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元朝的皇帝忽必烈?

小龙81739


元世祖忽必烈作为铁木真成吉思汗之孙,托雷之子,元王朝的建立者,元朝是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政权。

忽必烈作为元朝的第一个皇帝,他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创立了行省制度,管辖地方,结束了混战分裂的局面,入住中原,从客观上来看,统一了国家,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主观上来看,他将汉族与少数民族区分为几个等级,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将许多的肥沃的土地作为了放牧场,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民族等级制度严重分化了民族融合交流。


言史坊


元太祖忽必烈

对内文治著称于天下。在一批蒙汉臣僚的帮助下,依照汉法建元改制,所制定和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政策既为元朝的百年江山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清朝统治者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经验。

对外长期征战,蒙古军队武功虽强,但是军事征服也失利不少,劳民伤财,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御前带刀侍卫


“净刹玉毫瞻礼罢,回程仙驾驭苍龙。”从忽必烈这一句气势恢宏的诗可足见这位一代英主的眼界与胸怀。历代史学家对于忽必烈的评价都是比较高的,认为他结束了蒙古混乱法度,推崇儒术,英明克断,知人善用,是一位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

要评价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我们必须要做的是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事迹,然后客观辩证的看待其功过是非。这是一种通用的普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和评价历史人物。下面我们就用这一方法看看如何评价元朝皇帝忽必烈。

历史背景

忽必烈生于元太祖(成吉思汗)十年乙亥秋八月乙卯生,即公元1215年。当时成吉思汗立国之后,势力益盛,开始对外发动大规模征服战争。经过数十年的征战蒙古成为横跨亚欧大陆的帝国,而后在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子孙们开始了汗位争夺。

成吉思汗在临终前指定第三子窝阔台为汗位继承人;但是由于蒙古族“少子守业”的传统,成吉思汗的四子得到了蒙古统治的中心区域和主要的军队,因此而埋下了争夺汗位的种子。窝阔台死后,其子贵由继为大汗。贵由在位短暂,猝死之后,经过一系列争夺较量,汗位由窝阔台一系转到拖雷一系,由拖雷的长子蒙哥最终胜出称汗。1259年8月11日蒙哥去世。1260年5月5日,拖雷的四子忽必烈在精兵拥立下于中原开平自立为大汗;同年4月,拖雷的七子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蒙古本土贵族推举为大蒙古国大汗。双方遂展开激烈内战,窝阔台之孙海都就坚决支持阿里不哥,双方争夺历时达四年之久。最后由忽必烈胜出结束。

蒙古大汗的选举,需要通过忽里台大会的推举,而忽必烈的即位时并未通过该会议上,成功夺得汗位的忽必烈继位后也再不曾召开忽里台大会。也正是对于忽必烈此举的反对以及对其过分偏向中原政策的反感,大蒙古帝国趋于分裂,使得四大汗国虽名义上为元朝属国,但已经基本与中原有分别主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忽必烈可以经略的就只有中原汉地。

忽必烈生平事迹

1260年,南下进攻南宋的忽必烈在蒙哥死后,暂时同南宋议和,返回蒙古草原率先称汉,举行登记大典并发布《皇帝登宝位诏》。

忽必烈登基之后实施大改革,先后建立中书省,枢密院,总制院和御史台。

1271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定国号“大元”发布《建国号诏》,次年迁都大都。

1276年攻陷南宋首都临安,南宋灭亡完成大一统。元朝疆域达到空前辽阔,北至西伯利亚,南到缅甸北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兵远征日本,但是遭遇到台风,全军基本上喂鱼了。

1279年到1289年间开凿运河,使得京杭大运河与大都之间水道全线贯通。

1294年,忽必烈去世,葬于漠北草原。

历史评论

忽必烈作为一位征服者,一生征战无数,给战乱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他推崇儒术,仿效汉制建立元朝,基本保留了宋朝的官员体制,在统治上积极采取了各项有效的措施,对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的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他结束了中国长期以来的分裂局面,使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疆域领土达到了空前辽阔。

他开凿运河,使得南北贯通,解决了南粮北运问题,加强对南方的统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融合。

历史上后人对于忽必烈的评价都是偏向于褒奖的,《元史》中认为忽必烈时“一代之制者”,《新元史》则先肯定了忽必烈的功绩,然后对他"吝于改过"的行为感到叹息。

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元史·本纪第十七》至世祖独崇儒向学,召姚枢、许衡、窦默等敷陈仁义道德之说,岂非所谓书生之虚论者哉?······至于日本之役,弃师十万犹图再举;阿合马已败,复用桑哥;以世祖之仁明,而吝于改过。如此,不能不为之叹息焉。《新元史·本纪第十二》


狐瓜


忽必烈——(1215—1294)

公元1271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国都定在大都(今北京),他就是历史上的元世祖。公元1279年,,南宋王朝在统了152年后终于灭亡,元朝统一中国。

(一)忽必烈是怎样治理中原的。

忽必烈即位后中原汉地成为忽必烈政权的重心,他顺应时势,全面推行“汉法”,改革蒙古统治者对汉地的统治方式。公元1262年,山东行省大都督李璮趁北边有战事,结宋为外援,占据济南,并企图策动华北各地诸侯响应。忽必烈调集重兵围攻济南,七月城破,李璮自杀。忽必烈因势利导,罢世候,置牧守,分民、兵之治,废州郡官世袭,行迁转法。由于中原各地数十年专制一方的大小诸侯的势力受到限制和削弱,中央集权获得加强。中统、至元之初,元廷博采汉族士大夫建议,遵循中原传统制度,同时也采取了充分保障蒙古统治者特殊权益的各种措施,大体奠定了元朝一代政制的规模。

(二)元朝的疆域。

史书上记载;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南越海表,北逾阴山。相当于今天的中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境,鄂毕河、额尔齐斯河以东的西伯利亚,阿富汗的东北部、巴尔喀什湖至阿姆河的中亚地区,克什米尔东部、锡金、不丹合境、缅甸、泰国北部及越南西北部。

(三)设立中书省总管全国政务。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王朝,中央王朝为了对如此辽阔的疆土进行有效的统治,在行政区划上,逐渐形成了一套行省制度。

忽必烈即位后,设立中书省总管全国政务,地位相当于金朝的尚书省。行省设置渐渐固定下来,成为地方上的常设机构。行省有了自己独立的官称,行省官员不再称为中书省宰相,而单称某某行省平章,或某某行省右丞。从此,行省原先作为中央派出机构的色彩完全消失,成为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元朝后期,全国形成了辽阳、甘肃、陝西、河南、江浙、江西、湖广、四川、云南九个行省,后来又增设岭北行省,一共是十个行省。

(四)取仕途径

元代取士有三个途径,一是通过怯薛(北方游牧民族的选官制度),二是通过科举,三是充当官员。由怯薛入仕者虽然只占选官的十分之一,但他们般均由元帝任命的居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要职的高官。元代科举取士的规模很小,只占取士的二十分之一。主要取士途径是通过充当吏员而不断升迁。这是由于蒙古和色目长官对汉族官吏的需求量很大,而其他两种选官途又只能吸纳很少的官吏,因此大多数想入仕者只得先充当低级吏员。但他们升迁很慢,一般要干8至9年才能入品。

(五)发展交通运输

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的开凿、海运航线的开辟、遍布全国的驿站的设置,使元代交通运输业有新的发展。

元灭南宋后,全国实现统一,南北经济交流进一步扩大。北方〈主要是大都)所需的糧食及其他物资,多由江南供应。江南物资主要依靠运河北运。自山东东平境内的汶水南下与黄河相连接的济州河,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开凿;自山东临清经东昌(今山东聊城)到东平路须城县西南安山的通河,至元二十年开凿;通州到临清段为御河(今卫河),大都至通州为通惠河,至元二十八年由郭守敬主持开凿。

元代海运是指国内近海航运。始于至元十三年,时伯颜下临安,取南宋库藏图籍,招海盗朱清、张瑄由祟明入海道运直至沽,转至大都。至元十九年始命罗壁、朱清、张瑄造平底船运糧。

运河的开凿和海运的开群,对商业的发展,大都的供给和繁荣,南北交通的畅通,官民造船业的扩大,航运技术的提高,都起了重大作用。运河通航后,岁运米至大都500万石以上,来自江淮、湖广、四川及海外的各种物资、旅客源源不断地运至大都、

陆路交通也很发达。全国各地段设有驿站1500多处,其中包括少数水站。在驿站服役的叫站户。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每10里、15里或20里设一急递铺,其任务主要是传送朝廷、郡县的文书。


文藻巧翁


公元1215年,忽必烈出生。到了1251年,哥哥蒙哥汗继位,让忽必烈统领漠南之地。在公元1259年,蒙哥汗在攻打钓鱼城的时候去世。阿里不哥想和哥哥忽必烈争夺汗位,但忽必烈十分清楚他的把戏,所以没有回到蒙古,1260年在开平城宣布称帝。1271年正式建立国号为大元。在位34年(元朝皇帝23年)。是元朝的开创者。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忽必烈统一全国。公元1294年,忽必烈去世。



1 忽必烈是一位善于用人的皇帝,著名的金莲川幕府里招揽了一大批能人。有能征善战的武将,有深谋远虑的谋士,有饱读诗书的儒者。还有道家还有和尚。不管是汉人还是契丹人,只要有能力都会任用。其中,汉人里最著名的是刘秉忠。刘秉忠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建筑家,画家。精通佛儒道三教。他提出蒙古可以以马上得志,不能以马上治国。于是忽必烈听从刘秉忠的建议。采用汉制。


2 忽必烈是一位善于治国的帝王。忽必烈采用汉制治国,但同时又有蒙古的制度在里面。有人称内北国而外中国,表面上是汉制,其实骨子里是蒙古的制度。这种蒙汉并行的制度是忽必烈统治时期特有的制度。忽必烈还在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以御史台来监督。在全国设立行省制度。在农业上忽必烈设立管理农业的司农司和水利建设的机构都水监。颁布法令禁止毁坏农田。鼓励开荒,并将屯田推广到全国。

3 忽必烈还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帝王。想要征服日本和其他东南亚地区。但遗憾的是直到忽必烈去世,也没能征服日本和其他东南亚地区。

总的来说,忽必烈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虽然靠武力征服了很多地方,但是,他后来也建立了新的政权。靠文治把元朝治理的很好。这在一个游牧民族里是非常难得的。


松垮大卡司


忽必烈是一位雄才伟略的君主,他仿效汉制建立元朝且重用汉人,这一点是很难得的。历史上有很多人对他做出过很高的评价。

①宋濂评价忽必烈:“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

②曾国藩赞其:“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

③孙中山说:“秦皇汉武、元世祖、拿破仑,或数百年,数十年而斩,亦可谓有志之士矣。拿破仑兴法典,汉武帝纪赞,不言武功,又有千年之志者。”

总体来说大致上,后世人对忽必烈的评价,都是褒大于贬的。




先秦说书将


一个被耍着玩的蒙古皇帝,以为蒙古人强悍其它民族就没办法只能甘心给他卖命,他本人更是好酒贪食得了严重的痛风根本走不了路,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只听探子的馋言,是典型富二代作风。

二次派军远征日本,更是大量在朝鲜屯驻大量蒙古军队就是不用,搞的蒙古朝鲜通婚严重,就产生今天的一部分人长的既像蒙古人又像朝鲜人就是其中大部分是韩国人大高个又像强壮。

那么还远征日本用的是什么兵源?历史资料证明,用朝鲜降兵做先头部队当炮灰,后继后用汉人军队补充兵源,等打完了蒙古军队再去正式占领。

计划的不错就是有点天真,谁知,二次加紧的攻击计划,朝鲜人应付差事的战船都用的是旧船的骨架,遇上台风不沉才怪,但为了赶工期否则就被蒙古军杀头,就只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啦。战争未打,就一多半掉海里了。后果可想而知。

而患有痛风的忽必烈只能抱着脚望洋兴叹了!



破译门人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成吉思汗的孙子,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朱元璋对忽必烈评价挺高:元自世祖混一天下,宽恤爱人,亦可谓有仁心矣。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建立历代帝王庙,把忽必烈与他亲自选定的汉高祖、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放在一起祭祀。朱元璋把忽必烈看作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君主之一。

公元1260年,忽必烈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大汗,年号“中统”。在1271年,在汉臣的提议下,忽必烈把蒙古国号改为“大元”,公元1272年忽必烈迁都中都。并改为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可谓是草原制与中原制的杂交政策!

一、忽必烈早在蒙古国时期他管理地方时就任用了大批汉族的儒士。而在他建立元朝后,更是重用董文炳(忽必烈称其为董大)、刘秉忠、张弘范等汉臣,刘秉忠1250年向忽必烈上万言策,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主张改革弊政,劝农桑,兴学校,这些政策很好地缓和了汉蒙的民族矛盾,巩固了统治。

二、采用“汉法”,改革“旧章”,实行封建制度的革新,保留了宋朝的机构和行政官吏,建立了一些至今沿用的政治制度,在所辖各地建立行省、中央设中书省,开创我国行政区域省级制度的前端。

三、实行重视农业生产的政策,设立“司农司”、“劝农司”等专管农业的机构,并于元二十三年编辑《农桑辑要》作为指导农民生产生活和考核官吏的标准法规,实行国家控粮政策,丰年收购余粮,荒年免费发放,关心天下民生疾苦。

四、忽必烈修京杭运河,北京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重心连结了起来,大大缩短了南北时空距离,为后来的明清两代打下了稳定的基础。这条运河,至今还有着不错的经济价值。

五、在位时加强中央统治和边疆地区管理,在全国各地建立通信驿站制度,一改游牧民族策马军事、下马生产的惯性方式,奠定了国家疆域的庞大规模,发展了各民族之间隔绝闭塞的文化、经济、意识的交流。

六、将人按血统分四等:一等是蒙古人,二等是色目人,三等是汉人(北方汉人、女真、契丹),四等是南人。四个等级的人,责权利不一样,等级越高福利越多,而责任也越大。例如第四等的南人就不能当兵,也不必交税,元朝也不给任何顾照。

将臣民按职业分为九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商、六工农、七娼、八丐、九儒。从此儒生就被称为臭老九。原本的意思是臣民承担的赋税分为九等,等级越低,税越低。八等的乞丐不交税但要服些徭役。而九等的儒生,既不交税,也不服徭役,可以安安心心的读书、教书。

忽必烈可能认为他制定的制度框架很完美,天下各色人,可以各安天命,快乐的生活。

七、穷兵黩武,忽必烈的一生都伴随着战争,平西夏、灭南宋、臣高丽、定南诏、征安南、攻日本……同时组织西征,基本上征服了欧洲,和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等国家达成协议,各国承认元朝的宗主国地位,这样,忽必烈从形式上完成了对亚欧大陆的统一。

忽必烈在征服战争中蒙古军所到之处几乎是寸草不生,屠城成为惯用手段,直接导致亚欧大陆人口锐减,民生凋敝,由于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元朝大量推行退耕还林政策,对农耕民族的生活是致命的打击。

忽必烈能力卓越!也有一定胸襟,但毕竟没有跳出时代和民族的禁锢,没能成为历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性人物。





历史上那些事


元世祖忽必烈是狭义上元朝的创立者,他对于元朝的意义不言而喻,他对于中国版图的统一和阔大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那么元世祖忽必烈到底在元朝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呢?

忽必烈在行政体制有很多的开创举措,受到此后众多统治者的赞扬,但是在其晚年穷兵黩武,使得大量兵力滞留边疆地区,对于制定的国策时有摇摆,重点培养的真金太子早逝,使其推行汉法的信心动摇,确立佛教为国教,通过僧道辩论打击焚毁道藏,造成执政后期政策混乱国家发展路线出现变动,在尊崇蒙古习俗和施行汉法治理国家方面出现了博弈,为后任者的执政留下了隐患造成了统治阶层的不断动荡直至政权灭亡。忽必烈早在蒙古国时期他管理地方时就任用了大批汉族的儒士。而在他建立元朝后,更是重用董文炳(忽必烈称其为董大)、刘秉忠、张弘范等汉臣,刘秉忠1250年向忽必烈上万言策,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主张改革弊政,劝农桑,兴学校,这些政策很好地缓和了汉蒙的民族矛盾,巩固了统治。

采用“汉法”,改革“旧章”,实行封建制度的革新,保留了宋朝的机构和行政官吏,建立了一些至今沿用的政治制度,在所辖各地建立行省、中央设中书省,开创我国行政区域省级制度的前端。实行重视农业生产的政策,设立“司农司”、“劝农司”等专管农业的机构,并于元二十三年编辑《农桑辑要》作为指导农民生产生活和考核官吏的标准法规,实行国家控粮政策,丰年收购余粮,荒年免费发放,关心天下民生疾苦。忽必烈修京杭运河,北京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重心连结了起来,大大缩短了南北时空距离,为后来的明清两代打下了稳定的基础。这条运河,至今还有着不错的经济价值。在位时加强中央统治和边疆地区管理,在全国各地建立通信驿站制度,一改游牧民族策马军事、下马生产的惯性方式,奠定了国家疆域的庞大规模,发展了各民族之间隔绝闭塞的文化、经济、意识的交流。将人按血统分四等:一等是蒙古人,二等是色目人,三等是汉人(北方汉人、女真、契丹),四等是南人。四个等级的人,责权利不一样,等级越高福利越多,而责任也越大。例如第四等的南人就不能当兵,也不必交税,元朝也不给任何顾照。将臣民按职业分为九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商、六工农、七娼、八丐、九儒。从此儒生就被称为臭老九。原本的意思是臣民承担的赋税分为九等,等级越低,税越低。八等的乞丐不交税但要服些徭役。而九等的儒生,既不交税,也不服徭役,可以安安心心的读书、教书。

忽必烈杀人如麻,骄奢淫逸,在征服战争中蒙古军所到之处几乎是寸草不生,屠城成为惯用手段,直接导致亚欧大陆人口锐减,民生凋敝,由于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元朝大量推行退耕还林政策,对农耕民族的生活是致命的打击。忽必烈能力卓越!也有一定胸襟,但毕竟没有跳出时代和民族的禁锢,没能成为历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性人物


聊哥说历史


马背上走下来的皇帝

1271年,忽必烈称帝,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 ,正式建国号大元。\r

一年后,在刘秉忠规划下,元帝国建都于金国中原的大都。北方政局稳定后,忽必烈决定采用南宋降将刘整建议,先拔襄阳,浮汉水入长江,进取南宋。\r

1268年,命阿术、刘整督师,围困隔汉水相望的襄、樊重镇,襄樊军民拒守孤城达六年。\r

1272年初,元军攻下樊城,襄阳守帅吕文焕出降。次年六月,忽必烈命伯颜督诸军,分两路大举南进。左军由合答节度,以刘整为前锋,由淮西出师。伯颜本人与阿术领右军主力,九月,自襄阳出发,沿汉水入长江;同时,命董文炳自淮西正阳南逼安庆,以为呼应。十二月,元水师入长江,克宋江防要塞阳逻堡。宋汉鄂舟师统帅夏贵遁,汉阳、鄂州宋军降。伯颜分兵留阿里海牙经略荆湖,自领水陆大军顺流而东,以吕文焕为前锋。宋沿江诸帅多为吕氏旧部,皆不战而降。\r

1274年二月,贾似道被迫督诸路精兵,抵御元军。这时,他仍企图奉币称臣议和,被伯颜拒绝,只好在池州下游丁家洲勉强与元军会战。因宋军内部不和,一触即溃。同年秋,伯颜从建康(江苏南京)、镇江一线分兵三道趋宋都临安(浙江杭州)。\r

1276年正月,宋幼帝上赵㬎表降元。之后,南宋大臣文天祥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东南沿海继续顽抗,拥立益王赵昰为帝。赵昰死后,又拥立卫王赵昺,继续抗战。\r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称帝,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 ,正式建国号大元 。一年后,在刘秉忠规划下,元帝国建都于金国中原的大都。\r

北方政局稳定后,忽必烈决定采用南宋降将刘整建议,先拔襄阳,浮汉水入长江,进取南宋。至元五年(1268年),命阿术、刘整督师,围困隔汉水相望的襄、樊重镇,襄樊军民拒守孤城达六年。\r

至元十年(1272年)初,元军攻下樊城,襄阳守帅吕文焕出降。 \r

次年六月,忽必烈命伯颜督诸军,分两路大举南进。左军由合答节度,以刘整为前锋,由淮西出师。伯颜本人与阿术领右军主力,九月,自襄阳出发,沿汉水入长江;同时,命董文炳自淮西正阳南逼安庆,以为呼应。十二月,元水师入长江,克宋江防要塞阳逻堡。宋汉鄂舟师统帅夏贵遁,汉阳、鄂州宋军降。伯颜分兵留阿里海牙经略荆湖,自领水陆大军顺流而东,以吕文焕为前锋。宋沿江诸帅多为吕氏旧部,皆不战而降。\r

至元十二年(1274年)二月,贾似道被迫督诸路精兵,抵御元军。这时,他仍企图奉币称臣议和,被伯颜拒绝,只好在池州下游丁家洲勉强与元军会战。因宋军内部不和,一触即溃。同年秋,伯颜从建康(江苏南京)、镇江一线分兵三道趋宋都临安(浙江杭州)。至元十三年正月,宋幼帝上赵㬎表降元。 \r

之后,南宋大臣文天祥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东南沿海继续顽抗,拥立益王赵昰为帝。赵昰死后,又拥立卫王赵昺,继续抗战。至元十五年(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被囚于大都三年之久,拒绝了元朝的招安,后从容就义。\r

至元十六年(1279年),金朝降将张弘范指挥元军在崖山消灭了南宋最后的抵抗势力,陆秀夫背着8岁的幼帝赵昺投海殉国,南宋灭亡。 \r

元朝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藩镇割据以来中国的南北对峙、五六个民族政权长期并存的分裂和战乱局面,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r

蒙古灭南宋后,统治阶层出现了以许衡为首的儒臣派与以阿合马为首的理财派官员之争。由于蒙古需要大量财宝赏赐予各封王,加上开支繁重,所以财政日渐紧张。以儒臣派官员认为元朝应该节省经费、减免税收。反之以色目人为主的理财派官员认为,南人藏有大量财物,应没收以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于是这个问题在朝中没有停止。 \r

忽必烈信任色目官员阿合马,设立尚书省解决财政问题。而儒臣则以受汉化更深的太子真金为核心形成一派,与阿合马抗衡。结果阿合马被刺杀,而真金也于其后得病而死。忽必烈仍然先后任用汉人卢世荣、西藏人桑哥等理财派官员以之来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