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银华医生去世: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但通往死亡的道路却不同

一早看到彭医生去世的消息,伴随这条消息而来的,是关于他原本今年准备结婚,却因为疫情爆发,上了前线,只能推迟婚礼一事。

现在办婚礼的美好情景彻底破灭,只剩下未婚妻的眼泪。这时候作为这场婚礼的旁观者,或者说作为疫情之下的局内人,我们能表达些什么?其实我们也早已沦为了“失语者”。不是不想说,而是不让说。

前几天,有网友描述了新冠肺炎患者是如何走向死亡的。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他们就像被溺死的人。足以想象这种死法的痛苦程度。那晚我失眠了,觉得喘不上气,好像被一只有力的大手扼住喉咙。


彭银华医生去世: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但通往死亡的道路却不同


我想这些日子以来,失眠的人不只我一个。每天除了看书看电影,想做的事情里,只剩下关注疫情。读各种疫情文章,尤其是抗疫日记。因为比起详细却略显枯燥的分析式或说理式文章,我更想知道疫区人真正的生活和真实的思感。

这些文章当然不是每篇都能在第一时间读到,有时候还来不及看,就看不到了。正因如此,我养成了随时看,随时截图保留那些值得思考的内容。

疫情让我开始养成新的习惯——进行重读。过去我很少重读,总觉得时间有限,要多读些新内容。我重读了加缪的《鼠疫》、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迟子建的《白雪乌鸦》、毕淑敏的《花冠病毒》、布拉德伯里的《华氏451》、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和鲁迅先生的一些杂文。

我也重看了几部电影,都和病毒有关。印象很深的是《釜山行》和《流感》,哭得很惨。


彭银华医生去世: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但通往死亡的道路却不同


重读过后我开始思考,其实人性的弱点在全世界共通,如今我国经历的事,换作别国或许也有类似的种种行为。而我们之所以愤怒,是因为中国的每个变化,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归根结底,它所承载的是家的概念。

就像每本书里描述的情节一样,人们原本有几次关键的机会,能够阻止事态进一步恶化,结果却由于各种原因,一次次错过时机,致使事态无法收场。每个置身其中的人,都不是场下观众,而是场上演员。这种角色的安排回归现实也类似,我们都是演员,有各自的身份,任何一个角色出错,最后都可能酿成悲剧。

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死亡。角色有大有小,肩上的担子有重有轻。在疫情初期,朋友圈流行一句话:在家躺着就可以给社会做贡献。这话所对应的,起初很显然是非医护人员。后来这个群体逐渐缩小,因为警察、快递小哥、社区志愿者等职业的员工,也投入到工作中。

于是,死亡的对象随之扩大。我想你肯定读到某位警察,由于工作疲劳而突发脑梗去世;某位志愿者,接连几天的工作导致心源性心脏病猝死;某位医生连续多天劳累,不幸离世。类似的新闻将我们笼罩,我们不知该作何表达,因为说什么都已经无意义。


彭银华医生去世: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但通往死亡的道路却不同


在各种死亡讯息中,最猛烈也最令人窒息的,莫过于病患之死。我不再详细列举那些可能会让我永生难忘的死亡,我相信你已经读到很多。他们的挣扎和痛苦,无奈和胆怯。在得知自己患病初期,已经离世的人曾和我们一样,对这个病充满未知,他们在茫然中死去,甚至来不及留下遗言。

病患那么多,床位那么少。他们在一分一秒里,徘徊在希望与失望之间等待死亡,他们的家人也不能幸免,先是看着几天前还有说有笑的父母、孩子或爱人,一点点死去,接着再轮到自己,甚至能算出哪天是终点。

这些病患或是医生、警察、快递员......每一个死于疫情之人,他们何其无辜,他们是在为谁买单?这整个事件究竟错在哪里?事到如今谁都能说出个一、二、三。但眼下最紧要的并不是怪罪,而是救人,争分夺秒地救人!

尽管人固有一死,可这种死法太过残忍。死者觉得不甘,生者也如此。在通往死亡的路上,至少痛苦能少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