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书法的“书卷气”?

章翀山


书法中的书卷气和绘画中的文人画指的都是文人的一种美学追求。文人绘画不同于一般的画家的作品,他追求的不是像不像和美不美的问题,而是要体现画家个人的精神上的追求,要具有道家的仙气或佛家的禅意。书法家也有这样的情况,而且还要多样化。王羲之的书法有魏晋名士的超逸妩媚,唐朝的楷书无不端庄大气而又各具特色,苏轼的书法则洒脱无忌,弘一法师的作品可见佛家的虚静无欲,而毛泽东的书法更是充满了一股所向无敌的磅礴之气。这些大家之所以被称为大家,不是因为他们的笔法之妙,而是他们代表了一种时代的风貌,以及他们独特的个人精神魅力,是他们长期苦苦修炼所致,那种精神不是那么容易模仿得出来的。这是中国美术的特点,不求形似,外国人很难理解的。


血色舞台


所谓“书卷气”,是中国书画里倡导“文人书”,的一种延伸。它除了包含书者内在的文化修养以及儒雅气质外,还可通过外在形式得以表现。


一幅书法作品是否具“书卷气”,我们可从几方面来分析判定。

一、帖学特征

书法历来有“北碑”、“南帖”之分。文人书最早出现在南方的东晋,我们所说的“魏晋风度”一部分其实就是指其中浓厚的书卷气质。因此作品是否有帖学功底是其标准之一。


二、笔画特征

当我们看到有碑学功底的书法,一般称其有“金石气”,笔法以方笔、逆入为主,行笔大都粗犷;反之,帖学中有书卷气的笔画外在表现形式大都以露锋、顺入为主,行笔转折注重细节。



三、形态特征

学碑的字写出来无论内擫、外拓,其字形大都厚重、峻拔;而文人字大都圆润、飘逸,如二王、虞世南、宋四家、赵孟頫、董其昌、成亲王、启功等就具典型“书卷气”风格。

四、章法特征

具“书卷气”的作品在章法上变化多端,整体隽秀空灵,讲究随情绪起伏而表达出轻重缓急、错落有致的韵律感。而具“金石气”的书法整齐划一,情绪表达注重通过墨色枯润、力度去渲泻。



中国书画自古高抬“文人书”或“文人画”,一个走帖学路子的人把《兰亭》学得惟妙惟肖并不表明他就具有多么高深的学养,相反不少巨奸佞贼也有把字写得极具“书卷气”的。所以“书卷气”其实只是不同书法风格的一种“托辞”而已,与书者个人的学识修养并无太多关联。

[临池管窥]谢谢阅览!


临池管窥


中国书法的书写的确是讲究书卷气的,但是书卷气不是说卖弄自己的学问,以显摆掉书袋般的腐儒情怀为能事,而是真正地在书法的行文书写过程中,将学问气度与书法作品做到有机融合。

我认为这才是书卷气最为恰当的定义。

一、书卷气的本质——书画文化的深层次逻辑

从本质上将,讲求书卷气不是我们在书写书法过程中一个简单的、非常偶然的诉求,在这样一个现象背后,实际上暗含了我们的书法艺术家长久以来进行艺术创作的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逻辑,即做到书品和人品的融合。

二、人品等于道德品质?

关于人品和书品的争论,实际上我们通常着眼的,只是人品到底能不能决定书品,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但是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搞清这里面强调的人品到底是属于哪种意义、包含哪些范畴的东西。

如果没有弄清一个东西就去胡乱的定义它,甚至去讨论这一概念所围绕的相关理论,那么我们得到的结果就会出现偏差。

比如一般意义上,如果我们把人品单纯的理解为人的道德品质,这实际上并不能算错误,但是它算不得全面,只能说有偏颇。

的确,我们看到,像颜真卿这样忠孝仁义双全的书法家,写出来的书法是大气的,磅礴的,以至于人们说颜真卿的字犹如关羽一样忠毅勇武。

但是其他的像颜真卿这样的、道德上完全可以算的上古代传统士大夫典范的人,他们的书法却没有像颜真卿这样达到这种艺术高度,这是为什么呢?

比如、清官海瑞、包拯之流,应该算是古代士大夫典范,但是他们的书法现在有几个在学习、传颂的呢?几乎没有。

可见艺术水平的高低有时候不仅仅是由人的道德高低就可以决定的。

三、“养吾浩然之气”与艺术修养的提升

说到这里,我想到孟子在《孟子》中和公孙丑进行的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实际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很多人认为“人品就是道德修养”这一判断了。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这段对话记载于公孙丑一章,大意是公孙丑问孟子擅长什么,孟子说自己擅长言辞,擅长养浩然之气。然后孟子进一步解释了什么是君子的道德修养,并且对道德修养的修习方式进行了一番评价和解释,为了说的清楚,孟子说了那个著名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很多人知道这个故事,却不知道这个故事是谈道德修养的修习方式的,而且是错误的修习方式。

很多人据此认为人品就是道德修养,就是道德方面的要求,实际上这恰恰孟子所反对的。孟子认为浩然正气不是什么存在于人之外的事物,而是一种内化于人心、融进血液的事物(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

所以说到底,人品,实际上是一种人的理想境界,这一境界实际上是人可以掌握自己的状态,顺应人情世故的变化,从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当然,如果按照孟子生活的那个年代,这种理想境界当然就是讲求仁义。

面对不同的人群,自然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君王来说,这种理想境界就是处理好君臣、君民关系,施行仁政。

因此,我们可以大胆的假设,如果孟子生活的年代已经有“艺术家”这一概念,那么我想他对艺术家工作的本质有了了解之后,就会认为,对于艺术家来说,这种理想境界应该是一种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艺术的生活方式。

在一个艺术的王国之中,每一个艺术家都是自己艺术王国的国王,他们面临的问题当然就是处理自己与世间万物之间的关系,即如何表现以及揭露他们的本质。

四、书法家和书卷气

对于书法家来说,这种理想境界就是能够在黑白线条构成的艺术世界中处理好各种技术问题和诉求问题。

不是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可以被称作是艺术的,只有那些真正表达了人类普遍理想、价值、信仰、情感等诉求问题的艺术作品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大部分作品只能算是一种技术手段的堆砌。

而一旦艺术家们在面临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再去靠纯粹的技术手段来表现就完全达不到想要的效果了。

一切书法中获得技巧手段就像实现涂写在画板颜色盘里面的颜料,当我们处理上述问题的时候,我们苦恼的不是作为技术手段的“颜料”不够,而是苦恼我们应该用那种技术手段来表现它最为贴切。

这也是很多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候需要灵感的原因。当他缺乏这样灵感的时候,当然不是因为它的艺术技巧不熟练,相反,他太熟悉了,但是他不知道该用哪一个。

但是中国古代的书法家给很少谈到关于艺术术灵感的问题。即便有谈到,也只是在文学领域略有谈及,比如清代王世祯提倡的“神韵说”,并形成了一种派别——神韵派,他们从唐代司空图和宋代严羽的“妙悟说”以及“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中获得启发从而创立。

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尤其是书法家们认为,我们现在所说的“艺术灵感”,实际上就是孟子所提倡的理想境界。在这一理想境界下,艺术家们可以尽情挥洒,随意表现,却可以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

而要想修习这样的理想境界,就要从内心深处提升自己的修养,利用一些外在手段进行修习锻炼,一般来说,对于古人而言,比较好的手段就是尽可能的读更多的书、获得广博的知识。

所以,古代的书法家们着力强调书卷气,实际上也是对这一理想境界不懈追求的表现。这就是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松风阁书法日讲


学习书法的人常常听说“书卷气”一词,意在夸奖书法的所表现的意境之美,描述较为抽象。

那么,如何理解书法中书卷气?如何培养书卷气?

书卷气由来

在北宋,书卷气才被人真正提出来。

黄庭坚《跋东坡书》云:“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

文章之气即是书卷气。

在元明时期,书卷气由赵孟、董其昌所引领。

董其昌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俗。”

在清代,书卷气依然在书法欣赏方面有着重要地位,并被大量书家赞誉,书卷气被明确提出来,成为书法欣赏的主流。

1、刘熙载《书概》说:“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之弃也。”

2、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蒋振生书法论》:“学者苟能立品以端其本,復济以经史,则字里行间,纵横跌宕,盎然有书卷气。”

3、杨守敬说:“一要人品高,品高则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问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

4、何绍基也大为赞赏“士气”:“从来书画贵士气,经史内蕴外乃滋。若非柱腹有万卷,求脱匠气焉能辞。”

士气即是书卷气。

书卷气自北宋提出后,一直被书家广为赞扬。

书卷气的特征

书卷气是一种抽象的描述,“气”是古人常用的表达,如“匠气”、“金石气”、“江湖气”等,“气”是一种感觉,一种意境。“书卷”则“腹有诗书”的表达。

古人提出的书卷气有以下几个特征:

1、学识渊博,文章妙笔,意境脱俗

无论是董其昌所说的“读万卷书”,还是何绍基所说的“腹有万卷”,都在强调书家个人学问修为,学识渊博是书卷气最重要的特征,古代书家皆为文学家,饱读诗书,下笔成文,才情溢于文章之中。

但是,文章写的好是不够,还需意境脱俗、传递正能量,或歌颂清廉,或鞭挞丑恶,或务本求真,或超凡脱俗,这才是书卷气的最根本特征。

苏轼《寒食帖》不仅是技艺高超,而且文采斐然,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文学家的气息,流露出华才不遇和坚韧的品质,王羲之、孙过庭、黄庭经、赵孟等人的书法皆如此。

文章妙笔、意境脱俗是书卷气的首要要求。

2、技艺高超,变化丰富

不是书读得多,书法就一定有能写得好,科举考试的状元满腹诗书,却没有听说他们的书法有书卷气,因为他们的书法类似“馆阁体”,或者是为了迎合帝王和时代风气的口味,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丰富的技巧变化。

技艺高超是书卷气的基本要求,王羲之《兰亭序》这是技艺高超的代表作,其变化极为丰富。

3、笔法干净利落,墨色温润

书卷气在笔法也有一定的要求,宗法魏晋,追摹二王书风是书卷气的基本特征。

点画干净,笔法精致,墨色温润,书写流畅飘逸,等等,都是书卷气的共同特征,如苏轼、孙过庭的书法。

孙过庭

这些特征与“金石气”、“野气”截然不同。

金石气反映的是墓碑石刻的味道,其中魏碑的金石气是现代书家很喜欢的风格,这种金石气扑拙雄浑,点画迟涩,甚至有点粗糙,与书卷气完全不同,当今书协主席苏士澍就是这种风格。

苏士澍

野气指的是狂野不羁的书风,放荡、个性、突破是野气的重要特征,如杨维桢书法。

杨维桢

书卷气是娓娓道来、温润尔雅的,清雅才是其主旋律。

4、章法讲究,手卷居多

纵观历代具有书卷气的书法作品,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长篇手卷形式,特别是孙过庭《书谱》的形式极具书卷气,《书谱》原本是一个写在小本字上,孙过庭从最后一页开始抄写,每页从右到左书写,这是古人的习惯,为浏览方便,后人将这一页一页的纸横向拼接在一起,也就是我们今天在网上看到了长幅巨作《书谱》,而实际上这些都是小本本(或者是小册子),我们今天看到的绝大多数书法作品都是拼接起来的卷轴形式。

《书谱》

赵孟《洛神赋》、董其昌《岳阳楼记》皆如此。

董其昌《岳阳楼记》

这种小本本的形式就像古人读的书一样,看着这些书法作品,就像读圣贤书,“书卷气”中“书卷”二字便由此而来。

近现代启功的书法也同样具有书卷气,他的《论述绝句百首》也是这种“小本本”、“小册子”的形式。

5、品德高尚

书法对于人品向来比较看重,差的人品具有一票否决权,蔡京就是一个书法极好、人品极差的人,贪奸腐败,不得民心,后人耻于学蔡京。

当然,并不是德高望重的人写的书法就有书卷气,品德只是书法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书卷气是文人士大夫共有的特征,他们追求一种清雅脱俗的崇高审美境界,是文化修养和人格品质的集中反映,其中第一条(学识渊博,文章妙笔,意境脱俗)是书卷气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也是最难到达的要求。

如何培养书卷气?

如何培养书卷气?

林散之曾说:“字有百病,唯俗难医,多读书方能医俗。”

《宣和书谱》言:“大抵胸中所养不凡,见之笔下者皆超绝,故善论书者以谓胸中有万卷书,下笔无俗气。”

可见,想要拥有书卷气,就必须多读书!

然而,读什么书?怎么读书?这个问题古人并未解答。

1、传统型学者

多读古代经典名著,如《红楼梦》等四大名著提升自己的文学的素养;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理论,如孔子、孟子、老子等思想,提升自己对读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理解;读宗教名著,如佛教、道教、基督教等,这不是迷信,而是信仰,我们应正确看待宗教信仰,近现代弘一法师晚年皈依佛门就是最好的例子;品味唐诗、宋词、元曲等诗歌著作,提升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诗歌创作能力;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习俗;等等等······

这些都属于传统型学者,对其中一二进行深入即可,同时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这些都能培养自己的书卷气,成为一个文绉绉的文人。

2、现代型学者

现代有些人可能觉得传统型学者有点封建保守,应该与时俱进,这种想法也是值得肯定的,想成为现代型学者也是可以的,西方名著有很多值得我们品读,如《百年孤独》、《老人与海》、《悲惨世界》等等,很多很多这样的书,或者品读中国近现代文人鲁迅、陈独秀、胡适、郭沫若、林语堂、徐志摩等人的作品。当然现代型学者最好也要有点传统的东西,因为传统是基础。

另外我们要注意,培养书卷气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十几年的积累和沉淀,很难有所收获,因此培养书卷气是很难的,当今能有书卷气者屈指可数,而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你离大师也就不远了。

3、学会独立思考

多读书是提升书卷气的不二法门,然而读书并不是傻傻的读,读书的过程中需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真善美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正义与邪恶要有自己的看法,对书法的艺术审美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读书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总结和思考!只要你有一般的智商,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形成自己的观点。








宽城地出溜


古人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学书先得免俗,最要紧的是求高境界、高格调、高气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包括读通碑帖)明道,换气质,积学理,开眼界,自然有电光火石般的省悟,而不将其诉诸文字,便会稍纵即逝。故我十分重视做散叶笔记(每将读书或交友谈艺中有裨益之语记录下来)。读黄宾虹、李可染、潘天涛、朱屺瞻等谈艺录都是如此。邓逸梅老人的《艺林散叶》值得借鉴。读书、写作、砚边点滴,思维由朦胧到清晰,长期积累,逐步“胸有成竹”,才能在濡毫落笔中渐入“得意忘形”之境界。学贵勤,尤贵专,一艺之成,良工苦心。我以为五分读书、三分习书、二分写作是从事书艺创作的合理结构。

清逸、蕴藉、浑朴、平和、简静是我五十多年来砚边探索的艺术风格。我尤重“清逸”,它是我审美基本倾向。“清逸”,一为清,二为逸。诸如清新、清畅、清蔚;闲逸、淡逸、旷逸,赢得自然、平和、虚静、简约、古雅、高踔等气息。平中求奇,风韵自然。书画历来有清浊之分,浊则俗矣。我们追求的书卷气即清逸气,不要浊气、村气、火气、霸气。晋人清简相尚,虚旷为怀,自生风流蕴藉之气,且恪守法度,笔墨不失榘度,书学晋唐,其理如此。


言恭达


书卷气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胸藏万卷书而不急不厉,温文尔雅的气蕴与超脱!


书卷气就是中国古学者最具涵养的典范,包容,宽博,学富五车又神韵内敛,见识高远且深藏不露。


在书法上,最具书卷之气的当属王羲之,初次看到王羲之书法,多数人没有惊艳的感觉,很平常!拿人来做比喻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文弱书生模样,身材消瘦,还著着眼镜,话也不甚多,持重老成。


只是,当你真正去了解他时,你才发现,嗯!这个人好像有些深度,你再深入时,哇!这个人挺深啊,继续研究,竟是深不可测!


这就是我对王羲之书法的认识,是真真正正的认识,没有什么虚夸的成分,在学习王羲之书法的这几年里,我有数次感觉自己好像已经理解到王羲之的书法了,可是!再过数天之后,又发现新的内涵,如此反反复复着,一直到现在,感觉是书圣的书法,是穷尽一生都可能摸不到边际的存在!


书法的书卷气,难以学到的原因是修养不够,没有胸藏万卷书的学识,见识,见解,你真的难以做到不急不厉的内敛,没有湛然若神的技能底蕴,你也难以做到平和恬淡的气质。


书卷之气比神勇更有深度,比雄才更具气度,就像羽扇纶巾强橹灰飞烟灭那样,就像万记铁蹄弹琴退敌那样,文弱确是力敌千钧,儒雅实是胸存万机!

书卷之气书法的巅峰啊!


一笑貫长天


书法的书卷气就是艺术性,就是笔法。是由笔法产生的书法艺术性中偏阴柔性的美的一种。

中国艺术的审美欣赏可以用太极之阴阳说简论之,偏柔者为阴,偏刚者为阳,这样比较确切。至于书法的归属性,即文化。书法的素养度,即知识。固然重要,但无法具象化,无法计量之,更无法就地转化成笔法!谁知道书卷气是什么模样的气?

试想:书卷气是读书多了才有的吗?是由书本知识转化来的吗?文化修养能转化为书法吗?怎样转化呢?如果可以转化,就好办了,不用练书法了,去上大学吧。因为读书比攻习笔法(请注意是笔法,非书写)容易多了。不信可查一下北大从成立以来出了多少个教授?出了多少个书法家?再说古代,列朝出了多少个状元?又出了多少个书法家?

所以,但凡谈书法不谈笔法而谈读书之类修养的话,是不错的而无用的空话,悠悠之谈也。即使说得有理,无奈远水难救近火。

关键是笔法,是艺术,是美学,是品性,这才是书卷气的本义。





王乃栋说书画


这三幅作品都很美啊!您的书写气个书卷气都很浓。临的谁的体呀?或是说你自己的手写体?

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辉的传统。前人于长期的书写习惯中悟出了书写之道,积累了丰富的书写经验,论书者也很多,精辟妙论也是丰富多采,百家争鸣,各抒己见。

书法的书写气书卷气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字如其人品为先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清.刘熙载〈艺概〉


俗话说,相由心生,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写出来的字会展现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比如王羲之的字和欧阳询的字放在一起,一看就会不一样,除了用笔不同,和他们各自的性格禀赋也是不一样的。

二、手随意运在笔先

意须从本领中来。本领精熟,则心意自能变化。——清.冯班《钝吟书要》 。

要想展现书法的艺术性和书卷气,就需要扎实打好基本功,钻研一种字体的笔法墨法结构章法等,吃透后,在继续通临其它字体,学有所悟,形成自己的风格,下笔自然胸有成竹,意在笔先。

三、学识修养字外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明·董其昌


功夫在诗外,要想写好字,没有一点文化功底是不行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会闹出很多笑话,不能只埋头写写写,那只是纯粹的写字匠人,古今中外文化典籍,祖国大好河山都是可以陶冶情操,增进学识的。

(这是本人小楷书写的屈原橘颂文句,他是湖北秭归人,算是老乡啦)

我是楚乡田园吟,湖北宜昌人,家乡主产柑橘橙子,关注我并转发,成粉友,下半年请您免费试吃一箱柑橘哦(邮费自理)。若消关请见谅,到时就无法通知了。


桔乡小农女


书卷气应该是指书者的文化文学修养吧。

真正的书法家,腹有诗书,或者本身就是诗人或作家,或史家或画家。本身的文学文化修养到家了,厚积薄发,是可以通过书画显露出来的。如苏轼黄庭坚米芾唐寅文征明等,本身就是诗人文学家,文化修养不一般。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对文字的理解有相当功力,又怎能写出功力相当的书法呢?

以现代启功与范曾为例:

启功是当代诗人、国学大师,书法当中自有传承,取法柳公权董其昌等名家,有一种洵洵儒雅的书卷气和恬淡从容的古典气息,字体匀称隽秀,有学者韵味。他的书法可用“雅、清、简、静”四个字概括。

范曾是当代书画家,书法是“蜣螂体”,这个比喻有揶揄之意,但也挺形象,是范曾早期的书法特点。字里行间很难看出师法出处,只觉浅薄无蕴。当然,后经田蕴章先生的建议,范书有所改变,去除了那些“疙疙瘩瘩”的累赘。

以上是个人陋见,不喜勿喷!

下面看图,大家评一评。




窗边的小豆豆988


书法的书卷气,是书法作品给人的一种感受,是书写者的文化气质在书法作品中的展示,是一种“文”的感觉,含有“文”和“静”两种气质。

书卷气是书法作品的书写者的审美表达和欣赏者的审美感受的复合。

书卷气不是想表达就能表达的,是书写者的文化气质的自然流露。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华”,即可以理解成是书法的“书卷气”。

气:表露于外的精神气质;华:可理解为流光溢彩的状态:只有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能高雅文静,横溢于外,并为人所感知。

这句话来自于《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苏轼写给朋友董传的一首留别诗。董传当时衣衫朴素,生活困顿,但由于他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质上风骨铮铮,不落俗套。

自古以来,国人就非常重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读书不仅会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提升人的精神气质,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

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

书法艺术是高雅艺术的一种,是书写者书写的技巧技法与其气质格调的综合表达,“书卷气”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是“粗俗”的对立面。


本文为昭明书馆原创,图片来自公开资料。

了解更多书画艺术知识,请关注昭明书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