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姚承光时代的意拳:科学 系统 严谨 规范


解读姚承光时代的意拳:科学 系统 严谨 规范

姚承光先生

科学 系统 严谨 规范

——解读姚承光先生当代意拳体系

谢永广/文

姚承光先生乃当今意拳重要代表人物,现为北京市意拳研究会会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意拳代表性传承人。其自幼随父姚宗勋先生学习意拳,历经40多个春秋的磨练,已功臻化境。在姚宗勋先生拳学思想指导下,姚先生结合现代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力学、哲学、中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意拳教学与训练体系。

“科学系统,严谨规范”是姚承光先生始终遵循的教学训练原则,先生认为,学习意拳要倡导科学的理论方法,系统的训练程序,严谨的教学态度,规范的姿势间架,将意拳整个理论技术体系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展示于每一个学员,使他们学起来脉络清晰,有条不紊,从而建立正确的动作定型与条件反射。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姚承光先生打破了传统民间拳师“禅宗喝悟”般的点拔式教学,采用现代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层层深入,通过生动的讲解,标准的示范,把抽象的意拳教学变得简单易懂,便于操作。

解读姚承光时代的意拳:科学 系统 严谨 规范

姚承光先生演练意拳栽拳拳法

他认为研究意拳一定要透过其种种纷乱的表象去抓住其本质,要遵循“科学系统,严谨规范”的教学训练原则,在此基础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具备唯物性,以唯物辨证的态度去认识意拳。

近些年来,意拳界出现了许多诸如“发放外气”、“隔空打人”、“特异功能”等神秘说法;也有人推出了“技击十八法”、“三十六法”等所谓意拳“绝招”,这些说法上是意拳极其反对的。意拳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术,其自创始以来,就摒弃了一切唯心迷信的糟粕,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芗老曾曰:“识别浅者,即以为人莫能也,便以为神秘视之,殊不知神秘之说根本荒谬,概由智识薄弱鉴别力浅及体认未精而起”;姚宗勋先生也曾谈起:“我国武术界出现了诸如神拳,刀枪不入,隔墙打人等反科学的宣传,这是一股歪风邪气,用不了多久就会寿终正寝,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是站在真理一边的科学训练。意拳自创始以来就摒弃了一切唯心的迷信的糟粕,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拳术的发展”。在意拳的发展历史上,即使是王芗斋、姚宗勋两位先生,也都不会“发放外气”,“隔空打人”,更不会什么“特异功能”,至于“技击十八法”、“三十六法”等所谓意拳“绝招”,更是荒谬。要知拳术之法“一势可变百千势,百千势而归于一势之基”。所以谈到意拳之法乃是拳学原则原理之法,全身之法,如何培养发挥人体本能的训练之法,而非枝节、片面、局部的动作所能成就。对此,芗老也曾愤言:“然则拳道之丧失,岂非拳套方法为之!”上述说法完全是对意拳的神秘化,是意拳有史以来极其反对的,而意拳界之所以出现“神秘言论”和所谓“绝招”,乃是宣传者本身没有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而将对意拳真之一知半解,以“神秘、绝招”代之,来体现自己的“高深莫测”。

意拳是一门学术,面对学术问题,我们一定要戒骄戒躁、严肃认真,不可急功近利、神秘保守。同时意拳爱好者也不可迷信盲从、随波逐流、而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唯物辩证的态度去客观的认识意拳,将科学系统的功法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解读姚承光时代的意拳:科学 系统 严谨 规范

1988年姚承光先生在日本教学

(二)要具备科学性,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去学习意拳。

俗话说:“善书者意在笔端,善画者成竹在胸”,说明了“意”在任何一项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拳学中“意为力之帅”即是此意。从生理学的角度讲,任何人体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作用于骨骼的结果,而神经系统受精神意识的控制,因此,精神意识的控制是首要的。这就是意拳为什么注重意念训练的原因所在。所以,意念是拳术的灵魂,意念活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与功夫成正比。但是现在很多意拳练习者过分的强调意念,而不注重姿势间架的正确搭配,要知道合理的姿势间架则是“灵魂”的载体。如果没有姿势间架上规范性和严密性,只重“意”的空想,拳术则成了水月境花,空中楼阁,在技击时并不能实用;

更有一部分意拳练习者,只重自身间架的调配,大讲什么整体结构的连结放长,挑起自身筋骨等等而缺少正确的意念诱导,这样虽能练出推拉不动的稳固桩架,却使神经系统得不到相应的刺激,久之则必形成不灵活之僵紧力,而影响技击实战。

意拳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注重精神假借意念诱导,任何人体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作用于骨骼的结果,而神经系统受精神意识的控制,故精神意识的控制是首要的,所以意念是拳术的灵魂,意念水平的高低将直接与功夫成正比,而合理的姿势间架则是灵魂的载体。所谓姿势间架的合理是指符合人体力学原理的间架结构形式,这种合理的间架有利于力量的培养与运用及各种攻防支作直接有效地实施。

解读姚承光时代的意拳:科学 系统 严谨 规范

姚承光先生在韩国教学

所以意拳认为“意”是精神假借支配,“拳”是运动的外部表现形式,拳术是精神和肢体的高度统一,没有肢体的运动形式,精神就是空想;缺乏精神的作用,肢体则是盲目的运动,故意念和姿势间架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而在意念诱导与合理的姿势间架结合这下,就要运用神经肌肉松紧转换的摸劲来培养周身的争力,即浑圆力,就是运用意念引导全身上下、左右、前后四面八方意力在矛盾相争中才达到平衡,均整,协调,浑然一体的力量,浑圆力是培养与运用是意拳训练体系的核心。

在意拳训练上姚承光先生主张全面整体发展原则,他认为意拳的“七妙法门”,站桩是身体在相对静止的微动状态下,求取浑圆力;试力是在身体处于位移的缓动状态下求取浑圆力;而发力则是在身体处于疾速运动的状态下求取浑圆力。即然意拳基本功都是身体在不同状态下求取浑圆力,故应以精神假借,意念诱导为核心,在站桩有了感觉之后,就要练习试力,进而过渡到发力,将各种基本功训练同步进行。有一定基础后则要把实战训练提上日程,在变化中继续求取掌握浑圆力,培养学员的反应能力。要将实战与基本功结合起来进行练习,在实作中巩固基本功,从基本功中提高实作水平,使它们相互检验,相辅相成,这有利于练习者总体水平的提高。同时还要练习跑步,跳绳,发力等以提高耐力,速度,协调等身体素质。总之,意拳注重实战,一切方法都以实战为宗旨,而实战能力的提高则是神经机能的改善,身心素质的增长及运动技战术的自动化,所以必须遵循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使三方面有机结合,全方位提高整体素质。当年姚宗勋先生习意拳仅三年就代师比武授艺,其进步神速奥秘尽在于此。


解读姚承光时代的意拳:科学 系统 严谨 规范

姚承光先生演练意拳鸟难飞桩法

(三)要有创新精神,以容纳创新的精神去发展意拳

姚承光先生认为:学术贵在创新与发展,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学术就成了死水微澜,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芗老曾曰:“要知研究学术不贵墨守成规,更忌抱残守缺,重在体认与创建”。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创新不是急于求成,标新立异,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有生命力的创新。所以我们在学习意拳的同时,要更多的接触一下各门派的功夫,取其精华,为已所用,切不可坐井观天、闭门造车。芗老当年接触拳击以后发现其很实用很科学,于是便大胆的采纳吸收其有用成份。后来姚宗勋先生将西方搏击中的训练方法以及训练所用的拳靶、沙袋、护具、拳套等器械大胆的引入意拳训练当中,使意拳的技术体系更加完善。当时某些武林人士对此颇有分歧。其实创新与发展都是在不断的吐故纳新中前进的,实践证明姚宗勋先生的作法非常正确,拳靶、沙袋的引入能增强拳头击打人体时的适应性,护具、拳套则能有效的保护自己并能施以重拳,在不伤及人身的情况下体验真实的搏击,从而极大的丰富了意拳的训练体系,提高了训练效果,这无疑是中国武术的又一次革命性进步。

解读姚承光时代的意拳:科学 系统 严谨 规范

姚承光先生指导弟子、本文作者谢永广意拳功法

可悲的是当西方搏击研究者在研究如何运用更加科学的方法训练时,我国的一些所谓的“名家”却还在大谈一些丝毫不能改变的所谓的“原传拳法”。所谓“原传拳法”其是拳术体系发展过程中一些历史性和阶段性的元素。当中国传统拳术遇到西方搏击尤其是拳击技术时,我们就应该学习吸收新的东西了。所以,意拳在经历了王芗斋时代和姚宗勋时代,就会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王老时代的意拳难免带有一些老拳法的影子,而姚老时代的意拳在保留王老传统训练方法的基础上,与现代搏击训练方法的结合无疑是中国传统拳法历史性的革新。姚老最后定型的意拳训练和教学体系意拳可以说是意拳迄今为止最为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 某些内容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为过眼云烟。 “拳术本无止境,何来大成之说”,任何一个有成就的武术家,一生都是在孜孜以求的探索,不断的吸收,舍弃,至使自己的拳术体系逐渐完善,其一生的早、中、晚期,对拳术的理解是不同的,应该说晚年的观点是其最成熟的“作品”。然而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抛弃一些不适合自身规律的东西,社会如此,拳术亦然,都具备一定的时代性。在如今高科技操作的战场上,如果我们仍挥舞大刀长矛,说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拳术贵在创新发展,以适应时代特征。

解读姚承光时代的意拳:科学 系统 严谨 规范

姚承光先生指导弟子、本文作者谢永广意拳推手

2009年在姚承光先生的带领下,北京市意拳研究会各位骨干成员积极整理材料,意拳列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姚承光先生被评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意拳代表性传承人。意拳在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已推出了《意拳散手竞赛规则》和《意拳推手竞赛规则》,并成功举办了一系列的意拳散手和推手比赛。从2011年至今,意拳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交流比赛,“中国意拳高峰论坛”、“ 全国意拳交流大会”、“ 响堂山意拳文化节”已成为品牌性的意拳交流活动。这是意拳走向职业化所迈出的具有探索性与开创性的一步。相信不久的将来,意拳必将以“中国实战拳学”的姿态走向国际搏击擂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