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可不可以继续陪我”,疫情过后,多数家庭需要面对的问题

文丨孕婴育儿经 (文章版权本人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儿子早上起床问我:“妈妈,疫情是不是快结束了?”。

我回答:“是啊,应该就快要结束了”。

儿子失落的说:“那爸爸是不是就不能在家陪我玩了,我不想爸爸上班”。

我愣了一下,孩子爸爸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出差,平时很少有时间在家陪孩子玩上一整天,因为这次疫情,学校延期开学、公司延期复工,让爷俩有了难得的相处时光,就是在这父子相处的28天里,儿子已经变得离不开爸爸了。


“爸爸,可不可以继续陪我”,疫情过后,多数家庭需要面对的问题


父亲陪伴的重要性

父亲不仅是一个家庭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孩子内心深处的榜样,可能是女儿将来对于另一半的参考标准,也可能是男孩对性别养成重要的评估对象,夫妻之间的相处方式,还可以教会孩子与他人的相处之道。

父亲陪伴缺失,主要分3种:

1、慢性陪伴缺失:父亲常年不在身边,比如留守儿童。

2、急性陪伴缺失:父亲经常出差,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却突然消失。

3、无效陪伴:这个是目前大多数家庭存在的问题,虽然在家里陪着孩子,但是却在一旁刷手机、看电视,与孩子全程零互动,这种陪伴,对孩子来说也是无效的。

“爸爸,可不可以继续陪我”,疫情过后,多数家庭需要面对的问题


《儿童发展学》杂志刊登出过一项研究,父亲在孩子6~18岁时离开家庭,女儿只有母亲陪伴的话,女儿婚前早孕的几率会比正常家庭多出2倍;而父亲在孩子6岁前离开家庭,女儿婚前早孕概率竟然会高出7倍,可想而知父亲对于女儿的影响是多么重大。

每一个孩子最开始依恋的对象肯定是妈妈,因为妈妈每天负责喂奶,但是孩子在2岁左右时,会建立第二个依恋对象,这个对象最好的是部位者应该是爸爸,而不是奶奶和姥姥,对孩子来说,6岁前依赖对象都是女人,女孩子会没有异性标杆和差异化的影响,而男孩性别意识的建立则会存在很大风险,所以爸爸虽然忙,但是孩子需要你的阶段一定要在。

“爸爸,可不可以继续陪我”,疫情过后,多数家庭需要面对的问题


父亲应该如何与孩子相处

很多父亲在陪伴孩子时都会有一个误区,比如与孩子一起拼乐高,爸爸不一会儿自己拼好后给孩子,孩子并没有参与其中,也没有享受与父亲一起游戏的乐趣。

父亲与孩子交流的3个禁忌:

  1. 不要当教练
  2. 不要当导师
  3. 不要过多干涉

父亲与孩子相处最好的方式不是做朋友,而是当队友,因为队友需要因为共同的目标来交流,更能拉近与孩子的关系,倾听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也就是说,跟孩子一起玩,不是赋予他什么,而是跟他一起成为什么,这是大多数父亲容易忽略的一点。

很多父亲内心深处想当一名好父亲,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个问题很简单,可以先从给孩子读故事开始。

“爸爸,可不可以继续陪我”,疫情过后,多数家庭需要面对的问题


美国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母亲每天给孩子读睡前故事,孩子的情绪会很稳定,心率与荷尔蒙逐渐下降,更有助于进入梦乡;而父亲给孩子读故事,更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现象力,因为父亲读故事时经常加入一些奇怪的拟声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跟随着父亲的心境,不像母亲会逐字逐更在乎故事完整性,这两种刺激缺一不可,如果爸爸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那么就读个故事给孩子听吧。

父亲是孩子最好的“玩伴”

爸爸与孩子玩的游戏并不需要有多复杂,最简单嬉戏、打闹的游戏反而是最好的,比如说“枕头大战”,一人拿一个枕头互相打对方,看起来很简单,没试过的家庭可以尝试一下,我保证你的孩子绝对会发出从来没有过的笑声。

“爸爸,可不可以继续陪我”,疫情过后,多数家庭需要面对的问题


这个游戏更适合懦弱、胆小的孩子,因为孩子上学会,不可避免的会与其他同学嬉戏、打闹,尤其是男孩子,没有经历过打闹游戏的孩子,会分不清小伙伴是想打他还是跟他玩,但是经历过和爸爸打闹游戏的孩子,上学后更受其他小朋友欢迎,甚至成为孩子们游戏的“领导者”。

“打闹游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起到安抚情绪作用,比如孩子看见一些暴力事件,或者在超市与父母走散等,留下心理创伤,“打闹游戏”则可以治疗孩子的这种负面情绪,让内心的负能量得到充分释放,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当中,而“打闹游戏”最好的玩伴,一定是父亲。

“爸爸,可不可以继续陪我”,疫情过后,多数家庭需要面对的问题


“父亲是天,母亲是地,天地宽阔而万物生,父亲是笔,母亲是墨,笔直墨浓而画意兴”,孩子的童年不能缺少母爱,也不可以缺少父爱,两个人一起陪伴,才是家庭最幸福的模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