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君子卓尔不群这句话?

收藏知识30秒


首先重点在于“卓尔不群”这四个字,它的近义词有不同凡响,震撼人心等成语。

我也是挺欣赏几个与众不同的人物,用君子卓尔不群来形容他们最合适不过了。




不过首先,卓尔不群的人是不是就是不合群呢?不是的,《论语·阳货》篇记载了孔子的这样一句话,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里的“群”,指的就是合群。真正的卓尔不群,优秀,与众不同的人是既可以融入群体的前提下又卓尔不群的,如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


真正的卓尔不群,是出类拔萃的,也是日积月累的养成,是内在信念当中,有着坚定的理想与信仰的人。

所以,名人明星,文学家,哲学家……这些人当中,有着很大一部分都是具有如此气质的,如此才能让他们在众人当中脱颖而出,成为最闪亮的一颗星。

最后,用一段话来作为结尾:高潮时享受成就,低潮时享受人生,有心思时干有意义的事,没心情时做有意思的事。毕竟潮落之后一定有潮起,有什么了不起。


君好哇


这个提问的关键词是“卓尔不群”。这是个汉语成语,被有关词语典籍多次解释过。

“卓尔不群”成语是由两个词组组成。一个是“卓尔”,一个是“不群”。“卓尔”指的是高高直立的样子;而“不群”指的是跟别人不一样。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其词义就是指:超出常规,与众不同。那么,在“卓尔不群”前加上“君子”二字,其词义就是:君子德才超出常人,与众不同。

“卓尔不群”(网络图片)

“卓尔不群”成语最早出现在东汉班固的《汉书·景十三王传赞》:“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近之矣。”这里提到的河间献王就是汉景帝前二年(前155年)时立为河间王的德才兼备与众不同的人刘德。

刘德,喜爱学习钻研古书,爱好收藏。从民间得到好书,接着自己再工整地抄写一遍给人家,再给人家金银缯帛,以引来更多的人来献书,自己却把真本留下。刘德就是这样得到了很多书,得到的书甚至可以与朝廷的书相比美了。

武帝时,刘德进京朝贺,进献雅乐,对答三雍宫和皇上诏策所问的三十多件事,都与众不同,得到了皇帝和众人喝彩。他离世后,被谥为献王,意为“聪明睿智为献”。从此,“河间献王”记载至今。这就是“君子”,就是“卓尔不群”成语的来由。

“君子卓尔不群”的君子,就是指做对社会有益的事聪明过人的人。“卓尔不群”就是指君子优秀而卓越,成就优异,与众不同。

正确学习理解这句话“君子卓尔不群”,对于我们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人,要做到“卓尔不群”,就要对自己的人生有选择,努力奋斗去争取。人,只有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学知识,学文化,学本领,就能达到“卓尔不群”的“君子”,得到社会和人们的尊重与赞扬。


言者青青


君子卓尔不群这句话是用以形容一个人德才兼备、文质彬彬。即使是伫立在人群之中,他那独特的形象气质、高雅的谈吐风采,也不会被掩盖。说明高贵的品德,出众的才能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外在形象,让他看起来与众不同。

君,最早出现在商代。据《说文解字》,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尹就是指掌握权力的人,口表示发号施令,专指当时在帝王身边,为帝王操办各类事物的朝庭命官。后来君也出现在对国王的称呼中,君子就是君之子,君和君子还都是特指。再后来君的用处进一步放宽,比如,拥有土地的天子、诸侯、卿大夫都可以称为君。后世君子的用处就更多了,特别是先秦时期,君子成为被赋予了高贵品德的人。可以说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春秋战国时期,君子是各家典籍中的主角。如,《论语》:“君子不器。”《荀子·修身》:“笃志而体,君子也。”《道德经》:“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等等。

那么,为什么古人把道德高尚,品行高贵的人称为君子呢?这是因为严格意义上的君子是君的儿子。君本身就居于社会的顶层,他们身份尊贵,他们的儿子也不同凡响。国君之子将来即使不是接班成为国君,也会成为诸侯王爷等显贵,所以从小就能接受到很好的教育熏陶。比如,按照我国古代宗法制度的规定,他们从小就要进行严格的理想信念、道德人格、礼仪乐经的规范教育,自然而然就成了国人品德、修养和行为上的楷模。

卓尔不群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景十三王传赞》:“夫维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近之矣。”在《说文解字》中,卓,高也。尔字有多重解释,在这里起加强语气的作用,相当于“地”、“然”,如《论语·子罕》:“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卓尔就是高高的,出众的;不群就是出群,与众不同,指人的品德和才华超出寻常。

总之,如果你看到“君子卓尔不群”这句话,千万不要简单的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子都很骄傲,高高在上,不合群。为了说明你是对的,甚至还搬出“君子动口不动手”、“君子劳心不劳力”这样的圣人之言加以佐证。其实,古人眼中的君子是仅次于圣人般的存在,是专指那些道德品质、才学修养、形象行为都十分出众的人。所以君子在人群中,就像红莲之于绿荷,也像白鹤之于鸡群,即使是想把他淹没,也淹没不了。


画月成眉


卓,高而直的意思。

尔,在这里是辅助词,可理解为一种状态。

不,与……不一样。

群,周围的人或事物。

整合起来意思就是特殊而与众不同。

此词出自《汉书·景十三王传》:“夫唯大雅,卓尔不群。”

一般形容德或才领先于他人,或物品出类拔萃。

在使用上多应用于对人的赞誉。

与其同类的词语还有很多,比如,脱颖而出,鹤立鸡群……,但使用环境和方法稍有不同。

比如,我们形容一个艺术家的造诣,可以用卓尔不群,这样既夸赞又收敛,不伤他人。如果换成鹤立鸡群,那就有点不一样的味道了。[呲牙]

中国的语言艺术博大精深,用词更要考究,这是我们所有文化执笔者所必须追求的。




维摩居主人


你好,这句还有后半句,原文为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原文】子曰:“君子矜①而不争,群而不党②。”【注释】①矜(jīn):庄重自尊。②党:这里指结党营私,搞宗派。【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读解】矜而不争是庄重自尊,自己对自己很有信心,但却并不骄傲 自满,所以也就不会去和他人争强斗胜。群而不党也就是孔子在《为政》篇里所说“君子周而不比,小 人比而不周”的意思。周而不比就是群而不党,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君子出于公心,小人囿于私利。出于公心所以能胸怀宽广,纳百川而归于海,搞五湖四海而 不搞拉帮结派。出于私利所以就心胸狭窄,结党营私而排除异己,搞宗派主 义而不讲道义原则。君子小人,周比群党不同。说起来的确如阴阳清楚,昼夜分明,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总是 雾晨黄昏,阴晴不定,难以识别得清楚。没有别的的办法,只有靠我们在生活中积累经验,细心观察,提高 识别能力6



躲不过岁月的追赶


卓尔不群,意思是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也可以用来强调不同,卓尔,突出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

成语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景十三王传赞》:“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之矣。”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

君子,德才兼备,文质彬彬,有所为有所不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后世儒家对“君子”做了更多的规范和要求,比如君子有四不: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第二,君子不徒语,徒必有道;第三,君子不苛求,求必有义;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孔子君子论强调人的行为应当是发自于内心的自觉的行为。这种理论对于人格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君子,必然是才德兼备之人。或者学富五车,或者见识不凡,或者风神俊逸,风度翩翩。

君子卓尔不群,就是说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君子为人应如大地一般,厚实和顺,仁义道德,容载万物。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晓于义,小人晓于利。”

以上综述可见,君子的行为规范和自我要求,必然高于常人,超脱于普通人,有别于凡夫俗子。是故,君子卓尔不群。





拂砚


“君子卓尔不群”这句话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景十三王传赞》,卓尔,高高直立的样子。不群指与众不同,才德超乎寻常。用当今的话来理解,应当是木秀于林,出类拔萃之意。但很多人易误解为性格孤傲高冷,与人难以相处,或者浊世自清、不肯与人同流合污等,都偏离了作者本意。


孤舟簑笠翁


有学生问画家黄永玉是否成立一个画派,黄永玉答:狼成群结队,狮子不用。

《汉书·景十三王传》:“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是说德才兼备,高于众人之意。一个人太优秀自然会散发出与众不同的独特气质,而这种气质会感染很多人才向他靠拢。


楚襄蛮


你好,我是眉画张敞,我说一下我的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这句话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之《景十三王传赞》,原文是: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近之矣。

卓尔不群意思是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君子在中国古代本身就是指品德高尚的人,比如在名篇《爱莲说》中,“莲,花之君子者也。”就是说莲花是花中的君子之花。

综合起来这句话是说:作为君子,就要道德高尚,远超常人。

这是我个人的一点见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眉画张敞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这是孔老夫子对君子的理解。

君子之所谓的“卓而不群”,卓并不难,难在“不群”,作为君子,首先应该有自己坚守和认知,并能为了这份坚守和信仰,做好为此付出代价的准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