品,但這樣的傾聽與論說、觀察和辨析,相信也會給各位讀者帶來啟發。


2019年長篇小說,我只想聊聊這部 | 2019原創文學盤點與私人推薦

2019,炬火與微光 | 聚焦


周愷《苔》:方言作為日常和歷史



在2019年發表、出版的長篇小說中,如果只能選擇一部來談,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周愷《苔》。儘管作者是個90後男孩,然而《苔》的優秀與年齡無關,只與小說的形態呈現和美學效果相關。

2019年長篇小說,我只想聊聊這部 | 2019原創文學盤點與私人推薦

它的優秀首先與“方言”相關。但倘若把“方言”僅當作小說的語言標籤來談,則肯定是誤讀。語言並非只是信息媒介,某種語言總是對應於特定思維特徵和審美習慣。因此,某種方言就意味著某種作為日常的生活狀態和社會形態。因為我們被普通話語音系統所主導的現代性思維和審美習慣統治得太久,以至於會遺忘地方方言編織日常和歷史的可能和合法性。同樣,因為我們的審美、思維和語言感覺被“普遍化”的事物格式化太久,以至於我們會用驚奇的眼光來關照“方言”及其周邊,同時,有些作者也刻意使用“方言”來強化敘事的傳奇性、戲劇性和地方性。而周愷對“方言”的態度,恰恰是去標籤化、去傳奇化,以避免成為被圍觀、獵奇的“異域”和“景觀”。在《苔》中,“方言”就是“日常”,是某個被我們忽略的時空中某個地域的習俗、禮儀、倫常及其作為常態的現實感知和慾望表達方式……

日常是歷史的某種面相,所以,方言問題也就成了歷史問題。《苔》裡的故事大部分發生在光緒年間(1871—1908),其間發生了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事變、晚清新政等重大歷史事件。談及“歷史”和“革命”,我們習慣用“起伏”“波折”“反常”“斷裂”這樣的思維來思考、描述它們的狀態和影響,卻很少意識到,歷史飽含著日常的密度,而革命是為了塑造新的日常。對此,周愷顯然有著更為深刻的思考。在《苔》中,他引導我們發現,歷史和革命如何緩慢地滲入日常,而日常又如何頑固、遲鈍地回應、理解革命和歷史,進而發生漫長而複雜的變化。簡單說來,所謂“反常”和“斷裂”如何在“方言”和“日常”中被緩慢孕育的過程,在周愷的描述中得到繁複而精準的呈現。同時,周愷非常自覺地使用了兩套語言系統來描述這個過程和變化。在偏重世俗生活的章節中,方言非常貼合地呈現了那種重複、循環、庸常的世情,而到了那些與歷史變動相關的章節中,周愷又開始使用半文半白的語言來推動敘事進程。語言的微妙轉換,極為妥帖地表現出晚清社會與現代性潮流相遇的前前後後。用兩套語言分別對應於歷史的兩個階段及其情勢,不能不說這是周愷在書寫這段歷史時的匠心。

周愷的匠心還體現於小說中對“時間”的運用。“時間”並非只是個計量單位。歷史中的“時間”與歷史中的人對周遭世界的感知方式和觀念系統息息相關。所以,當週愷把小說中的時間用年號和陰曆來呈現的時候,便造成了某種接近歷史真實的敘事氛圍。真實的歷史氛圍需要真實的歷史細節來激活、填充、支撐。這又涉及周愷的另一個匠心,即知識的運用。《苔》中對行會規矩、民間習俗、江湖黑話、經商常識、錢莊運營、航運路線、匠人技藝、書院制度、官場習氣等進行了翔實的知識性描述,它們涉及社會結構的各個層面的情勢和關聯。翔實的知識鋪展固然是作家刻苦收集材料的結果,然而卻並非散漫的、炫耀式的堆砌。充沛的知識被有目的地聚焦於那些旨在召喚歷史之魂的細節上。在綿密的細節所編織的複雜的敘事關係中,那些人物才能帶著言行、思想、感情的合理性和真實性,從歷史的深處緩緩走來。


2019年長篇小說,我只想聊聊這部 | 2019原創文學盤點與私人推薦

方巖,1981年生。南京大學文學博士,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著有評論集《時間是一切事物的後記》等。現為《思南文學選刊》副主編,遼寧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

2019年長篇小說,我只想聊聊這部 | 2019原創文學盤點與私人推薦


2019年長篇小說,我只想聊聊這部 | 2019原創文學盤點與私人推薦

中華文學選刊

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

1993年創刊

跨越文體、類型、媒介、代際、地域的綜合性文學選刊

從生長中的現場,發現當代漢語寫作的高度與活力

每月1日出版,定價20元

郵發代號82-497

全國郵局均可訂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