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清《左傳》的時間線?


左丘明(約前502—約前422),世襲史官(柱下史或太史),東周春秋末期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散文家、軍事家。與孔子同年或者比孔子年齡略長些。曾任魯國史官,為解析《春秋》而著《左傳》(也稱《左氏春秋》) ,隨後又著《國語》,《國語》是一部以時間為經、以歷史事件為緯的編年體史書。

左丘明在晚年時罹患眼疾,不得不辭官回鄉。左丘明辭官還鄉後,建立了左史書舍,開始編纂《左傳》、《國語》。據說,左丘明纂修《國語》的時候已經失明瞭 ,但強烈的歷史使命感使他振作起來,將幾十年來的所見所聞,各諸候的要聞和君臣容易得失的話記述下來,彙集成了著名的歷史名著《國語》。於是,司馬遷才有“左丘失明,厥有《國語》”一說。

還有一種傳說是:“左丘明”,乃是以義命名的魯國良史,即“佐孔丘明史”義。“左丘失明,厥有《國語》”或可釋為“佐孔丘明史而有失明細,於是有《國語》之繼”。而左丘明或者並非一個人,而是幾個史官之合稱。《左傳》可稱《左氏春秋》、《春秋左傳》、《春秋左氏傳》或者《春秋傳》,乃至與《國語》合稱《春秋》·《國語》,卻不可簡稱《國語》為《春秋國語》。《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與《左傳》一起成為珠聯璧合的歷史文化鉅著。

《左傳》的時間線不難釐清。《左傳》所記錄的年代大致和《春秋》相當,記錄的時間都是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左傳》所記史實比《春秋》經文多出了13年。然而,《左傳》書末又附記了悼公四年直至晉國的智伯家族的覆滅(前453年)等,也即戰國初年(韓、趙、魏三家分晉)。若沒有算錯的話,按魯國紀元,從隱公元年至悼公十五年,《左傳》比《春秋》記載的歷史實際要多28年


來取笑


戰國策》

記載了東周、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說是縱橫家的實戰演習手冊。本書亦展示了東周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

《東周列國志》

明代長篇白話歷史演義小說。當週宣王輕易見殺,當褒姒巧遇得活,《東周列國志》拉開了它那長達數百年史事的序幕。這是古今中外時間跨越最長,人物最多的一部小說,描寫春秋戰國時代“列國”故事。關於“列國”故事的平話,最早產生在元代。

《春秋左氏傳》

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魯國國史《春秋》編成,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左傳》傳文比《春秋》經文多出13年,實際記事多出26年(最後一件事為略提三家滅晉),以《春秋》記事為綱敘事,其中有說明《春秋》書法的,有用實補充《春秋》經文的,也有訂正《春秋》記事錯誤的。全書絕大部分屬於春秋時候事件,但全書的完成已經進入戰國時期。這些都說明《左傳》與《春秋》的密切關係。

《國語》

記錄了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的歷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

《呂氏春秋》

戰國末期秦相國呂不韋組織門客編寫的道家著作,又稱《呂覽》。全書貫徹了呂不韋的思想文化觀念及政治主張。戰國末期政治上統一的趨勢加強,各家思想也迅速走向融合,在此背景下產生的《呂氏春秋》,注重博採眾家學說。


成安縣精英書法培訓


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歷史把人類過去的經驗,興衰成敗、是非善惡,都做出了總結,而聖人言傳身教,書寫成救世救人的學問。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著《春秋》,亂臣賊子懼”。

《左傳》是左丘明(魯國史官)為解釋《春秋》而做的,是一部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來記載歷史事件.)左傳不是戰國時期,而是春秋.左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左傳》記錄的時間是從隱公元年到悼公十四年(公元前722~公元前453)

《春秋》記錄的時間是從隱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公元前481)

《左傳》所記錄的年代大致和《春秋》相當,同起於隱公元年,但訖年比春秋晚28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