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西后东,先南后北:深圳“东进、西协、北拓、南联、中优”

深圳不愧永远是先锋!

早在2018年初,深圳就提出了“东进、西协、北拓、南联、中优”,“要坚定不移构建更加均衡更有辐射力的大都市圈”,落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全面实现特区一体化,携手周边城市共建世界级大都市圈。

“东进、西协、北拓、南联、中优”,特别吻合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意图,以及2019年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

先西后东,先南后北:深圳“东进、西协、北拓、南联、中优”

但是,如何理解“东进、西协、北拓、南联、中优”呢?我的理解如下:

01

先谈谈“西协”

为什么先谈“西协”,而不是“东进”?因为“西协”,涉及整个大湾区的质量,而大湾区战略是国家层面。虽然深圳的国土面积腹地是东部、北部,但从大湾区层面来说,肯定深圳西部才是大湾区的战略重点。

先西后东,先南后北:深圳“东进、西协、北拓、南联、中优”

从大湾区的角度,“9+2”的协同,首先是深圳与广州的协同,广州在深圳的西北部,深圳必然要发展西部,将西部打造成高端产业的集群。广州的优势是高等教育与科研,能够培养并拥有大量的高科技研究人才,这恰恰是深圳的短板。

深圳发展西部,在交通、产业配套方面,大干快上,以实现与广州的密切合作,与珠江西岸的合作,这是大湾区的战略要求,也是深圳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内生要求。所以深中通道、宝安机场国际会展中心,都从图纸落到了实施建设中。进展非常快。

深圳多山,充分利用沿海滩涂和平坦地带,再加上填海,获取宝贵的土地资源,这也是深圳的必然要求。

通过深圳的卫星图,也可以看到深圳的西部有连绵的大片平地,深圳在辖区土地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充分把平地利用好,向集约要效益,向高质量要效益。

“西协”,国家层面的布局和深圳自身布局重合。

我认为,大湾区四个主要城市的融合,这是国家战略的第一步,也就是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广东城市与香港、澳门的协同发展。又因为香港、澳门分布在珠江口两岸,广州在珠江口北部,深圳在东部,在追求实现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平衡发展、协同发展的时期,深圳肯定要先把西部发展好。

国际上顶级的大湾区,这是国家战略的第二步。9+2城市群,其范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是全部的粤港澳地区。也就是说,深圳必然要向腹地发展,真正实现深莞惠的一体化。

这就涉及到了“东进”。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西协”中的“协”字,虽然是协同,远不如“进”字更有主动性,但“西协”必然发展深圳西部,这是最少五年内甚至十年内的主要任务。

02

再来谈谈“东进”

“进”字,本身就带有主动、能动的涵义。如果从字面来说,“进”的力度肯定是大于“协”字。

关于“西协”的重要性,我们在前面一节已经说清楚了。从大湾区的层面,深圳必然要发展西部。

因为西部是珠江,珠江西部是广州的南沙、中山市、珠海市及澳门,深圳在西部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重点发展非西部区域,特别是深入腹地,以增强本身的辐射力和带动力。这就是“东进”。

“东进”在深圳的战略布局中,曾经占据重要位置,说明深圳是考虑过自身腹地问题的。但在大的国家战略中,中短期的“西协”是首要的。“东进”虽然中短期不是首要的,但在深圳的整体实力的演进中,也必然占据重要位置,只是时间上不如“西协”那么紧迫而已。

从深圳对“东进”的布局,我们也能够感受到深圳对于“东进”的后发之力。如大运新城的规划已落地,世茂深港国际中心的深圳最高建筑已经开始建设,将成为深圳的新地标。

深汕合作区,就是深圳真正“东进”的实质举措。

先西后东,先南后北:深圳“东进、西协、北拓、南联、中优”

深汕合作区有两个重大意义:大湾区不是只有“9+2”,大深圳不是只有“深莞惠”,那就是“深莞惠+河源、汕尾”经济圈。

“东进”,不只是深圳的谋略,也是大湾区战略的重要布局。

去年年底,曾经有批复文件,显示2020年要将稔平半岛的开发,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突破口。

惠州方面也正式提出,稔平半岛具有“空间大、资源丰富”优势,明确强调一定要“用好”,将稔平半岛打造成大湾区重要战略支撑点。相信这样的表态是有一定依据的。

深圳东部有壮美的海岸线及优良港口,深圳要成为国际现代标杆城市,必然不能放弃东部的海洋资源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稔平半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突破口,整个大湾区的布局将打破我们常规认识的珠江口,视野一下就拉开了。这是大开大合之举,也是大湾区成为国际顶级湾区的着眼点。

东部,比西部更具有想像力。“东进”才能代表大湾区的格局。

03

下来谈谈“北拓”

“北拓”的意思,可以和东南沿海与成渝都市圈的关系来比喻。

东南沿海厉害吧,但成渝都市圈非沿海,近年来的发展,引人注目。沿海是桥头堡,但也需要腹地。

深圳也是如此,尽管目前大力布局的是沿海区域,但作为一个强大的经济体,腹地也是非常重要的。

北拓,就是要保证强大的腹地。

深圳“北拓”,包括光明科学城,平湖版块,以及与东莞的密切衔接。光明科学城不但有深圳与广州互联互通的桥梁作用,也有与东莞协同的功能。

东莞在事实上已经成为深圳的腹地,在产业上与深圳错位发展,形成产业链上的协同。今后会在一体化上,如交通的互联互通上进一步融合。

目前深圳的北环高速,已经将东莞东南部的凤岗、塘厦包容了进来。如果地铁直通后,那就将一体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深圳、东莞一体化,肯定是要实现的。还是那句话,时间早晚的问题,而且,在深圳成为先行示范区之后,一体化将加快进程。

“北拓”也意味着与加强内地其它省份的进一步合作,这也才是先行示范区的真正含义。

04

我们认为“中优”是重磅

深圳自罗湖后,一路向西。福田、南山、宝安,实际上看房价的演变,也正是按照这个路线推进。城市重心越来越西,房价的高度也越来越西。

在大湾区的格局下,在先行示范区的定位下,深圳的未来绝不仅仅是一直向西,虽然协同广州、中山、珠海等珠江西岸,但深圳要引领的肯定不只是珠江两岸,才符合国家的宏大格局和重大叙事。

深圳的中部一定会是质量与重量的组合,即是高端产业的集聚,也是产业体量的整合,起到中流砥柱和压舱石的作用。

如果说南山后海前海是龙头,那么中部就是龙身,而且是前膀的位置。按照深圳战略的说法:

“中优”是深圳南联北拓、连贯东西的重要通道,龙华区就处于这条中轴线上,是落实“中优”主阵地。

所以,龙华区依托亚洲最大的高铁站深圳北站,布局有先进制造业,以及科技创新产业走廊,成为科技成果的重要转化区。

在以上表达之外,我们认为“中优”也包括福田区、罗湖区的旧城改造以及城市中心的优化上。

罗湖区是深圳最早发展的地方,比起南山区和宝安区,是有些老了,但一个城市的精神和灵魂,一定在老城区。从国外发达城市的发展来看,最终会回归城市中心,城市中心经过改造优化,同样会焕发活力,并且有城市底蕴和完善的配套,可传承的文化和沉淀的文化更多。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需要文化积淀的。

福田的老城区也是如此。福田区不只有一个香蜜湖。

老城区建设得如何,是衡量一个城市优质发展、综合发展、平衡发展的重要指标。

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正在进行老城区的复兴。

深圳这个年轻的城市,不能有已经老了的城区。开发一个新区,老了一个旧区,一路开发下去,一路老下去,这不应该是现代国际标杆城市的样子。

看看国际上著名的魅力城市,如伦敦、巴黎,等等,历久弥新。老城市治理的如何,才能体现城市的综合治理水平。

开发新区包袱轻,即使改造城中村,也比改造老城区成本低。但是,老城区才是一个城市人文底蕴丰厚的地方。

我们期待着罗湖、福田老城区焕发青春的风采。深圳40周年正当年,罗湖、福田老城区也应该正当年。

05

最后谈谈南联

“南联”,大家都知道是“联”什么,原因都懂,简单理解一下。“南联”为的是提升协作发展水平。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科技创新合作,如福田区。

二是自由贸易合作,如前海示范区。

三是旅游合作,如盐田区。

总之,深圳的“东进、西协、北拓、南联、中优”战略,虽然各有侧重,但一定有先有后,有轻有重,有急有缓。虽然经过中长期发展,会尽量达到平衡,但大的策略是先“西”后“东”,先“南”后“北”,“中”穿插其中。并且遵循基本的发展原则:自身强大,带动其它。

关于深圳的“东进、西协、北拓、南联、中优”,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区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