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公卫中心:这里的“战况”决定了成都人的心情

成都市公卫中心:这里的“战况”决定了成都人的心情

(家庭与生活报记者 白华宇 宁蕖 )2月21日,成都市无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增出院4人。截至2月21日24时,成都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病例143例,累计出院75人,死亡3人,其余65人均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和国内许多地方一样,成都这座千万级人口的大都市似乎也被按下了暂停键,大街上行人寥寥,热爱火锅和油菜花田的人们继续默契地呆在家中,用“减少流动”的方式为抗疫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这个城市也把期盼和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这个平日里被市民称为“成都十医院”的地方似乎从没有那么“闹热”过,因为是开展新冠肺炎患者医疗救治的市级中心,这里是成都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主战场,它的“战况”如何,决定了人们的心情起伏。

当第一例确诊以后

1月16日,成都市确诊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接收这个病例之前,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早已严阵以待。“发现第一例的时候,我们就紧急启动了应急预案。”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业务副院长张仁卿介绍,在接到这个病例后,该院马上对病人的流行病学史和相关身体指标进行了了解和检查,“考虑到病人有武汉往来史,血象和CT表现也高度怀疑新冠肺炎,经过省市专家组联合会诊进行了相应的核酸检测,最终确认感染。”从成都市第一名确诊病人被发现到住院,在还没有较明确的诊断路径时,一切仅经历了数小时。

那一天,成都市公卫中心的运转突然加快,但恐慌情绪并没有在这里蔓延。迅速处置的背后,是长年累月的筹备。成都市公卫中心本身就承担有及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使命,该院为此准备的时间比许多人想象得都要早,早在今年初,根据武汉公布的疫情信息,该院就调配好了物资,和药品供应商协商储备药物,并对人员进行了严格的传染病防护等方面的培训。并且随时关注全球各地的公共卫生事件,随着疫情的升级,在四川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前,该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德顺研判疫情发展趋势,并作出“增加物资储备量,做好打持久战准备”的指示。张仁卿说:“医院党委早期的充分准备,在面对疫情时才能有更充足的反应时间。”

1月26日,市公卫中心接到任务,要在15天内完成该院二期大楼装修改造,用于收治新冠患者,接到改造任务后,该院立即组织员工特别是党员干部职工放弃休假,在一夜之间将原本在该大楼的三个病区搬迁到了其他大楼,“搬迁的基本都是艾滋病房和重症医学科的危重病人,他们戴着呼吸机,由医生护士转运,大家都很配合,也很辛苦。”张仁卿告诉记者,“二期工程的改造是宁愿备而不用,也不能不备,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否则就会发生灾难性的后果。”

成都市公卫中心:这里的“战况”决定了成都人的心情

成都公卫中心倍受市民关注

施工开始后,医院副院长蒋良双与基建办的同事一直守在工地,“施工方对医疗用房的把握没有那么专业,负压设备的安装合不合适,各项调试到不到位,都需要医院来把控。二期的负压楼建成后,有初效、中效,高效过滤网,这能确保排放的空气都是无害的。”

成都市公卫中心:这里的“战况”决定了成都人的心情

二期工程已经完工

据了解,从接到任务到完成施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二期装修改造工程仅用了13天半时间,较15天的时限提前了1天半时间,而从施工进场到装修改造完成,其实仅用了10天时间。

不能让医护被感染

随着疫情的蔓延,成都市公卫中心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也在逐渐增多,形势严峻,为医疗救治带来了不小的考验。这段时间里,该院的医护人员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尤其是党员冲锋在前,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对患者的医疗救治中。对于所有接受救治的新冠肺炎患者,该院将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尤其对危重症患者实行“一人一案”的精准救治方式。

随着战疫进程不断深入,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问题也倍受关注。为了让医生护士保持战斗力,成都市公卫中心制定轮班轮岗制度,还建立完善了特殊情况下的医疗行为评估,一线医护要经过严格培训后才能走进病房,进出隔离区也要经历严格的消毒程序,严防职业暴露……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方便一线医护人员休息和工作,该院将附近的一家酒店作为医护人员集中住宿点,为医护人员提供最完善的服务,按照一线医务人员上下班时间点安排专车接送,他(她)们从病房出来后,回到酒店可以养精蓄锐,最大程度地得到休息。

护理部主任万彬坦言,启动应急预案以来,自己最害怕收到的,就是“战友”倒下的消息,“我们的护士妹妹很多都是90后,她们承担的压力太大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万彬连夜规划病区改造图纸,优化护理部工作流程,在她和院领导的努力下,公卫中心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消化道传染病病区改造为呼吸道传染病病区,“增设了三层‘关卡’,医护人员进出病区必须层层过关,还设置了专门的人员在这些点位检查医护的防护服穿脱、消杀情况。”

成都市公卫中心在全力精准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同时,截至目前成功做到医务人员“零”感染。

你的表情也很重要

1月29日,我省第一例康复的新冠肺炎患者在成都市公卫中心出院了。当天,不少媒体镜头对准了这名34岁的男士。随着治愈出院病人越来越多,市民们似乎也已经对此习以为常,但对于该院的全体职工,每一个病人的康复出院都是该院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一个病人在这里的出院给大家的回忆都是不一样的,每一次送他们出院带来的都是希望。

判定一个患者是否达到出院标准,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发热、病症、影像学检查和核酸检测等情况,该院每天组织召开省市医疗救治专家组会议,对每一个康复病人的出院进行科学、严谨判定,张仁卿说:“这项工作需要很细心很投入,当一个个指标都没有问题的时候,那种感觉确实让所有人都很高兴。”

在重症医学科主任陈红看来,在面对这样一种未知的疾病时,医生对病人的关怀有时候比治疗手段更重要,“我从事重症医学这么多年了,看惯了很多生离死别,也越来越能体会‘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话的含义。”在面对未知时,人难免会恐惧,陈红知道,作为专业人士,当穿上白大褂那一刻,自己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有可能影响患者的心情 “特别是这个疾病有一定的‘自限性’,患者心情好了,有信心了,抵抗力强了,就更有可能战胜疾病。”

在医院党委的领导下,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成都市公卫中心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新冠肺炎诊疗格局。加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63名精兵强将共同来管理重症院区,与省市专家和该院的一线医护并肩作战,共同救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尽最大可能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同时,在该院严格的感控体系保障下,除了紧张忙碌的新冠肺炎就诊区域,其他传染病患者的救治也仍然在正常运转……

当记者走出医院行政区时,正好遇上外界的捐赠物资送到这里,医院搭建的临时捐赠点旁边的李树开出了花朵。2月1日至2月15日,该院已累计收到8笔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社会捐赠近500万元。

成都市公卫中心:这里的“战况”决定了成都人的心情

胜利也许不远了

医院党委书记徐鸿告诉记者,虽然目前最高警戒仍未解除,但是看到如此有力的城市动员、社会关爱和医护人员在前线的无畏付出,这场特殊战役的胜利,或许已经不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