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了这部动画片,发现好的亲子关系里,父母都有这4个特质


追了这部动画片,发现好的亲子关系里,父母都有这4个特质


《咪好一家》是儿子最爱看的动画片之一,平时里,很少有时间陪他看动画片,每天下班以后,不是忙着做饭就是忙着辅导孩子作业,有时候临睡前还要处理一些自己的工作。认认真真静下心来,陪孩子看动画片的时间并不多。


《咪好一家》是俄罗斯的家庭启蒙教育动画片,适合学龄前的小朋友观看。这部动画片里的主要动画人物是糖果、布丁、饼干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三只小猫可爱又淘气,和许多小朋友,三只小猫经常会制造一堆麻烦,但是,猫爸爸猫妈妈总是能够智慧化解,所以,他们这一大家子拥有着和谐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的好与坏,父母占主导地位,孩子只是自然地释放天性,带着一颗好奇心,不断探索自己周边的世界。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认为,同样的情形,不同的信念和看法,导致不同的结果。父母对于熊孩子的行为,如何评判,直接导致了亲子关系质量的好坏。动画片里的猫爸爸和猫妈妈,能够轻松搞定和三只小猫的关系,是因为他们身上具备这4大特质。


01遇事不抱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咪好一家》这部动画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野餐》和《结婚纪念日》这两集,这两集动画片有个共同点,就是属于家庭集体的娱乐活动,并且都遇到了一些插曲。家庭娱乐性活动的目的,是给大家带来快乐,气氛应该愉快的,事情应该是顺顺利利地,如果活动进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愉快的插曲,很多人的心态可能是,生气、沮丧、抱怨、指责,最后,一场开开心心的聚会,弄得不欢而散。


而猫爸爸猫妈妈也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但是,他们的表现,却值得很多父母学习。


追了这部动画片,发现好的亲子关系里,父母都有这4个特质


《野餐》 ——天气晴朗的一天,猫爸爸猫妈妈带着三只小猫去野餐,猫爸爸开着车,大家一路上哼着愉快的歌曲,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正当他们准备野餐的时候,猫爸爸发现野餐篮不见了,没有野餐篮怎么野餐啊?这是他们遇到的第一波折,布丁有点沮丧,而猫妈妈则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让猫爸爸钓鱼,她和糖果去捡树枝生火,准备做烤鱼吃。


猫妈妈和糖果捡完树枝回来以后,发现猫爸爸一条鱼都没钓上来,原本以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没想到落空了,这是他们遇到的第二波折。


方法总比困难多,这个办法不行,就想新的办法。猫妈妈又和三只小猫去森林里,采蘑菇、摘野果,等到他们准备生火烤蘑菇时,猫爸爸又发现打火机放在野餐篮里了,这是他们的第三波折。最后,布丁用钻木取火的方法,顺利解决这个问题。


一次野餐,真的是一波三折,而这些波折并没有影响他们愉快的野餐。在这次野餐活动中,猫妈妈做对了什么事情?


梅若李.亚当斯在他的《改变提问,改变人生》一书中指出,人在面对问题时,通常会有两种心态:学习者心态和评判者心态。评判者心态,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该怪谁”,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会让大家陷入情绪的漩涡,互相抱怨和指责。而猫妈妈自始至终都没有,埋怨任何一个人,而是选择了“学习者心态”,积极解决问题,从“我能做些什么”的角度出发,避免了本能情绪的反应。


《结婚纪念日》——猫爸爸和猫妈妈的纪念日,他们一家人去餐厅吃饭,为了给爸爸妈妈的结婚纪念日增添几分情趣,三只小猫和服务员约定好:在服务员送南瓜派的时候,服务员拿着点燃的蜡烛,饼干关掉灯光,钢琴师演奏他们选定好的曲子。


追了这部动画片,发现好的亲子关系里,父母都有这4个特质


看到服务员送南瓜派过来,三只小猫立刻分头行动,就在饼干关掉灯光以后,服务员摔倒了,南瓜派洒到了地上,还把猫妈妈的衣服弄脏了。

饼干责问服务员为什么没有点蜡烛,可是,实际上这个南瓜派是另一位客人的,一个小小的误会,把整个纪念活动搞得有点糟糕。面对这样的结果,猫妈妈并没有去责怪任何人,而是对孩子们表示了感谢。


猫妈妈的一句感谢,缓和了气氛,化解了孩子们心中的愧疚,让大家的思维进入到如何解决事情这个方向来,而不是指责谁。


在这么欢乐的场景下,孩子们居然把事情搞得这么糟,多数父母的第一反应是批评指责,批评指责是情绪的本能反应,并不利于解决问题。而猫妈妈则是从“我能做什么”这个角度,来化解了大家心中的沮丧。


同样的场景,不同的提问方式,决定了行为的不同。当父母在遇到问题时,开启“该责怪谁”的模式,教会孩子的是指责与抱怨;当父母在遇到问题时,开启的是“我能做些什么”,教会孩子的是如何解决问题。


02尊重孩子的想法,倾听孩子的声音


父母对于孩子具有天然的优越感,因为父母比孩子知道得更多,这种认知上的差距,导致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应该”思维,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例如,你应该让着妹妹,你应该学会分享,你应该懂礼貌……


追了这部动画片,发现好的亲子关系里,父母都有这4个特质


在《旧东西新东西》这集动画片里,布丁收拾玩具的时候,发现了自己小时候骑的三轮车,他非常不舍得。猫爸爸和猫妈妈知道了以后,并没有直接告诉布丁,“你应该如何处理你的三轮车”。而是认真听了布丁的想法,并且争得布丁的同意,把他的三轮车送给了表弟。


同样的场景,有的父母可能是这样做的:“你这三轮车留着也没用,既然没坏,不用送回收站,那就送给你的表弟吧。”


虽然最终处理结果是一样的,但是,一种做法是是尊重了孩子的决定,一种做法是尊重了父母的决定。


孩子愿意和父母交流,那是因为孩子的想法常常得到尊重。


03做真实的父母,而不是完美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很容易模仿父母的行为。所以,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优秀,就会努力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其实,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的榜样,而是真实的父母。


几米在《我不是完美的小孩》里写到:

大人都爱说孩子是他们的一面镜子,

孩子说什么做什么,

都是大人的反射,

要让孩子有好模样,

大人应该先做好榜样。

可是,我不想要变成好模样,

也不需要好榜样,

我要自己长大,变成自己的样子,

我讨厌变成别人的镜子。


在《咪好一家》里,猫妈妈告诉猫爸爸周末和茄斯爸爸妈妈一起打网球,猫爸爸听到这个消息,没有一丝兴奋,而是立马表现了自己的担心,猫爸爸跟猫妈妈说:“可是,宝贝,等一下,你知道我网球打得不好啊。”


这是猫爸爸真实的一面,猫爸爸并没有因为三只小猫在场,就隐藏自己内心的担忧,就掩盖自己网球打得不好的事实。会担心、会害怕、会有自己不擅长的事情,这些都是人性的一面。父母能够坦然地承认自己“弱”的一面,才能包容孩子不优秀的一面。


如果父母事事都要给孩子做榜样,那么,对孩子的要求也会苛刻。在《幸福三重奏》节目里,汪小菲和大S做缆车,汪小菲心里很害怕,但是,他说出来的却是“不害怕”。汪小菲对于孩子的要求也是这样的,在《我们是真正的朋友里》,他的儿子因为害怕地震哭了,汪小菲却跟儿子说:

“你有哭啊?你一男孩子,地震有什么可哭的?”


汪小菲坐缆车时,隐藏自己的害怕,不允许儿子因为害怕而哭,都是因为活在了“男子汉”的人设里。父母总想着给孩子树立榜样,也是活在了“优秀父母”的人设里。


孩子在成长中,能够给予他力量的是真实的父母,而不是人设里的父母。


04用故事来改变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说教


孩子犯错时,不愿意承认错误,是很多父母头疼的问题。因为害怕孩子缺少担当,所以,父母会苦口婆心教育孩子,但是,往往收效甚微。猫妈妈也遇到了这样的教育问题,她只用了一招就让三只小猫乖乖认错了。


三只小猫在玩袜子玩偶游戏,不小心把桌子上的碗打碎了,大家都不愿承认是自己弄碎的,而是把责任推给了套在手上的袜子玩偶。猫妈妈并没有教训三只小猫,利用家长的威严,让小猫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是用了一个假设的故事:三只小猫正在津津有味地地动画片时,猫妈妈戴着手套关掉他们的电视,当三只小猫,请求猫妈妈不要关电视,猫妈妈则把责任推给了手套。


追了这部动画片,发现好的亲子关系里,父母都有这4个特质


这种假设的故事,立马让三只小猫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假设故事的方法,让三只小猫学会了换位思考,更能看清自己的行为错误。


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对应的动机,当孩子自己愿意改变时,这种改变的力量就来自于他的内在动机,可以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05写在最后


纪伯伦在他的诗里写到“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孩子与父母的最好关系,就是让孩子成为孩子,让父母成为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