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说“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什么?和春节有什么关系?

智窍


先说答案:这里的屠苏,是指古人在春节时期饮用的屠苏酒。屠苏酒最早是有着防止疾病的实用功能,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变成了古代中国人的新年民俗并且一直沿袭到清朝。

下面铁锤文史分两个部分回答题目。第一部分,屠苏是什么?第二,今天的屠苏酒在哪里?

第一部分 屠苏是什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王安石的《元日》,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直接把它们作为春联使用。元日,就是今天的大年初一。这首诗四句话里写了古人过大年的三个民俗:放爆竹,贴春联,喝屠苏酒。前两个民俗还在流传,饮用屠苏酒的民俗,现在在国内已经看不到了,但是依旧存在。

屠苏在字典里面有好几种涵义:草屋、屠苏酒、古代一种帽子、一种草。

为什么确定这里的屠苏是屠苏酒呢?因为饮用屠苏酒和新年换桃符,是唐宋时期中国人新春重要的两大年俗,在这首描写正月初一的古诗里,最合乎逻辑。

有诗为证,宋代诗人陆游的《除夕》

“炽炭炉中百药香,屠苏煎酒代椒觞。明朝赖是无来客。雪后泥深一尺强 。

正月初一喝屠苏酒的风俗,最早在梁代的《荆楚岁时记》里面就有记载:

“正月一 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 》谓之端月 。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以辟 山臊恶鬼 。长幼悉正衣冠 ,以次拜贺 ,进椒柏酒 ,饮桃汤 。进屠苏酒 ,胶牙饧 。 下五辛盘 。 ……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凡饮酒次第,从小起 。”

这里面就把唐朝以前就开始的春节年俗给唠叨了一遍,大年初一一大早,公鸡刚刚打鸣,人们就早早的开始放炮仗,驱鬼辟邪,然后一家老小穿上整齐的衣裳互相拜年,喝椒柏酒,喝桃木汤,喝屠苏酒,吃麦芽糖, 然后大家一起吃五辛盘,这是个啥玩意呢,就是一盘生蔬菜的沙拉,葱、蒜、韭菜、油菜、香菜。这五样菜搅合到一起,大家一人来一口,不得不承认,古人过年这个口味实在是够重的。

好了,那么这个屠苏酒到底是个啥东东呢?这个玩意有讲究,根据古籍记载,屠苏酒是一种药酒,三十晚上把药材配置好,拿酒泡上,大年初一的时候天色微微亮的时候,一家人挨个喝屠苏酒,顺序和平时吃东西还不一样,平时吃东西,老人家先来。喝屠苏酒反过来,最小的孩子先喝酒,最后轮到老人。

你看,是不是很神秘?为啥要这样安排呢?

《荆楚岁时记》:

“正日饮酒先饮小者,何也?(董)勋日:俗云: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饮酒。”

多么让成年人伤感的安排啊,小孩子得岁,先喝;老人家失岁,最后喝。

接下来的问题,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到底是什么药呢?是药三分毒,为啥大过年的一家人通通都要喝药酒?别急,唐朝大药王孙思邈老先生在他著名的《千金方》里面记载了屠苏酒的配方,孙医生活了140岁,那可是医学界最长寿的老专家了。上药方图。

孙医生在著作里还指明了屠苏酒的功效:辟疫气 ,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 。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可以预防流行病。

那么这个药方是孙思邈研制的吗?非也,早在魏晋时期,这个屠苏药方就已经有了记载,药方的名字就叫小品正朝屠苏酒法,记载这个方子的药书那也是大大的有名,《肘后备急方》。你要是觉得陌生的话,铁锤再提醒一下你就想起来啦:

屠呦呦老奶奶就是从这本书里面,找到了青蒿素的正确萃取方法,然后获得诺贝尔奖的。

根据研究者推测,屠苏酒的药方,创立的时间应该是在东汉末年。为什么这么推测呢?因为东汉末年的时候,天下发生了好几次大规模的瘟疫流行;与此同时,东汉末年出现了两个很有名的医生,一个叫华佗,一个叫张仲景。所以有人认为屠苏酒的药方就是华佗创立的,虽然没有确实的证据,但是在道理上也能讲得通。毕竟张仲景在著作中没有提起这个方子,那把功劳按在另外一个神医的头上也不算委屈。

东汉末年爆发大规模流行病,东汉时期出现了大医生华佗,张仲景,东汉末年出现了屠苏酒,屠苏酒的配方可以有效的预防流行传染病。

这样一个逻辑,应该是说的通的吧。

而大规模的伤寒流行,一般都是在冬春之计爆发。大家如果对非典有印象的话就不难理解了,寒冷的冬季和春季,就是流行病爆发最好的温床。而根据竺可桢教授的研究,这段时期正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寒冷期,冬季尤其低温,而汉代大瘟疫也是被很多典籍记载,张仲景在自序中提到自己的家族,被伤寒夺走性命的亲属达到十之二三。曹操也在诗歌中悲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既是战争的残酷,也有瘟疫的肆虐。

屠苏酒在冬去春来的时候大规模饮用,正当其时。

随着历史的演变,虽然对抗瘟疫的实际功能逐渐削弱,但是饮用屠苏酒的习俗却一代一代保存了下来,并且具有了带来平安的祝福意味。

第一部分总结:屠苏是春节饮用的药酒,最早为对抗瘟疫而研制,后来具有了祈福的涵义。

第二部分 今天的屠苏酒在哪里?

看到这里,有人就会疑问啦,这么好的东西,屠苏酒为啥今天看不到了呢?没错,流传到了清朝之后,国内渐渐的就没有了饮用屠苏酒的习惯。但是你看看下面的图片,明明白白的还有屠苏酒在销售嘛。

看仔细了,屠苏酒的旁边,还印刷有日文或者韩文。没有错,虽然屠苏酒的家乡早已经把这个宝贝给忘记,但是在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韩国和日本,屠苏酒依旧还是作为一项古老的民俗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如果想要喝到屠苏酒,您得出国才能见得到。各位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点点不爽呢。

不必不爽,事实如此嘛。你现在想看最地道的唐朝建筑,不是也得去京都和奈良么。有个地方给我们存着,总不是一件坏事是不是。

总结一下:屠苏是古代春节喝的屠苏酒,它最早为保健而创制,逐渐演变成祈福的年俗,目前在日韩依旧有春节饮用屠苏酒的风俗。


铁锤文史


“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诗出自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诗《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里的屠苏可不是我们看过的电视剧《古剑奇谭》的“屠苏”,而是一种用屠苏草泡的酒,名字叫屠苏酒。



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过年时取出来,一家人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据说屠苏酒是由汉朝名医华佗首创,后来由唐朝的医药学家孙思邈传播开来。

他在每年春节的前一个月(即腊月),总会分送给邻里乡亲一包草药,并告诉大家用这个药泡酒,在除夕时喝下,那他们在来年就不会得病,身体会变得更强壮。


后来经过代代相传,饮屠苏酒就成为了过年的风俗。

跟我们现在喝酒一般总是让年长者先喝不同的是,饮屠苏酒是让家里年纪最小的人先喝,年纪越大越往后。原因是因为过年了,小孩子长大了一岁,大家都要祝贺他,而老人则是老了一年,所以就拖到后面喝,当然也有祝他们长寿的意思。

王安石既是诗人,也是政治家。《元日》这首诗通过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了作者执政变法,改革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注:图片源自网络

我是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读书旅行茶,欢迎关注!

读书旅行茶


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的《元日》这首诗中的半句,整首诗是这样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写的是过年时除旧迎新的景象,以及过年时的一些习俗。这里的元日说的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春节。

那么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屠苏是什么意思呢?屠苏并不只有一种意思,最常见的三种解释为:药酒、草名、房屋。

关于屠苏酒一说,传说是由华佗发明的,药酒中含有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等中药制成,据说主要是防治除疫疬之邪、有益气散寒的功效,后来唐朝时由孙思邈传播开来。

在记载唐代风俗志的《岁华纪丽》中里面的卷一《元日》这篇中有提到进屠苏的故事:说是以前有个名医住在草庵中,每当除夕时这位名医便会分给附近百姓一些草药,并嘱咐他们将这些草药放进袋子里包好,并将它投入井中,到了元日取井中之水倒入酒中,每人饮之。这样这一年便不会得疫病。大家只知道这个药方但是都不知道这个名医的名字,就只好用屠苏这个草庵的名称来命名这种药酒。后来也有说法,说这位名医正是药王孙思邈。

关于饮屠苏酒的习惯在古人的诗词中也有体现,例如:苏辙的《除日》中说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喝屠苏酒的习惯是要从这个家中年纪最小的人开始按顺序喝,年纪最大的人最后喝。因为年龄小的人在新的一年要长大一岁,大家会恭贺你。而老人呢却要在新的一年少活一岁,算是罚酒故而要最后一个喝。

关于草名一说,说是屠苏草为一种阔叶草。在明代医书中《本草乘雅半偈》中的第十一帙里面有关于屠苏草的一些记载。

关于房屋一说,古代南方有把屠苏草画在房子上做装饰的习惯,后来大家习惯把这一类型的房屋统称为屠苏。在宋代的综合类图书《太平御览》一书中的卷一百八十一 居处部九中有也有提到屠苏作为房屋的说法:《通俗文》曰:屋平曰屠苏。《广雅》曰:屠苏,庵也。《魏略》曰:李胜为河南尹,厅事前屠苏坏,令人治之。

关于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屠苏的解释有一部分人认为可以解释为家的意思(关于房屋的解释也可引申为家),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屠苏的解释应当为屠苏酒。

就我个人认为,解释为家虽然也说的通,但结合前后文以及过年时的习俗解释为屠苏酒更为恰当。


口袋里的喵


问题:古诗中说“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什么?和春节有什么关系?

..........

前言 小草的发展史

屠苏原是一种草,这种小草不简单,随后衍生出了房屋、药酒、帽子等名称。下面老街细细道来,道听途说,未必准确。

一、房屋

屠苏草很早就被画到了屋椽上,在南北朝时期王褒 《日出东南隅行》诗中写过:“飞甍雕翡翠,绣桷画屠苏。”

明朝杨慎解释到 :“屠苏本草名,画於屋上,因草名以名屋。”,因为屠苏草画上屋梁,所以在古诗中屠苏也被代指为房屋。

记录南北朝刘宋的史书中,屠苏也是指的房子,《宋书·索虏传》:“ 燾 所住屠苏为疾雷击,屠苏倒,见压殆死,左右皆号泣。”压死人人的屠苏,估计不是太简陋的房子。

杜甫《槐叶冷淘》诗:“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仇兆鳌解释说:“锦屠苏,天子之屋。”这个厉害了,杜甫的屠苏是指的皇帝居住的地方。

可见屠苏屋,不仅仅是简陋的草屋,还可能是不错的房子。

二、屠苏药酒

大家知道屠苏又是一种酒的名字,难道是屠苏草酿成的酒吗?看看这个故事,屠苏药酒确实跟屠苏草有关,唐朝人韩鄂所著《岁华纪丽》记载:

屠苏酒起于晋,昔人有居草庵,每岁除夕,遗闾里,药一帖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酒尊,合家饮之不病瘟疫。谓曰:屠苏酒,屠,割也,苏,腐也。言割腐草为药也。晋海西令问议郎董勋曰:正月饮酒,先小者,何也?勋曰:小者得岁,故先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也。

韩鄂说晋朝人住在草屋中,每年除夕将药囊丢到井中,到元日取水出来放在酒樽中,全家的人一起喝就不怕生病了。屠,就是割;苏,就是腐草,砍了腐草当作药来泡酒,这就是屠苏酒。

至于屠苏酒是因为酿酒的人呢住在屠苏草屋中呢?还是因为割(屠)腐草(苏)做药的原因呢?我不好判断,但是唐朝的韩鄂说是因为割草叫做屠苏,所以才命名屠苏酒。

三、帽子

《晋书·五行志中》:“时童謡曰:‘屠苏鄣日覆两耳,当见瞎儿作天子。’”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黥》:“忽有一人,白襴屠苏,倾首微笑而去。”

据说是因为帽子有檐,像是房子的屋檐,所以屠苏也成了帽子的别称,以上引用的《晋书·五行志中》是唐朝房玄龄等人写的,看来屠苏代指房屋或者某一类特殊的房屋是普遍现象。


到此为止,可以知道,屠苏的所有含义其实都来自语一种草,那么王安石的这首诗中的屠苏到底是什么呢?《元日》作者:王安石 (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四、宋朝人的解释 王安石的屠苏是指的屠苏酒:

我们先不要争论,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宋朝的向子諲是南宋的词人,他写了一首《浣溪沙》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瞳瞳晓色上林庐。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青春不染白髭须。

在这首词中直接使用了王安石的成句”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同时还使用了苏轼的成句“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做重要的是他还写了序言,说明了王安石的屠苏是指的屠苏酒:

荆公除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争插新桃换旧符。”东坡诗云:“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古今绝唱也。吕居仁诗有“画角声中一岁除。平明更饮屠苏酒”之句,政用以为故事耳。芗林退居之士年,戏集两公诗,辄以鄙意足成浣溪沙,因书以遗灵照

向子諲说,王安石和苏轼的除夕诗都是千古绝唱,吕本中(字居仁)的诗用了王安石的苏东坡的”故事“,写出了“画角声中一岁除。平明更饮屠苏酒”之句。可见吕本中认为屠苏是屠苏酒,向子諲也是这样认为的。

为什么说还用了苏东坡的”故事“呢?因为向子諲偷懒,没有说明白,因为苏东坡的诗中也有屠苏酒,全文如下: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着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搏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结语

王安石的这首诗里的屠苏是指的屠苏酒,自古以来就没有什么异议,学校的课本中和历代的诗词赏析都说是屠苏酒,但是都没有详细的解释。

可能古人和学者们这个问题太简单,觉得不需要解释吧?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这个问题,题主算是问对人了;有书君最近正在学习格律诗创作,刚好老师讲过这首诗,印象正新。


今天,有书君就把这个学习过程拿出来,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一声旧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有书君在拿到这首诗时很不在意,这很简单嘛。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就要来到,春风把和暖的空气送入了屠苏城中,家家户户都贴起了新对联,朝阳中一派繁荣喜庆的景象。


所以,屠苏就是指屠苏城。



可是,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有书君发现,根本就没有一座叫“屠苏”的城。于是,爱学习的有书君又去查了韵典,发现韵典上关于“屠苏”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草名。


屠苏就是一种草。


北周的王褒在诗中写道:

“飞甍雕翡翠,绣桷画屠苏。”


翘起的飞檐上如同雕着翡翠,楼阁下的屋梁上画着屠苏草。


这是一个对偶句。


飞甍(音蒙)对绣桷(音决),即屋檐对房梁。


雕对画,两个动作相对。


翡翠是一种玉,屠苏是一种草,两个都是自然之物。根据对偶的同类相对原理,完全正确。


二,即罘罳。


这两个字有点眼生,读:罘(fu音浮)罳(si音思)。


那罘罳又是什么呢?是古代设在内堂门外的屏风。


有的书友可能对这个门外设屏风不太能理解,有书君就再给大家多说几句。


古代的人都比较迷信,有很多的风水讲究。比如说门不对门,门不对灶等等。


他们相信“开门见灶,钱财多耗”。


这种风水局是存不住钱的,而且家中小事不断。不是今天病了,就是明天丢东西了,非要把辛辛苦苦攒下的一点儿钱消耗光。


那怎么办呢?整一大屏风摆在门口,把两个门隔开,这不就见不上了吗?


这门外放屏风,就是从这来的。


三,平屋;茅庵。


就是茅草房啊,杜甫住的那种。


老杜诗云:“愿随金騕袅,走置锦屠苏。”


这锦屠苏属于高档别墅,不是那种风一吹就破的小草房,老杜奋斗了一辈子,也没住上别墅。


其实,有书君也没住上。哎,为了早日住上小别墅,诸位书友尚须共同努力啊。



四,帽名。


是一种带檐的帽子,形状看起来好象小房子。


酷不酷,牛不牛,意外不意外,惊喜不惊喜。


五,亦作“ 屠酥 ”。药酒名。


相当于“红毛药酒”,不对,是相当于“雄黄酒”。


在古代,因为卫生条件差,医疗水平也有限,瘟疫,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有的人甚至背上长个疮就挂了。


经过实验,人们发现用花椒泡酒喝对一部分疾病有效,便开始喝这种椒酒。虽然效果不咋地,也聊胜于无吧。


直到神医华佗横空出世,发明了一种药酒,能防治大部分的瘟疫,这才结束了人们的苦难。


后来,药王孙思邈再次完善了药方,并且每年腊月都要施药乡邻,叫他们泡成药酒,在除夕这天喝下去,就可以预防瘟疫。


因为孙思邈住的屋子叫做“屠苏屋”,所以,为了纪念他,人们把这种酒就称为“屠苏酒”。


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年喝屠苏酒便成为了一种风俗。



那么,我们说了这么多,该回归主题了。


“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到底是指的什么呢?是不是就是指屠苏酒呢?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我们来把以上的五个解释带入诗句中看一下,到底哪一个合适。


1,春风把和暖的春气送入屠苏草中。


偏离主题,错误,排除。


2,春风把和暖的春气送入屏风后。


牵强,排除。


3,春风把和暖的春气送入茅草房。


合理,且很顺畅自然。


4,春风把和暖的春气送入帽子中。


至于吗?这人一定和有书君一样,是个光头。


5,春风把和暖的春气送入屠苏酒中,喝起来就象温过的一样。


牵强附会,不知所云。


还有的人解释说:入,就是喝入口中的意思,入屠苏,当然就是喝屠苏酒了。


苏轼在诗中写道: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苏辙也在他的诗《除日》中写道:年年最后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余。


同样类似的诗句还有:


可是今年老也无?儿孙次第饮屠苏。(宋.郑望之)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明.叶颙)


各位书友,历代写屠苏酒的名句,从来都没有类似说“入屠苏“是喝屠苏酒的意思。


注意关健词“入”,是进入。“饮”,才是喝下。


这么多名家,都知道用“饮”,作者也是名家,他为什么不用“饮”呢?显然,作者是另有所指。


至于某些人解释说,古人喜温酒喝。所以,这里是指春天的和暖之气送入酒中,就好象是温热的酒等等之类的言语,纯属迁强附会。


古人春节是有喝屠苏酒的习惯,就跟他们中秋节喝雄黄酒一样。但是,这和“春风送暖入屠苏”真的是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


不信?你去问问作者,他肯定也是这么说。


综上所述,“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屠苏”,并不是屠苏酒的意思,而是茅草房的意思。茅草房能和春节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罢了。



诗文全译: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就要来到,春风把和暖的空气送入了屠苏屋中,家家户户都贴起了新对联,朝阳中一派繁荣喜庆的景象。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你也赞同有书君的说法,就请动动手指,在文末点个赞助力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屠苏是苏草泡浸的酒,意思是说在爆竹声中,又一年过去了,春风送暖,大地更新,人们兴高采烈的,全家围拢在一起,欢饮着屠苏美酒。

这是一首描写春节盛況的写景诗,从诗的浯调和气势可以看出作者的喜悦之情,因为作者在冲破重重阻力,粉碎顽固派的阻挠,使自己倡导的变法取得初步成功,对于前途深为乐观,而且又恰逢佳节,送旧迎新,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的诗作,自然是另一种风味了。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秋阁一凭栏


“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诗词来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形容宋朝人民过春节时的情形。

诗里面的屠苏,指的是“屠苏酒”。



屠苏的本义的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古代的一种房屋,有人说是一种草名。

为什么是屠苏酒?跟春节有什么关系?这要从屠苏酒的来历说起。

据传,屠苏酒是一代神医华佗所创,其由多种中药浸泡而成,具有益气温阳,避除疫疬、祛风散寒,主要功效就是防治伤寒和瘟病。

正月一日为三元之日,正月初一喝屠苏酒是古老的习俗,在东晋时期就有了完整的饮用方式和饮用时间的完整记载,到南朝梁时就开始形成了元日喝屠苏的习俗。



由于屠苏酒的功效,以及其作为药酒的特性,喝屠苏酒预示着来年万物更新,诸事顺畅,身体健康,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

所以喝屠苏酒全家老小都不会落下,每年这一天,全家人都会喝一遍,就跟我们春节挂对联一样。

屠苏酒酒性温热,喝完以后,感觉心底暖暖的,就如同春风的暖意,所以喝屠苏酒便迎合了春节过节的气氛。

到了宋朝,元日喝屠苏还增加了新玩法,不仅要喝,还要按顺序喝。一般从小喝起或者从晚辈喝起。

如今年味越来越淡,已经没有了这样的传统习俗,不仅没了屠苏酒,人与人之间更是少了几分温情。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和我留言分享!

@夜行道


夜行道


古时的“屠苏”,本是草庵、草房的意思。茅屋草房,寻常人家所居住的地方。小草也有春天,住“屠苏”的人也要过年。过年嘛,少不得要吃酒。岁末那天,人们把花椒、白术、桔梗等细切,装在纱囊里,再沉入井水中浸泡。元日便把纱囊取出来,放在家酿纯粮酒中煮沸后饮用,有祛邪散寒的奇效。这种酒,实是一种药酒,大约普通百姓人家过年时都要制备,配方也各有不同,无以名之,只好称为“屠苏”。煮酒之后的花椒、白术等药渣,古人还要将其撒入水井里,避瘟袪邪。

花椒暖香扑鼻、多子,寓意极好。《诗经·东门之枌》说:“遗我握椒”。西汉未央宫皇后住的地方以椒和泥涂壁,称为“椒房”。白术(zhu)健脾益气,则是一味仙药。古时道士入山修仙,常煮白术汤饮用。

屠苏酒是古人新年的专用酒,元日阖家共饮,以年少者为先。辞旧迎新之际,少者得岁、老者失岁哦。唐朝顾况感叹道:“还将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东坡先生则旷达超迈:“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王安石《元日》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屠苏”,如果理解成“草房”,倒也说得通,不过略少了一些韵致。王荊公天资卓绝、诗文大家,他抒写的应是:千家万户的屠苏酒,仿佛是春风送来的暖气煮熟的;千家万户的屠苏酒中,除了花椒、白术等药草,还有一味春风。屠苏,蕴含着春的暖意。另外,诗中写了过年的标配:爆竹、屠苏酒、桃符。如果“屠苏”是指房屋,则与“千门万户”重复了。


莫安排


我觉得应为房子。

"春风送暖入屠苏",最早是指房子。而春风吹入房子,是指春天来了,暧风吹入房间,告诉人们,春天以到来。这样也说得过去,而春风怎么能入酒呢?说不通。

辛弃疾诗云″近来使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看来很偏,但也是不无道理的。古人的东西,由于时代和历史原因,有时也是错误的。

司马迁的″史记",人们读了千余年,都信以为史实,其实人们被他欺骗了千余年。如″陈涉世家",说陈胜、吳广的起义是被逼的。″误期死、戊边死、举义死",怎么都是死,不如造反。而今考古证明:秦法中明文,遇大雨等不可逆的情况,是不追究则任的,更无死之说。人心不古,想造反,找个理由。而史学家确篡改历史,可见古人也不可信。

还有:黄河远上白云间,还是黄沙远上白云间的争议。我见过风卷黄沙飞上天的实景,确没见到″黄河远上白间"的奇观。因为,玉门关与黄河相隔千里之遙,也不知是王之涣犯了低级错误,还是诗人把黄沙想象成黄河,还是后人乱改的,还是笔误?不得而知。

总之,对事物应有个人的判断。因为先有房叫屠苏,后有酒和帽之称。主要是从诗句中分析,春风可入屋,怎么能入酒?所以,个人见解:春风送暖入屠苏之屠苏应为:漂亮的房子。

以上个人见解。


眸子8552


这句话取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包含两个信息,一是过年以爆竹开启,还有家家户户换成新的对联,我们现代常说的春联其实就是起源于桃符。

全诗的意思是一声声烟花爆竹送走我们旧的一年,在春天的气息里,我们欢呼,喝着醇美的屠苏酒,新年伊始,春回大地,阳光普照,千家万户都换上了新的桃符,这就是过新年的气氛。如果用镜头来描述,我相信王安石绝对是一个好的导演,以细节描述民俗,迎接新年,点上爆竹,喝屠苏酒,换新桃符,而这些也一直延续至今。


回到题目来,此处的屠苏,仅仅指的是屠苏酒,没有别的意思扩展,这是我需要强调的。

屠苏酒,是古代过春节时人们时常饮用的酒品,又名岁酒。屠苏其实就是古代房屋的类型,在这里酿的酒就叫屠苏酒。相传为华佗研制出来的。


关于屠苏酒的记载有很多,比如苏辙的《除日》:“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苏轼的《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过年饮用屠苏,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了清代,现代的人们虽然不饮屠苏酒,但是过年饮酒的习俗从来未变化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