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可不可以繼續陪我”,疫情過後,多數家庭需要面對的問題

文丨孕嬰育兒經 (文章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兒子早上起床問我:“媽媽,疫情是不是快結束了?”。

我回答:“是啊,應該就快要結束了”。

兒子失落的說:“那爸爸是不是就不能在家陪我玩了,我不想爸爸上班”。

我愣了一下,孩子爸爸由於工作原因經常出差,平時很少有時間在家陪孩子玩上一整天,因為這次疫情,學校延期開學、公司延期復工,讓爺倆有了難得的相處時光,就是在這父子相處的28天裡,兒子已經變得離不開爸爸了。


“爸爸,可不可以繼續陪我”,疫情過後,多數家庭需要面對的問題


父親陪伴的重要性

父親不僅是一個家庭重要的經濟來源,也是孩子內心深處的榜樣,可能是女兒將來對於另一半的參考標準,也可能是男孩對性別養成重要的評估對象,夫妻之間的相處方式,還可以教會孩子與他人的相處之道。

父親陪伴缺失,主要分3種:

1、慢性陪伴缺失:父親常年不在身邊,比如留守兒童。

2、急性陪伴缺失:父親經常出差,剛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卻突然消失。

3、無效陪伴:這個是目前大多數家庭存在的問題,雖然在家裡陪著孩子,但是卻在一旁刷手機、看電視,與孩子全程零互動,這種陪伴,對孩子來說也是無效的。

“爸爸,可不可以繼續陪我”,疫情過後,多數家庭需要面對的問題


《兒童發展學》雜誌刊登出過一項研究,父親在孩子6~18歲時離開家庭,女兒只有母親陪伴的話,女兒婚前早孕的幾率會比正常家庭多出2倍;而父親在孩子6歲前離開家庭,女兒婚前早孕概率竟然會高出7倍,可想而知父親對於女兒的影響是多麼重大。

每一個孩子最開始依戀的對象肯定是媽媽,因為媽媽每天負責餵奶,但是孩子在2歲左右時,會建立第二個依戀對象,這個對象最好的是部位者應該是爸爸,而不是奶奶和姥姥,對孩子來說,6歲前依賴對象都是女人,女孩子會沒有異性標杆和差異化的影響,而男孩性別意識的建立則會存在很大風險,所以爸爸雖然忙,但是孩子需要你的階段一定要在。

“爸爸,可不可以繼續陪我”,疫情過後,多數家庭需要面對的問題


父親應該如何與孩子相處

很多父親在陪伴孩子時都會有一個誤區,比如與孩子一起拼樂高,爸爸不一會兒自己拼好後給孩子,孩子並沒有參與其中,也沒有享受與父親一起遊戲的樂趣。

父親與孩子交流的3個禁忌:

  1. 不要當教練
  2. 不要當導師
  3. 不要過多幹涉

父親與孩子相處最好的方式不是做朋友,而是當隊友,因為隊友需要因為共同的目標來交流,更能拉近與孩子的關係,傾聽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也就是說,跟孩子一起玩,不是賦予他什麼,而是跟他一起成為什麼,這是大多數父親容易忽略的一點。

很多父親內心深處想當一名好父親,但是不知道該怎麼做,這個問題很簡單,可以先從給孩子讀故事開始。

“爸爸,可不可以繼續陪我”,疫情過後,多數家庭需要面對的問題


美國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母親每天給孩子讀睡前故事,孩子的情緒會很穩定,心率與荷爾蒙逐漸下降,更有助於進入夢鄉;而父親給孩子讀故事,更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現象力,因為父親讀故事時經常加入一些奇怪的擬聲詞,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跟隨著父親的心境,不像母親會逐字逐更在乎故事完整性,這兩種刺激缺一不可,如果爸爸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入手,那麼就讀個故事給孩子聽吧。

父親是孩子最好的“玩伴”

爸爸與孩子玩的遊戲並不需要有多複雜,最簡單嬉戲、打鬧的遊戲反而是最好的,比如說“枕頭大戰”,一人拿一個枕頭互相打對方,看起來很簡單,沒試過的家庭可以嘗試一下,我保證你的孩子絕對會發出從來沒有過的笑聲。

“爸爸,可不可以繼續陪我”,疫情過後,多數家庭需要面對的問題


這個遊戲更適合懦弱、膽小的孩子,因為孩子上學會,不可避免的會與其他同學嬉戲、打鬧,尤其是男孩子,沒有經歷過打鬧遊戲的孩子,會分不清小夥伴是想打他還是跟他玩,但是經歷過和爸爸打鬧遊戲的孩子,上學後更受其他小朋友歡迎,甚至成為孩子們遊戲的“領導者”。

“打鬧遊戲”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起到安撫情緒作用,比如孩子看見一些暴力事件,或者在超市與父母走散等,留下心理創傷,“打鬧遊戲”則可以治療孩子的這種負面情緒,讓內心的負能量得到充分釋放,迴歸到正常的生活當中,而“打鬧遊戲”最好的玩伴,一定是父親。

“爸爸,可不可以繼續陪我”,疫情過後,多數家庭需要面對的問題


“父親是天,母親是地,天地寬闊而萬物生,父親是筆,母親是墨,筆直墨濃而畫意興”,孩子的童年不能缺少母愛,也不可以缺少父愛,兩個人一起陪伴,才是家庭最幸福的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